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而致数目减少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以自身抗体介导的破坏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TP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既包括体液免疫的紊乱,也包括细胞免疫的失调。本文就近年有关ITP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0例ITP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比值.结果 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能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2 4 (女 1 8,男 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ura,ITP)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诊断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会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1 ] .病程 <6mo1 0例 ,>6mo8例 ,>1 2 mo6例 ,最长 1 5mo.初治者 1 0例 ,复治者 1 4例 .复治者为用泼尼松、达那唑或长春新碱无效或疗效不显著者 .各例均有较严重的皮肤、粘膜出血 ,包括皮肤出血点及瘀斑、口腔粘膜血泡及齿龈出血 ,以及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月经过多等 .2 4例均进行了骨髓涂片检查 ,骨髓增生均在正常范围内 ;巨…  相似文献   

4.
王彦  王笑蕾 《医学综述》2008,14(3):445-44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机制参与而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和破坏增多的疾病。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作用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免疫学机制和多因素联合作用等。病毒感染引起ITP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机体对病毒感染后的天然免疫反应,或因病毒感染改变了血小板抗原,导致自身抗体产生,使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当患者血小板计数小于20×109/L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若出现头痛、眼前发黑、心慌等症状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尽量避免肌内和皮下注射.必须注射时应选择号小的针头,各种穿刺点延长按压时间10~15min,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情况.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病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体免疫性出血综合征,急性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慢性多见于成年人,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发生的多个环节相关。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自身免疫学指标研究 1.1 骨髓像 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有共同抗原,血小板抗体既可以与自身或同种血小板结合,又可与巨核细胞结合,不仅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同时也影响巨核细胞对血小板的生成。何晓彤报道,骨髓巨核细胞观察示ITP者骨髓增生良好,幼稚巨核细胞及无血小板形成的巨核细胞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7.
病毒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博 《医学综述》2001,7(6):373-37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 ,ITP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近年来ITP的病毒病因学日益受到重视。现就与ITP发病有关的病毒感染、发病机制及针对病毒的治疗措施 ,综述如下。1 病毒感染与ITP的关系1 1 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 通过检测确诊为ITP患者血浆 (血清 )人巨细胞病毒HCMV IgG、HCMV IgM ,白细胞中HCMV DNA及病毒分离 ,说明部分ITP患者发病时有HCMV活动性感染 ,且可能是ITP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1 ,2 ] 。尤其在慢…  相似文献   

8.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病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宝华 《海南医学》2006,17(10):118-119
目的 初步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2月收集的48例ITP患儿的相关病因.结果 婴儿组与幼儿组发病率很高占79.1%,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为33.3%,EB病毒(EBV)感染率为22.9%.结论 CMV、EBV感染是ITP的主要发病原因,但同时需注意其他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妇血小板减少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ara,ITP)的预测指标。方法:以1999年1月-2005年6月间58名预期诊断为ITP或GT( 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两种病症的比较来评价ITP的诸项预测指标。结果:孕28周前发现血小板减少,同时症状出现时血小板计数小于50&#215;109/L,这两者对ITP具有独立预测意义(均P﹤0.05)。这两个因素的组合分析提供96.0%的灵敏度和75.8%的特异度。结论:血小板减少的起病时间和其显现时的血小板计数应是孕妇ITP最有力的预测指标。采用这些因素的组合模型对ITP的早期预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ITP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结果10例ITP患者治疗后复查PA-IgG、IgM、IgA,其数值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01、P<0.001和P<0.05)。结论观察偶联血小板治疗前后的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 对于ITP的发病机制、诊断、疗效以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补肾益气活血汤对高血压病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补肾益气活血汤治疗高血压病相关性中风恢复期肾气虚血瘀证的疗效及对氧自由基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89例患者随机分中药治疗组和西药组。治疗组用补肾益气活血汤 ;西药组用脑复康、舒脑宁及阿斯匹林常规量口服 ;两组均使用尼群地平控制血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E-SODA)、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红细胞过氧化脂质 (E-LPO)、红细胞压积 (Ht)、全血粘度 (Va)、红细胞电泳时间 (EET)、血小板电泳时间(PET)、纤维蛋白原 (Fbg)、血浆粘度 (Vp)。结果 :两组均治疗 8周后评估临床疗效 ,治疗组基本痊愈及显著进步 66.67% ,西药组 3 4.0 9%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治疗前 E-SODA、GSH-PX及 E-LPO、Ht、Fbg、Va、Vp两组均明显低于及高于健康人 (P<0 .0 1 ) ,EET、PET较健康人明显延长 (P<0 .0 1 ) ;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有改善 ,对照组改善不明显。结论 :补肾益气活血汤治疗高血压病相关性中风的作用机理与抗氧自由基损伤及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在肾上腺皮质激素干预前后肾上腺指数、血浆促肾上腺素(ACTH)、皮质酮(CORT)的变化以及加味小柴胡颗粒的调控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将之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小柴胡颗粒组、激素组和加味小柴胡颗粒 激素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造模,于造模后第7天开始分组给药,给药体积为30mL/kg,每日给药1次,共14 d.造模21 d后上述小鼠分别眼球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促肾上腺素(ACTH)、皮质酮(CORT),处死后取肾上腺称重.结果 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肾上腺指数、ACTH、CORT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加味小柴胡颗粒组肾上腺指数、ACTH、CORT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激素组肾上腺指数、ACTH、CORT下降更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加味小柴胡颗粒 激素组各项指标均上调,与激素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存在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系统功能的低下,表现为肾上腺指数、ACTH、CORT降低,经激素干预后则功能受抑更明显,而加味小柴胡颗粒具有上调作用,能保护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两种制备方法的紫癜方对ITP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免疫法建立ITP模型,设立正常组(C)、模型组(M)、醋酸泼尼松组(DC)、血美安组(X)、紫癜水提组(S)和紫癜工艺组(G),利用全自动多物种五分类动物血液分析仪于实验前和实验第14天检测各组小鼠血小板数,实验前、第7天和14天分别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实验结束记录各组小鼠皮下出血程度。[结果]造模前各组小鼠体重和血小板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第7天,M组小鼠体重低于C组,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DC组、X组、S组和G组小鼠体重高于M组,有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其它各组小鼠体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第14天,M组小鼠体重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C组,较C组出现明显瘀斑,DC组、X组、S组和G组小鼠体重均低于C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C组;DC组、X组、S组和G组小鼠体重和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M组,DC组、S组和G组小鼠皮肤瘀斑较M组明显减轻,X组小鼠皮肤瘀斑与M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组、S组和G组小鼠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DC组;S组和G组小鼠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X组;其它各组小鼠体重和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紫癜方的两种制备方法对其治疗ITP的药效作用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赵兰娣  冯妍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1):1008-1010
目的:探讨胎儿窘迫的诊断指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9例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行剖宫产病例,按胎儿窘迫的不同诊断指标进行分组比较,统计其新生儿窒息率及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百分率,并统计各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百分比。结果:随着胎儿窘迫诊断指标项目的增多,发现检出的新生儿窒息率和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百分率也相应升高。胎儿窘迫的主要相关因素为脐带因素、羊水过少、胎盘因素等。结论:胎儿窘迫应采取多指标来诊断。对于有胎儿窘迫相关因素者,应密切监护、积极处理、适时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辅助型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小鼠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CBA方法分别检测14只正常小鼠,14只未治疗ITP模型小鼠及14只泼尼松治疗后ITP模型小鼠外周血血清中的IL-2、INF-γ(Th1)、IL-4、IL-10(Th2)、TGF-β1(Th3)和IL-17(Th17)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IFN-γ、IL-2(Th1)、IL-17(Th17)水平明显升高,IL-10、IL-4(Th2)、TGF-β1(Th3)水平明显降低,Th1/Th2比值增高(P均0.05),泼尼松组与正常组比较,Th1、Th2、Th17和Th3型细胞因子水平及Th1/Th2比值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在ITP模型小鼠中存在细胞亚群平衡的偏移,表现为Th1、Th17型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分泌亢进,Th2、Th3型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减低,提示辅助型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参与了IT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类固醇糖尿病(steroid-induced diabetes mellitus,SDM)是一种继发性糖尿病,其发病主要与肾上腺皮质的糖皮质激素异常分泌或应用过量的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有关,类似于2型糖尿病,SDM的主要致病机制包括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SDM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因致病因素的差异而不同,其引起的血糖水平升高有可逆性。了解其发病机制和相应的致病因素,对预防SDM的发生和对症高效治疗SDM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改良的血浆凝块技术和共培养系统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细胞在体外对异体骨髓巨核细胞生成作用的影响,以探讨ITP的发病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ITP患者的T细胞当加到培养物中和靶细胞共培养时,对巨核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集落效应无明显的影响。其中三例PAIgG升高患者的T细胞对CFU-MK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提示ITP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除体液免疫机制外,也有细胞免疫机制参与,T细胞或其亚群对巨核系祖细胞生成抑制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学创新》2015,(23):79-81
目的:探讨妇科护理对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感染的影响及感染与病原菌分布、构成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妇科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膀胱残余尿量、留置尿管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的分布与构成。结果: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低于100 m L的患者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尿管感染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留置尿管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术后留置尿管感染的发生与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无关,但妇科护理有效降低了宫颈癌患者术后并发留置尿管感染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各项身体机能的恢复效果,值得在临床上作进一步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张华  刘若英  于敏 《重庆医学》2004,33(2):238-239
目的探讨静脉丙球治疗ITP的机理.方法用微量比色法检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ADCC指数和细胞毒指数.结果正常人PBMC经ITP病人灭活血清处理后,其ADCC指数与细胞毒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经静脉丙球作用后,其ADCC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结论 ITP患者血清能使正常人PBMC的ADCC活性显著增加,而静脉丙球(≥20mg/ml)却使之显著降低.这可能与IVIG疗效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时相关因素对新生儿血糖的影响.方法:对127例血糖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95例低血糖和32例高血糖患儿.结果:血糖异常产时因素主要为早产,禁食,宫内窘迫和母亲糖尿病史;两组相关因素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产前全面检查,产中规范操作,产后对症治疗,对于减少各种相关因素,改善和降低新生儿血糖异常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