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通过调查布氏菌病给人、畜间造成的损失,给有关部门制定布氏菌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国布氏菌病干预试点(吉林省洮南市、黑龙江省龙江县)进行布氏菌病直接经济损失费用调查.结果 2个干预试点每年由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 638.65万元.结论 布氏菌病不仅给人带来精神、肉体上的痛苦,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2001~2004年布氏菌病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对2001~2004年全省的布氏菌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汇总2001~2004年的布氏菌病疫情及监测总结并进行分析。结果 人间血检阳性率3.50%,确诊病人157例;畜间羊平均阳性率0.11%,牛平均阳性率0.02%。4年间全省共发生布氏菌病病人2119例,发生布氏菌病疫点26个。结论 河北省布氏菌病疫情呈上升的趋势,从外地引进未经检疫的布氏菌病病畜导致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3.
布氏菌凝集试验试管法和微量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一种简便而实用的布氏菌病检测方法。方法在实验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将98份布氏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病人血清,同时进行试管凝集试验和微量凝集试验,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种检验方法所获结果无差异。结论布氏菌微量凝集试验简便易操作,可以替代传统的试管凝集试验,运用于人间、畜间布氏菌病监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首例布氏菌病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为了解全省与布氏菌病阳性牲畜接触人群布氏菌病感染情况,防止疫情蔓延。方法采用皮试、血清学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对重点人群进行布氏菌病检测。结果近20年来发现首例布氏菌病病人。结论应做好牲畜检疫,建立牲畜健康证制度,及时捕杀疫畜,作无害化处理。加强对牲畜养殖、生皮毛加32、屠宰等重点人群的布氏菌病监测。  相似文献   

5.
安阳市1997~2001年人间布氏菌病流行特点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安阳市1997~2001年人间布氏菌病流行特点,为布氏菌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7~2001年本市布氏菌病患者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病人数显著增加;发病以从事羊、牛饲养的人员为主;4、5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长,及时诊断率低,误诊率高。结论安阳市人间布氏菌病疫情有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存在布氏菌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保定市1994~2004年人间布氏菌病流行特点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保定市1994~2004年人间布氏菌病流行特点,为布氏菌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4~2004年本市布氏菌病患者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人数显著增加;发病以从事羊只饲养、屠宰、皮毛加工人员为主;4~8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长,及时诊断率低。结论 保定市人间布氏菌病疫情有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存在布氏菌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布氏菌病的流行趋势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加强对布氏菌病的流行趋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的认识,更好地监测该病。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院的70例布氏菌病患者的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包括血培养及血清学凝集方法。结果实验室血液培养阳性的19例均为临床诊断病例,而76例血清学阳性的有70例临床诊断为布氏菌病,特异度为92.11%。患者以成年男性为主,且呈逐年递增之势;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为主。结论布氏菌病有增加趋势,须加强对其监测及临床特征的认识。血培养是诊断布氏菌病的金标准,血清凝集试验是快速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布氏菌病全国重点监测点1990~2001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掌握全国布病监测点疫情动态,预测疫情趋势。方法:按“布氏菌病全国监测点监测工作试行方案”进行。结果:12年来,血清学检查,畜间平均阳性率为0.36%,各年份阳性率波动在0.08%-0.70%之间,人间平均阳性率为3.28%,各年份波动在1.16%-7.26%之间。12年间,累计检出病畜6542只,从病蓄病理材料中分离培养出布氏菌104株,累计新发病人1373例,从病人血液中分离出布氏菌16株。1995年后人畜间布氏菌病血清学检查阳性率逐年增高。结论:自1995年以来,人畜间布氏菌病疫情明显回升,局部地区疫情活跃,甚至出现爆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查1名持续发热病人是否患布氏菌病。方法 采用布氏菌病血清学和细菌学检查方法,使用了微生物自动分析仪,以及沙门氏菌的鉴定方法。结果 布氏菌病血清学检查阳性,布氏菌病细菌学检查阴性,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检测为沙门氏菌,最后进一步鉴定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结论 该患者感染了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与布氏菌存在严重血清学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查明非职业人员感染布氏菌病的原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患者及其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及接触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患者系急性期布氏菌病病人,并从其血和骨髓中分离出羊3型布氏菌。患者的丈夫于6个月前曾因接触牧区山羊,而患上布氏菌病一直误诊误治至今,夫妻间有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患者无染疫牲畜和畜产品接触史。结论患者所患布氏菌病系人与人传播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间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下降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积累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人间布病疫情严重且2010年病例数较2009年大幅度下降的市、县、村作为调查点,收集并调查居民畜牧养殖、畜间疫情、人间布病疫情、防疫措施的变化情况,分析人间布病疫情下降原因。结果 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下降与畜牧存栏量减少、户养殖率下降、养殖人口率下降、畜间布病疫情下降和畜疫户率降低等因素有关。畜牧存栏量大幅度减少的原因是2009年11月实施了严厉的禁牧政策,养殖成本增加,居民弃养或减少了家畜存栏数;由于禁牧导致圈养增多,减少了羊群间布病传播的机会,畜间布病疫情减轻。还发现羊是当地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当地居民畜牧养殖行为习惯和健康行为形成不是影响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下降的因素。结论当地人间布病疫情下降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禁牧导致了羊存栏量减少,羊群布病疫情减轻所致。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调查陕西省韩城市2011年布鲁氏菌病局部爆发疫情状况及影响因素,评价控制措施,为以后疫情处置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点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掌握畜间感染情况,分析疫情爆发因素,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结果 调查重点人群152人,采集血样33份,阳性6人,阳性率18.18%,罹患率 3.29 %;对所有存栏羊43只、牛1头抽血化验,检出阳性羊9只,全部扑杀、深埋和无害化处理,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通过对疫情特点及流行因素分析,证实本次布病爆发疫情传染源为病羊,传播途径主要为饲养、接产等密切接触传播,今后应加强畜间检疫和病畜淘汰等综合性防制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严防疫情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新疆家畜布鲁氏菌病的防制效果,为该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现场开展对不同养殖方式状态下的问卷调查,了解饲养、引种、防疫等情况,同时采集血清和流产胎儿等样本带回实验室开展布病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 养殖方式、养殖密度、流动状况与布鲁氏菌病感染有直接关系,其中牛羊规模场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牛羊散养户,牛羊场群感染率规模场高于散养户,羊布鲁氏菌病平均感染率高于牛布鲁氏菌病平均感染率。细菌学和PCR方法共检出羊种布鲁氏菌19株。结论 新疆部分地区牛羊等畜群间羊种布鲁氏菌病呈不同程度流行态势,该疫情在被监测区域可能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种, 该疫情在可控范围内,对布病易感畜未进行布病疫苗免疫接种及未开展系统的检疫净化是易感家畜暴露风险的主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布氏菌病基本控制阶段疫情动态,提供防治工作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疫情有奖报告制度,同时按照“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抽查3个村7~60岁与家畜密切接触900人以上进行布氏菌素皮变试验,阳性采血进行凝集试验。结果1998年、2000年分别由郯县、汝州市、鲁山县上报布氏菌病患3例,分别是占全县人口的0.14/10万、0.13/10万、0.12/10万,其中鲁山县为首次报告病人,监测点5年共皮试5019人,阳性35人,阳性率为0.70%,凝集试验阳性2人,阳性率为0.04%。结论 布氏菌病控制阶段,散发病例时有发生,非疫区县首次报告病例,由外地疫情回升地区输入传染源所致;监测点内隐性感染时隐时现,坚持畜间检疫、免疫工作是防止疫情蔓延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杆菌病疫情,探讨不同时期影响疫情的可能因素,为制订内蒙古自治区当前布鲁杆菌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52-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杆菌病监测数据和已发表文献中相关数据,对布鲁杆菌病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952-2007年间内蒙古自治区出现2次布鲁杆菌病流行高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第1次发病高峰,范围波及全区12盟(市),其中1961年发病率最高,达55.28/10万;病例职业构成中牧民最高,占72.9%;2000年后出现第2次发病高峰,其中2005年发病率最高,达38.44/10万,以中、东部地区最为严重;病例职业构成中以农民和牧民为主,分别占51.9%和28.7%.结论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牲畜交易频繁,使得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杆菌病疫情从90年代中期开始快速上升,2004-2007年达流行高峰.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7年全国血吸虫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订防控血吸虫病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与整理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凋查数据,汇总与分析各项监测指标。结果2007年全国监测点的居民血清学检查阳性率12.34%,人群感染率0.92%,家畜感染率2.90%;活螺平均密度0.43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0.0007只/0.11m2。结论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和螺情的疫情指标仍呈下降趋势,但个别监测点家畜感染率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描述2004~2010年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现状和动态分布,分析流行趋势,为全国布鲁杆菌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2004~2010年全国布鲁杆菌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利用灰色模型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全国布鲁杆菌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分布范围相对集中、逐年扩大,每年3~8月份高发,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农牧民占很大比例。结论近年全国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严峻,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应根据其流行特征,探讨改进防治策略和措施,加大防治力度和投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大连市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情况,为制订科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依据<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 16885-1997),调查大连市7~60岁与牲畜密切接触的人群的基本情况,并对可疑布病或布病高危人群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查,采用虎红试验进行定性检测,并用试管凝集试验(SAT)法进行血清抗体定量检测;同时对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规监测和本次调查中确诊的布病病例,采用辽宁省布病个案调查表进行人间疫情调查.结果 共计调查1563人,其中男性1310人,女性253人,饲养人员占56.05%(876/1563).采血240个,阳性检出牢为3.75%(9/240).确诊布病患者2例,常规监测确诊3例.3例患者为本地感染发病,而且均为接触布病染疫奶牛感染,2例为输入性病例,均为接触布病羊感染.结论 加强对牲畜的检疫,及时处理染疫病畜仍是布病防治工作的关键,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业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大连市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情况,为制订科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依据<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 16885-1997),调查大连市7~60岁与牲畜密切接触的人群的基本情况,并对可疑布病或布病高危人群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查,采用虎红试验进行定性检测,并用试管凝集试验(SAT)法进行血清抗体定量检测;同时对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规监测和本次调查中确诊的布病病例,采用辽宁省布病个案调查表进行人间疫情调查.结果 共计调查1563人,其中男性1310人,女性253人,饲养人员占56.05%(876/1563).采血240个,阳性检出牢为3.75%(9/240).确诊布病患者2例,常规监测确诊3例.3例患者为本地感染发病,而且均为接触布病染疫奶牛感染,2例为输入性病例,均为接触布病羊感染.结论 加强对牲畜的检疫,及时处理染疫病畜仍是布病防治工作的关键,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业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人间布氏菌病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河南省布氏菌病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1981~2003年布氏菌病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疫情活跃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981~2003年全省检出新发布氏菌病人1895例,年发病率(0.001~0.2)/10万;病例散布在72个县(市、区),其中偶发县有56个,散发县有10个,高发县有6个;80年代病例较少,90年代缓慢增加,2000年以后大幅度增加。发病时间以2.7月较多,发病人群以饲养放牧等农村人口为主。结论 河南省自90年代以来人间布氏菌病疫情活跃,疫情回升的原因与有关部门重视不够、财政投人不足、病畜难以淘汰、人群缺乏免疫保护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