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和甲状腺良性结节中人骨髓内皮细胞标记物(HBME-1)、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及高分子量角蛋白(34βE12)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比较189个PTMC病灶及106例甲状腺良性结节中HBME-1、Galectin-3及34βE12的表达水平,计算其对PTMC的诊断效能指标。结果 HBME-1、Galectin-3及34βE12在PTMC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疾病组(均P<0.001)。HBME-1、Galectin-3及34βE12诊断PTMC的敏感度分别为89.95%、95.23%、93.65%,特异度分别为83.02%、71.70%、81.13%,准确度分别为87.45%、86.78%、89.15%,ROC-AUC分别为0.891、0.914、0.932。结论 HBME-1、Galectin-3及34βE12在PTM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诊断PTMC的重要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超声表现特征,并将其与病理基础进行对照分析,从而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抽选2014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接诊收治的120例 PTMC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选12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超声检查,总结两组患者超声表现并将 PTMC 患者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TMC 组的超声表现特征为形态不规则(65.8%)、边界不清晰(86.7%)、无囊变、微小钙化(85.0%)、病理切片显示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不存在囊变且出现微小钙化,有钙盐沉着或砂粒体。结论:PTMC 超声表现与病理学特点基本一致,提示超声图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灶内部的病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 carcinoma,PT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观察CK19、HBME-l、Galectin-3和Fibronectin-1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和良性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1年98例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半乳凝素-3(Galectin-3),纤维粘连蛋白- 1(Fibronectin-1),细胞角蛋白-19(CK19)和HBME 1在98例PTMC及98例甲状腺良性病变(35例乳头状增生、4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甲状腺腺瘤、11例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98例PTMC患者中,有85例(86.7%)同时出现CK19、HBME-l、Galectin-3、FN1中到强阳性表达,而良性病变(乳头状增生、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未见同时出现CK19、HBME-l、Galectin-3和FN1中、强阳性表达.结论 CK19、HBME-1、Galectin-3和FN1均呈中、强阳性表达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组织中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存活素(survivin)、半乳糖凝集素-3(Gal-3)和甲状腺髓过氧化物酶(TPO)蛋白的表达,并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PTMC组织及其癌旁良性组织中survivin、Gal-3和TPO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分析survivin、Gal-3和TPO蛋白表达与PTM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PTMC组织中survivin和Gal-3呈强阳性表达,TPO不表达;癌旁良性组织中survivin和Gal-3表达缺失,TPO正常表达;survivin、Gal-3和TPO蛋白在癌组织和其癌旁良性组织间的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种蛋白在PTMC组织中的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联(P<0.05或P<0.01),而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无关联(P>0.05)。结论:survivin、Gal-3和TPO蛋白表达的变化可能在PTM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Gal-3和TPO蛋白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判断PTMC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对比分析甲状腺疾病术中冷冻与术后常规石蜡切片的病理诊断,旨在提高甲状腺疾病的冷冻切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389例甲状腺疾病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进行病理形态复验和结果分析。结果 389例甲状腺疾病冷冻切片诊断,以常规石蜡切片诊断为标准,其中良性病变335例,恶性肿瘤56例(其中2例为良恶性混合病例)。良性病变冷冻切片诊断准确率为98.80%(331/335),恶性肿瘤冷冻切片诊断准确率为89.28%(50/56),冷冻切片诊断延迟报告3例,漏诊2例,误诊1例,延迟报告率为0.7%(3/389),漏诊率为0.51%(2/389),误诊率为0.26%(1,389)。结论 冷冻切片对甲状腺病变有定性诊断意义,但是冷冻切片取材的多样性、隐匿性及冷冻切片的质量,是造成延迟诊断、漏诊和误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检测CD56、CKl9、galectin3在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D56、CKl9、galectin3的表达在甲状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7l例甲状腺腺癌、64例良性病变组织蜡块。将135例石蜡标本制做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56、CKl9、galectin3蛋白在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56在甲状腺腺癌组织中大多表达缺失,表达率为12.7%,在良性甲状腺病变组织中表达率高(92.2%),两者间表达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CKl9、galectin3在甲状腺腺癌组织中表达较高(88.7%,93.0%),呈弥漫强阳性表达;在良性甲状腺组织中表达较低(17.2%,7.8%),主要呈散在弱阳性表达;两者间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O.01)。同一组织中,CD56表达缺失、CKl9、galectin3表达增高的腺癌组织有59例(83.1%),良性病变0例,两者间差异明显(P〈0.01)。结论CD56在甲状腺腺癌组织中表达缺失,在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表达增高,对甲状腺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CD56表达缺失结合CKl9、galectin3的高表达对甲状腺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施文标  孔林  陈鑫  杨林军 《北京医学》2011,33(7):569-57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u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PTMC患者的l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PTMC合并甲状腺良性疾病84例(71.2%),颈部淋巴结转移48例(40.7%),<45岁与≥45岁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Bmi-1基因在甲状腺疾病组织中的表达,探讨Bmi—1与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8例正常甲状腺、1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Bmi-1基因的表达,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别对正常组、结甲组和甲癌组检验,判断Bmi-1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①Bmi-1基因阳性表达在正常甲状腺中仅1例(12.5%),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有3例(16.7%),而在甲状腺癌中有19例(79.2%),3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24例甲状腺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的16例(66.67%),无淋巴结转移的8例(33.3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以年龄为界,在19例阳性表达的甲状腺癌中,年龄≥45岁的12例(63.16%),〈45岁的7例(36.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研究证实Bmi-1基因在甲状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疾病和正常甲状腺组织;②Bmi-1的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及年龄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它对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机制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刚  李军  何艳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3):437-438
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方法对177例甲状腺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与手术、病理或穿刺细胞学、实验室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177例中,单一甲状腺疾病的有161例,占91.0%;多源甲状腺疾病16例,占9.0%。良性病变161例,占91.0%;恶性病变12例,占6.8%;良性病变合并恶性病变4例,占2.2%。结论各种甲状腺疾病多有不同的声像图表现,虽部分病例图像可类似,但只要注意结合临床和有关实验室检查,大多数单一甲状腺疾病应可作出对临床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提示,而多源性甲状腺疾病,除结节性甲状腺肿并Graves病外,多仅提示一种诊断,诊断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19(CK19)、Galectin-3(Gal-3)、HBME—1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表达的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结甲)、4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腺瘤)、16例乳头状癌及10例桥本甲状腺肿中单克隆抗体CK19、Gal-3及HBME-1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病变中CK19、Gal-3表达均位于细胞质,HBME-1表达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CK19、Gal-3及HBME-1在甲状腺良性病变(结甲、腺瘤、桥本甲状腺肿)的表达大多为阴性或弱阳性(分别为60.5%、11.6%和16.3%),而乳头状癌大多为中、强阳性(为1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3种标记中、强阳性表达率良性病变分别为18.6%、4.7%和0,而乳头状癌分别为93.8%、93.8%和81.3%,差异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检测良性病变多为单个标记CK19表达为主,出现两种以上标记仅6例(14.0%),而在乳头状癌均有两种以上标记表达(100%),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K19、Gal-3及HBME-1的检测,尤其是联合检测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声像图特征。方法:选取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72个结节及同期最大直径≤10 mm的良性结节68个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多数表现为实质性低回声,均匀或不均匀,边界不清晰,边缘不规则,周边无声晕,部分结节内含微小钙化,侵犯甲状腺被膜,内部血流信号丰富。②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6%、88.2%。结论:高频超声是鉴别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D56、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和人骨髓内皮细胞标记物(HBME-1)蛋白表达对鉴别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与甲状腺良性病变中非典型滤泡上皮增生(AFE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CD56、Galectin-3、CK19及HBME-1蛋白在PTMC组和甲状腺良性病变中伴AFEP组病例中阳性率和染色强度模式之间的差异。结果CD56蛋白在PTMC组中的阳性率为66%,且染色强度呈弱阳性表达模式,阳性率和阳性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AFEP组(P<005)。而PTMC组中Galectin-3、CK19和HBME-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和888%,阳性染色强度中至强阳性分别为956%、1000%和600%,阳性率和染色强度均显著高于AFEP组(P<005)。PTMC组中Galectin-3/CK19、CK19/HBME-1和Galectin-3/HBME-1双组合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45/45)、888%(40/45)和888%(40/45)。在区分PTMC与AFEP的鉴别诊断中,CD56阴性、Galectin-3/CK19双阳性组合诊断PTMC的特异度为934%(42/45)且以中至强阳性染色模式为主。结论在CD56阴性状态下,Galectin-3/CK19或CK19/HBME-1、Galectin-3/ HBME-1双组合同时阳性及表达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对诊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回顾分析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甲状腺结节内部回声的特点、结节的形态、边界、钙化、结节内血流情况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5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结节共67个,低回声结节62个(92.5%),高回声结节4个,混合回声结节1个;结节边界不清晰30个(44.8%);形态不规则38个(56.7%);30个(44.8%)结节内部有点状或沙砾样的微小钙化;颈部淋巴结转移15例(25.4%);37个(55.2%)结节探及彩色血流信号。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个指标综合分析能提高微小乳头状癌的检出率,如果发现颈部淋巴结异常,则高度怀疑为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术后病理明确诊断 PTMC 的患者481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中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是否多发、肿瘤被膜是否受累、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否合并其他甲状腺良性疾病等信息,将以上7个影响因素作为聚类分析的变量,通过SPSS软件根据一定的统计标准进行自动聚类得到最佳聚类结果。并进一步验证聚类分析结果,从而判断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 本研究 481例PTMC患者中男性125例、女性356例,比例为1:2.85,平均年龄(44.87±12.14)岁。207例PTMC 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转移率约为43.0%。聚类分析将PTMC患者分为3个临床类别:类别1组:所有患者均无肿瘤累及甲状腺被膜,以单发肿瘤为主,肿瘤直径均小于其他两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最低,为32.54%;类别2组:患者肿瘤直径较大,均有被膜受累,且均为单发肿瘤,其淋巴结转移率为38.61%;类别3组:患者均有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均达到100%),其淋巴结转移率高达57.14%。进一步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验证聚类分析的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和甲状腺被膜受累为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和甲状腺被膜受累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对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评估作用更重要。  相似文献   

15.
洪杰  姜玉新 《中国现代医生》2013,(18):78-80,F0003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以提高PTMC的术前超声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46个)PTMC病灶的超声二维声像图表现,并以同期51例(51个)直径≤1.0cm的NG结节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PTMC与NG结节在形态、边界、纵横比、内部回声、微小钙化、囊性变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频超声对诊断PTMC及术前评估有重要价值。PTMC具有与NG结节不同的声像图特点,PTMC的灰阶超声特点为形态不规则、低回声、边界模糊、有微小钙化、无囊性变。对NG患者。重点观察≤1cm的低回声结节,以及早发现PTMC,并且常规扫查中央区淋巴结,尤其对高度怀疑多灶性的胛MC患者或者甲状腺外浸润者,更要仔细扫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4例正常甲状腺组织、60例PTMC(其中PTMCⅠ组27例,PTMCⅡ组33例)和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ER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PTMCⅡ及PTC组织中ER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PTMCⅠ组织中ER阳性率显著低于PTC组(P<0.05)。PT-MC患者中,年龄≥45岁者与<45岁者比较,原发灶直径>0.5 cm者与≤0.5 cm者比较,有包膜者与无包膜者比较,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ER阳性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与PTMC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有无包膜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cN。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及行预防性清扫的意义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术前诊断为cN。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及患侧Ⅲ、Ⅴ区(+)Ⅱ区淋巴结清扫162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年龄、性别、肿物大小、有无侵及甲状腺被膜情况、原发灶数目、肿瘤单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手术并发症,探讨临床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162例患者中74例(45.7%)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71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43.8%,45例颈侧区(Ⅲ、Ⅴ区(+)Ⅱ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29.6%。年龄、肿瘤有无浸润包膜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并发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0.62%(1/162),系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切断喉返神经所致,其中1例(0.62%)术后颈部切口出血,行手术止血,2例(1.23%)皮下淤血,保守治疗治愈。2例(1.23%)术后乳糜漏,均为左侧清扫患者,行持续负压吸引、左颈静脉角局部加压包扎治疗后治愈。59例(36.4%)患者术后出现低钙血症,血甲状旁腺盯H低于参考值下限,治疗后恢复正常。无永久性甲状旁腺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对~NoPTMC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高危患者行患侧II、V区(+)Ⅱ区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意义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收集甲状腺外科首次手术治疗并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的石蜡组织及临床资料,并对病人的病理、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原发病灶数目、肿瘤组织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325例病人中112例(34.5%)伴颈淋巴结转移,109例(33.5%)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4例(32.0%)伴侧颈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伴甲状腺包膜浸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和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均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为正确处理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