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白质疏松的MRI定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何国军  陈俊抛  温志波  杨波  文春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66-6067,i002
目的:探讨颅脑MRI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的关系,促进对AD和VD患者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AD,VD组各20例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收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简易智能量表(MMSE)标准,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痴呆的原因以及混合性痴呆,对照组20例为正常老年人。应用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对3组进行颅脑扫描,通过体视学知识对颅腔体积、LA体积进行测量,同时对LA程度进行记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颅腔体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97);AD,VD组LA体积分别为(5.75&;#177;7.61),(10.00&;#177;8.12)cm^3,均高于对照组(1.30&;#177;2.47)cm^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8.735,P=0.000)。LA记分AD,VD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VD组的LA体积、LA记分显著高于AD组(P=0.047)。结论:AD,VD患者的LA体积、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VD患者的LA体积、严重程度显著大于AD组患者,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徐芒芒  刘鸣 《华西医学》2022,(6):801-805
缺血灶、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白质脱髓鞘等描述常出现在有头晕、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患者或健康体检人群的头部CT或MRI检查报告中。这些影像表现虽多与血管病变特别是脑小血管病相关,但并不代表都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在复习文献和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该文指出针对这类表现的处理方法包括确定是否为血管源性病变,寻找是否存在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狭窄、心理因素等危险因素或病因,并进行相应防治,为临床上对这些影像表现的恰当诊治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临床荟萃》2012,(24):2182-2182
荷兰阿姆斯特丹学术医学中心神经科的Kloppenborg博士等通过研究发现脑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萎缩更快进展相关。相关论文发表在Neurology杂志2012年10月31日在线版上。  相似文献   

4.
老年脑白质疏松与腔隙梗塞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平 《现代康复》2000,4(2):196-197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A)与腔隙梗塞(LI)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00例腔阳 LI合并LA组(LI+)及LI不合并LA组(LI-)。对两组患卒中危险因素、卒中复发率、痴呆发生率、Barthel指现死率及死亡原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访结束时LI+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卒中复发率、痴呆发生率及病死率与LI-组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LI合并A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高压氧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将18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9例,高压氧组92例。对照组常规应用中医辨证论治。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下采用高压氧治疗。结果高压氧组总有效率为91%,明显好于对照组(7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提示高压氧治疗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2种扫描方法的对比,探讨CT薄层扫描及窗口技术应用在可疑腔隙性脑梗死检查中的优越性。方法 对经筛选46例疑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除进行常规检查处,又对可疑区进行薄层扫描加窗口技术应用。结果46例可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CT检查中,有38例可确诊,8例不能排除,在进行薄层扫描(2,3,5mm)及窗口技术应用后,46例均可确诊.确诊率为100%。结论对可疑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正确地运用CT薄层扫描及窗口技术应用,能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华  谭华  李小刚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2):1386-1387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改变的特点及其对L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无认知功能障碍的LA患者及40例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P300检查,并与40名同年龄组健康人对照。结果: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P300各波N1、P2、N2、P3潜伏期延长,N2、P3波幅降低,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300的异常率为55.0%,其中以P3波潜伏期及波幅改变最明显。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仅P3波波幅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300的异常率为25%。P300的异常和LA的严重程度及并发症相关。结论:P300检查可作为LA患者认知功能评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腔隙性脑梗死(LI)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影像学检测结果对LI个体化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连续收集我院收治的LI患者100例,完善头部核磁共振(MRI)检查,包括常规MRI序列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分析其影像特点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本组LI患者合并存在血管周围间隙46例(其中间隙扩大10例);存在脑白质疏松54例;存在微出血31例(SWI阳性31例,T2*WI阳性仅13例)。结论:LI可合并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白质疏松、脑微出血等;SWI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检出率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为了达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医学界前辈和同仁一直在探寻早期诊断的手段和检查方法。尽管目前颅脑CT的临床应用已成为首选方法,但早期(2~3d内)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LI)即使CT的检查,仍有一大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A)与腔隙梗塞(LI)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100例腔隙梗塞患者分为LI合并LA组(LI )及LI不合并LA组(LI-)。对两组患者卒中危险因素、卒中复发率、痴呆发生率、Barthel指数、病死率及死亡原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随访结束时LI 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卒中复发率、痴呆发生率及病死率与LI-组均有明显差异 ,P<0.01。结论 :LI合并LA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老年高血压病的研究日益增多.许多调查证明,不同的高血压类型与年龄及脑血管病有密切的关系。现将我院心内科3年内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的某些临床特点及与心、脑并发症的关系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多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脑电图、脑CT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司娟娟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993-6993
目的 探讨多发梗死灶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的临床相关因素及脑电图和脑CT变化的特征。方法:对34例MID患者(MID组)和30例对照组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既往史、梗死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ID组受教育程度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2次脑卒中史、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者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lt;0.05~0.01)。MID组脑电图异常率82%,α节律变慢出现弥漫性0和8波增多,波幅降低。CT和MRI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脑萎缩、脑室系统有扩大现象。结论文化水平低、高血压、糖尿病、反复卒中是MID的危险因素。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与MI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选2018年5月—2020年3月本院接收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平扫与核磁共振平扫,对以上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顶叶、丘脑、基底、小脑、脑干病灶检出率方面,核磁共振分别是8.00%、10.00%、30.00%、23.00%与29.00%,CT检查分别是8.00%、9.00%、5.00%、5.00%与10.00%,两种检查方法在顶叶及丘脑病灶检出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核磁共振基底、小脑及脑干病灶检出率比CT检查高,差异均显著(P<0.05)。梗死大小和检查时间方面,核磁共振梗死大小比CT检查小,而检查时间比CT检查长,差异明显(P<0.05);影像学扫描病灶特征:大部分病变形态呈小圆、长圆形或者斑点,图像总无法清楚显示病灶边缘,而且未见典型占位效应。密度信号方面,核磁共振检查与CT检查两者之间差异明显,核磁共振检查下信号整体以等长/稍长的T1信号,长T2信号,而T2 FLAIR及DWI序列信号则以高信号呈现出来。结论: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应用效果明显,其能够更好的显示病灶位置,但是由于检查费用高,检查时间长,所以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对检查方法进行选择,从而更好的判断疾病。  相似文献   

14.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血管性认知障碍与病灶部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与病灶部位相互关系。方法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用MMSE检测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60例和非认知功能障碍对照组36例,应用头颅CT检查进行病灶部位和范围检测,评定血管性认知障碍与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结果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腔梗数量、体积有关。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具有相关性,左侧半球、皮层更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 CT 和 MRI 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分析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影像特点,探讨 CT 与 MRI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院神经内科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CT 和 MRI 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情况。结果CT 和 MRI 方法均可以检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其中 CT 检出145个病灶,MRI 检出742个病灶,MRI 检出的病灶数目是 CT 的5.12倍;病灶直径>5 mm 时,CT检出142个,MRI 检出的病灶486个,检出直径<5 mm 的病灶,CT 检出率为2.07%(3/145),MRI 检出率为34.50%(25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腔隙性脑梗死的不同病灶部位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有差异(χ2=147.02,P<0.05)。结论CT、MRI 影像学检查可应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MRI 方法较 CT 更清晰准确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微小病灶,是临床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及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神经内科诊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及MRI检查,于后处理工作站分析CT及MRI数据,全面观察病变的大小、部位、数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等特点。结果 MRI共检出81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包括额叶11处,顶叶8处,颞叶6处,枕叶4处,基底节17处,丘脑14处,脑干15处,小脑6处。CT共检出35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χ2=64.2414,P<0.01)。腔隙性脑梗死发病部位以基底节、脑干及丘脑多见(46例),其中39例为单发病灶,21例为多发病灶,病灶最大径线<5 mm者25例,5~10 mm者38例,10~15 mm者18例。CT图像上,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MRI图像上,病灶呈等或略长T1信号,略长T2信号,T2FLAIR呈高信号,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结论 MRI对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高,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特点,应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2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诊治的258例急性LI患者(MR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中急性梗死病灶的直径≤15 mm)临床资料。患者运动功能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价,入院14 d内加重≥1分者纳入进展组(n=38),余为非进展组(n=220)。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LI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因素预测的临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梗死病灶直径、血小板计数及收缩压(SB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3个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脑梗死病灶直径及SB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脑梗死病灶直径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619,S=0.052,95%CI 0.566~0.678,临界值>10 mm;SBP的AUC=0.586,S=0.058,95%CI 0.523~0.646,临界值>165 mmHg;脑梗死病灶直径和SBP是急性LI患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病灶直径>10 mm及SBP>165 mmHg可作为急性LI病情进展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急性多发性与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差异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multiple lacunar infarction, AMLI)与急性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single lacunar infarction,ASLI)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AMLI患者(AMLI组,62例)与ASLI患者(ASLI组,237例)的危险因素差异,并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MLI组中有心房颤动及重度颈内动脉狭窄2项危险因素的例数明显多于ASLI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2项危险因素与AMLI均呈正相关而与ASL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和心房颤动与AMLI有关,提示这2项危险因素在AMLI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抗抑郁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伴发抑郁的治疗作用及神经功能康复作用。方法 选择脑梗死急性期伴发抑郁患者5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行脑卒中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口服路优泰(Neurotan),300mg/次,3次/d,并配合心理治疗。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后评定抗抑郁疗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抗抑郁疗效为84%(21/25),对照组为52%(13/2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512,P=0.029)。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4/25),对照组为80%(20/2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428,P&;lt;0.0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抑郁症状改善,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60例胜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类型、CT及EEG的检测结果。临床上以纯运动性轻偏瘫最多,占47%。经CT证实,此种微梗死部位主要在内囊、基底节。EEG多数正常或轻度异常,异常率为48.33%。近期疗效评定:痊愈组与好转组相比,提示纯运动性轻偏瘫病例数大于感觉运动性,EEG正常率大于异常率。头颅CT两侧性病变26例中,有8例EEG系轻度或中度弥漫性改变,6例系局灶性改变。临床随访11例,随临床症状改善,10例病初EEG异常者,有7例逐渐恢复正常。若两者结合来判断预后,具有更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