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实时定量测定干扰素诱导基因[抗黏病毒1(MX1)基因,2′5′-寡腺苷酸合成酶1(OAS1),干扰素诱导蛋白44(IFI44)基因]表达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表现及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00例SLE患者,40例非SLE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0名健康对照的临床资料,取外周血抽提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运用SYBR green dye Ⅰ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T-PCR)在ABI PRISM 7000基因测序仪上检测患者和对照组的MXI、OAS1和IFI44定量表达水平(以△CT值表示)的差异,并与各临床指标及病情活动度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SLE患者总体的MX1、OAS1、IFI44 mRNA △CT值(3.4±1.8,4.2±1.5,8.8±2.2)明显高于非SLE患者组(2.4±0.4,3.4±0.7,5.4±2.1)和健康对照组(2.3±1.2,2.6±0.7,5.2±2.0);②SLE患者组的OAS1、IFI44 mRNA △CT值在不同活动度的SLE组内[非活动组(3.8±1.4,3.2±1.8);轻度活动组(4.8±1.5,8.0±2.2);重度活动组(6.0±1.4,12.1±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SLE患者组的OAS1、IFI44 mRNA△CT值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之间有相关性(r=0.338,0.380);④在有关节炎的SLE患者中,其MX1、OAS1、IFI44表达水平升高,与无关节炎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⑤在狼疮肾炎组内,IFI44mRNA △CT值表达(2.2±1.1)与非狼疮肾炎组(3.2±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⑥SLE组内3个基因表达存在高相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干扰素诱导基因MX1、OAS1、IFI44在SLE患者中均有表达上调现象,OAS1、IFI44 mRNA实时定量表达水平对SLE患者的病情活动度判断有意义,且三者在SLE的发生发展中亦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5个干扰素(IFN)诱导基因(IFIT1、IFIT4、OAS1、OASL、ISG15)的表达及其与SLE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SYBRgreen dye I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76例SLE患者与54名健康对照人的IFIT1、IFIT4、OASL、OASL及ISG15 mRNA表达水平(以-AACt值表示),并且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抗核抗体(ANA)及抗dsDNA抗体等指标比较,分析IFIT1、IFIT4、OAS1、OASL、ISG15 mRNA表达水平以及上述常规检测指标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SLE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FIT1、IFIT4、OAS1、OASL及ISG15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SLE活动组与SLE缓解组比较,IFIT1、IFIT4、OAS1、OASL及ISG15 mRNA表达增高(P<0.05);SLE组IFIT1、IFIT4、OAS1、OASL及ISG15 mRNA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5,P<0.05).②SLE组IFIT1、IFIT4、OAS1、OASL及ISG15 mRNA表达水平均与SLEDA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5,P<0.05).③ESR、CRP、补体C3、C4、ANA与IFIT1、IFIT4、OAS1、OASL、ISG15 mRNA表达水平及SLEDAI积分均无相关性,抗dsDNA抗体与IFIT1、IFIT4、OAS1、OASL、ISG15 mRNA表达水平及SLEDAI积分呈正相关(r>0.5,P<0.05).结论 SLE患者IFIT1、IFIT4、OAS1、OASL及ISG15的表达水平在SLE患者中显著增高,并且与SLEDA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对SLE患者病情活动度和病情严重度的判断均有较大价值,抑制这5个基因的表达可能为SLE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干扰素诱导蛋白3(IFIT3)基因mRNA的实时定量表达水平与SLE疾病特异性和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同时构建IFIT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GFP—IFIT3以备研究其免疫学功能。方法 收集144例SLE患者、27例非SLE患者与59名正常对照人群的临床资料,取外周血抽提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运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的IFIT3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并与病情活动度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其意义。用gateway基因克隆技术,将含有IFIT3开放阅读框(ORF)序列的穿梭质粒与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FP—DEST53连接为重组子,构建IFIT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GFP—IFIT3。并进行酶切电泳和测序鉴定。结果 ①SEE患者组的IFIT3mRNA—AACT值显著高于非SLE对照组(P=0.012)和正常对照组(P=0.000)。②SLE活动组的IFIT3mRNA—SLE疾病活动指数(SLAACT值显著高于SLE非活动组(P=0.036),SLE患者组的IFIT3mRNA-AACT值与EDAI)积分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P=0.005)。③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pGFP-DEST53质粒经酶切电泳和测序鉴定,分子大小与序列均正确。结论 作为干扰素诱导表达的基因,IFIT3mRNA定量表达水平的升高对SLE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SLE患者的病情活动度和病情严重度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成功构建了IFIT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GFP—IFIT3,为以后研究其金疫学功能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Ⅰ型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Ⅰ型IFN诱导基因[黏液病毒抗性蛋白1(MXI)、2',5'-寡腺苷酸样合成酶(OASL)、2',5'-寡腺苷酸合成酶1(OASI)、α-干扰素诱导蛋白15(ISGl5)、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体E(LY6E)]mRNA表达,探讨其对SLE活动或感染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 收集48例SLE患者、16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26例健康人外周血细胞,提取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所有受试者MXI、OASL、OASI、ISG15、LY6E mRNA表达.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5个基因表达水平与狼疮感染或活动的关联性.结果 (1)与健康人相比,SLE患者MXI、OASL、OASI、ISGl5、LY6E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SLE患者OASL、OAS1、ISG15、LY6E mRNA表达水平较RA者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2)男性SLE患者MXI、OASL、OASI、ISGl5、LY6E mRNA表达水平与女性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SG15、LY6E是SLE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IFI 16、IFI 27、IFI 30)mRNA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 以前期构建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AGE)文库为基础,分析该文库中出现的3个干扰素相关基因标签(tag),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临床检测IFI16、IFI27、IFI30在43例SLE患者和25名正常对照人群PBMCs中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分别约有88%、98%、58%的SLE个体其IFI16、IFI27、IFI30 mRNA表达增加,高于正常对照组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上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活动组和缓解IFI16、IFI27、IFI30的表达水平均增加(P值均<0.01).活动组与缓解组间比较,活动组SLE患者高表达IFI16和IFI27(P=0.003,P=0.001),IFI3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7). SLE患者IFI16、IFI27、IFI30间的表达水平互不相关.IFI16、IFI27表达与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7、0.414,P直分别为0.000,0.006.IFI30表达与SLEDAI无相关(r=-0.102,P=0.514).结论 SLE患者IFI16、IFI27、IFI30表达增高,揭示其在SLE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感染状况,探讨HCMV活动性感染与SLE病情及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63例SLE患者,将外周血白细胞接种于人胚成纤维细胞(HF)进行病毒分离,再分别用问接免疫荧光(HF)、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F中HCMV pp65抗原及HCMV UL54 DNA,分析SLE患者的HCMV活动性感染率,以及与SLE病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SLE患者HCMV活动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27%与0%,P<0.05).②病情活动组SLE患者的HCMV活动性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活动组(39%与13%,P<0.05).③HCMV活动性感染组的SLE患者尿蛋白定量(24 h)、红细胞沉降率(ESR)、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明显高于非活动性感染组[(1.7±1.3) g/d与(0.8±0.8) g/d,(64±38) mm/1 h与(38±29) mm/1 h,15±6与9±6,P<0.05].④HCMV活动性感染组SLE患者关节炎的发生率以及抗舣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β2糖蛋白1(β2-GPI)阳性率均高于非活动性感染组(35%与13%,47%与17%,53%与22%,47%与13%,P<0.05).⑤初发SLE患者的HCMV活动性感染率高于非初发患者(35%与22%),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SLE患者的HCMV活动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HCMV活动性感染可能导致SLE病情活动并且与SLE患者蛋白尿、关节炎以及抗dsDNA抗体、AnuA、β2-GP1等自身抗体的产生有关,HCMV活动性感染可能参与SLE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中IRF1、IRF4、IRF8基因的实时定量表达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联性。方法收集45例SLE患者与37名正常对照人群的临床资料,取外周血抽提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在ABI PRISM 7900 HT实时定量PCR仪上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的IRF1、IRF4、IRF8的mRNA定量表达水平(以-ΔΔCt值表示)的差异。结果正常人外周血IRF1 mRNA、IRF4 mRNA、IRF8 mRNA的表达分别是-3.90±0.19、-8.04±0.25和3.60±0.15。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组IRF1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RF4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8.82±0.18,P=0.011)、IRF8 mRNA表达低于正常人(3.09±0.13,P=0.012)。结论SLE患者外周血存在IRF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新基因IFIT4的组织细胞分布、亚细胞定位及干扰素(IFN)-α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FIT4mRNA在各组织及免疫细胞中的表达;而后构建和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IFIT4融合质粒入单核细胞,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FIT4亚细胞定位;最后用Western-blot、qRT-PCR检测IFN-α和CpG-A刺激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前后IFIT4、STAT1、RELB的表达差异。结果IFIT4mRNA主要表达在免疫相关组织和CD19 、CD8 、CD14 细胞;IFIT4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其表达受IFN-!调控,CpG-A不直接参与IFIT4表达调控。结论IFIT4可能作为IFN-!效应分子在SLE免疫系统紊乱发病机制中发挥潜在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除了与感染、环境、雌孕激素失衡以及体内的免疫紊乱相关外,遗传因素也与其发病密切相关。SLE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是多个易感基因共同参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干扰素诱导蛋白4(IFIT4)、蛋白激酶(PRKR)在不同类型狼疮肝损害患者的表达差异,及不同类型狼疮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免疫学指标,分析总结其各自特点.方法 将符合狼疮性肝损害诊断的62例患者分为单纯肝酶升高组、单纯胆酶升高组和肝酶胆酶均升高组,再选取同期62例无狼疮性肝损害患者作对照,收集其相关临床数据及外周血白细胞IFIT4、PRKR基因表达进行比较分析.数据采用x2检验、方差分析及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①胆酶升高组易并发皮肤黏膜损害(x2=5.625,P=0.018)、狼疮肾炎(x2=5.631,P=0.019),出现贫血及血小板减少(99+21,P=0.028;81±45,P=0.004)等血液系统损害,其C反应蛋白(CRP) (33±43.P=0.004),nRNP (x2=4.862,P=0.027)和抗SSA抗体(=8.087,P=0.004)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②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肝损害组抗核糖体蛋白(Rib)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SLE性肝损害组(x2=19.542,P=0.000);③IFIT4在不同组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蛋白激酶在单纯胆酶升高组中明显高表达(F=3.54,P=0.018),并与γ-俗氨酰转氨酶(γ-GGT)、碱性磷酸酶呈正相关(r=0.34,P<0.05;r=0.3.P<0.05).结论 不同类型肝损害有着不同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蛋白激酶在单纯胆酶升高组明显高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的水平及FSTL1在狼疮肾炎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SLE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54例SLE患者及27名健康对照组血清FSTL1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狼疮肾炎患者肾脏组织及健康者肾脏组织中FSTL1的表达情况.采用Mann-WhitneyU/检验、t检验、X2检验及Pearson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LE组FSTL1血清水平(26±21) 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14) μg/L(P<0.01);SLE高血压组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SLE病程≥5年组与病程<5年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FSTL1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r=0.319,P=0.022)、年龄(r=0.700,P<0.01)、病程(r=0.513,P<0.01)、补体C4 (r=0.443,P=0.004)、总胆固醇(r=0.460,P=0.001)呈正相关;与血小板计数(r=-0.422,P=0.001)、抗双链DNA(dsDNA)抗体水平(r=--0.276,P=0.046)呈负相关.FSTL1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结论 FSTL1在SLE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性有关.提示FSTL1在SLE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PKR)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与SLE临床及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分离100例SLE患者、40例非SLE患者、40例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抽提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实时定量PCR检测所有受试者PKR基因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2-ΔCt代表PKR mRNA的起始拷贝量。结果 (1)SLE患者PKR mRNA起始拷贝量(14.69±7.62)高于非SLE患者(5.09±4.73;P=0.012)和健康人(4.79±3.49;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15分的SLE患者PKR mRNA起始拷贝量为22.57±2.61,明显高于SLEDAI≤4分(8.85±2.17;P=0.000)和SLEDAI 5~14分的SLE患者(12.94±2.41;P=0.000)。(3)有狼疮肾炎的SLE患者PKR mRNA起始拷贝量(16.85±7.32)高于无狼疮肾炎的SLE患者(8.35±2.04;P=0.034)。(4)SLE患者PKR mRNA起始拷贝量与SLEDAI、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血清HDL-C呈正相关(r=0.32, P=0.000;r=0.46,P=0.000;r=0.21,P=0.000;r=0.21,P=0.022),与Hb、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22,P=0.035;rs=-0.21,P=0.02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PKR基因表达上调,且在重度SLE患者中更明显,提示PKR基因可能与狼疮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可溶性标准型CD44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可溶性标准型CD44(soluble standard form CD44,sCD44std)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了28名健康人和67例SLE患者血清sCD44std水平。根据狼疮活动计算标准(lupus activity count criteria,LACC)确定疾病活动组与稳定组,其中活动组49例、稳定组18例,其中16例活动组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3个月后复查血清,作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SLE患者血清sCD44st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活动组明显高于稳定组(P〈0.01)。血清sCD44std水平在肺病变组、脑病组、肾脏损害组分别显著高于无肺病变组、无脑病组、无肾脏损害组(P均〈0.05)。且血清sCD44std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呈正相关(P<0.01);与血清IgG、血清IgM呈正相关(P〈0.01);与血清C3呈负相关(P〈0.01)。16例活动组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3个月后血清复查,血清sCD44std在治疗稳定后明显下降(P〈0.01)。结论 血清sCD44std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性有关,可作为SLE疾病活动和疗效观察的监测指标之一。sCD44std水平升高提示SLE重要脏器(肺、脑、肾)损害的可能;且可作为肾小球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D-二聚体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261例SLE患者,收集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SLE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除外合并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肝功能异常、妊娠及外伤等可能影响D-二聚体水平的因素,261例SLE患者中入选205例,其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达69.3%(142/205).(2)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598,P=0.000),并与抗双链DNA抗体阳性、C反应蛋白(GRP)升高、补体C3、补体C4降低等有一定相关性.(3)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脏器损伤比例增加,狼疮性肾炎(58.5%比38.1%)、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发生率(18.3%比4.8%)明显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者.(4)伴有血栓形成的SLE患者均有D-二聚体水平升高,但不合并血栓形成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正常.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见于SLE活动期及有重要脏器损伤者,并不必然提示血栓形成.但是,伴发血栓形成的SLE患者均有D-二聚体升高.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28 mRNA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D2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34例活动期SLE患者和30名正常人PBMC中CD28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CD28的阳性表达率为20.6%,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70.0%),差异非常显著(P<0.001);活动期SLE组CD28的平均表达水平(0.19±0.21)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43±0.11),差异显著(P<0.05)。结论 CD28的异常表达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作用,CD28mRNA的低水平表达可能与外周血CD28+T细胞凋亡增加或迁移到炎症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新发现的4个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基因与SLE发病的相关性,为SLE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前期基因芯片工作中筛选得到4个在55例SLE患者及正常对照之间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染色体定位发现其位于SLE连锁的染色体区段。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该4种基因在SLE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单核细胞及T、B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RIM基因ΔCt值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P<0.05),基因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的0.61倍;IL-4R基因与EGR1基因的Δ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P<0.05),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正常对照的2.62、2.03倍;KLRC1基因的Δ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P<0.01),基因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的5.33倍。在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TRIM基因ΔCt值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P<0.01),基因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的0.56倍;IL-4R基因与EGR1基因的Δ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P<0.05),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正常对照的2.55、1.74倍;KLRC1基因的Δ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P<0.01),基因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的5.19倍。在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由于B细胞淋巴所占淋巴细胞比率过低,基因检测数据不稳定,故未作统计学分析。4种狼疮疾病相关基因与狼疮活动指数SLEDAI无相关性。结论SLE患者TRIM,IL-4R,KLRC1和EGR1基因与正常人相比有明显差异,但与疾病活动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7.
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25例SLE(男性38例,女性287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将男性SLE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与女性SLE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在肾外临床表现方面,男性多浆膜腔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而关节痛、蝶形红斑、口腔溃疡、神经精神狼疮的发生率均明显较女性低,非感染性发热、脱发、光过敏、雷诺现象的发生率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肾脏受损方面,男性患者肾脏损害发生早,以肾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1年内误诊为原发性肾脏病的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③在实验室检查方面,男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明显较女性高,而抗ENA总抗体、抗Sm抗体、贫血及高γ球蛋白血症发生率男性明显较女性低,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抗RNP抗体阳性率、C3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及白细胞减少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性SLE以肾损害发生早、误诊率高-肾外临床表现不典型为特点,临床上要注意男性SLE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