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的患者肝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收集肝组织活体检查标本并分为免疫清除期组25例、免疫耐受期组1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标本汇管区中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的表达情况,通过半定量评分系统计算其占CD3阳性细胞的百分数,用t检验比较两组病例间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表达的差异.结果 免疫耐受期组肝组织汇管区T淋巴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所占CD3阳性细胞比率为63.79%±6.94%,高于免疫清除期的54.36%±10.08%,两组比较,t=3.49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于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在免疫耐受期组(66.47%±8.40%)中高于免疫清除期组(52.64%±6.20%),两组比较,t=6.28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在枯否细胞中的表达强度及范围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中的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表达水平的差异反映了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的不同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主要配体PD-L1表达的变化情况及其与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方法 对10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 周,分别于治疗的0、12周和24周随访,检测HBV DNA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PD-1和PD-L1表达水平、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数量与其表达PD 1水平,及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IFN)γ水平.其中HBV 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BMC自新鲜血分离,部分PBMC加入重组HBcAg体外培养7d,加入HBV抗原表位肽五聚体复合体;PD-1和PD-L1阳性细胞、CD8'T淋巴细胞以及CD8和PD-1双阳性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FN γ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比较不同时间点PBMC表面PD-1和PD L1表达水平、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数量及其PD-1表达水平、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 γ水平.对抗病毒治疗前后对应指标数值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治疗前HBV DNA水平为5.16~8.77 log10拷贝/ml,治疗24周时,7例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3例仍可检测到,但明显低于基线水平.2例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2例HBeAg阴转,6例仍维持HBeAg阳性.0、12周和24周PBMC表面PD 1表达水平分别为52.1%±17.0%、39.1%±18.2%和23.4%±16.3%(24周和0周比较,P<0.01);PD-L1分别为45.6%±15.4%、34.6%±16.2%和20.9%±9.5%(24周和0周,P<0.01;24周和12周比较P<0.05);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上PD-1表达水平分别为76.2%±10.4%、66.5%±15.4%和49.5%±25.3%(24周和0周比较,P<0.01;12周和0周比较,P<0.05;24周和12周比较,P<0.05);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别为1.3%±0.5%、1.5%±1.0%和2.2%±1.5%; IFN γ水平(pg/ml)分别为91.7±82.1、99.4+93.5和109.0+86.6.24周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者上述指标变化明显大于无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者.结论 直接抑制HBV复制能降低PD-1、PD-L1表达水平,并增加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早期PD-1快速下降和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恢复与早期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的表达与肝脏病理及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CHB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术检查以明确肝组织病理分级和分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肝组织中PD-1的表达,以同期住院的5例肝血管瘤患者为对照组,并对100例患者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肝组织中PD-1表达与肝脏病理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CHB轻度、CHB中度、CHB重度各组患者肝内PD-1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P〈0.001)和0.822(P〈0.001)。不同炎症、纤维化程度患者PD-1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病理分级、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患者分布主要以G1-G2、S0-S2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的分布以G3-G4、S3-S4为主,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PD-1表达具有差异,瘀血阻络型最高,肝郁脾虚型最低;肝郁脾虚型与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实证组显著高于偏虚证组(P〈0.05)。结论:PD-1在不同病情程度CHB患者肝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与CHB病情及慢性化机制有着密切关系,与不同中医证型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检测肝脏内PD-1表达可为临床治疗、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个新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中药芪灵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1(Programmed death-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1 ligand1,PD-L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56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芪灵合剂联合拉米夫定片(LAM)治疗组29例和单用LAM对照组27例,于抗病毒治疗的第0、24、48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及其表面的PD-1/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HBV DNA转阴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PD-1 24周、48周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逐渐下降;48周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CD4+T细胞PD-L1 48周后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芪灵合剂联合LAM能够提高CHB患者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24周时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T细胞)表面表面程序性死亡1 (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抗病毒治疗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24例CHC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 α-2a)每周皮下注射一次,联合利巴韦林800 ~ 1200 mg/d,治疗24 ~ 48周.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4、12、24周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和外周血HCV R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采用SPSS16.0软件.两样本计量结果分析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的计量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或两因素方差分析,所有检验为双侧检验. 结果 CHC患者治疗后4周HCV RNA阴性者19例,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率在治疗前分别为18.6%±6.1%和16.6%±13.8%,治疗24周时分别为10.3%±7.7%和9.4%±4.6%,治疗前后比较,PD-1的表达明显下降,F值为12.406和4.955,P值为0.002和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率在治疗前为17.5%±13.7%,治疗4、12、24周时分别为25.9%±11.1%、29.6%±15.1%、32.0%±15.7%,治疗后明显升高,F值分别为9.063、8.365、9.736,P值均<0.01.治疗4周时,HCV RNA阳性者5例,仅发现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治疗24周(39.2%±15.6%)与治疗前(17.4%±16.7%)比较明显升高,F=10.292,P=0.033.持续病毒学应答者20例: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在治疗4、12、24周分别为14.4%±7.5%、14.0%±6.9%、10.7%±7.6%,治疗前为20.2%±7.5%,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6.133、5.541、14.780,P<0.05或P<0.01.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在治疗12、24周分别为10.2%±4.6%和10.1%±4.9%,治疗前为16.8%±13.4%,治疗前后比较,PD-1的表达在治疗后明显下降,F值为4.964和4.613,P值均<0.05.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在治疗12、24周分别为30.8%±16.6%和35.2%±16.5%,治疗前为19.0%±14.5%,治疗后明显升高,F=6.442,P=0.020和F=12.349,P=0.002.复发组4例,各治疗时间点PD-1和PD-L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快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下调CHC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上调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CHC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和PD-L1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与患者抗病毒治疗临床转归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的相关性,探讨PD-1在慢性HBV感染病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对8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行肝组织活检,肝组织标本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以HE染色评判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和肝纤维化程度(S)。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肝组织中PD-1的表达,以红色为阳性表达区域,每张切片在高倍镜下(400×)选取5个不连续视野进行图像采集,采用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分析,以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值表示PD-1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PD-1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8(P0.001)、0.700(P0.001)。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0~G4级组间,PD-1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S2期与S3期、S3期与S4期间PD-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纤维化分期之间PD-1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组织内的PD-1表达水平与CHB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发生、进展呈正相关。测定PD-1的IOD值有助于辅助评判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可以作为评判肝炎病理情况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在HepG2和2.2.15细胞表面的表达及其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2007年3月至7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别培养HepG2细胞和2.2.15细胞,用荧光素标记的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配体-1、2(PD-L1、PD-L2)特异性抗体标记,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同时提取细胞核糖核酸(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D-L1和PD-L2 mRNA的表达.结果 PD-L1在2.2.15细胞的表达显著上调;无论是膜蛋白质或是mRNA形式,PD-12在HepG2细胞和2.2.15细胞均不表达.结论 HBV感染导致肝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分子的配体表达上调,提示与病毒免疫逃避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肺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sPD-L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收治的肺癌患者81例,男55例,女26例,年龄34 ~ 87岁,平均(65±6)岁.所有肺癌患者均为初诊且经组织或细胞病理学确诊;同时选择88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上述人员血清中sPD-L1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肺癌患者外周血中sPD-L1平均水平为1.6(0.7~7.8) μg/L,明显高于健康人的0.9(0.4~3.7) μg/L(P<0.001);肺癌患者血清中sPD-L1的高表达与有无远处转移及转移程度密切相关(x2=5.636,P<0.05;x2=4.601,P<0.05).治疗后达客观缓解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sPD-L1的含量分别为2.7(1.6~7.0) μg/L和1.1(0.8~1.7) μg/L(P<0.01);病情进展的患者治疗后sPD-L1含量为1.9(1.3~8.5) μg/L,比治疗前的1.4(0.8~2.2) μg/L明显升高(P<0.0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和B细胞亚群也呈异常改变,其中CD8+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进一步行双标检测发现T细胞亚群中CD4+ PD-1+及CD8+PD-1+百分率均增高(P<0.05).结论 肺癌患者外周血清中sPD-L1的表达异常增高,且与肺癌的分期、转移和疗效有关,有助于判断肺癌患者的预后,可能成为重要的抗肿瘤靶点或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是可以表达在T淋巴细胞膜表面的负向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他与PD-1配体(programmeddeath 1 ligand,PD-L)形成通路后,可以减弱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甚至导致T淋巴细胞功能衰竭.近来研究表明PD-I/PD-L通路的形成可以影响HBV... 相似文献
12.
Wang BJ Bao JJ Wang JZ Wang Y Jiang M Xing MY Zhang WG Qi JY Roggendorf M Lu MJ Yang DL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WJG》2011,17(28):3322-3329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programmed death (PD)-1,PD ligand 1 (PD-L1) and PD-L2 in liver tissues in the context of chronic hepatit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METHODS: Liver biopsies and HCC specimens from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and histologically examined.The expression of PD-1,PD-L1,and PD-L2 in biopsy specimens of chronic hepatitis and HCC specimens was evalua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D-1,PD-L1,and PD-L2 and clinical and pat... 相似文献
13.
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是由pdcdl基因编码的一个抑制性共刺激分子,在维持外周耐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在慢性病毒感染、肿瘤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疫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综述PD-1/PD-L1信号通路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是近年来发现的属于B7/CD28家族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与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1 ligand,PD-L)结合后在调节T淋巴细胞的活化、分化及增殖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PD-1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且与肝脏炎症程度、ALT及病毒载量等密切相关。通过不同途径阻断PD-1/PD-L1通路可以使耗竭的T淋巴细胞功能得到改善,提示可能是未来抗病毒治疗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是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HBV的慢性感染可导致疾病的进展。程序性死亡因子(PD)1是近年来发现的属于B7/CD28家族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与其配体(PD-L)结合后在调节T淋巴细胞的活化、分化及增殖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PD-1及其配体的表达存在差异。PD-1及其配体在不同的免疫细胞上的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的免疫耐受,最终导致HBV感染的慢性化。通过不同途径阻断PD-1/PD-L通路可以使耗竭的T淋巴细胞功能得到改善,提示可能是未来抗病毒治疗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途径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PD-L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程度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及预后等相关联。PD-L1可能通过保持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不成熟状态,增强调节性 T 细胞功能,与浸润性淋巴细胞表面高表达的 PD-1相互作用诱导 CD8+ T 细胞凋亡等机制介导肺癌的免疫豁免。目前针对 PD-1/PD-L1途径的临床免疫治疗试验已经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取得一定的疗效,成为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新靶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