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经皮胆道内涵管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内涵管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经肝胆道内涵管置入术,随访35~376天,观察近中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经皮经肝胆道内涵管置入术技术成功率为100%。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于置入术后1周较置入前明显下降(P<0.001),术后2周较术后1周明显下降(P<0.001)。开通时间平均为101天,半年开通率为50%。并发症发生率28.1%,主要为胰腺炎和逆行胆道感染等。结论经皮经肝胆道内涵管置入术安全疗效可靠,可作为恶性胆管阻塞的一种姑息性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PTCD途径与内镜途径下胆道金属支架置放的治疗效果。方法 70例不能行肿瘤根治的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TCD组和内镜组,各35例。对两种姑息性治疗措施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各项指标、器材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TCD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内镜组(100%vs 88.5%,P0.05);器材费用较内镜组低(10 020元vs 13 000元,P0.05)。两组肝功能各项指标改善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TCD途径置放胆道金属支架较内镜组适应证更广、更简便、痛苦更少、更经济实用,应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后置入胆道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7例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或不愿行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下行PTCD,术后1周在DSA下经PTCD窦道置入胆道金属支架,经此途径将体外引流转换为内引流.结果 137例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74.7±151.5)μmol/L,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到(150.1±100.6)μmol/L (P<0.01),肝功能明显改善(P<0.01),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9.29 ±0.77)个月.结论 经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小、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30例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对其成功率、肝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行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操作成功率93.33% (28/30),未成功2例,1例未能成功插管,1例单纯行鼻胆管引流.术后5d复查血生化指标,谷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 0.05).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并发症发生率13.33% (4/30),其中高淀粉酶血症2例,急性胰腺炎1例,急性胆管炎1例,症状经治疗后消失,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植入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自膨式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12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胰头癌50例,胆管癌35例,淋巴结转移癌20例,胆囊癌10例,壶腹癌10例,均采用经皮肝穿自膨式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技术成功率100%。125例患者,共放置140例支架,支架扩张良好,引流通畅,血清胆红素下降明显。术后死亡1例,腹水渗漏2例,胆道出血2例,胆管炎4例,胆道再阻塞5例。中位生存期190.2 d,术后存活3个月以上者88例,半年以上者52例,1年以上者13例,2年以上者4例。结论:自膨式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科于1997年1月至2 0 0 3年10月期间采用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90例,男5 9例,女31例,年龄2 8~88岁,平均( 5 7.6±15 .1)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升高,合并发热、胆道感染5 6例。T管引流术或胆囊造瘘术后12例。梗阻原因:原发性肝细胞癌2 8例,胆管细胞癌2 5例,胆囊癌13例,胰头癌9例,食管癌转移7例,胃癌术后转移5例,结肠癌术后转移3例。所有病例术前均经CT、B超等影像学及血液生化检查确诊,证实梗阻部位及性质,其中2 6例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为肿瘤晚期不宜行手术治疗或全身情况差…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无根治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疗效较好的微创介入治疗方式,但影响其早期减黄效果的危险因素目前暂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分析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21年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  相似文献   

9.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与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on jaundice,MOJ)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复习311例PTBD治疗MOJ的住院病史,统计并发症种类与病例数,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相关的预防措施。结果PTBD治疗MOJ 311例,共发生各种并发症165例(53.1%),其中胆道感染46例(14.8%),引流管移位38例(12.2%),引流管堵塞31例(10%),瘘口渗漏20例(6.4%),瘘口皮肤感染18例(5.8%),胆道出血6例(1.9%),胆汁性腹膜炎2例(0.6%),胆汁引流过多2例(0.6%),肝脓肿1例(0.3%),气胸1例(0.3%)。结论PTBD治疗MOJ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严格掌握PTBD适应证和禁忌证,及时处理引流管相关问题,可减少和控制严重PTBD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PTBIE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了PTBIED治疗,其中肝门部转移癌14例,胆囊癌8例,胆管癌8例,胰头癌13例。结果 PTBIED成功率为90%,40例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3例下降不满意,术后1个月内死亡4例,6个月内死亡20例,生存超过12个月13例。并发症为胆道活动性出血8例(18.6%),败血症10例(23.3%),胆道逆行感染6例(14.0%)。胆汁性腹膜炎1例(2.3%)。结论 PTBIED是姑息性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效的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恶性梗阻性黄疸181例术前减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减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并对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97例胰头癌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35例(36.1%),单纯内引流62例;84例胆管癌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4例,肝门部胆管癌切除19例,胆管中段癌切除7例,共计40例(47.6%);行单纯内引流者4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次,死亡3例。减黄速度平均每周递减30%以上者在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30%以下者;而减黄速度平均每周递减30%以上者,无论引流2周或3周,其肿瘤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别。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行术前减黄后黄疸是否顺利下降,可作为预测手术风险、手术效果以及病人预后的指标,血清胆红素连续2周下降30%可作为选择手术时机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目的回顾性分析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治疗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无法手术切除恶性梗阻性黄疸住院病人233例。常规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后,放置外引流管或内外引流管及金属内支架留置,用以解除胆管梗阻。临床观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BUN等生化指标改变,并观察生存时间、引流有效时间。结果全部病人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手术成功。治疗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由3492±1556mmol/L降至1789±1412mmol/L(t=1790,P=0000)。术前合并感染62例,术后控制23例,术后新发胆道感染27例,胸部感染2例,术后存在感染68例。30d内死亡30例,死亡组与非死亡组比较,术前术后胆红素差异显著,年龄差异显著,并与蛋白相关,与术后ALT、Cr相关、与HBDH、BUN相关,术后51例出现再梗阻,7例引流管脱落。全组生存中位时间73个月,通畅中位时间140个月。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汁引流,可有效缓解黄疸,改善由于梗阻性黄疸引起的各种症状。对于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的病人应慎重,术后应及时控制感染,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放置支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治疗胰胆系肿瘤所致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优缺点。方法恶性阻塞性黄疸疾病24例,均采用B超引导的PTBD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PTBD术1次穿刺成功,无显著并发症发生,患者黄疸迅速缓解消退。结论B超引导下行PTBD术是一种比较安全、简便、经济的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联合支架植入术与单纯PTBD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两种姑息介入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对其中30例行PTBD+支架植入(A组),30例单纯行PTBD(B组),分析两组治疗术后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并发症、引流道通畅时间及生存期。结果术后1周,A、B两组TBIL分别下降(174.81±49.13)μmol/L、(95.23±42.33)μmol/L(P=0.02),DBIL分别下降(96.01±36.51)μmol/L、(58.16±31.21)μmol/L(P=0.03);术后1个月TBIL分别下降(284.25±112.53)μmol/L、(276.42±125.47)μmol/L(P=0.09),DBIL分别下降(152.06±41.32)μmol/L、(147.06±43.83)μmol/L(P=0.13)。A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1/30,36.67%)明显低于B组(27/30,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7,P〈0.05)。A、B组胆管中位通畅时间(162.5天vs 78.5天),患者中位生存期(203.5天vs 126.0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PTBD联合支架植入术可较单纯PTBD更有效地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阻塞性黄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施行兼有内引流及外引流效果的PTCD,对阻塞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近3年来我院所做的32例该类PTCD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施行该型引流术32例,其中30例病人减黄效果明显,对其他临床不适也有较好的缓解作用。随访病人最长生存期为15个月。结论施行兼具内/外引流效果的胆道引流术,对不宜手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是较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为其他的非手术综合治疗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右腋中线分别穿刺左右肝管治疗恶性高位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我院79例恶性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右侧腋中线入路左右肝管双侧引流,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周分别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分析血清胆红素下降、肝功能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未出现与手术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前血清胆红素含量为(385.05±115.97)μmol/L,术后1周为(241.23±99.69)μmol/L,术后2周为(154.82±75.8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168,P0.001);术后肝功能指标均下降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右侧腋中线穿刺行左右肝管双侧引流治疗恶性高位梗阻性黄疸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朱立东  陈孝平 《腹部外科》2007,20(4):221-223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在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00年1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96例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病人按胆汁引流途径分成外引流组(41例)和内引流组(55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检测肝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观察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外、内引流组总胆红素(TBIL)分别由术前的(343.54±105.56)μmol/L、(321.19±110.50)μmol/L降为术后1周的(290.56±103.46)μmol/L、(283.72±104.95)μmol/L,两组总胆红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NF-α在外、内引流组分别由术前的(108.58±19.95)μg/L、(109.98±16.24)μg/L降为术后的(104.32±19.59)μg/L、(83.92±13.43)μg/L,内引流组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内引流组病人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CD4 、CD3 、CD4 /CD8 值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CD8 则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外引流组TNF-α及外周血CD4 、CD3 、CD8 、CD4 /CD8 值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治疗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有效的方法。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时病人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行胆道内引流术后病人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胭管内外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0年1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08例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患者按胆汁引流途径分成2组:外引流组52例,内引流组56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检测肝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细胞金疫功能指标,观察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外、内引流总胆红素(TBIL)分别由术前(344.55±106.57)、(322.20±111.51)/μmolL降为术后1周的(291.57±104.47)、(284.73±105.96)//L,两组总胆红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外、内引流组分别由术前的(109.59±20.96)、(110.99±17.25)ng/L降为术后的(105.33±20.60)、(84.93±14.44)ng/L,内引流组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内引流组患者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CD4^+、CD3^+、CD4^+/CD8^+值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CD8^+则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外引流组TNF-α及外周血CD4^+、CD3^+、CD8^+、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问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治疗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有效的方法;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时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胆道内引流后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