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们对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82例脑卒中患者采取2种不同长度鼻饲管鼻饲,并对2种插管长度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是插管长度10cm的患者上腹部不适感消失,解决了护理问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患者鼻饲的护理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急性期常见昏迷,球麻痹不能自行进食,为保证营养素及药物定时供给,通常在发病后24—72h内插入鼻饲管进行鼻饲,鼻饲已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的必要手段。下面将针对脑卒中患者鼻饲时置管的方法、鼻饲液的选择、鼻饲管置管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4.
由于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患者发病后多处于昏迷状态,为保证营养及药物定时供给,通常在发病后插入鼻饲管进行鼻饲。 相似文献
5.
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以及不能进食,临床上常需要用鼻饲饮食来配合治疗,促进患者康复。在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患者约130万~150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鼻饲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管隽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5):89-89
脑卒中患者由于吞咽功能及意识障碍等原因,摄入量不能满足机体消耗和康复的需要,临床上常通过鼻饲和胃肠外营养,供给机体所需能量和水分[1]。我科2008年6月-2009年6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46例,其中行鼻饲者48例,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鼻饲患者58例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为了保证其营养需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药物应用,促进疾病恢复,需给予鼻饲。但在实施鼻饲疗法的整个过程中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及误吸危险,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鼻饲患者的安全、舒适,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2年6月~2003年6月脑卒中鼻饲患者共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46~82岁,其中脑出血22例(37.9%),脑梗死36例(62.1%)。2护理2.1心理护理特别是初次鼻饲患者,应耐心讲解置胃管鼻饲的目的、过程、如何配合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减轻紧张情绪,增加安全感,…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鼻饲患者不同鼻饲法与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鼻饲患者鼻饲方法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鼻饲模式。方法将60例脑卒中鼻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泵,一次性营养泵管连接鼻胃管匀速滴注;对照组采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缓慢注入,一次注入200—250ml,时间10—15min,注入前后均用温开水冲管,每天鼻饲4—5次。结果观察组恶心、呕吐、胃潴留、腹泻、食物反流误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泵连接一次性泵管后连接鼻胃管匀速滴注营养液可减少鼻饲并发症发生,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9.
老年脑卒中患者因意识和吞咽功能障碍不能自行进食,需留置胃管鼻饲给予营养支持.而长期鼻饲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并发症,如食物反流、胃潴留、呛咳等,严重的将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1].为了更有效地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我们对本院老年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在常规鼻饲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吗丁啉),并与仅行常规鼻饲护理作比较,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老年糖尿病脑卒中患者血管并发症和神经病变致双侧皮质运动束受损,咽后的随意运动受到影响,不会咀嚼,发病率25~42%[1],为保证营养供给,通常在发病24~72h内插入胃管进行鼻饲,由于脑卒中的影响,咽反射减退,插胃管以及鼻饲过程中有其特殊性。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对58例老年糖尿病脑卒中患者的鼻饲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了解化疗病人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452例化疗病人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化疗病人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62%,明显高于同期本院总感染率的5.20%(P<0.05),发生医院内感染的病死率为38.46%,也显著高于未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化疗病人病死率的12.59%(P<0.05)。结论 为减少化疗病人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需改善医疗环境,为化疗病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患者肺炎的临床表现。方法将85例老年肺炎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同时选择85例同期治疗肺炎的青年患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临床表现、病变位置以及死亡等方面的不同。结果青年组的临床表现中消化道症状为40.0%,意识的变化为15-3%,胸腔积液为8.2%,双肺为8.2%,死亡率为5.9%。远低于老年患者组的70.6%、30.6%、23.5%、21.2%、16.5%(P〈0.05)。结论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素质较差,所以其肺炎的发病率较高、且临床症状以及体征不典型,术后恢复较差。医生应该熟悉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老年重度医院内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分析132例(53例美罗培南,79例亚胺培南;两药均为500mg,bid,ivgtt,疗程5~16d)老年重度医院内肺炎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安全性和临床分离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老年重度医院内肺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50153)和88.6%(70/79),痊愈率为88.6%(47/53)和75.9%(60/79)。治疗前共分离细菌123株,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对细菌的体外总敏感率为95.9%(118/123)和93.5%(87/93),细菌清除率为92.3%(48/52)和90.1%(64/7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5/53)和12.6%(10/79),反应轻微(P〉0.05)。结论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老年重度医院内肺炎疗效确切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2004年1月~2005年3月住院资料完整的76例病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多种合并症,其中12例符合重症肺炎的诊断。结论依据老年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治愈,好转率的关键,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结核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分析其原因,为预防与控制结核病患者医院感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结合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0年结核病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904例患者中有201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6.92%,发生感染208例次,例次感染率为7.1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高为72.35%,泌尿道感染(8.79%)次之;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占46.91%,G-菌次之占37.04%;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感染与结核患者住院时间长、基础疾病、抗生素及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各种侵袭性操作及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关。结论结核病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必须加强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的临床特点与防治措施.方法 对26例肺炎合并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中16例(61.5%)为吸入性肺炎合并气胸;10例(38.5%)为感染性肺炎合并气胸,饱和度进行性下降等,一侧或两侧胸廓明显隆起,经胸腔穿刺排气或胸腔闭式引流.轻度发绀及呼吸困难不明显者予保守治疗;24例气促发绀、呻吟、面苍、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易激惹等,听诊呼吸音减轻或消失,心音移位,发绀予吸氧不能持续缓解,24例(92.5%)患儿气胸治愈;2例(7.7%)放弃治疗,其中1例随防死亡,1例失防.结论 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大部分继发于吸入、感染,不适当气道加压、吸痰等,一旦发现,及时处理,轻度发绀自行缓解,发绀予吸氧等不能持续缓解,经胸腔穿刺排气或胸腔闭式引流,预后良好,积极控制孕期、产时、产后感染,防止胎粪吸入可减少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吴群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0):78-80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原因和治疗要点。方法将138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按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对照分析其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特点、治疗及转归等比值差异。结果糖尿病组低蛋白血症、尿蛋白阳性、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组以G-杆菌感染为主,痊愈、显效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死亡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易发生肺炎,严格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188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9例患者检出致病菌,阳性检出率为63.3%(119/188);共分离出病原菌143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4.1%;混合感染24例,占20.2%(24/119);前五位的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表现出很高的耐药性.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临床医生应根据病原菌及药敏试验选择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Continuous versus intermittent administration of ceftazidime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pneumoni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Nicolau DP McNabb J Lacy MK Quintiliani R Nightingale 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01,17(6):1172-504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ilo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continuous versus intermittent ceftazidime in ICU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pneumonia. Ceftazidime was administered either as a 3 g/day continuous infusion (CI) or an intermittent infusion (II) of 2 g every 8 h. In addition, all patients received concomitant once-daily tobramycin. The demographics of the evaluable patients (n=35)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groups: age (years), CI 46±16, II 56±20; Apache score, CI 14±4, II 16±6; time (days) from admission to diagnosis, CI 9±6, II 9±6. Clinical efficacy, defined as cure/improvement was similar between groups [n (%), CI 16/17 (94), II 15/18 (83)], while microbiological response was also comparable [n (%), CI 10/13 (76), II 12/15 (80)].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MICs) for all isolates were measured throughout the treatment course; there was no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during therapy for either regimen. While limited clinical data exis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use of ceftazidime by CI administration maintains clinical efficacy, optimizes the pharmacodynamic profile and uses less antibiotic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2 g every 8 h intermittent dosing regime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