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于建模后第4周,右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内皮抑素(实验组,n=10),左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n=10),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于建模后第7周,分别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瘢痕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血管标志物CD34表达,TUNEL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加入Martrigel培养体系中,观察内皮细胞在Martrigel上形成微血管管腔数目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增生性瘢痕缩小明显,紫红色逐渐减退,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胶原疏松。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内CD34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21±0.39)%和(6.11±1.32)%(P〈0.05),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6±1.54)%和(5.21±1.11)%(P〈0.05)。体外实验观察发现:在未加入内皮抑素的Martrigel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形成较多微血管分支,随着内皮抑素质量浓度的提高,微血管形成管腔的数目逐渐减少。结论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具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并促进其成熟消退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微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与氧自由基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兔14只制作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正常兔耳皮肤组织标本8例;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28例,随机分为复方倍他米松组(10例)、生理盐水组(10例)、空白对照组(8例)。术后6周予复方倍他米松(40mg/mL)分点注射于瘢痕样组织内,每处2~3点,总量0.3~0.4mL,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术后9周取材,计数成纤维细胞,并测量瘢痕的相对增生厚度,测定丙二醛含量变化。结果①大体形态学变化:复方倍他米松部治疗3周后,瘢痕颜色接近兔耳的正常肤色,略高出皮面,表面工整,触之质软。②组织学变化:与其他三组比较,复方倍他米松组胶原纤维多为平行排列,数量减少。③成纤维细胞密度与瘢痕增生指数变化:与其他三组比较,复方倍他米松组成纤维细胞密度增高(P〈O.05),④丙二醛含量变化:与其他三组比较,复方倍他米松组丙二醛含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兔耳创面引起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氧自由基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3.
庄新所  有传刚  周洪伟 《浙江医学》2015,37(23):1895-1898,1902
目的 建立兔耳创面模型,研究纳米氧化锌(Nano-ZnO)对创面瘢痕增生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 8 只新西兰大白兔 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两组兔耳腹侧制作直径约 1.0cm 的创面,实验组在创面喷洒 Nano-ZnO,对照组创面喷洒 0.9%氯化钠溶液,每隔 1d 喷洒 1 次。术后 15d 当创面全部愈合后,继续在两组兔耳创面的愈合瘢痕组织上喷洒 Nano-ZnO 及 0.9%氯化钠溶液。术后 22、39 及 54d 搜集创面的瘢痕组织,利用游标卡尺测量瘢痕厚度,同时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以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的组织沉 积情况。 结果 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的瘢痕增生明显轻于对照组;组织病理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的瘢痕厚度明显薄于对照组,胶原纤 维束走向更接近于正常皮肤。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随时间推移实验组Ⅰ型胶原表达逐渐减弱,对照组表达逐渐增强;实验组Ⅲ型胶原表达 则逐渐增强,对照组则呈减弱趋势;后期实验组Ⅲ型胶原表达高于对照组。术后 22、54d 时各组之间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比较均有 统计学差异(均 P<0.05)。 结论 Nano-ZnO 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具有降低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表达,促进Ⅲ型胶原表达的 作用,从而能够减轻瘢痕增生,促使已形成的增生性瘢痕软化、吸收。  相似文献   

4.
"促愈瘢痕消"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促愈瘢痕消”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用新西兰白兔12只,均在右侧兔耳腹侧面制作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待瘢痕形成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试验组(A组)外用“促愈瘢痕消”,对照组(B组)外用生理盐水,均1次/d,连用1月。分别在瘢痕形成时、治疗后4周测量瘢痕厚度,治疗后1、4周切取瘢痕组织做组织病理学及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测定。结果:A组在4周时较B组瘢痕厚度明显变薄,颜色变浅,质地变软,胶原色淡而排列稀疏,随用药时间延长差异明显;两组间瘢痕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PCNA阳性表达率在1、4周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1、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1、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愈瘢痕消”能够明显抑制兔耳瘢痕的增生,且机理可能是减少p53及PCNA的表达,有望成为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3对兔耳病理性瘢痕组织中TNF-α和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耳病理性瘢痕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均用微量注射器行于创面行局部封闭注射,治疗组注射人参皂苷Rg3,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通过比较各组瘢痕指数(SEI)及I、III型胶原表达不同评价瘢痕增生程度的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 与PBS对照组相比较,人参皂苷Rg3治疗组兔耳病理性瘢痕组织SEI及I、III型胶原沉积显著下降,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参皂苷Rg3在创面愈合早期及时干预,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减少瘢痕的形成,提示其抗瘢痕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 TSG-6)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右侧耳创面为实验组,注射TSG-6,左侧均注射等量PBS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各组瘢痕指数( SEI)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不同来评价瘢痕增生程度的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各组中的表达;以透射电镜观察及TUNEL法检测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PBS对照组比较,TSG-6治疗组炎症因子IL-1β、IL-6及TNF-α表达减少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明显增多,且SEI及Ⅰ、Ⅲ型胶原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抗炎因子TSG-6能明显减弱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其对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及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7.
孔德平  陈凯 《重庆医学》2015,(8):1029-1031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 )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外伤性皮肤早期瘢痕增生模型。将12只兔随机平均分为3组,设立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A组)、局部注射5‐FU组(B组)和局部涂抹5‐FU软膏组(C组),观察各组瘢痕改变情况。60 d后空气栓塞法随机处死兔子,切取含创面的兔耳组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组织中细胞及胶原等的改变。Real‐time PCR及ELISA法检测TGF‐β、PDGF、bFGF和INF‐γ的表达水平。结果 HE和Masson染色显示,与A组和C组比较,B组真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数量较少,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无胶原结节或者胶原结节不明显。B组和C组TGF‐β、PDGF、bFGF、INF‐γ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且B组效果好于C组。结论5‐FU对增生性瘢痕有治疗作用,瘢痕组织局部注射5‐FU比局部涂抹5‐氟尿嘧啶软膏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仙人掌提取物对兔耳腹侧创面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Ⅰ、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仙人掌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0只。在每只兔耳腹侧中线两侧分别做近、中、远各3个直径约1.0cm、间隔约为1.0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深达软骨膜表面);每只兔左右耳各6个创面,每组120个创面,共240个创面。分别在仙人掌组创面上喷洒仙人掌提取物,空白对照组创面喷洒0.9%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胶原Ⅰ、胶原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含量表达。结果:各组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均不同程度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仙人掌组术后22、54d时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Ⅰ含量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0.05);仙人掌组术后22、39d时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Ⅲ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0.05),术后54d时则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仙人掌组术后22d时MMP-1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术后54d时则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仙人掌提取物具有降低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Ⅰ表达,促进胶原Ⅲ表达,使MMP-1表达升高,从而减轻瘢痕增生,促使已形成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软化、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硅酮凝胶喷雾剂对兔耳瘢痕动物模型瘢痕纤维组织的影响,探讨硅酮凝胶喷雾剂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硅酮凝胶喷雾剂组,并在每只兔耳腹侧面制作创面建立病理性瘢痕模型。于创口制备术后第28天始在瘢痕部位喷抹硅酮凝胶药物,于术后第56天处死动物,切除耳部瘢痕,HE染色检测瘢痕组织的增生指数(HI)及成纤维细胞数密度(NA),VG染色检测瘢痕组织胶原纤维面积密度(AA),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inad3表达水平。结果硅酮凝胶喷雾剂组(硅酮凝胶组)的成纤维细胞胞体变小,胶原纤维较稀疏,排列有序;HI、NA和AA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均〈0.0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硅酮凝胶组瘢痕组织中Smad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硅酮制剂可抑制Smad3的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形成,避免过量纤维组织形成,进而抑制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作用于兔耳增生性瘢痕后对瘢痕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6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瘢痕局部注射0.1 mL 5 mg/mL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隔日1次,共5次;对照组局部注射0.1 mL生理盐水,隔日1次,共5次。在药物干预30 d后观察瘢痕大体变化并留取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VEGF和TIMP-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IMP-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药物干预30 d后实验组兔耳瘢痕中VEGF和TIMP-1 mRNA表达量分别为0.279 0±0.030 7、0.244 4±0.057 4,对照组分别为0.657 0±0.161 1、0.730 2±0.103 8,实验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兔耳瘢痕中TIMP-1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能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和TIM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传导通路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增生性瘢痕、20例非病理性瘢痕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磷酸化ERK(p-ERK)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与非病理性瘢痕、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ERK、PCNA阳性率及PCNA指数均升高(P均<0.05),而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ERK与PCNA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与激活ERK信号传导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2.
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态学观察与羟脯氨酸含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动物增生性瘢痕实验模型,并探讨其胶原代谢特点与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用圆形钻刀在兔耳腹面产生直径6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64个,分别在术后14、21、35、70和98d进行形态学观察与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术后21d,76%的创面(45/59)有突出瘢痕形成,术后35d,瘢痕增生达高峰,厚度平均为2.05mm,术后70d,瘢痕变薄,术后98d,46%的突出瘢痕(11/24)消失;组织学观察示术后21、35d有大量增殖成纤维细胞和旋涡状排列胶原纤维,术后70、98d突出瘢痕内成纤维细胞减少,但不规则排列纤维仍存在;术后21d,瘢痕组织内羟脯氨酸含量增加,显著高于正常兔耳皮肤(P<0.05)。结论:胶原大量沉积是动物增生性瘢痕的胶原代谢特征;动物正常愈合瘢痕转化为增生性瘢痕发生在术后14-21d;动物增生性瘢痕形成快,消退亦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特性及激素的机理。方法:以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各6例)为材料,在体外对低血清和氟美松对不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凋亡及怀凋亡有关的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对6例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康宁克通后3d和7d的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c-myc的表达进行了在体研究。结果:在低血清中发生细胞凋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多于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多于瘢痕疙  相似文献   

14.
王巍  郝立君  王洁  庞建华  刘莺  王辉 《黑龙江医学》2005,29(11):821-823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将24只兔随机分为高、中、低3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分别注射他莫昔芬(140μmol/L、70μmol/L、35μmol/L)和生理盐水。HE及天狼星红染色,计算成纤维细胞密度和Ⅰ、Ⅲ型胶原的比例。结果高、中、低3组成纤维细胞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差异。高浓度组和中浓度组Ⅰ、Ⅲ型胶原比例低于对照组,且有显著差异。结论局部注射他莫昔芬可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15.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细胞凋亡与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原位检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表明:在上述瘢痕组织中,表皮基底层下细胞PCNA阳性评分明显升高,而凋亡指数与正常皮肤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37-40,封3
目的探讨Cyr61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取自愿捐献的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标本,采用组织块法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及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Cyr61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在m RNA水平及蛋白水平上,Cyr61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结论 Cyr61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作用,可能通过调节胶原代谢以及调节成纤维细胞增殖影响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消斑灵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以及对水浴烫伤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采用光镜、电镜研究用药前、后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3 H-脯氨酸掺入等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通过建立水浴烫伤动物模型,观察复方消斑灵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结果:消斑灵能明显影响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抑制胶原蛋白的合成,并呈量效关系;在大鼠水浴烫伤实验中复方消斑灵可抑制瘢痕增生,而且大剂量使用未发现药物毒性。结论:复方消斑灵对创伤性瘢痕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 (TdT)介导的d 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技术 (TUNEL)和免疫组化技术原位检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结果表明 :在上述瘢痕组织中 ,表皮基底层下细胞PCNA阳性评分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凋亡指数与正常皮肤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提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形成可能与其表皮基底层下细胞过度增殖、凋亡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