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三叉神经痛( TN)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节(TG)内p-p38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眶下神经缩窄术(ION-CCI)制备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 sham 组)和眶下神经缩窄术组(ION-CCI组). Frey毛刷测定大鼠触须垫机械痛阈,West-ern blot检测p-p38的表达量.结果 ION-CCI组大鼠机械痛阈明显低于 sham组(n=5,P <0.01). ION-CCI 组大鼠TG内p-p38 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建模前正常大鼠( n=3,P<0.05).结论 p38信号通路可能与T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术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 ,为寻求更安全、简捷的手术方法 ,我院自 1999年元月始施行剖宫产新术式 10 0例 ,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选择 :自 1999年元月至 2 0 0 0年元月有剖宫产指征的产妇 197例 ,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 (新法 ) 10 0例、对照组 (传统法 ) 97例。1.2 一般资料 :年龄 2 6~ 34岁 ,初产妇 15 4例 ,经产妇 43例 ,手术指征多为头盆不称、滞产、胎位不正 ,其次是前置胎盘、珍贵儿、双胎、妊娠合并症等。两组产妇年龄、手术指征无显著差异。1.3 手术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和连续硬膜外麻醉 ,…  相似文献   

3.
孙洪礼  翟新东 《吉林医学》1999,20(5):294-295
我们自1989年4月~1998年12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2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术中根据病因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术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性10例,女性16例。年龄42岁~65岁。疼痛发生在右侧1、2支11例,左侧2、3支8例,右侧2、3支7例。病程2a~13a。发作频率由每日数次到每日数十次不等。疼痛区感觉减退13例,肌萎缩5例,正常8例。18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6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2例行三叉神经粘连松解术。1.2 …  相似文献   

4.
为规范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扩张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手术操作要领,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特制定本规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新版ICD-9-CM-3分类标准,对治疗早期乳腺癌保乳新术式的分类效果。方法应用新版ICD-9-CM-3的索引与类目表核对方法,分类乳腺癌保乳新术式。结果治疗早期前乳腺癌保乳新术式与ICD-9-CM-3中乳房象限切除术相一致,能够达到分类目的和效果。结论新版ICD-9-CM-3和旧版ICD-9-CM-3,应用ICD-9-CM-3分类保乳式时,必须根据保乳术切除癌灶的范围,对应相关编码而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联合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30),单纯阿霉素组(ADM组)、脉冲射频联合阿霉素组(PRF+ADM组)和单纯脉冲射频组(PRF组),比较三组患者的VAS评分、PRI总分、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PRF+ADM组VAS评分、PRI总分明显低于PRF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PRF组(P<0.05).术后1d、3d PRF+ADM组各指标与A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时间点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PRF联合ADM治疗三叉神经痛近、远期疗效均较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不同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对比分析2000年-2002年间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及17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手术疗效。结果 45例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平均病程3.1年,平均发病年龄60.3岁。其中20例(44.4%)患者中疼痛累及三叉神经的单一分支,其余25例(55.6%)疼痛均累及2或3个分支。术中见39例(86.7%)为动脉压迫,6例(13,3%)为动脉和静脉混合压迫。术后疼痛完全缓解44例(97.8%),明显减轻1例(2.2%)。而在17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平均病程8.7年,平均发病年龄55.5岁,疼痛均累及三叉神经的2或3个分支。术中见10例(58.8%)为动脉压迫,7例(41.2%)为动脉和静脉混合压迫。术后疼痛完全缓解5例(294%),明显减轻10例(58.8%),无效2例(11.8%)。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非典型患者,这可能与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程较短、发病年龄较晚、疼痛多呈单支分布、且以动脉压迫为主以及术中能够实现充分降压有关。  相似文献   

8.
混合痔病因分类及介绍一种新术式刘领柱,王丽娜,秦永明痔发病率为男53.9%,女67%。女患病率高于男13.1%。整个肛肠疾病的患病总数中,痔发病率为87.25%、内痔59.86%,外痔16.01%,混合痔24.13%,其余肛肠疾病仅为12.75%(肛...  相似文献   

9.
杨云凌 《海南医学》2001,12(12):58-58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顽固性疾病 ,因其病因迄今未完全清楚 ,尚无一种令人十分满意的疗法。我科自1993年 9月~ 1999年 12月应用周围神经撕脱术治疗 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效果比较满意。临床观察结果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适应证选择选择确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口服药物、无水酒精封闭、针灸等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其中男 11例 ,女 2 5例 ;年龄37岁~ 78岁。1 2 应用范围选择选择眶下神经及下牙槽神经 ,治疗三叉神经第Ⅱ、Ⅲ支痛。1 3 术前准备术前对比较衰弱的病人应采取全身支持疗法 ;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减轻患者忧…  相似文献   

10.
我科从1994年10月~1998年5月共实施眼袭整复术148例,现就临床表现及术式的选择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短时间、重复压迫术(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疼痛科住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0例,年龄≥18岁,性别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穿刺微球囊单次压迫术治疗组(OPMC组)与经皮穿刺微球囊...  相似文献   

12.
三叉神经痛的特征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是神经性疼痛中最常见的疾患,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病人。在40岁以上患病者达70%~80%,女性略多于男性。随着显微外科和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微血管减压术成为治疗该病安全、有效的手段。自1999年  相似文献   

13.
总结24例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将术前准备、手术配合及配合体会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介绍。结合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理、心理和手术特点,强调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正确安放手术体位、默契做好手术配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对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乙状窦后入路,用Teflon棉行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疗效优者31例(91%),疗效良者2例(5%),疗效差者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6%。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治疗本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12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 没有任何一种外科治疗方法可确保根治三叉神经痛。除非药物治疗失败,不主张采取外科治疗,因为它既不可能完全缓解疼痛,又存在不能接受的并发症。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趋势是从外周神经转向脑干。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外周神经切除术、外周神经射频或冷冻损伤、神经节阻滞(射频、机械、甘油)、半月神经节加压/减压术、颞下半月神经节后根切除术、枕骨下半月神经节后根切除术、三叉神经束切断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术等。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受异常血管压迫所致。主要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短暂性、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1]。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科病症,由于其剧烈的颜面部疼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治疗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愈率为86%~98%^[1]。本院自2004年至今运用三又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手术配合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邵伟霞 《中原医刊》2007,34(19):74-74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其病因尚不明了。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36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应用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6例,探讨手术技巧及效果。结果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创伤小,手术疗效满意。结论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较好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姑息性治疗胰腺癌的新手术方法。方法:收集临床上,6例行胆总管、十二指肠“T”形管桥式内引流术(包括1例曾行胃大部切除Ⅱ式胃肠道重建患者);4例伴有十二指肠梗阻者,除用该术式外加用胃空肠吻合术。结果:1例死亡,9例患者最长生存1年4个月,最短4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胆总管、十二指肠“T”管桥式内引流,是姑息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有效的、合理的减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