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清醒镇静胃镜下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价值。方法92例疣状胃炎患者静脉注射咪唑安定后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观测镇静效果、记忆缺失程度及胃镜下病变的变化。结果镇静满意度为97.8%,记忆缺失为96.8%,疣状隆起消失率达92.8%。结论清醒镇静胃镜下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是安全、有效、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3月-2007年4月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arrett食管患者87例,在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所有病例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复查内镜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87例Barrett食管患者3个月复查时78例(89.7%)胃镜下未见复发,9例(10.3%)由于BE黏膜长度较长,在原来部位有散在Barrett食管上皮残留,行第二次氩离子凝固术治疗,6个月复查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全部患者均未见Barrett黏膜复发。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是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Barrett食管的新方法,操作方便,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腹腔游离体又称“腹腔鼠”,临床少见,诊断较为困难,常在术中偶然发现。本文分析北京医院行腹腔镜手术的1例术后诊断为腹腔游离体(PLB)的高龄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加以总结。我们通过PubMed和知网数据库检索到了文献报道的PLB案例(含本例)共86例,案例年龄从16岁到8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5岁,其中男性66例(76.7%),女性20例(23.3%);多数患者是无症状或术中偶然发现的,部分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诉就诊,少数可表现为尿频、尿潴留。PLB大多单发存在,占80例(93%),仅6例(7.0%)为多发;术前常误诊断为膀胱结石、胆道结石、畸胎瘤、间质瘤等。术中发现PLB可位于盆腹腔的各种位置,盆腔区最常见为52例(60.5%)。发现PLB时最大径可达20 cm,通常长径大小为1 cm~10 cm。腹部外科相关科室(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应该重视PLB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减少因误诊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息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对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疗效进行前瞻性评估。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15例BE患者进行60WAPC治疗,术后予质子泵抑制剂辅助治疗。对其疗程、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15例均完成治疗,平均随访期为13.2个月。12例仅需1次APC治疗即获得消除,3例需2次治疗,平均烧灼次数为1.2次。8例治疗期间有轻度并发症,其中7例为胸骨后疼痛,1例治疗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未予手术治疗,半年后逐步缓解。1例在BE完全消除后6个月再现肠上皮化生,该例患者再次予以APC治疗,之后6个月内2次胃镜检查未发现复发,治疗总有效率为93%。结论APC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BE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40例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APC)术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瑞金医院2000-01/08内镜诊断为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40例,先行内镜检查,同时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首先给予达克普隆+甲硝唑+丽珠得乐,4 wk后复查内镜并使用氩离子凝固术,以1s~3s/次的时间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根据病灶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次数,以内镜下所有疣状病灶灼除后粘膜平坦或略凹为止.所有病例治疗1 mo后进行临床随访及内镜复查.结果APC术治疗40例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数共计212枚,平均每枚病灶治疗时间为4.96s(范围2.5s~5s).1 mo后随访,38例(9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内镜复查发现,原病灶处均覆有新生的粘膜上皮及肉芽组织,无明显疤痕形成.2例(5%)患者仍见少许疣状灶及糜烂残留,再次行APC术治疗.结论疣状胃炎临床治疗颇为困难,作者经初步研究证实,APC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应用APC术为消除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对于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例患者85枚消化道息肉行内镜下APC治疗,氩气流量设定为2L/min,功率40~60w,治疗1周后复查。结果20例患者经1—4次治疗息肉均消失,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无明显的副作用。结论APC治疗消化道息肉安全、方便、快捷、有效。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BE)是指内镜下发现并被病理组织学证实在胃食管连接处(GEJ)以上出现的鳞状上皮被伴肠化生(即含杯状细胞)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现象。BE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欧美报告反流性食管炎中BE检出率为10%~15%,国内报道BE的检出率为2.21%。BE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和逆转BE的肠化,  相似文献   

9.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78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本文比较氩离子凝固术(APC)和热探头(HP)在治疗消化道息肉中的作用.方法对78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分别行APC治疗(37例)和HP治疗(41例).记录两种方法切除消化道息肉的平均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副作用以及治疗创面渗血中的作用.结果与HP组相比,APC组切除息肉的平均时间明显缩短(P=0.0002);且不加用圈套器直接治疗较大息肉时间也明显缩短(P=0.0001);APC组无明显副作用,而HP存在探头粘连等副作用;两组治疗创面渗血作用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APC为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新方法,此法方便快捷,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VIO200D型)内镜专用氩气刀对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息肉进行内镜下治疗。结果258例老年患者共检出525枚息肉全部使用APC治愈,根据息肉大小和形态,使用APC灼除302枚(57.5%),APC切除89枚(17%),黏膜下注射后APC切除134枚(25.5%),局部渗血者行APC电凝或钛夹止血。术后2例(0.8%)出现少量便血,予药物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APC可作为老年人大肠息肉的首选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奥林巴斯260电子胃镜结合病理对108例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所有病例治疗6月后进行临床随访、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结果 108例患者其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43例(39.8%)及上皮内瘤变65例(60.2%),104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复查胃镜示原病灶消失,复查病理组织学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消失,尚存慢性活动性炎症(92.6%)或萎缩性炎症(5.6%),治疗有效率98.1%,所有病例治疗中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快捷、经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Dieulafoy的疗效。方法先用1:10000肾上腺素氯化钠液对活动性出血病变区进行注射,使Dieulafoy病变区出现出血间歇期后用氩离子束从病灶周边螺旋式向中央烧灼,成功后给予常规抑酸、对症处理。1月、3月后分别行胃镜检查,观察病灶处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即刻止血成功,成功率100%。仅1例由于未能处理好血痂炭化的问题,5d后再发大出血转外科手术,再出血率33%。其余病例1月、3月后复查胃镜,病灶处出现疤痕,愈合良好。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治疗Dieulafoy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14.
患者男,62岁,因外院肠镜发现结肠息肉至我院门诊,静脉麻醉下行结肠镜息肉电切术.结肠镜下见回盲部一0.6 cm息肉,无蒂,表面光滑,无充血、糜烂,以活检钳咬除送病理检查,咬除后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ERBE海博刀系统,流量1.5 L/min,功率60 W)处理息肉残基,过程顺利,结肠镜直视下未见活动性出血及穿孔(图1),患者安返.  相似文献   

15.
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大肠息肉78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金茹 《山东医药》2009,49(38):25-25
电子结肠镜下手术是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可用术式有微波凝固、高频电凝电切、氩离子凝固等疗效不一。2007年11月-2008年5月,我们共为78例大肠息肉患者施行电子结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增强放大内镜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56例Barrett食管患者,进行45 W流量1.5 L/min的APC治疗,术后予以质子泵抑制剂辅助治疗.并于术后第6、12个月进行增强放大内镜随访.结果 56例BE经APC治疗均完全消除BE上皮.治疗次数共72次,平均每例1.3次,1次42例(75%),2次12例(21.4%),3次2例(3.6 %).56例患者中51例进行了临床随访,48例完成2次随访,3例完成1次随访.51例随访中4例复发(7.8%),且均为LSBE,12个月随访治疗总有效率94.1%.结论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抑酸治疗对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病理证实伴有肠上皮化生的Barrett食管,在内镜下以APC完全毁损化生黏膜,并予以口服奥美拉唑40mg/d抑酸治疗。从末次治疗开始进行为期12个月的内镜随访监测,每次内镜检查时对再生的鳞状上皮进行间隔1cm的四象限活检,对可疑病灶进行针对性的活检。结果32例患者共接受61次APC治疗,31例(96.9%)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1例(3.1%)在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除1例出现食管轻度狭窄外,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12个月后,共有4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另活检发现d例内镜下无异常患者的再生鳞状上皮下有柱状上皮残留。结论BE的内镜下APC联合抑酸治疗安全有效,能使鳞状上皮替代BE黏膜,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APC)术治疗消化道扁平隆起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4-01/2005-05内镜诊断为消化道扁平隆起病灶病人43例。先行内镜检查,同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后,全部病例均入院治疗。根据病灶不同部位、大小、高低和数量采用不同的次数和时间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以内镜下所有瘸灶灼除后黏膜平坦或略凹为止。3个月后进行临床随访及内镜复查。结果APC治疗43例消化道扁平隆起病灶,病灶数共计74枚,平均每枚病灶治疗时间为4.85s(范围2.4-4.8s)。3个月后随访,40例(93%)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2例病人内镜复查,其中29例病灶消失,3例遗留残余病灶再行APC治疗后消失。结论与既往治疗消化道扁平隆起病灶的方法如激光、微波、热探头相比。APC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及并发症少,应用APC术为消除消化道扁平隆起病灶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道广基息肉2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氩离子凝固术(APC)是一种非接触性凝固方法,由于操作简便,安全性好,临床疗效显著,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消化内镜下治疗.我院从2003年以来,采用APC选择性治疗胃肠道广基息肉280例467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且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因其位于颈段食管,在胃镜检查时常被漏诊或误诊。自2006年1月到2007年12月,我们在10000余例胃镜检查中发现39例该病患者,行病理学检查确诊后进行了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