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莹  韩涛  朱争艳  刘华  郭震  李莹  肖时湘  李岩 《传染病信息》2011,24(4):215-217,223
目的 探讨血清胸腺素β4的动态变化情况对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9例肝衰竭患者血清胸腺素β4的水平.结果 39例肝衰竭患者按照预后不同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生化指标TBIL (P=0.018)、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相似文献   

2.
3.
肝衰竭病死率达60%~ 70%,目前为止,肝移植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如何降低和减轻肝衰竭患者的并发症,为肝移植赢得时间,甚至使部分患者不需要肝移植,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人工肝支持(artificial liver support,ALS)治疗的目的是稳定患者内环境,帮助患者清除毒素,促进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为肝移植赢得时间甚至不需进行肝移植.ALS目前可分为3类,即非生物型、生物型和混合型人工肝3种.生物型或混合型ALS需要在系统中加入有功能的肝细胞,目前在临床初步应用.而非生物ALS如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和白蛋白吸附的技术比较成熟,已在临床广泛开展.现简要介绍各型ALS的适应证及临床应用进展,为临床医生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肝衰竭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肝细胞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严重障碍,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由于肝衰竭疾病凶险,因此预后判断对于其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于肝衰竭预后判定报道屡见不鲜,回顾了有关血清学及综合模型的研究及应用,为临床肝衰竭患者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肝衰竭预后判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虽然世界各国肝衰竭组成上有一定差异,但主要病因不外乎病毒性(主要是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药物性及酒精性。与欧美日国家相比,我国除了乙型肝炎所致肝衰竭较多外,其他病因则向其靠拢,呈上升趋势。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同意将肝衰竭分成急性和慢性两类,从而使有关肝衰竭的概念和标准趋于统一[1,2]。  相似文献   

6.
生物人工肝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重型肝炎及其引起的肝衰竭病死率极高,迄今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但由于供肝短缺,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例如在美国,14%需要紧急肝移植的患者在等待供肝过程中死亡.如果在肝衰竭的严重阶段通过人工的或者辅助的手段代替肝脏的主要功能,则患者将有更多机会获得供肝或者避免肝移植.各种非生物型人工肝,如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由于其不能代替肝脏的合成和代谢功能而疗效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探讨hs-CRP水平改变对肝衰竭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七医院住院的患者134例,分为3组。分别测定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肝衰竭患者(n=60)及未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肝衰竭患者(n=37)治疗前后以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n=37)血清hs-CRP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均检测了hs-CRP的水平分别为(12.89±9.39)、(12.22±9.73)、(2.83±6.79)mg/L。人工肝治疗组与未行人工肝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衰竭两组与CH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人工肝治疗组临床好转率为78.33%,与未行人工肝治疗组临床好转率54.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5,P0.05);人工肝治疗有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明显下降(t=5.344,P=0.000),与人工肝治疗无效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8,P=0.038)。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能降低肝衰竭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观察hs-CRP水平的变化对病情的进展及人工肝的疗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胸腺素β4(Tβ4)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80例HCC患者血清Tβ4水平,并与40例健康人及30例肝硬化患者比较。同时比较不同肿瘤情况及肝功能对HCC组患者血清Tβ4浓度的影响。结果 HCC患者及肝硬化患者血清Tβ4水平均低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28,P〈0.001)。按照BCLC分期或CLIP分期将HCC患者分别分为4个或6个亚组,血清Tβ4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669~13.675,P〈0.034)。HCC患者中有肝内转移组血清Tβ4浓度高于无肝内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4,P=0.024);有门脉瘤栓组血清Tβ4浓度高于无门脉瘤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74,P=0.010)。无肝内转移而且无远处转移的HCC患者按照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为A、B、C级3组,血清Tβ4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7,P=0.039)。结论肝细胞癌患者血清Tβ4浓度低于健康人,且肝功能越差,血清Tβ4浓度越低。而发生肝内转移或门脉瘤栓的患者血清Tβ4浓度高于未发生者。  相似文献   

9.
探讨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衰竭(drug-in-duced hepatic failure,dHF)的临床疗效。治疗组12例dHF患者在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ALSS治疗。对照组10例仅给予综合护肝治疗。治疗后肝昏迷的改善、血清胆红素的下降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纠正,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愈好转经及平均住院治疗天数前者分别为75%(9/12)和45天,后者为40%(4/10)和67天,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ALSS对dHF的治疗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肝衰竭是临床最常见的严重肝病临床症候群,进展快,病死率高。在肝衰竭发生前期或“黄金窗口期”进行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肝衰竭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或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现就目前肝衰竭前期的发生机制及人工肝治疗展开讨论,旨在指导临床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人工肝技术,推动相关研究,从而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前肝衰竭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移植和干细胞移植等,近些年人工肝支持系统和干细胞移植在肝衰竭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介绍了临床上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方法和生物型人工肝的细胞来源、细胞培养方式、生物反应器及临床应用等。探讨了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机制和临床应用。针对人工肝和干细胞治疗肝衰竭临床疗效欠佳的问题,提出了两者联合治疗肝衰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重型肝炎及肝衰竭的人工肝个体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肝是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1].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人工肝有多种,每一种的原理不尽相同,适应证也有很大差异,同时患者的病情也千差万别.因此,当为患者确定人工肝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人工肝方法和患者病情两个方面的因素,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主观愿望,明确治疗目的,并结合每一种人工肝的原理和特点,为特定的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取得最好的疗效,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进行人工肝治疗时,也要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和人工肝的原理制定个体化的操作方案,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此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工肝治疗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内、外科治疗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肝衰竭( liver failure)是各种肝病中发展最快、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的疾病类型.本文就其近年主要的诊疗进展做一回顾和展望. 1 肝衰竭命名与分类的发展 在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把"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术(PE)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PE组33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30例肝衰竭患者予内科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等,随访治疗后3个月内病情转归情况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实验检测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予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乏力、纳差、腹胀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中ALT、TBil水平较治疗前降低[(390.48±536.52)U/L vs(81.03±47.58)U/L;(479.27±130.01)μmol/L vs(244.64±151.05)μmol/L,P值均0.01],Alb、胆固醇(CHO)、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33.06±5.42)g/L vs(35.24±3.68)g/L;(2.50±1.24)mmol/L vs(3.59±0.86)mmol/L;(34.16±5.33)%vs(73.98±27.23)%,P值均0.01],对照组治疗后ALT、TBil、Alb、CHO、PTA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患者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276,P0.01),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χ2=13.258,P0.01);PE治疗效果与治疗前TBil水平、并发症、胆酶分离、年龄≥40岁有关(P0.05),TBil、胆酶分离是影响PE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值分别为1.01、8.75);术中共发生不良反应8例次,予对症处理后均可好转并完成治疗。结论 PE治疗肝衰竭安全有效,有临床推广价值。TBil、胆酶分离是影响PE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第四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于2007年3月1012日在重庆召开。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04篇,专家报告16篇,大会发言22篇。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英国Roger Williams教授,美国Stephen C Stom教授,德国Igor M.Sauer教授,中国香港Alexander Chiu教授,郑树森、斯崇文、李兰娟、贾继东教授,和数十位肝衰竭与人工肝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莅临作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风险评估模型对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2021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84例,其中并发VTE组患者41例,未并发VTE患者(对照组)14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及风险分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aprini量表评分、多因素预测模型及二者联合对VTE的预测价值。结果 并发VTE组患者Caprini量表评分为(4.39±1.1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12±1.04)分(t=6.805,P<0.001)。两组患者Caprini量表危险度分级存在明显差异(Z=-4.872,P<0.001),并发VTE的患者中,高危、极高危组占比更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VTE组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俞蕙  谢新宝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12):899-901,914
1 儿童肝衰竭的定义 肝衰竭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在国内,儿童肝衰竭又有儿童重症肝炎、小儿暴发性肝炎之称.儿童急性肝衰竭(pediatric acute liver failure,PALF)定义为原先无肝脏损害,8周内突发严重肝功能障碍,注射维生素K1无法纠正的凝血障碍,凝血酶原时间(PT)>20 s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可无肝性脑病;或肝性脑病合并凝血障碍,PT>15 s或INR>1.5.这一概念对儿童有不足之处,有些儿童代谢性疾病累及肝脏,平时无症状,可突然表现为急性肝衰竭(ALF),可有脑病症状,但和ALF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对肝衰竭患者血清Gc球蛋白的影响,探讨血清Gc球蛋白在肝衰竭患者病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将81例肝衰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人工肝治疗组(43例),常规治疗组(38例);然后再分为人工肝治疗有效组(A组)、人工肝治疗无效组(B组)、常规治疗有效组(C组)和常规治疗无效组(D组),比较各组间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Gc球蛋白的变化,分析Gc球蛋白分别和白细胞介素(IL)-18、IL-10、IL-4、肿瘤坏死因子α、内毒素、一氧化氮合酶、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之间的关系.根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earson相关分析或x2检验.结果 (1)人工肝治疗组好转率为67.44%(29/43),常规治疗组治疗好转率为34.21%(13/38,P<0.01).(2)人工肝治疗组治疗后Gc球蛋白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和C组治疗后明显升高,但A组治疗后较C组治疗后升高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和D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肝衰竭患者血清Gc球蛋白水平的动态观察结果显示:A组和C组患者血清Gc球蛋白水平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B组和D组患者的血清GC球蛋白水平波动,但无显著升高(P>0.05).(3)Gc球蛋白和IL-4、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合酶、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成负相关关系,而与IL-10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提高肝衰竭患者血清Gc球蛋白的水平,并最终可提高肝衰竭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Gc球蛋白水平可作为临床转归的预测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plasma exchange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eno - 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PE + CVVHDF) on Gc globuli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Methods 81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protocols and indicators such as liver function and clinical symptoms. Totally 29 effective cases and 14 ineffective cases in the ALSS group versus 15 effective cases and 23 ineffective cases in the medical group were included. Finally the changes of Gc globulin were observed in four sub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c globulin and IL-10, IL-4, IL-18, TNF c, endotoxin, NO, sVCAM-land sICAM-1 were analyzed by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effectiveness rate was 67.44% in ALSS group and 34.21% in the medical treatment (P < 0.01). Gc globulin, one of liver cell protection proteins was notably increased following the artificial liver treatment as compar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medical treatment (P <0.01). The time-response curve of Gc globulin level ha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in the effective group as compared to no significant rise in the ineffective group. Moreover, the Gc globuli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L-4, IL-18, TNFα, SVCAM-1, SICAM-1 and NO. In contrat, no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Gc globulin and IL-10.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with artificial liver can improve the outcome of the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The level of Gc globulin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us may be used as a potential indicator for curative effect forcast in the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肝衰竭在研究方法学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为后组学时代服务于肝衰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人工肝技术也日趋成熟,作为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肝衰竭是一类病死率高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肝脏疾病,肝移植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治疗手段。由于供体缺乏、异体排斥等问题导致肝移植的应用受到限制。早期准确的评估系统有助于判断病情,优化治疗策略。目前应用较多的预后评估系统包括英国爱丁堡大学皇家医学院标准、MELD、整合MELD模型、Child-Pugh评分、慢性肝衰竭-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CLIF-SOFA)、CLIF-C ACLFs及D-MELD等,不同的评分系统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MELD是最常用的评分系统,D-MELD评分系统是可用于等待肝移植患者的最具创新性的评分标准。主要阐述了肝衰竭各种评分系统的特点及其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