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并脑瘫斜视患者围手术期护理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斜视是脑瘫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脑瘫患者的42.0%~45.8%[1]。随着脑瘫的治疗和康复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为了脑瘫患儿能较全面康复,斜视矫正手术是其康复内容之一。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收治了15例脑瘫合并斜视患者,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收治15例脑瘫合并斜视患者,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5~17岁。临床诊断:共同性内斜视8例,共同性外斜视2例,外斜V征2例,外斜A征1例,麻痹性…  相似文献   

2.
对儿童斜视矫正手术前后的观察、护理做到认真仔细,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可使斜视矫正手术的儿童避免意外发生,得以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显微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50例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斜视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显微镜斜视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与手术应激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斜视手术比较,显微镜斜视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可减轻患者手术应激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共同性外斜视是临床上常见的斜视类型之一.对视功能危害较大,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矫正,外斜视手术的术前检查及手术设计非常重要,否则易欠矫或过矫。现将近3a来共同性外斜手术3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儿童早期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时期。熟悉斜视弱视的正确视觉训练方法对脑瘫和发育迟滞患儿早期的康复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斜视的早期有效治疗方法,重点介绍了视觉训练方法。认为增进对斜视的认识,提高斜视视觉训练水平,可促进斜视儿童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6.
采用手术方法,是治疗小儿斜视的重要方法之一,我院自2001年以来,对40例斜视患儿施手术矫正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49-3250
分析斜视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选取我中心眼科收治的104例斜视患者,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手术治疗,试验组给予显微镜斜视矫正手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χ~2=7.386,P=0.007);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8%(χ~2=7.792,P=0.005)。对斜视患者给予显微镜斜视矫正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斜视度数,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共同性斜视术后出现复视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复视的发生率、出现及消失的时间、性质、术前同视机检查视网膜对应情况及融合范围、牵拉试验、术后眼位等。结果:术后复视发生率为49.13%,消失时间平均12.43天。矛盾性复视92.57%,融合无力性复视7.43%,术前为异常视网膜对应者术后复视发生率为57.47%,眼位过矫者复视发生率67.50%,术前融合范围小于正常者复视发生率34.00%,牵拉试验将眼球牵拉至正位时出现复视者术后复视发生率为61.40%,中和眼位出现复视术后者复视发生率为59.20%。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较高,主要原因为异常视网膜对应、眼位过矫、融合无力。眼科手术医师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针对性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外斜视V征即斜视患者向上注视的斜视度数明显大于向下注视的斜视度数,双眼角膜的位置随眼位变化呈“V”字形。文献报道它是斜视A—V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现将我院手术的79例外斜视V征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儿童多发眼病,其特点为精神不集中,疲劳或长时间近距离阅读后转变成显性外斜视。多发病较早,如病情进展,常致视功能受损,而术后又易出现回退。因而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设计较为关键。间歇性外斜视是共同性外斜视的主要类型,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其斜视角由于受融合机能的影响经常发生改变。现将我院78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病儿并发斜视的临床分型差异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搜集63例痉挛型脑瘫病儿,采集其年龄、围生期高危因素、病史、影像学资料,评定其脑瘫解剖学分型。同时进行眼科常规、屈光、眼位、眼球运动和眼底等检查,评价其眼位。比较不同解剖学分型脑瘫病儿的眼位及斜视类型的分布。结果 63例痉挛型脑瘫病儿中,双瘫31例,偏瘫11例,四肢瘫21例。斜视共29例(46.0%),双瘫组斜视20例(31.6%),偏瘫组斜视3例(4.8%),四肢瘫组6例(10.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6,P〈0.05)。内斜视18例(62.1%),外斜视4例(13.8%),垂直型斜视-DVD 1例(3.4%),麻痹型斜视6例(20.7%),不同解剖学分型脑瘫病儿斜视类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10.36,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病儿斜视发生率较高并且临床分型也存在差异,应早期进行眼科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治疗,促进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2.
张雍 《当代护士》2009,(7):52-53
总结了108例斜视患儿行矫正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包括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充分完善术前准备,术中防止发生眼心反射.术后严密观察病情,认为给予患儿安全感、认真仔细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是促进患儿顺利康复、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斜视手术不仅是为了外观,更重要的是将斜视矫正为正视位,此手术应在儿童视觉发育的可塑期内施行,以期达到功能性治愈。加强健康教育力度,让斜视患儿家长认识了解相关疾病对我们预防治疗斜视有重要意义。现代护理倡导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观,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实践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重视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不仅能密切护患关系,更能从长远的意义上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斜视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的新理念。方法:通过对我院2011年6月到2011年8月116例斜视手术患儿进行术前术后精心护理及健康指导,分析总结护理体会及其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意义。对116例全麻下斜视患儿在手术期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配合麻醉,严密观察病情,术后充分地给予患儿安全、舒适的护理。结果:116例患儿均获满意效果。结论:对儿童斜视矫正手术前后的观察、护理做到认真仔细,可使斜视矫正手术的儿童避免发生意外,以确保患儿顺利康复。儿童斜视小切口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精品护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而且对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养军  王为农  严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2):9-11,i0001
目的:评价改良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矫正先天性眼球震颤、斜视以及视力恢复。 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完成。选取在院就诊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26例,行悬吊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眼球震颤手术量每条水平肌肌肉包括缝线在内后退10~14mm基础上,有代偿头位或斜视者,将其手术量计算在内,加减得出最后手术量。术前术后所有患者详细行眼部、视功能、异常头位和眼震电图检查。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4.6个月。 结果: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术后眼球各方向运动不受限,术前22例有异常头位者,术后消失18例(82%),改善4例(18%),双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3例(50%),12例(46%)在正前方眼震基本消失,10例(39%)眼震明显减轻,4例(15%)眼震无变化。术前并发斜视16例,术后12例(75%)斜视矫正,无复视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为92%。 结论:悬挂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能有效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消除或改善异常头位,矫正合并的斜视,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视琦多媒体技术治疗斜视性弱视的护理体会。方法对配镜3个月以上视力没有提高、眼位不正的98例(112眼)斜视性弱视患儿,先通过手术矫正斜视后,再采用视琦多媒体技术进行弱视训练,并观察疗效。结果随访2.5年,总有效率达98.2%,其中基本治愈86只眼,占76.8%,进步24只眼,占21.4%,无效2只眼,占1.78%。3~6岁组较10~15岁组治疗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轻度弱视比重度弱视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琦多媒体技术治疗斜视性弱视患儿,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中国脑性瘫痪外科1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俞兴  徐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99-30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外科治疗包括矫形手术和神经手术两大类。神经手术主要为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中国脑瘫外科10年来的发展与此密不可分。从脑瘫治疗的历史、国内脑瘫外科的现状、国内脑瘫外科开展SPR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重点讨论了SPR术式改进的利弊、SPR与矫形手术及康复训练的关系,对开展SPR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综合中国脑瘫外科10年的经验和作者的体会得出:SPR是一种解除痉挛、改善功能的有效的方法,明显优于其他疗法;矫形手术可作为SPR的补充,在解除肢体痉挛基础上辅以矫形手术;脑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应贯穿终身,强调了“三分手术,七分练”的概念,同时提出脑瘫康复“家庭化、社区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儿童水平斜视全麻术终无影灯下角膜映光情况及苏醒后的手术效果。方法:制定术终观察指标,观察全麻术终无影灯下角膜映光情况,对欠矫、过矫者调整和改变矫正量,使其达到最终映光正位,并与苏醒后角膜映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48例斜视患儿全麻术终无影灯下角膜映光正位195例(78.63%),欠矫和过矫53例(21.37%),经手术调整或改变矫正量后,全麻苏醒后角膜映光正位231例(93.15%)。结论:儿童水平斜视全麻术终无影灯下角膜映光检查,有助于进行手术调整,可明显提高儿童水平斜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总结10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分别从病情监护、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术眼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做好共同性斜视患者的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许新民 《临床医学》2010,30(11):95-9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4~13岁)、B组(14~17岁)、C组(≥18岁)。患者术后随访1年,观察三组术后眼位、双眼视功能恢复、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双眼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密切相关,有融合功能者,术后正位率较高;无融合功能者正位率较低;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融合功能对术后眼位影响较大,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