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5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探讨其漏诊原因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月-2007年5月56例梗阻性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分别行一期手术和分期手术.结果:56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出现并发症4例,死亡1例,病死率为3.6%,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临床特点是:左侧结肠梗阻多见;晚期病例多见;老年患者多见.外科治疗的原则是解除梗阻,尽量切除肿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50例结、直肠癌并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7年5月-2007年5月共50例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肺部感染6例(12.0%),切15感染10例(20.0%),吻合口瘘2例(4.0%),其余均治愈。结论:一期切除吻合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是可行的,其关键在于选择适当手术方式,正确的术中操作和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合并肠梗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结直肠外科2007年1月—2018年12月行结直肠癌手术且术前合并肠梗阻的77例8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根治组(n=58)与非根治组(n=19),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 rank检验进行生存时间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根治组TNM分期为Ⅳ期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非根治组(8.6% vs. 57.9%, P<0.001)。根治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根治组(65.5% vs. 26.3%, 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和是否行根治性手术与合并肠梗阻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是否行根治性手术是影响80岁以上合并肠梗阻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是否行根治性手术是影响80岁以上合并肠梗阻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癌老年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老年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患者进行追踪随访记录,统计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分析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癌老年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10例结直肠癌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后肠梗阻发生率为10.9%(12/110),单因素分析提示:男性、年龄>70岁、体重指数>25 kg/m2、有腹部手术史、有基础疾病史、肿瘤位置直肠、TNM分期Ⅲ~Ⅳ期、有术前肠梗阻、急诊手术、手术时间>120 min、术中出血量>100 ml、术后饮食未遵医嘱的结直肠癌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后肠梗阻发生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年龄、腹部手术史、肿瘤位置、TNM分期、术前肠梗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癌老年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癌老年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受到多因素影响,应针对影响因素加强预防干预措施,降低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帮助患者获得满意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肠镜治疗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1例)先行肠镜支架置入,再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29例)行腹腔镜手术.观察并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远期复发转移、3年生存率及随访3年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腹腔镜联合肠镜治疗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淋巴结清扫数目则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年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共计5例,对照组13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更低(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肠镜能有效缓解肠梗阻,降低手术风险,远期疗效与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相当,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急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8例行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急性肠梗阻分为急性肠梗阻组和非急性肠梗阻组,对两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行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35例(14.11%)发生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梗阻组),213例(85.89%)未发生急性肠梗阻(非急性肠梗阻组)。两组性别、肿瘤直径、胃肠手术史、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肠梗阻组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发生率均高于非急性肠梗阻组(P<0.05),而术后生长抑素使用率低于非急性肠梗阻组(P<0.05);其中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为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64、3.149、2.895,P<0.05),而术后使用生长抑素为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71,P<0.05)。结论:对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治疗等术后急性肠梗阻高危的结直肠癌患者,应在术后予以生长抑素等防治措施,以减少急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与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33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结果:K—M单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是症状、症状持续时间、术前CEA水平、分期、部位、肿瘤大小、病理分级、病理分型、是否联合化疗、Ⅲ期患者是否行辅助化疗、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模式、直肠癌治疗模式;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的独立因素为术前CEA水平、分期、是否联合化疗、直肠癌治疗模式;33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58.365±2.159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2.47%、63.48%和56.60%,其中综合治疗患者占46.39%,单纯手术患者占51.20%。结论:治疗模式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而标准的治疗模式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2006年10年间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青年人结直肠癌患者38例(占同期收治结直肠癌的14,39%)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人结直肠癌组织病理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21%)、粘液腺癌(28.9%)为多,73.7%的病例Dukes临床分期为C期和D期。结论:提高对青年人结直肠癌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后的肠梗阻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23例接受腹腔镜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计算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并按照其肠梗阻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梗阻组和未梗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肠梗阻的因素。结果923例患者中有45例术后30 d内发生肠梗阻,占488%,为梗阻组;未梗阻组87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方式、吸烟史、术前低蛋白血症及腹部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男性、直肠肿瘤、TNM分期Ⅲ~Ⅳ期、术中中转开腹、术前低蛋白血症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受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TNM分期、手术方式及术前合并症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治疗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30例、结肠造瘘手术2例。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6.0~8.0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术后血糖维持在6.0~10.0mmol/L。术后并发肺部感染4例,吻合1:3瘘1例,切口裂开2例,切口液化感染3例,心功能衰竭2例,结肠残端糜烂出血1例,其中2例切口裂开、1例心功能衰竭均合并肺部感染,所有病例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结论合理使用胰岛素,严格监测、控制血糖,完善妥当地处理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能够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行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手术的214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4例患者术后共发生吻合口瘘16例(7.5%).发生时间为术后4-15d,平均(6.8±1.4)d.其中性别、肿瘤Dukes分期、病理类型及有无结肠储袋等对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术前有无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史、有无合并肠梗阻、手术方式、吻合器应用、吻合器吻合后手工缝合减张及术后直肠留置肛管引流减压对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4例严重吻合口瘘的患者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行横结肠造瘘术,术后4个月成功闭瘘.12例较轻的吻合口瘘患者采用单纯完全静脉营养、抗生素治疗、经引流管局部冲洗等措施全部治愈,愈合时间为14d至3个月,平均(28.7±2.3)d.术后无死亡患者.结论:高龄、贫血、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及肠梗阻、低位吻合口等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吻合器吻合后手工缝合加固减张,术后直肠内留置肛管减压引流可显著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积极合理的采取非手术或手术措施治疗吻合口瘘是促进吻合口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结肠癌并发完全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探讨(附6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肠部并发完全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方法:以67例结肠癌并安全性脾性梗阻手术的结果为依据,从左、右半结肠的手术方式和生存率和生存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讨。结果:左、右半结肠癌中行I期切除吻合术,术后死亡率分别为31.25%和20%,行造瘘或捷径术的11例,出院后1~2年内相继死亡,I期切除吻合的病例生存率明显高于Ⅱ期吻合术的病例,结论:在结肠癌并发完全性肠梗阻时,如果有应尽可能施行Ⅰ期切除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肠癌伴肠梗阻的外科处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间66例结肠癌伴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66例患者中,30例右半结肠癌伴梗阻患者采取Ⅰ期切除吻合术,24例左半结肠伴梗阻患者行Ⅰ期切除吻合术,10例患者行Ⅰ期切除近端造瘘,远端关闭术,2例患者行单纯横结肠造瘘。术后有62例患者康复出院,3例患者自动出院,1例患者转上级医院再次手术痊愈。结论手术治疗结肠癌继发急性肠梗阻临床疗效明显,Ⅰ期切除吻合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伴梗阻是可行的,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左半结肠癌伴梗阻则需要根据术中的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姚斌  黄陈 《现代肿瘤医学》2017,(17):2844-2847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恶性肿瘤,约7%-30%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出现急性肠梗阻,其中约70%的结直肠恶性梗阻位于左半结肠或直肠.近年来,随着肠道金属支架的应用,结直肠癌伴梗阻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双镜技术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少、肿瘤一期切除率高、患者耐受性好、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双镜技术也有各种不足,而且金属支架置入术后手术时机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就双镜技术在左半结肠癌伴梗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急性结肠癌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结肠癌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1999年6月48例老年急性结肠癌性肠梗阻的手术处理。结果26例行急诊手术。48例中21例根治性切除,25例姑息性切除,2例旁路手术。术后并发症17例,围手术期死亡13例(27.1%)。结论必要的术前准备、合并症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提高老年急性结肠癌性肠梗阻手术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肠道支架置入后联合腹腔镜手术与急诊开腹手术治疗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患者的短期疗效,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肠道支架置入后腹腔镜手术在左半结肠癌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普外一科治疗的56例左半结肠癌并完全性肠梗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手术方式选择对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根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实施左半结肠Ⅰ期根治性切除肠吻合术患者(根治组)和31例Ⅰ期切除吻合近端造瘘患者(吻合造瘘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 与吻合造瘘组患者比较,根治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根治组患者比较,吻合造瘘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以及胃管拔除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造瘘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根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9,P=0.035);2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以及腹腔感染发生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预后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术后化疗以及手术方式有关,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方式,根治性手术患者生存率更高.结论 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行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生存率较高,手术方式是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38 ovarian cancer patients who developed radiologically confirm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 was performed. Twenty-six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group, obstruction was not due to recurrent disease in six cases. The median survival for the group as a whole was 56 days. Patients in the operative group survived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in the non-operative group. There was an operative mortality of 15% and major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was seen in 42%. Neither the site of the obstruction nor the type of operation influenced survival. No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responses were seen in previously treated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