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北京城市居民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1987年在北京市崇文和西城区各选取含10000人口的社区,对35岁以上的人群随机抽取3601人进行基线调查,包括血清TC、TG、HDL-C以及其他危险因素。此后,对该基线人群脑卒中发病情况进行了为期10a的随访观察。结果共随访到2466人,脑卒中发病212例,其中缺血性卒中146例,出血性卒中62例,未分类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TC和TG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HDL-C是总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HDL-C是总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因素。结论HDL-C是脑卒中的保护因素,TC和TG不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调查文献对老年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对近些年各学者对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对患者实施动态血压监测发现,高血压与脑卒中具有直接的关系,昼夜节律失常及昼夜血压降低率低是主要表现,在临床应做好观察与治疗.结论:高血压与脑卒中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在临床应引起重视并积极配合治疗,已提供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工人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CVD)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探讨减少工人CVD死亡危险性的预防办法.方法由广州399家工厂年龄35岁或以上的78 379名工人组成队列,进行前瞻性研究.资料处理采用分层和多因素调整统计分析方法(Cox模型).结果(1)队列中男48 705名、女29 674名,追踪8.0年,CVD死亡363人,男305人、女58人,粗死亡率分别为78.58/10万人年和24.55/10万人年,主要死于脑卒中、冠心病和高血压.(2)与理想或正常血压比,高血压CVD死亡的RR(95%)分别为男6.19(4.85~7.91)、女2.78(1.59~4.85);男性工人基线无患病者和非CVD患者Ⅰ级高血压CVD死亡的RR和CVD患者Ⅱ级高血压CVD死亡的RR明显增加,分别为3.98、3.25和3.15,理想或正常血压与Ⅰ级高血压和Ⅱ级高血压CVD死亡的RR增加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1).(3)按年龄、吸烟、饮酒、文化程度和职业接触有害因素分层后,年轻、吸烟、不饮酒、文化程度较高者以及职业接触有害因素者的高血压患者CVD死亡RR较高.结论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连续性相关,高血压对CVD死亡的影响在较年轻时已经出现;应采用综合预防办法减少CVD死亡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26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149例(A组)和非老年组118例(B组)。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分组,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脑卒中将上述两组分为脑卒中组A1和B1以及非脑卒中组A2和B2。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特点并分析其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A组血压的昼夜节律性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脉压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1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降低、动态血压脉压增大及夜间收缩压增高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掌握老年高血压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预防由该病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并通过个体性的治疗方案保障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饮茶和成年人脑卒中发病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浙江省桐乡市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53 91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脑卒中发病风险比(HR)。结果 桐乡居民最主要的饮茶品种为红茶(79.78%),其次是绿茶(20.08%)。调查对象中,每周饮茶者的比例为31.27%,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0.24%和10.30%;调查对象累计随访391 512人年(平均随访7.26年)。随访期间,1 487例男性和1 769例女性被新诊断为脑卒中。在调整了人口社会学因素、生活方式、BMI、腰围和SBP等多种危险因素后,脑卒中发病风险随日均饮茶克数的增加而降低,趋势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6)。与非每周饮茶者相比,日均饮茶0.1~、3.0~和≥5.0 g者脑卒中发病HR值(95% CI)分别为0.93(0.85~1.00)、0.88(0.77~0.99)和0.79(0.69~0.89)。与非每周饮茶者相比,日均饮茶≥5 g者脑卒中发病HR值(95% CI)在吸烟和不吸烟人群中分别为0.71(0.59~0.86)和0.97(0.77~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0),在不饮酒与饮酒的人群中分别为0.70(0.58~0.84)和0.96(0.76~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0),在中心性肥胖与非中心性肥胖人群中分别为0.60(0.44~0.81)和0.86(0.73~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0)。结论 饮茶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与非每周饮茶者相比,饮茶的保护作用在吸烟者、不饮酒者以及中心性肥胖者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10.
脑卒中,又叫中风。一提到中风,许多人就会色变,因为大家都知道中风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太深,对家庭的折磨太重。患中风的病人除了丧失工作能力、行动不便、口齿不清外,有的连吃饭、穿衣、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甚至还要常年卧床,等人伺候。这不仅给病人带来肉体上的痛苦,更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同时患的家属也要付出精神上、体力上与经济上的巨大代价。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海淀区空气污染与居民死亡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北京清洁区(海淀区)低空气污染条件下居民死亡率与TSP及SO_2的关系.采用了通用估计方程(GEE)方法对泊松回归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所有气象因素之后,居民每日死亡人数与SO_2日浓度有显著性关系(β=0.173,T=2.20).文章还给出了分年龄和死因别所作分析结果.最后的结论是:空气污染即使是在低于WHO推荐标准的情况下仍能造成居民的超死亡,这一现象对老年人及呼吸与心血管系统病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该文采用前瞻性方法,进行了为期六年的人群血压水平同脑卒中发病关系的前瞻性观察,结果显示,随着人群血压水平的上升,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也呈现上升趋势,该人群平均血压水平较原先增加了5.6%,而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分别增加了63.6%和93.7%。提示人群血压水平同脑卒中发病正相关,证实了血压升高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认为要控制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关键在控制人群血压水平,有效防治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七城市居民体重指数变动趋势及与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北京、上海等七城市35岁以上居民14666人的BMI变化情况、BMI对血压的影响进行随访研究。将基线BMI按<20、20~25、>25kg/m2分为低体重、正常体重和肥胖进行分析。结果:男、女性肥胖患病率分别是18.38%与24.53%,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5);SBP、DBP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与BMI呈正相关关系。3年随访期间,男女队列分别有45.30%和45.48%的人BMI升高,男性BMI升高了0.21kg/m2,女性升高了0.31kg/m2,人群平均SBP、DBP和高血压患病率也明显上升,BMI增高人群的平均SBP、DBP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BMI恒定和BMI下降人群(P<0.01)。 相似文献
14.
机动车驾驶员行为类型与血压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0名A型行为,100名B型行为的机动车驾驶员进行紧张性职业与血压关系的调查,发现在年龄、工龄、身高、体重及食盐摄入量基本相似的条件下,经过若干年紧张职业的刺激,A型行为人群血压升高幅度明显大于B型行为人群(P<0.05),证明A型行为是导致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德阳两地人群血压差异与肥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尔滨、德阳两地应用同一标准在35 ̄59岁人群中随机各对1000余人进行以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为主的现况调查。两地人群收缩压水平和舒张压水平之间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两地人群的体重指数、腰围臀围比值均显示非常显著差异。通过对BMI和WHR的分析,探讨肥胖对两地血压差异的影响。以年龄作为混杂因素,经年龄、WHR调整后,两地人群的SBP水平仍存在非常显著差异。SBP经年龄、BMI调整后,两地仍有非常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类型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排泄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4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高血压类型分为杓型(198例)和非杓型(45)两组。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体重指数、蛋白尿的发生率及24h尿蛋白排泄量。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组尿蛋白阳性率为41.3%、24h尿白蛋白排泄量为(234.6±41.4)mg,均明显高于杓型高血压组23%,(146±35)mg。收缩压、脉压与24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478(p<0.05)、0.637(p<0.05);尤其在非杓型高血压中,脉压与24h尿蛋白量排泄量相关系数r=0.81(p<0.05)远高于杓型(r=0.58,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引起的肾损害害明显早于和严重于杓型高血压;抗高血压治疗亦应注意合理地控制夜间血压。 相似文献
17.
中青年男性体重指数与血压、血脂、血糖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调查体检人群体重指数(BMD与血压、血脂、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我院健康管理中心2112例中青年男性体检资料进行分析,根据BMI分为超重肥胖组和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之间血压、血脂、血糖水平以及高血压、血压正常高值、血脂异常、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超重肥胖组的血压、血脂及空腹血糖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高血压、血压正常高值、血脂异常、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05);BMI与血压、血脂、血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超重肥胖影响血压、血脂、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植物化合物摄入量与高血脂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围绝经期女性504例,其中247例合并有高脂血症或高血压为病例组,257例无高血脂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为对照组。采用24 h回顾法和调整的膳食频率问卷统计营养素和植物化合物摄入量,并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营养素和植物化合物的摄入量与血脂、血压的关系。结果调整了研究人群基本信息因素(年龄、BMI、吸烟、饮酒等)和总能量摄入对各营养素和植物化合物的混杂因素干扰后,发现维生素A、植物甾醇和花色苷与围绝经期女性的血压或血脂相关联,与参照水平相比,第四分位的OR值分别是为3.8、1.56和0.22,并且随着日摄入量的增加,高血压或高血脂的危险度减小,趋势检验P值均小于0.05。结论植物甾醇和花色苷与围绝经期女性血脂血压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增加其摄入量可降低高血脂和高血压风险。[营养学报,2020,42(1):30-3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昼夜浓度变化与高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相关性及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住院高血压病人103例,使用无创性便携式24h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查,设定每日6:00-22:00为日间,22:00-次日6:00为夜间,根据其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以下分为二组:杓型组和非杓型组,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二组病人清晨8时与夜间11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结果杓型高血压组8AM去甲肾上腺素水平(290.12±32.54ng/L)较11PM(245.34±26.18ng/L)高(p<0.05),而非杓型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8AM(326.11±36.81ng/L)较11PM(368.33±45.26ng/L)低(p<0.05),非杓型高血压病人8AM、11PM去甲肾上腺素均较杓型高血压病人8AM、11PM高,但只有11PM水平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杓型高血压患者8AM、11PM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浓度较杓型高血压患者高,但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其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存在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夜间交感输出增多。调整服药时间,加强夜间抗交感活性可能恢复此类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