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盈  姚琼瑛  郑昊 《肿瘤学杂志》2016,22(8):632-638
摘 要:[目的] 通过对小细胞肺癌和鳞癌进行能谱增强扫描,探讨肺癌与转移性淋巴结能谱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24例伴有纵隔转移淋巴结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和14例伴有纵隔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鳞癌患者,在能谱CT上行能谱增强扫描,获得单能量图像。再对单能量图像进行分析,通过能谱曲线、碘含量、有效原子序数等能谱参数分析,然后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小细胞肺癌与其相应的转移性淋巴结能谱曲线重合性良好,前两者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能谱曲线有较大差别。小细胞肺癌、转移性淋巴结、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三组之间的碘含量、有效原子序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F=10.226,P=0.000;F=10.281,P=0.000)。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与小细胞肺癌的能谱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能谱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CT能谱成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反映出肺癌转移性淋巴结与原发肺癌之间具有组织同源性,对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螺旋CT对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探讨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分布规律。方法 1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术前行CT扫描,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评估CT对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重点观察记录CT、病理同时检出的74例食管癌患者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征。结果 CT对117例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0 %、80.6 %、84.6 %。食管癌转移淋巴结胸上段以最上纵隔组[8/14(57.1 %)]、气管旁组[4/14(28.6 %)]最多;胸中段以气管旁组[21/41(51.2 %)]、主肺动脉窗组[17/41(41.5 %)]、隆突下组[15/41(36.6 %)]为最多;胸下段以贲门旁[7/19(36.8 %)]、胃左动脉旁[5/19(26.3 %)]为最多。结论 螺旋CT检查可以较准确地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Yuan SH  Yu JM  Yu YH  Fu Z  Guo HB  Liu TH  Yang XH  Yang GR  Li WW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3):221-224
目的比较脱氧葡萄糖(FDG)PET/CT和PET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35例,行PET/CT检查。全部患者均行食管癌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以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PET/CT与PET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25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共切取淋巴结313组,其中65组为转移淋巴结。PET确定转移真阳性淋巴结53组,真阴性淋巴结217组。PET/CT确定转移真阳性淋巴结61组,真阴性淋巴结229组。PET诊断转移假阴性淋巴结12组,其中8组被PET/CT校正,包括1组颈深淋巴结,4组食管旁淋巴结,1组胃左动脉干淋巴结,1组左贲门旁淋巴结,1组胃小弯淋巴结;PET诊断转移假阳性淋巴结31组,其中12组被PET/CT校正,3组缘于食管癌原发灶不均匀摄取,2组缘于颈部组织生理性摄取,7组缘于胃肠道生理性摄取或良性病变。PE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1.54%、87.50%和86.26%,PET/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85%、91.24%和92.65%,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PET(P<0.05)。结论与PET相比,FDG 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分别依据CT及DWMRI确定胸部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寻找更为合理准确的淋巴结勾画方法及界值。方法 2012—2013年共入组43例胸部肿瘤患者(食管癌35例、NSCLC 8例),术前1周完善胸腹强化CT及DWMRI检查,分别依据CT及DWIMR图像确定转移的区域淋巴结,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统计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两种图像结果行χ2检验。结果 CT图像与DWI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57.1%、96.3%、93.8%、50.0%、97.2%、53.4%和60.0%、98.9%、96.5%、77.8%、97.4%、58.9%,DWMRI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优于CT (P=0.005、0.038、0.022)。依据CT诊断的40个淋巴结中20个为假阳性,其中15个(75%)可经DWMRI信息纠正。CT诊断假阴性淋巴结15个,其中3个(20%)可经DWMRI得以分辩。全组35个癌性淋巴结中5个影像学未见明确肿大,余30个中有13个短径<1.0 cm (43.3%)。结论 依据CT判断区域淋巴结转移局限性明显,单以短径≥1.0 cm作为靶区勾画标准可能会漏照较多癌性淋巴结。DWMRI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优于CT,可有效排除非癌性肿大淋巴结并分辨部分小的转移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与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与预后关系.方法 对1991-2006年有完整临床和CT资料并有病理证实且放疗前均无远处转移、放疗后随诊3年以上的鼻咽癌病例588例,分析其CT表现和预后情况,并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 咽后淋巴结转移392例,单侧转移254例,双侧转移138例.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有、无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分别为66.6%、78.6%(χ2=10.78,P=0.005),单、双侧转移的分别为69.7%、62.2%(χ2=2.31,P=0.129),咽后淋巴结轻度、中度强化的相似(67.6%、58.9%,χ2=2.77,P=0.096),淋巴结密度均匀型的好于小低密度型和边缘强化内部坏死型(71.5%、53.3%、32.5%,χ2=10.51,P=0.001;χ2=24.28,P=0.000),淋巴结边缘规则的明显好于边缘不规则和明显外侵(65.5%、51.8%、50.0%,χ2=8.20,P=0.004;χ2=5.31,P=0.021).结论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强化程度高、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或外侵的生存率明显下降,据此可以粗略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施怡  李梅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2):2542-2545
目的:回顾分析食管癌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其与放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有完整临床和CT资料并有病理证实且放疗前均无远处转移,放疗后随访2年以上的食管癌食管气管沟淋巴结病例152例,分析其CT表现和预后情况,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152例均接受放射治疗,采用60Co、X射线照射,DT 50-70Gy,25-35次,35-49天,少数合并化疗。结果:各段食管癌均可发生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CT是确诊的可靠方法。食管气管淋巴结转移右侧较左侧多。2年局部控制率轻度、中度强化相似(69.2%,57.1%,P﹥0.05),密度均匀型好于小低密度和边缘强化内部坏死型(72.9%,54.0%,31.3%,P<0.05,P<0.05),边缘规则者好于边缘不规则和明显外侵者(73.9%,37.2%,33.3%,P<0.05,P<0.05)。结论:食管癌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强化程度高、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或外侵的局部控制率明显下降,据此可以粗略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18FDG PET-CT检测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18FDG PET-CT对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进展期食管癌患者30例,术前1周内行^18EDG PET-CT检查及CT增强扫描.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对比CT与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与准确性的差异.结果术后病理原发灶均为鳞状细胞癌,22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共切取淋巴结243个,病理确定的转移淋巴结49个,平均直径1.4 cm(0.3~2.8 cm).CT确定的转移淋巴结26个,平均直径1.7 cm(1.1~2.8 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8%和96.9%,阳性预测值76.9%,阴性预测值86.6%,准确性85.6%.18FDG PET-CT确定淋巴结转移63个,平均直径1.5cm(0.8~2.8 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9%和91.2%,阳性预测值73.0%,阴性预测值98.3%,准确性91.9%.18FDG PET-CT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均高于CT(P<0.001、0.001、0.05).结论18FDGPET-CT是检测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有用工具,可指导手术剖胸径路的选择、优化适形放疗计划,临床应用价值优于CT.  相似文献   

8.
户晓林 《肿瘤学杂志》2008,14(6):457-459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与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经于术病理证实的21例胰腺癌病例,分析其在16排螺旋CT中的影像学特点,对照手术病理结果,评价16排螺旋CT双期扫描存胰腺癌诊断与术前评估巾的作用。[结果]21例中诊断为町切除性肿瘤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6.6%,对可切除病灶诊断符合率为85.7%。[结论]16排螺旋CT在胰腺癌的诊断与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沈蓓蕾 《肿瘤学杂志》2006,12(5):420-421
[目的]探讨CT对卵巢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转移瘤的CT表现。[结果]21例中,双侧卵巢病变15例,混合性肿块14例,实性肿块7例,实性病灶及病灶的实性部分有明显的强化。[结论]CT可显示卵巢转移瘤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特征,对卵巢转移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X线影像中食管癌移动度与术后病理及切除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防治杂志》2004,11(9):971-97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用Logistic法回归分析本院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 126例的临床资料,探寻食管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组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为43.7%(55/1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部位、T分期、N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区域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均无关。上纵隔右、左1区淋巴结转移是颈部右、左Ⅰ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χ2=12.14、9.27,P=0.000、0.002),左纵隔喉返神经区淋巴结转移可降低右颈部Ⅰ区淋巴结转移风险(χ2=6.04,P=0.014),颈部Ⅲ区和上纵隔2区淋巴结转移是颈部 Ⅱa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χ2=14.56、8.27、8.02、3.93,P=0.000、0.004、0.005、0.047)。  相似文献   

12.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术后放疗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痛淋巴结转移规律、失败部位,为术后放疗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549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进入单纯手术组(275例)和术后放疗组(274例).术后放疗组术后3~4周开始双锁骨上淋巴引流Ⅸ和全纵隔放疗50~60 Cy分25~30次5~6 周完成.结果 全组1、2个解剖1)(域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1.5%、13.9%(P=0.013),单纯手术组淋巴结转移个数≥2个(82例)的分别为24.8%、4.9%(P=0.046).上、中、下段食管癌淋巴结切除均数分别为13、17、20个,上、中、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6.1%、49.6%、64.9%(χ2=15.51,P<0.01).胸段食管痛食管旁、纵隔、胃周围(贲门左、贲门右、胃小弯)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2%、12.4%、30.4%(χ2=79.93,P<0.01),在上、中、下段食管痛中食管旁淋巴结阳性率相似(61.5%、65.6%、64.9%,χ2=0.16,P>0.05).在单纯手术组,纵隔淋巴结转移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失败率上、中段分别为26.7%、29.8%和16.7%、14.3%.上段食管癌吻合口的复发率16.7%明显的高于中、下段(3.1%、7.7%,χ2=9.02,P=0.011).结论 食管癌术后生存率受淋巴结转移区域多少的影响.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低可能与淋巴结清扣个数少有关,发牛在食管旁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且不受病变部位的影响.上、中段食管癌除纵隔、锁骨上区域的复发率高外,上段食管癌的吻合口也很高,这些部位应是术后放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少有专门报道。本研究分析胸段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93年1月—2003年12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胸段食管鳞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患者1 131例,对术后病理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376例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全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33.2%,其中胸上、中及下段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3.7%、33.0%和16.0%。单因素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部位、病理分化程度、病变X线长度、pT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P<0.05),但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只与肿瘤部位、p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P<0.05)。颈段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最多见,其次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颈深淋巴结及咽后淋巴结转移少见;胸上、中及下段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数占该段淋巴结总转移数的比率分别为57.7%、32.0%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段食管癌右颈部淋巴结转移多于左颈部。结论:影响胸段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独立因素是肿瘤部位、p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数;颈段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最多见,其次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颈深淋巴结及咽后淋巴结转移少见。  相似文献   

14.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放疗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了解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胸段食管癌放疗临床靶区的设计。方法 对首程治疗行颈、胸、腹3个野根治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621例,标记各部位清扫的淋巴结分别送检,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了解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食管癌放疗临床靶区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胸上、中、下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2.9%、27.9%和7.9%,上纵隔的分别为31.2%、24.0%和10.1%,中纵隔的分别为14.3%、29.7%和33.7%,下纵隔的分别为1.3%、4.0%和19.1%,腹部的分别为11.7%、25.1%和55.1%。胸部各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长度愈长、肿瘤分化越低、肿瘤浸润越深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也愈高(P〈0.05)。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颈段食管旁、锁骨上、上中纵隔转移多见,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上下双向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特点,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腹部、中下纵隔转移多见。建议胸上段食管癌临床靶区的范围上界包括颈段食管旁及锁骨上、下界包括隆突下的淋巴结引流区,胸下段食管癌临床靶区的范围上界至隆突水平、下界包括胃左血管旁的淋巴结引流区,胸中段食管癌临床靶区的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 对204例食管癌根治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各主要临床病理改变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 204例食管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89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3.6%。胸中段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8.0%,胸上段癌和胸下段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0%和26.9%。髓质型和溃疡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6%和56.0%,除缩窄型外其他类型转移率最高者为21.4%。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4.3%,女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8.4%。浸润至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者,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浸润至浅肌层、深肌层、纤维膜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6%、45.6%和48.8%。以上四种因素中前后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率与年龄无关,也不随肿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男性食管胸中段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尤其当肿物为髓质型和溃疡型时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食管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期)患者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001-2008年间112例N1期食管癌中60例接受3DCRT、52例接受IMRT,全组放疗总处方剂量DT56 Gy~70 Gy分28 ~ 35次5.6~7.0周完成.58例行顺铂、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其中40例同期放化疗、18例序贯放化疗.结果 全组放疗后总有效率为98.2%,其中3DCRT和IMRT的分别为96.7%和100%(x2=1.77,P=0.184).随访率为99.1%,其中随访满2、3年者分别为68、53例.全组1、3年总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2.5%、23.7%、17.0个月.3DCRT和IMRT的1、3年总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2%、19%、12.4个月和75%、40%、17.0个月(x2=4.74,P=0.030),1、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4%、45%和72%、59%(x2=2.27,P=0.132).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65岁、颈胸上段癌、食管造影病变长度>5 cm、瘤体CT最大径≤4 cm、T4期、疗前进半流及流食者的生存率IMRT明显高于3DCRT(x2=4.63、5.56、7.19、5.08、4.43、4.48、8.25,P=0.031、0.018、0.007、0.025、0.035、0.034、0.004),而男性、>65岁、胸中下段癌、造影病变≤5 cm、CT瘤体最大直径>4 cm、T1-3期、疗前进普食、化疗(是/否)、放疗剂量(<66Gy/≥66 Gy)的生存率IMRT与3DCRT均无差别(x2=1.28、0.27、0.17、0.03、1.98、0.01、0.43、2.45、1.73、1.24、2.64,P=0.258、0.602、0.684、0.859、0.160、0.973、0.511、0.117、0.189、0.234、0.104).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x2=9.50,P=0.002).结论 N1期食管癌IMRT较3DCRT有一定生存优势,但有待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与放疗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经术后CT及临床检查无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就诊资料完整的食管癌患者101例,就其随访资料中食管气管沟淋巴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01例中未予锁骨上放疗者30例(A组);行锁骨上放疗共71例.剂量〈45Gy52例(B组),≥45Gy 19例(C组)。照射采用^60Coγ线或6MV X线,下界常规为锁骨头下缘,按5cm深计算肿瘤量。结果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率A组20.0%(6/30),B组9、6%(5/52),C组0.0%(0/19)。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痛术后锁骨上野的放疗是影响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的惟一因素(P=0.037),而与性别、病理分期、术前病变部位无关(P〉0.10)。单因素分析放疗剂量与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结果显示,C组优于A组(P=0.039);A组与B组及B组与C组间均无差异,但A、B、C组有降低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的趋势性。结论食管癌术后锁骨上野放疗的剂量应以食管气管沟深度(常规5cm)计算,且预防剂量至少要45G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癌二野淋巴结清扫术后下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为术后放疗靶区勾画提供参考。方法 搜集本院2004—2009年收治的 126例胸段食管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Som等颈部影像学分区将下颈部分为Ⅰ区(上纵隔淋巴结)、Ⅱ区(脏器淋巴结)、Ⅲa区(颈内静脉内淋巴结)、Ⅲb区(颈内静脉外淋巴结)、Ⅳ区(锁骨上淋巴结)、Ⅴ区(颈后三角淋巴结),并分析各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各区间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 全组 126例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下颈部淋巴结转移占68.3%(86例),Ⅰ、Ⅱ、Ⅲa区淋巴结转移之和占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95%(82例),其中Ⅰ、Ⅱ区占85%(73例)。右颈部淋巴结转移多于左颈部(53.2%∶30.2%,χ2=13.73,P=0.000),右侧Ⅰ、Ⅱ、Ⅲa区淋巴结转移比例均高于左侧(43.7%∶15.1%、17.5%∶7.1%、17.5%∶5.6%,χ2=24.79、6.22、8.77,P=0.000、0.013、0.003)。结论 胸段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集中于喉返神经旁(Ⅰ、Ⅱ区)与颈内静脉内(Ⅲa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