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第1版)目前正在我院使用,作为规划教材,其内容之严谨性、先进性与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发现该书部分章节存在内容杂乱无章、基本概念不清等一些问题。本文参考《内科学》仅就“呼吸衰竭(简称‘呼衰’)”一章中存在的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一些看法,与同道一起探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简称新规划教材)较前几版教材在理论和实践等内容上有较大幅度的充实,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我们在使用本教材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研究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给教师在授课的进度安排及授课内容上造成一定的困难,尤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老师必须要重点阐述的基本知识,包括病(证)的命名、病(证)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及辨证论治等内容。《中医内科学》(七版,以下简称《教材》)作为规划教材对每一个病证的命名、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等内容应尽可能做到规范化、标准化、通俗化。现结合规划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4.
笔从事中医内科学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十年,并有幸参加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六版《中医内科学》统稿工作及参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探索了一些关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兹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近3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该教材有不少创新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概念表达不确切,有的是概念表达不统一,有的是内容表达不完整,有的内容存在明显缺漏。  相似文献   

6.
小议规划教材中的若干中医诊断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六版规划教材的使用,比较《中医诊断学》与《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的具体内容,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认为存在着一些有关《中医诊断学》内容的问题。特别是“证”名、“病”名的概念及使用上的不一致及脉象记录方式等问题。《中医诊断学》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门课程的桥梁,在各科有关教学内容上应力求协调共济体现系统、规范、科学、创新的原则,提高中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即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下简称新世纪《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自2003年1月第1版问世以来,已在全国各中医高等院校使用将近五个年头。其采用人数之多,应用专业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众所周知,《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它既是临床其它学科的基础,也是外、妇、儿、五官等科医师的必修课。该教材在过去《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的基础上,既做到了继承和连续,又在形式上有所改进,对中医内科52个常见病证及附病重新分为肺、心、脾胃、肝胆、肾、气血津液和肢体经络系七大类别,具有一定合理性。这样编写既突出了中医内科学以脏腑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独特内容,又能在教学和实际运用中脉络清楚,便于学习和把握,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在每个病证的具体论述栏目中增设“临证备要”,对临床针对和指导性较强,有一定新意。然而,我们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具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商讨并经过反复认真研读后,觉得其中有一些问题很有必要提出来探讨和商榷,冀能对中医内科学教材在今后的编写中提供一些参考,使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有所裨益。一、创新性不强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是其重要的组...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临床工作32年,一直工作在教学、临床一线,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中发现现用第七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针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9.
对医士专业教材《内科学》的几点商榷北京中医学校西医内科教研室李铮由徐明瑞等编写的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内科学》存在着一些不足或欠妥之处,现提出愿和作者以及教学同道商榷。一、有关中毒性肺炎的论述问题在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中,作者在严重中毒症状的标题下...  相似文献   

10.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教材《内科学》是一部著名教科书,于1979年出版第1版,笔者是蒙学于1984年第2版《内科学》的医学生,从医后多次浅读再版之作,受益良多,每阅读一次,就有一次收获,对书中编写专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并深得专家们的权威定论之言。现对2004-05面世的第6版《内科学》(叶任高、陆再英主编)读后一些看法浅议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浅谈《内科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飞速发展,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建设双语师资队伍及教材、丰富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完善考核体系、加强学术交流等一系列措施建设《内科学》双语教学课程。通过总结几年来在双语课程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希望能推动《内科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段逸山教授主编的《医古文》(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2007年7月第2版),以其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编选细致、注释精当等特点,成为中医药院校青睐的对象。无论对教师的教学参考,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该教材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不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在注释方面还存在一些小瑕疵。  相似文献   

13.
杨宝峰主编的《药理学》(第八版)是最新版本的有关药理学科的全国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学生对其反映较好,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此教材某些章节的知识点及文字编写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为使教材进一步完善,方便学习和教学,特将发现的问题提出并与同行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发现中专版《内科学》及有关教材在疾病命名使用到“原”或“源”时,命名前后多次出现不一致现象,使学生在理解疾病及其要点上产生混淆、误解,教师授课时也无所遵从,许多人甚至认为这两个字在疾病名称中是可以互换的。这种情况不仅给教师授课带来困难,也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据此,笔者根据自己对疾病的理解,初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有关采用“原”与“源”两字的疾病举例中专第三版《内科学》中含“原”字的疾病名有,“肺原性心脏病”(P19)、“心源性哮喘”(P62)、“心原性哮喘”(…  相似文献   

15.
对《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材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等职业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正常人体学基础》已经出版发行2年了,被大多数卫生职业学校所使用。该教材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内容,编排新颖,在内容上删繁就简,通俗易懂,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与好评。但笔者在使用该教材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此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勘误”的勘误──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差错问题丘石(中国中医药学会北京100029)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勘误,书评1995届中医药大学生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相似文献   

17.
我院内科教研室承担《诊断学》、《西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急诊医学》等课程的课堂、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教研室在积极探索临床教学方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院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历来备受重视,这门学科在学生后期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类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具有诊治疾病能力的临床医师,因此,《中医内科学》教学的目的也是围绕于此而设计和实践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熟练掌握和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探索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通过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可行性、具体措施以及存在的实际困难,以资各位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的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是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中医内科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中医内科学中英文教材的比较研究对于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中医内科学》的编写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本研究选择中、外中医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为比较研究对象,重点对中英教材的架构、内容、编写体例等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提出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中医内科学》的编写建议。  相似文献   

20.
供全国中等卫校妇幼卫生专业、助产专业用的《内科学》教材第一版的出版犤1犦,使妇幼专业、助产专业与社区医学专业合用一本内科学教材的状况得以改变犤2犦。该教材使内科教学与妇幼、助产临床结合得更加紧密,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但作为一本教科书,笔者感到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1核磁共振成像(MRI)不属于X线特殊检查方法(P123、161教材在两处将核磁共振成像列为X线特殊检查方法,极易使学生造成错误认识。MRI与CT等X线检查是两种不同原理的成像技术,与X线检查比较,MRI的一大优点就是不接触射线,对人体无损害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