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理论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儿科体质理论中,历来存在着“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两种主要观点。“纯阳之体”的理论起于道家阴阳学说,如吴鞠通言:“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破身耳,非盛阳之谓”。纯阳之体理论正式运用于医学则始见于《颅囱经》:“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大体言之,“纯阳之体”的理论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意义:一则侧重于机体抗病功能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二则象征初生,发育尚  相似文献   

2.
郑宏  郑攀 《陕西中医》2004,25(11):1009-1011
通过对小儿体质“四说”(纯阳之体、稚阴稚阳、少阳之体、五脏有余不足 )的形成、发展及“四说”的特点阐述 ,分析“四说”的局限性 ,作用进一步提出对小儿体质研究分类方案的设想 ,介绍了以四说为基础 ,介绍小儿体质差异 ,设立正常、脾胃虚弱、肝肾不足、肾气不足、血虚型 5种体质的分类模式。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有“纯阳”与“稚阴稚阳”两种观点。“纯阳”说认为小儿体禀纯阳,阴常不足,病后易化热伤阴,用药主寒凉;“稚阴稚阳”说认为阴阳均未充盛,小儿病后阴阳均易耗损,顾护阳气善用温热助阳之品,小儿疾病的变化及辨证论治与小儿体质有着直接关系,如何正确理解这两种观点,对指导儿科的辨证论  相似文献   

4.
江育仁老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制方用药,颇多创见。兹择要简介如下。一、重视小儿的体质特点关于小儿体质特点,江老认为“稚阴稚阳”之体,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阴)与功能活动(阳)等方面,均属幼稚,所以在病理上容易出现“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小儿疾病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在论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时,素有“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两种理论观点。前者,顾名思义,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方面均处于幼稚状态,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此,历代医家都无争议。然而,对“纯阳之体”一说,却有不少异议,甚至认为不妥。我倒是认为,“稚阴稚阳”只能说明小儿机体尚未成熟的一面,不能完全概括小儿的基本特点;就小儿某些重要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而言,“纯阳之体”说有其独到之处,远较“稚阴稚阳”表达得深刻、广泛、形象。  相似文献   

6.
育儿六勿     
《养生三要》是清代袁阜在其父袁开昌的《医门集要》基础上,收集历代名医之论并加以论述而成的。全书强调“治已病”、“治未病”和“治医者之病(即医生可治之病)“诚养生三要也”。该书对小儿养生亦甚重视,论述较全面和确实,提出了“小儿养生六勿”,现介绍如下: 一、勿衣过暖小儿为纯阳之体,火热偏盛,当属阳盛体质。若平时着衣过暖,则积热内生,导致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腹泻属于中医小儿泄泻范畴。《奇效良方》谓:“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小儿泄泻的病因根据古代医籍论述归纳有三:一为感受外邪;  相似文献   

8.
小儿腺病体质与柴胡清肝汤山东省泰山医学院(271000)董万银,段化端,李华安关键词:小儿腺病体质,柴胡清肝汤一、小儿腺病体质小儿腺病体质在日本矢数格的《汉方一贯堂医学》中称之谓小儿解毒证体质,而矢数格道明的《汉方后世方解说》则称之谓小儿腺病体质。因...  相似文献   

9.
王康东 《新中医》2009,(7):108-109
辨识体质治疗疾病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不同体质的小儿对同一病邪的具体反应有不一致性,同一病邪对不同体质的小儿致病也会出现不同的病理表现。小儿体质素虚,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柔弱,形气不足,易引发内伤咳嗽,临床治疗时应根据其体质特点、病情轻重及脏腑功能而灵活运用。笔者在临床诊疗时根据患儿的不同表现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质、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4类,在常规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患者体质类型进行施治,可使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略论小儿体质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永芳 《中医杂志》1991,32(11):10-11
我国历代医家对小儿体质因素均作过不同的阐述,对小儿的体质特点、体质与发病、体质与治疗、体质与保育都有论述,惜诸论的阐发失之于零散、笼统,终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  相似文献   

11.
脾胃学说在儿童体质保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医脾胃学说和儿童体质保健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小儿体质有“脾常不足”特点。脾为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与小儿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有密切联系;调理脾胃是儿童体质保健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吴鞠通《解儿难》说:“古称难治者,莫如小儿。”然小儿之难治,主要在于体质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生理、病理上的不同特点,因而在治疗用药上亦有它不同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一、细审虚实寒热慎用寒温补泻一般儿科病证,体质强壮者多实,实证多热;体质羸弱者多虚,虚证多寒。在治疗上,实热证多用清泻,虚寒证多用温补。由于小儿体属纯阳,病多新起,故儿科的实热证,往往多于虚寒证,立法处方,必须遵循《素问·血  相似文献   

13.
依据小儿体质特点及古代文献对"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进行辨析,认为"纯阳之体"的观点不能符合实际情况,同时提出小儿为"至柔之体",并从柔弱、柔顺,娇柔等3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供新的理论观点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
小儿体质特点”三有余,四不足”及“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等与小儿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和治疗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小儿体喷的特点及其与小儿肾病的证的关系,指导小儿肾病的治疗及预防小儿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高热病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大都是根据《內經》“热者寒之”的治則处理。至于小儿的高热,一般更喜用苦寒。可是在临床实践中观察,有些高热病,即使用大量苦寒或甘寒之剂,高热并不下降,往往还会出现面(白光)、肢冷、神怯、嗜睡等內陷虛脫的恶候。我们从小儿的“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来考虑,打破常规地在某些高热危重儿的治疗中运用“溫阳护阴法”?;竦帽容^理想的疗效。此法既不同于“甘溫除热”,也不同于“引火归原”,值得研究,所以本着“二百”方針的精神,把我們初步的实践体会和不成熟的經驗,提出以下几个問題請同道指正。一、溫阳药能否适用于小儿机体治病必看对象,小儿的体质,确有与成人不同的地方,历代医家,对于小儿体质的阴阳,各有主见;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純阳之体”的学說,另一种是“稚阴稚阳”的学說。如《顱顖经》说:“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純阳。”到了清代名医叶天士又进一步具体化,他說:“襁褓小儿,体属純阳,所患热病最多。”于是“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說法,便广泛的流传着,大有家喻戶晓之势?珔蔷贤ㄊ戏炊粤苏庵终f法,主张小儿属稚阴稚阳,他在《俗传儿科为純阳辨》中說:“古称小儿純阳,此丹灶家言,謂其未曾破身耳,非盛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医小儿体质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航宇 《陕西中医》2010,31(9):1191-1193
通过研究《内经》及各医家对小儿体质的论述,阐明小儿体质有"五脏有余不足"、"稚阴稚阳"、"纯阳"的特点,影响小儿体质的因素有先天禀赋、地域环境、喂养起居、疾病与治疗等,总结出小儿体质有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特异质五种类型,以及各型的临床特征。因此,在中医临床工作中,通过对小儿体质的认识,更好地做到辨病、辨体、辨证相结合,提高辨证施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院陈丽娜医师运用当归六黄汤治小儿虚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有“小儿有遍身喜汗出者,此荣卫虛也”的论述,并认为“……荣阴卫阳,荣虚则津液泄越,卫虚则不能固密,故喜汗出遍身也”。小儿汗症,多见于2~6岁体质虚弱者,故称“虚汗”。虚汗又有“自汗”、“盗汗”之分。《兰室秘藏》的“当归六黄汤”,历代医书都明言是为阴虚有热、发热盗汗而设。证见  相似文献   

18.
小儿当以胃气为本,以保津为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生理和病理具有一定的特点,古代医家提出了“纯阳之体”、“三有余(阳常有余、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四不足(阴常不足、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等基本理论。正是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所以,叶天士认为:“襁褓小儿,体禀纯阳,所患热病居多。”热病就容易损伤人体阴液,而小儿“阴常不足”,更容易受到热邪的伤害。热病伤津,故治当以保津为先。病案举例 一新生儿,初时由于受寒及喂养不善,出现腹泻、高热,服止泻退热药未痊愈。数日后,突然出现四肢抽动搐搦,发作时头及躯干急骤前屈,上肢前伸,然后曲屈内收,下肢曲屈,偶或伸直,并伴有短暂的…  相似文献   

19.
<正> 祝医生曾谓:“小儿为稚阴稚阳,易虚易实,钱仲阳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余不敢苟同。”又曰:“即使小儿系纯阳之体,须加以爱护,不能以凉药伤之。”疳臌疳病,小儿患此者较多,良由乳食不节,饮食失常,蕴蒸生虫,疳病发生,久而不愈,则生疳臌。祝师视疾病情况,先用温运杀虫破  相似文献   

20.
读历代儿科医籍中,论及小儿体质特点时,有“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两种主要论点,从表面看来,两者似乎矛盾,但细分析其精神实质,并结合临床实践体会,个人认为这两种论点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纯阳之体的论点,最早见于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专书《颅顖经》,它指出:“三岁以内,呼为纯阳。”盖婴儿犹如初生的嫩芽,自出生后以至成人,无时无刻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