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吸入性肺炎是脑卒中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脑卒中后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导致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造成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需经鼻饲管给予营养物质,以保证营养的摄入和能量的供给.脑卒中患者由于易并发应激性溃疡,可出现频繁打嗝、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造成误吸,并发吸入性肺炎,影响疾病的恢复.为此,我们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老年脑卒中患者因意识和吞咽功能障碍不能自行进食,需留置胃管鼻饲给予营养支持.而长期鼻饲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并发症,如食物反流、胃潴留、呛咳等,严重的将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1].为了更有效地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我们对本院老年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在常规鼻饲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吗丁啉),并与仅行常规鼻饲护理作比较,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患者进食难度大, 易发生饮食饮水呛咳、误吸及营养不良, 甚至发生吸入性肺炎, 导致患者死亡。脑卒中患者在短时间内机体神经系统可塑性较大, 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护理能够促进受损神经系统的恢复, 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目前关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较多, 该文对国内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评估、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及并发症预防等康复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临床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重度吞咽困难患者鼻饲后体位与吸入性肺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饲是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常用的营养支持方法,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但由于胃管对食管括约肌的机械性刺激而发生的胃内食物反流,增加了重度吞咽困难及咳嗽反射消失患者发生误吸的危险[1].为探索预防重度吞咽困难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有效方法,我们观察了脑卒中后重度吞咽困难患者鼻饲后体位与吸入性肺炎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行气管切开鼻饲误吸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本院重型外伤气管切开鼻饲的患者57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干预组31例。对照组按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置入胃管及进行常规的鼻饲护理,干预组患者除上述护理外实行护理干预,包括增加胃管插入的长度,改变鼻饲时体位,减少鼻饲量,减慢速度和增加鼻饲次数,加强胃管的检查和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鼻饲过程返流,误吸,窒息,吸人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的返流,误吸,窒息,吸人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鼻饲的患者鼻饲过程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反流和误吸的发生,减少窒息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我国城市的主要死亡病因之一,导致脑卒中病人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吸入性肺炎,占脑卒中死亡病例的34%[1]。吸入性肺炎(简称肺炎)是脑卒中患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脑卒中病人常因急性假性球麻痹致使患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常易误吸等原因引起吸入性肺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分析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临床预防与护理。方法 38例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对其进行吞咽障碍的评估,实施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提高,无并发症发生,营养状况改善。其中29例恢复自主进食,7例仍需喂饭,2例带鼻饲管出院继续鼻饲。结论早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不仅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还可促进疾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给予饮食指导对预防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引起饮食意外的效果。方法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对住院50例急性球麻痹患者(观察组)进行饮食方面的护理指导,并与按常规的饮食护理的急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50例患者(对照组)在入院48h后至出院期间进食时误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呛咳、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预见性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能够有效降低其呛咳、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王凤菊 《中国当代医药》2013,(30):166-167,169
目的 分析气管切开患者鼻饲时发生反流误吸的原因,并探讨体位摆放对预防反流误吸的效果。方法 选择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保持患者仰卧位,并注意调节胃管深度,鼻饲速度,避免剧烈吸痰等,观察组则将患者仰卧位改为头高脚低30°的斜坡卧位,在鼻饲(进食)前15分钟尽量避免吸痰,鼻饲(进食)后30分钟保持斜坡卧位,避免改变体位及翻身拍背等操作,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呛咳、反流、误吸的比率及鼻饲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发生呛咳、反流、误吸的比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鼻饲(喂养)后30(15)min、1h(30min)和2(1)h,观察组患者胃内回抽留置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频率少于对照组(P〈0.05),且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鼻饲时采用头高脚低30°斜坡卧位能加快胃排空,有效减少发生呛咳、反流误吸等并发症,更有利于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关键词] 气管切开;鼻饲;反流误吸;原因;体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护理干预方法预防气管切开患者鼻饲营养食物反流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148例气管切开患者分成对照组62例、干预组86例。对照组采用气管切开鼻饲营养的传统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对气管切开鼻饲营养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以及预见性的病情观察,及时处理隐患等。结果干预组患者误吸呛咳和反流性肺炎发生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鼻饲营养的患者通过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胃内容物反流,预防食物反流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鼻饲体位与吸入性肺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治疗中采用鼻饲营养支持和治疗,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按所采用的鼻饲体位、方式不同,将8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4例,鼻饲时抬高床头30°左右,结束后保持患者平卧;观察组患者44例,鼻饲时根据病情调节头部抬高的角度30°~90°,取患者坐位或半卧位,结束后保持原体位30min.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6例发生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3.64%,对照组患者中10例,发生率为2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鼻饲时将患者的头部抬高30°~90°,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发生呕吐、呛咳、食物反流的现象,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肠管幽门后喂养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 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置管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鼻肠管幽门后喂养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白蛋白、CRP、WBC、机械通气时间、SOFA以及返流发生率、VAP发生率、脱机成功率、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在血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CRP、WBC、机械通气时间、SOFA、返流发生率、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拥有较高的脱机成功率与较低的死亡率.结论 鼻肠管幽门后喂养可满足重症患者营养需求,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费用低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年龄在60岁至89岁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223例的病历资料,其中SAP患者45例,无SAP患者178例,分析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危险因素。结果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0.2%,其中53.3%为早发性肺炎,肺炎组死亡14例(31.1%),无肺炎组死亡10例(5.6%),肺炎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无肺炎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0岁、吸烟、NIHSS≥11分、糖尿病、吞咽障碍、鼻胃管鼻饲、辅助机械通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长期卧床是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P<0.05)。结论卒中相关性肺炎是老年脑卒中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直接导致病死率增加,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积极预防,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复合利多卡因胶浆涂抹气管导管,对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咽喉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200例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口腔科择期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剂复合2%利多卡因胶浆涂抹气管导管表面;地塞米松组:0.5%地塞米松复合2%利多卡因胶浆涂抹气管导管表面。每组100例。记录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导管型号、插管次数以及术后1、6、24h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及咳嗽的发生情况,并对记录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声音嘶哑。地塞米松组患者术后1、6、24h声音嘶哑发生率(16.32%、13.27%、11.22%)均低于对照组(35.35%、30.30%、26.26%)(P均〈0.05);咽喉疼痛发生率(19.39%、14.29%、9.18%)均低于对照组(47.47%、34.34%、25.25%)(P均〈0.05);咳嗽的发生率(40.16%、36.73%、29.59%)均低于对照组(56.57%、51.52%、41.41%)(P均〈0.05);而且地塞米松组在各时间点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利多卡因胶浆涂抹气管导管,可减少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咽喉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昏迷病人吸入性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临床护理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间诊治的256例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吸入性肺炎患者分为肺炎组和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影响昏迷病人吸入性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年龄、脑卒中、高血压病、胃-食管反流、鼻饲饮食、平卧体位、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气管通道的建立方式和住院总时程10个因素是影响昏迷病人吸入性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胃-食管反流、进食和生活方式、气道通道构建方式、住院总时长及合并基础疾病是诱发昏迷病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因素,针对昏迷病人吸入性肺炎制定临床护理干预策略将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经皮内镜胃造瘘和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后机体营养疗效变化比较以及胃肠道并发症、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情况,探讨两者的优劣性.方法 5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采用经皮内镜胃造瘘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26例,采用鼻饲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后第1天、第7天、第21天观察血清白蛋白、血红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评分的变化及胃肠道并发症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第1、7天对照组同实验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比及格拉斯哥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实验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比及格拉斯哥分级评分分别为(36.9±177;1.7)g/L、(15.2±177;1.2g)g/dL、(27.3±177;1.7)%、(5.7±177;1.4)分,而对照组分别为(32.7±177;2.9)g/L、(13.0±177;1.5)g/dL、(23.4±177;1.4)%、(4.2±177;1.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两组在胃肠道并发症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 经皮内镜胃造瘘较鼻饲管营养支持治疗在营养恢复以及降低并发症方面优势明显,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吞咽治疗仪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置胃管中的效果.方法 将5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安置胃管,试验组使用吞咽治疗仪辅助患者吞咽的情况下安置胃管.比较2组安置胃管一次成功率及恶心呛咳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插管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恶心呛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使用吞咽治疗仪辅助患者吞咽的情况下安置胃管,患者一次成功率高、恶心呛咳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建荣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6):2446-2448,237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拔除胃管最佳评估方法及时机.方法 将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312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56例,采取遵医嘱拔除胃管的方法,试验组156例,护理人员采用床边吞水测试(Bed-side Water Swallowing Test)[1]对留置胃管1周的患者进行吞咽评估,再确定患者是否可以拔除胃管,比较2组患者拔除胃管时间、再次置管率、呼吸道感染、误吸、胃肠道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主要营养指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留置胃管时间明显缩短、再次置管率明显降低、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留置胃管后主要营养的指标明显高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使用床边吞咽水试验对脑卒中留置胃管的患者进行吞咽评估,确定患者拔除胃管的时机,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留置胃管的时间,增加患者由口进食的机会,增强对患者的营养供给,提高了护士对病人护理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李开秀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4):182-182,185
目的:通过持续滴注和分次注入两种鼻饲流质的临床对比,寻找出比较适合老年患者的鼻饲方法。方法:将50例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持续滴注法)和对照组(分次注入法)各25例,对鼻饲后反流、患者的腹泻情况及护士所用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持续滴注组与分次注入组在患者反流、腹泻及护士所用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滴注鼻饲流质法是安全、可行的鼻饲流质方法,较适合老年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