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但发病机理尚未阐明。细菌感染是影响发病重要因素之一。国外文献报导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ITP有关,但国内未见报告。我们对48例ITP患者进行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测定,旨在初步探讨Hp感染与ITP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丁香网 《时尚育儿》2016,(11):14-15
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多种胃外疾病的相关性,如我们所熟知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等,此外,H.pylori与心血管、神经、呼吸、血液病、皮肤、头颈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亦逐渐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CMW)感染与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的相关性.方法 对18例AITP合并CM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儿均有皮肤黏膜淤点,发病年龄1~6个月13例,肝功能异常8例,抗血小板抗体阴性8例,发病前有前驱感染13例.结论 AITP可能合并CMV感染,对1岁内,尤其1~6个月患儿发生AITP时应常规进行CMV感染的筛查,合并肝功能异常患儿更应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8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作为观察组,根据患儿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亚组和未感染亚组;同时,选择同期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55.00%(44/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P=0.008)。各组间CD4+、CD4+/CD8+以及CD19+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感染亚组患儿CD4+[(13.40±4.65)%]、CD4+/CD8+T淋巴细胞[(0.69±0.18)%]明显低于未感染亚组[分别为(28.56±3.82)%、(1.04±0.23)%],而CD19+T淋巴细胞[(45.21±10.20)%]则明显高于未感染亚组[(22.05±2.23)%];未感染亚组和感染亚组患儿CD4+、CD4+/CD8+T淋巴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20±3.42)%、(1.54±0.42)%],而CD19+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11.02±2.89)%]。感染亚组和未感染亚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91%、91.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亚组患儿经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复发率(20.45%)显著低于未感染亚组患儿(30.56%;χ2=6.396,P=0.038)。结论通过免疫功能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影响.方法 以“幽门螺杆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elicobacter pylori”、“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中国CNKI学术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收集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筛选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公开发表的文献,按要求提取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72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加常规治疗与单纯常规治疗相比,其总有效率OR值及95% CI为3.44(2.38~ 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复发率OR值及95% CI为0.35(0.19~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加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常规治疗,复发率低于单纯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儿巨核细胞减少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诊治效果与特点。方法:对55例血小板减少婴儿进行血常规、病毒抗体、血小板抗体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等相关检查,确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9例给予抗感染+丙种球蛋白+激素治疗,16例仅给予抗感染治疗。结果:病初有感染史30例,病毒抗体阳性14例,支原体(MP)抗体和衣原体抗体阳性共4例,血小板抗体阳性1例,骨髓19例可见原始和幼稚粒细胞增多,14例见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增多,39例巨核细胞数减少,15例巨核细胞数正常,1例巨核细胞数增多。经丙种球蛋白与激素治愈38例,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伴巨核细胞数增多者转化为慢性ITP,16例仅给予抗感染治疗患儿全部治愈。结论:婴儿ITP特点是绝大多数可能与直接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血小板抗体阴性,不存在自身免疫紊乱,多数患儿骨髓中幼稚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减少,控制感染后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0例4~14岁具有反复发作性腹痛及上消化道症状的儿童和健康儿童80例做血清抗体检测(用Genelabs安速TM快速试剂盒)H.pylori感染情况,并分析结果。结果采用血清抗体检测200例患儿中有42例H.pylori呈阳性,阳性率为21%;80例健康儿童有2例H.pylori呈阳性,阳性率为2.5%。H.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H.pylori感染与再发性腹痛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因患者循环血液中存在针对血小板膜的抗体,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而发病.急性ITP与病毒急性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抗原多为与血小板膜有黏附能力的循环分子,如病毒等.慢性ITP则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为程度不同的出血,轻者表现为全身性出血点淤斑:重者伴有牙龈出血、鼻衄、呕血和颅内出血;末梢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形态异常.现将我院2005-2007年收治的9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的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患儿164例,其中腹型过敏性紫癜组78例,非腹型过敏性紫癜组86例,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对过敏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8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有37例~(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阳性率为47.44%;86例非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有19例~(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阳性率为22.0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消化道出血"是过敏性紫癜合并HP感染的危险因素(OR:1.050~17.202,P=0.043)。结论 "消化道出血"是儿童过敏性紫癜合并HP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过敏性紫癜合并有消化道出血症状或者反复腹痛持续时间长、有胃炎家族史的患儿,建议筛查是否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AITP合并CM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儿均有皮肤黏膜淤点,发病年龄1~6个月13例,肝功能异常8例,抗血小板抗体阴性8例,发病前有前驱感染13例。结论AITP可能合并CMV感染,对1岁内,尤其1~6个月患儿发生AITP时应常规进行CMV感染的筛查,合并肝功能异常患儿更应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及血小板活性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4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9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39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儿童的血清β2微球蛋白及血小板活性指标进行比较,并将观察组中不同分级及初发复发患儿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β2微球蛋白及血小板活性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中3级患儿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1级和2级患儿,2级患儿则高于1级患儿,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初发与复发患儿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及血小板活性呈现升高的趋势,且不同分级患儿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李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118-1119,1125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于某院进行治疗的80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组)40例和观察组(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组)40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IL-6、TNF-α及IL-18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IL-6、TNF-α及IL-1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疗效显著,可调节患者的免疫状态,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将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2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观察组47例采用亚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97.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明显低于对照组(1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比较急、慢性ITP的不同点。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住院的202例ITP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2例ITP患儿,男106例(52.48%),女96例(47.52%),急性ITP 177例(87.62%),慢性、难治性ITP 25例(12.38%),6岁及以下患儿156例(77.23%),6岁以上46例(22.77%);有174例(86.14%)ITP患儿发病时血小板呈重度、极重度减少,但临床多为轻度出血(81.68%);急性组单用激素治疗有效率89.66%,单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率73.33%,两者联合治疗有效率为88.98%;慢性、难治性ITP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率54.55%。结论儿童ITP多见于6岁及以下,男女发病机会均等,该病临床发病急而症状轻。对急性ITP应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吴星  徐之良 《职业与健康》2010,26(24):3041-3043
目的结合1例初诊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循证治疗经过,总结评价治疗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后,提出临床问题,从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4期)Medline(PbuMed网站1993年1月至2009年10月)中国知网知识总库上进行检索。检索主题词为:children acute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platelet count,intracranial hemorrhage,Corticosteroids,intravenous immuneglobulin,mega-dose methylprednisolon refractory itp,Rituximaba,splenectomy,human,children 0~18years,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结果共检索出与不同问题相关的随机对照实验30篇,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6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经1年随访证实,该方案适合患者。结论采用循证治疗的方法,为初治的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确定合理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郝丽  李彦格 《职业与健康》2010,26(15):1796-1797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柴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儿成骨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检测20例ITP患儿使用泼尼松治疗3周前后与正常健康儿童20例反映成骨细胞相关因子——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ropeptide carboxy-terminal procollagen,PICP)、骨钙蛋白(osteocalcin,BG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ITP患儿治疗前与正常健康儿童PICP、BGP、AK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泼尼松治疗3周后ITP患儿血清中PICP、BGP、AK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成骨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调查792例住院ITP患者,有93例发生医院感染(11.7%);对其年龄、住院天数、激素使用、侵入性治疗、合并其他疾病、贫血、医院感染部位、病原菌进行评估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ITP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因素与年龄、住院天数、激素使用、侵入性治疗、合并其他疾病及贫血呈正相关;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病原体多分布于痰液和血液. 结论 ITP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控制易感因素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根除疗法治疗Hp阳性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59例Hp阳性的慢性IT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抗Hp组(治疗组,30例)和安慰剂组(对照组,29例),随访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63.3%,19/30)明显高于对照组(27.6%,8/29)(x2=7.59,P<0.05),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升高值[(33.5±21.6)×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12.6±19.5)×109/L](t=5.52,P<0.05).结论 Hp根除疗法可升高轻中度Hp阳性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anti- Helicobacter pylori (Hp) treatment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cITP). Methods Fifty-nine patients with cITP and positive-Hp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digits table:Hp eradication group (30 cases,given a standard anti-Hp treatment) and placebo controlled group (29 cases,received a placebo). The platelet response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fter three months' follow-up. Result The platelet response in Hp eradication group (63.3%, 19/3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lacebo controlled group (27.6%,8/29 )(χ2 = 7.59, P < 0.05 ), and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platelet count in Hp eradication group [ (33.5 ± 21.6)× 109/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lacebo controlled group [(12.6 ± 19.5) × 109/L] (t = 5.52,P <0.05).Conclusion Hp eradication treatment can promote the platelet recovery in mild and moderate cITP patients with positive-Hp.  相似文献   

19.
李静  张文  陈健  闫敏 《中国校医》2022,36(2):106-109
目的 探讨单病种护理质量控制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和分组,其中单号患儿纳入为对照组(30例),接受传统护理模式;双号为观察组(30例),按照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分阶段实施评估,制定护理计划,落实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⑴临床治疗相关指标(治疗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⑵护理水平相关指标(护理质量、护理人员业务能力);⑶护理效果相关指标(护理依从性、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⑴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24/30)高于对照组53.33%(16/30)(χ2=4.800,P=0.028);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01);⑵观察组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业务能力高于对照组(P<0.001);⑶护理后,观察组护理依从性、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6~0.010)。结论 实施单病种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管理,有利于提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效果,提升护理水平,缩短住院时间及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