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额面心室除极向量各参数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与冠脉罪犯血管的关系,尤其是以ST向量角度的变化来区分冠脉病变部位位于右冠状动脉(RCA)或是左回旋支(LCX),力求应用无创便捷的方法快速判断冠脉罪犯血管,为临床提供诊治参考。方法纳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77例,临床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行介入治疗者,证实病变血管为RCA或LCX,均于入院后48h内行床旁心电向量图检查。研究依据罪犯血管分为RCA、LCX两组,比较组间额面ST向量,起始向量的角度、振幅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分组为RCA或LCX时,两组间额面ST向量方位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χ~2=22.806,p=0.000),其中LCX组额面ST向量方位以左下为主(组内构成比为63.64%),RCA组额面ST向量方位以右下为主(组内构成比为69.09%)。以额面ST向量指向右下来判定罪犯血管为RCA的敏感度为69.09%,特异度为90.91%;以ST向量指向左下来判定病变血管为LCX的敏感度为63.64%,特异度为80.00%。对两组间额面QRS环最大向量和初始40ms内各10ms的振幅和角度进行比较,显示两组最大除极向量的振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向量图中额面ST向量的方位对确定罪犯血管具有指导意义,其中ST向量指向左下多提示病变血管为左回旋支(LCX),指向右下多提示病变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C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ECG)相关冠脉病变的判断及合并右室AMI的判断。方法选择急性期内进行了冠脉造影(CAG)的下壁AMI者58例,比较ECG与CAG结果。结果58例中单支病变37例,其中右冠脉(RCA)病变29例,左旋支(LCX)病变8例。多支病变21例中伴V4~V6导联ST段压低者13例,单支病变7例(P〈0.05);伴I、aVL导联ST抬高LCX病变3例,RCA病变无(P〈0.05)。以V2、Ⅲ、aVF导联ST位移代数和来判断:STaVF+V2〉0RCA病变25例,LCX病变3例(P〈0.05)。合并右心室梗死5例中,以STⅢ/STⅡ〉1判断,4例并右室(P〈0.05),以STV2↓/STaVF↑≤50%判断则有3例(P〉0.05)。结论下壁AMI相关血管以RCA病变为主,少部分为LCX病变。伴左胸前V4~V6导联ST压低多支病变多见;STaVF+V2〉0多见于RCA病变;伴I、aVL导联ST抬高则多见于LCX病变。以STⅢ/ST〉1判定下壁AMI并右室AMI,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急诊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析其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判定及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1月到2010年7月进行急诊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8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右冠状动脉(RCA)梗死组及左冠回旋支(LCX)梗死组;根据临床结果分为高危急性下壁心梗组(高危组)及低危组.分析各组的心电图表现、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 RCA组与LCX组比较,STⅢ>STⅡ、STavL或STⅠ>1 mm下移更多见于RCA梗死.高危组年龄比低危组偏大,糖尿病患者更多,更多出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中的0级(无灌注)及1级(渗透而无灌注),RCA近端闭塞及双支、三支病变患者,心电图出现STV3R-5R↑、STV7-V9↑、STV4-6↓、STV1↑、STAVR↓的比例更高.结论 心电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进行急诊PCI的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作用,对进行急诊PCI靶血管判定有一定的协助作用.冠脉造影TIMI 0、1级,RCA近端闭塞,双支、三支病变患者,年龄偏大患者和糖尿病患者整体预后均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方法对193例(合并DM63例,非DM患者1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DM患者多支病变比例(49.2%)显著高于非DM组(30.0%)(P〈0.01);DM组冠脉血管12型病变所占比例(38.1%)高于非DM组(2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弥漫性病变比例(42.9%)高于非DM组(2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DM患者常出现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早期控制血糖对于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支数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与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49例在我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应用SPSS13.0分析患者血管病变支数与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囚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关系。结果多支冠脉血管病变组吸烟检出率为42%,单支冠脉血管病变组吸烟检出率为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冠脉血管病变组患者糖尿病检出率为27%,单支冠脉血管病变组患者糖尿病检出率为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冠脉病变组患者TC升高[(5.06±1.21)mmol/L],与单支冠脉血管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支冠脉病变患者LDL—C升高[(2.84±0.11)mmol/L],多支冠脉病变组LDL—C升高[(3.06±0.4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单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高血压检出率57%,单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高血压检出率4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构成比、HDL—C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或糖尿病患者,以及TC升高、LDL—C升高患者易发生多支冠脉血管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冠心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传统方法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冠状动脉的特征。方法:对52例急性胸痛伴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患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分析相关血管的改变情况。结果:冠脉造影证实48例AIMI中相关病变血管为右冠脉(RCA)为37例(77.1%,37/48),其中闭塞为25例(占52.1%),左回旋支(LCX)病变20例(41.7%),其中闭塞10例(占20.8%),左前降支(LAD)不同程度狭窄6例(闭塞3例),左主干(LM)病变2例。4例冠脉造影无异常。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病变血管主要为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电图(ECG)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靶血管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将经明确诊断为AMI的274例患者按ECG的ST段抬高与否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186例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88例,计数两组病例中ECG与冠脉造影(GAG)阳性病例数,比较ECG定位与CAG检查结果,比较两组CAG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4例患者中,CAG阳性者267例,其中ECG有改变者245例,CAG阴性者7例,其中ECG有改变者5例.ECG诊断AMI的检出阳性率为89.4%,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42.9%.ECG定位梗死部位为广泛前壁39例,经CAG检查病变部位为左前降支(LAD)6例、右冠脉(RCA) +LAD5例、LAD+左回旋支(LCX)13例、RCA +LCX2例、多支病变13例;EGG定位梗死部位为正前壁46例,经CAG检查病变部位为LAD 12例、RCA+ LAD 1例、LAD+ LCX 13例、多支病变20例;ECG定位梗死部位为前侧壁34例,经CAG检查病变部位为RCA2例、LAD14例、LCX3例、RCA +LAD 2例、LAD +LCX 5例、多支病变8例;ECG定位梗死部位为前间壁13例,经CAG检查正常2例、病变部位为LAD2例、LCX2例、RCA+ LAD 2例、LAD +LCX 1例、多支病变4例;ECG定位梗死部位为下壁51例,经GAG检查正常2例、病变部位为RCA 16例、LCX6例、RCA +LAD 7例、RCA +LCX4例、多支病变16例;ECG定位梗死部位为下侧壁45例,经GAG检查病变部位为RCA6例、LCX9例、RCA +LAD 6例、RCA +LCX 6例、多支病变18例.与NSTEMI组比较,STEMI组单支病变比例高(P<0.05),侧支循环及慢性钙化闭塞性病变比例低(P<0.01).结论 ECG对于AMI靶血管的判断具有较好的提示作用,可用于初步判断AMI病变的靶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回旋支(LCX)闭塞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连续收治的108例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相关血管分为两组:RCA闭塞致心肌梗死组85例(RCA组),LCX闭塞致心肌梗死组23例(LCX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结果 RCA组血清肌酐水平、三支血管病变、心力衰竭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LCX组[(93±26)μmol/L比(79±15)μmol/L,38.8%比13.0%,34.1%比13.0%,18.8%比0,均为P<0.05],RCA组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也显著高于LCX组(29.4%比0,P<0.01),两组患者右冠脉优势型、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1%比69.6%,1.2%比0,均为P>0.05)。结论 RCA梗死相关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比例高于LCX梗死相关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电图中的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临床上考虑冠心病并进行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492例。根据患者入院以后前3日内心电图中有无碎裂QRS(fQRS)波分为两组,其中A组(有fQRS波)271例,B组(无fQRS波)221例。首先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症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有无差异。结果1A、B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患者的冠脉血管狭窄程度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冠心病心肌缺血发病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碎裂QRS波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方法检测111例冠心病(CHD)及25例非CHD患者的血浆vWF水平。对所有人选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将CHD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组;根据冠状动脉损伤形态分为A型低危病变组、B型中危病变组和C型高危病变组;分析血浆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的关系。结果CHD多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明显升高[(197.42±6.57)%比(135.24±21.56)%、(170.94±15.75)%,P〈0.01、P〈0.05];双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较单支病变组也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与单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型病变组vwF高于A型、B型病变组[(195.25±33.71)%比(132.10±28.26)%、(161.13±37.41)%,19〈0.01],B型病变组高于A型病变组(P〈0.01)。结论血浆vwF水平能反映冠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碎裂QRS波(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HRV)、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为AMI的住院患者120例。男性99例,女性21例,2882岁,平均(60±13)岁。根据12导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3组:A组:fQRS组、B组:病理性Q波组、C组:fQRS合并病理性Q波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室性心律失常、HRV各项时域参数指标;心脏彩超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3组间比较分析。结果①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指标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Ⅲ级、ⅣA级、ⅣB级比较,A组(34.2%、36.8%、26.3%)、C组(33.3%、28.3%、16.7%)发生率均高于B组(9.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②AMI患者A组、C组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时域参数指标(SDNN、SDANN index、rMSSD、pNN50、三角指标)较B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③AMI患者的LVDD A组(51.71±8.44)、C组(50.32±7.35)的显著高于B组(45.14±6.44),LVEF A组(46.92±6.96)、C组(49.00±7.80)低于B组(53.23±7.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MI患者fQRS波的出现可能与①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HVR明显降低有关;②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心电图QRS波特征和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的发生率及其时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335例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QRS波形态分为病理性Q波组(96例)、fQRS波组(158例)、两者均有组(42例)和两者均无组(123例);根据OMI的不同部位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按照fQRS时限分为fQRS时限≥110 ms组(23例)和fQRS时限<110 ms组(93例).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统计各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①335例OMI患者心电图分析:fQRS波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P<0.01),不同部位OMI患者fQRS波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fQRS波组不同部位OMI(前壁、下壁、侧壁)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fQRS时限≥110 ms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fQRS时限<110 ms组.结论 OMI患者心电图fQRS波发生率高于病理性Q波;不同部位OMI心电图fQRS波发生率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QRS时限延长可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提示fQRS波可提高OMI的诊断率,对OMI室性心律失常及其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Q波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fQRS及病理性Q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评估心电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并对各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根据fQRS波时限,将OMI伴fQRs波患者分为fQRS≥110ms组(36例)、fQRS〈110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分为QRS≥110ms组(21例)、QRS〈110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不同部位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ms组(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ms组。结论OMI患者fQRs时限越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越高;OMI患者QRS波时限越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风险越高,QRS时限是O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预警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与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价心肌瘢痕及心肌梗死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2年12月包头市中心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20例,其中发病时间<12小时、行急诊PCI或静脉溶栓治疗患者40例(A组);发病时间>12小时、行择期PCI治疗40例(B组);发病时间>24小时,行药物治疗40例(C组)。分别于发病后4周、8周、12周,应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fQRS波群,记录阳性导联数,使用斑点追踪成像分析软件测量心室前壁径向收缩期应变率(RSR)及纵向收缩期应变率(LSR),同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价心肌瘢痕。比较三组fQRS波群阳性率以及心肌瘢痕的形成情况,并随访6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心肌瘢痕的形成与心梗预后有无关联。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三组fQRS波阳性导联数、LSR、RSR及LVEF值均有所改善,治疗12周后A组形成碎裂QRS阳性导联数最少(A组:31,B组:69,C组:96),LSR、RSR及LVEF改善最为明显,B组次之[LSR(A组:34.90%±0.67%,B组:25.48%±0.63%,C组:17.86%±0.54%);RSR(A组:-20.77%±0.53%;B组:-13.12%±0.47%;C组:-9.10%±0.53%);LVEF (A组:53.8%±1.5%;B组:43.9%±1.7%;C组:42.3%±1.7%)],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10.0%)远低于B组(30.0%)和C组(62.5%),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fQRS波与心肌瘢痕形成有关,结合斑点追踪技术可评价心肌瘢痕的形成及心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对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fQRS)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病理性Q波及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fQRS波患者按照fQRS波时限分为fQRS≥110ms组(36例)、fQRS <110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按照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分为QRS≥110ms组(21例)、QRS <110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ms (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及室性逸搏心律(p=0.026)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ms组.结论 OMI伴fQRS患者随着fQRS时限延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随之增高;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随着QRS波时限延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逸搏心律的风险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碎裂QRS(fQRS)波与急性心梗预后的相关性以及在评估急性心梗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入选120例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患者分为三组:A组(行急诊PCI或静脉溶栓治疗)、B组(择期PCI)、C组(非再灌注治疗),分别于发病后的4周、8周、12周,应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fQRs波群,使用斑点追踪成像分析软件测量心室前壁径向收缩期应变率(RSR)及纵向收缩期应变率(LSR),随访三组患者入院后半年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A、B、C三组病例出现fQRs波的导联数均逐渐下降;其中c组病例fQRs波阳性导联数要明显高于A、B两组,A组最少(p〈0.05);②A组患者LSR、RSR的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B组和C组,B组结果优于c组(p〈0.05);③三组LVEF值均有提高(p〈0.05),其中A组提高最为显著;j组患者的血NT—proBNP浓度均有所下降,A组的浓度下降最为明显,B组次之(p〈0.05);④三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c组,B组位于A、C二组之间。结论常规心电图中fQRs波的变化情况可以作为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及预后的指标之一,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伴碎裂QRS波(fQR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OMI患者梗死部位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根据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特征,选择147例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分为前壁梗死组(A组)、下壁梗死组(B组)、侧壁梗死组(C组),并对所有病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进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对比,短阵室速发生率(P〈0.05)、室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对比,室早总数〈720个/24 h(P〈0.05)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中,梗死部位不同,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不同,进一步增加了fQRS波对OMI的诊断灵敏度,以便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7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罪犯血管不同分为左前降支组51例、左回旋支组27例、右冠状动脉组3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TIMI血流分级、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左回旋支组和右冠状动脉组比较,左前降支组术后ST段完全回落的梗死相关导联数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5),心源性死亡率及总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左前降支病变者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更缓慢、左心功能不全更严重、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9.
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心电学新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验证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能否作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罪犯血管的判定标准 ,比较 6 0例下壁AMI患者aVL导联QRS波群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 ,分析aVL导联QRS波群两种模式 (Ⅰ型 :S/R≤1/ 3,ST段抬高≤ 1mm ;Ⅱ型 :S/R >1/ 3,ST段抬高 >1mm)对判断下壁AMI罪犯血管的临床价值。结果 :aVL导联的Ⅰ型QRS波群改变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 (LCX)组出现率为 89% ,右冠状动脉闭塞组为 2 4% (P <0 .0 0 1)。Ⅱ型改变在LCX组出现率为 11%、RCA组为 76 % (P <0 .0 0 1)。Ⅰ型心电图变化预测LCX闭塞的敏感度为 89%、特异性为 76 %。Ⅱ型心电图改变预测RCA闭塞的敏感度为 76 %、特异性为 89%。结论 :aVL导联的Ⅰ型QRS波群变化是判断LCX型AMI敏感、特异的预测指标 ,而Ⅱ型QRS波群变化是RCA型AMI有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图中的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临床上考虑冠心病并进行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病例492份。根据患者入院以后前三日内心电图中有无碎裂QRS(fQRS)波分为两组,其中A组(有fQRS波)271例,B组(无fQRS波)221例。首先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症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有无差异。结果 (1)AB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患者的冠脉血管狭窄程度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病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碎裂QRS波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