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9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应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纱布并辅以雾化吸入、气管内滴药,比较两组血气分析及气道湿化情况。结果SPO2<90%观察组0例,对照组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痰液黏稠度Ⅰ、Ⅱ、Ⅲ度者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使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能有效湿化气道,有利于痰液的咳出,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氧疗效果,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王金招 《现代护理》2006,12(19):1771-1772
目的探讨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治疗,对照组予传统方式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并辅以雾化吸入、气管滴药,比较2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痰阻、PaO2、SPO2、痰培养及胸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气管切开术后采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比传统的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提高血氧分压,有效地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6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治疗,对照组予传统方式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并辅以雾化吸入、气管滴药,比较2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痰阻、PaO2、SPO2、痰培养及胸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气管切开术后采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比传统的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提高血氧分压,有效地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例气管切开前采集患者颈部皮肤,切开后第1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分别采集下呼吸道痰液、切口处、口腔、咽部、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吸引器引流管、呼吸机管道接口处、呼吸机湿化瓶、气管切开套管内及护理人员手部共12处,样本送细菌室检测及培养。采用Stata9.0统计应用软件对临床资料和检测结果分别进行分析。结果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率95%,术后不同时间下呼吸道感染率不同(P〈0.01)。不同时间呼吸道病原菌分布与仪器管道、患者口腔、咽部、气管切口处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护理人员手部、空气、物体表面无明显相关。结论ICU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感染高发时间为术后10d以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除患者自身因素外,与以呼吸机为主的仪器管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行雾化面罩吸氧的疗效观察.方法 47例气管切开脱机后患者按床号单、双数分组,观察组26例采用微雾喷雾器雾化面罩持续雾化吸氧,雾化液用0.45%氯化钠溶液, 每8 h再行1次药物雾化;对照组21例采用普通面罩吸氧,每8 h行1次药物雾化.分别在吸氧后第1、3、5天查血、痰培养,每天查血气分析.结果 观察组呼吸道感染率30.8%,痰痂形成率3.8%,对照组呼吸道感染率66.7%,痰痂形成率33.3%,观察组呼吸道感染及痰痂形成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行雾化面罩持续雾化吸氧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的呼吸道感染和痰痂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新的持续面罩雾化的护理,观察其疗效。方法:观察患者从气管切开行持续面罩雾化后第一天起至30天止的治疗效果。通过痰液黏稠度判定、痰痂检测以及痰培养和胸片报告结果进行判断。结果:采用新的持续面罩雾化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无痰痂形成,痰培养阴性。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新的持续面罩雾化护理比传统的方法(气管套管口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气管内定时或间断滴注湿化液)更有利于患者的气道护理。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适用于气管切开患者雾化器的制作与应用.将口含式雾化器的雾化罐与1个带"T"型接口的可旋转的螺纹管相连接(长约10 cm),"T"型接口上端为吸痰口,下端与气管切开管相连接.雾化时将自制雾化器的气管接口连接于患者气管插管口处,根据患者情况随时打开吸痰口为患者吸痰或给氧,既可减少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雾气流失,以达到充分雾化的效果,也可利用"T"型接口上端的吸痰口在雾化的同时进行吸氧或吸痰.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法的探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的吸痰方法。方法将 7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n =36 )和对照组(n =38) ,实验组患者吸痰方法为先抽吸口鼻后抽气管切开处 ,且口鼻和气管切开处分开两条吸痰管。对照组 38例则先抽吸气管切开处后抽吸口鼻处 ,使用一条吸痰管。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一周 ,感染率(P <0 0 5 )、粘膜损伤发生率、吸痰次数及吸痰后 2min氧饱和度均值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先抽吸口鼻后抽吸气管切开处且吸痰管分开的吸痰效果优于先抽吸气管切开处后抽吸口鼻处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一次性使用气切型面罩雾化吸入器(见图1)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气管切开患者,特别是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氧气雾化吸入进行气道湿化,可有效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减轻肺部感染。但现有的一次性气切型面罩雾化吸入器,向雾化杯内加湿化液必须要把雾化杯与雾化盖的接口拧开,才能进行添加湿化液,每次添加量最多不超过12ml,如果按每24h添加湿化液250ml计算,每天要拧开雾化盖20次左右。这不仅会增加护士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应用于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10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应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罩住气管切口,予患者持续吸氧、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在气管切开处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气切套管内辅以氧气吸入、气道湿化,比较2组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呼吸道感染3例,对照组8例,2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罩式医用雾化器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能有效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患者多昏迷、卧床、抵抗力低下、呼吸道清除功能差,病房要求舒适湿度保持在50%~60%[1],所以,做好气管切开患者病房空气消毒尤为重要.传统的紫外线空气消毒,对患者皮肤、眼睛有一定的损害,产生的臭氧刺激性强,患者很难接受.  相似文献   

12.
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的气道连接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管切开患者在空气加压舱中进行高压氧治疗时,采用双路供氧法吸氧,即一路经口鼻面罩一级给氧,另一路经气管套管接管一级给氧。本院高压氧舱室利用自制波纹管,解决了气管套管与呼吸三通阀的连接问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心  王琳  丁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3):2514-2514
雾化吸入器已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而雾化器吸嘴在给病人使用前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越长,污染率越高.如何有效地保持雾化器吸嘴的无菌状态,避免污染,足雾化器使用过程中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及交义感染的关键.以往雾化器吸嘴消毒完毕后采用儿菌纱布帽式包扎,以防止空气中的尘埃污染,但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弊端或不便之处.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利用一次性注射器包装袋替代无菌纱布,同样可达到防尘、防污染的目的,且操作方便、实用、美观.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氧气面罩法对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痰液粘稠度,降低气管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率等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5例采用氧气面罩法,对照组15例采用传统的鼻导管吸氧法。观察对比2组患者在吸氧后血氧饱和度(SpO2)和痰液粘稠度,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率等方面变化。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研究组在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痰液粘稠度,降低气管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氧气面罩法可提高气管切开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降低痰液粘稠度,降低气管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率,是气管切开术后较合适的吸氧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气切面罩+氧气雾化吸入器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持续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改良的气切面罩和氧气雾化吸入器,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氧气雾化吸入器,均使用蒸馏水做气道湿化液,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吸痰次数和护士工作时间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气道湿化方法在吸痰次数和护士工作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气切面罩+氧气雾化吸入器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可有效地为气管切开患者提供持续气道湿化,促进坏死脱落黏膜排出,减少感染机会,使黏膜干燥、肺炎、肺不张的发生率降低,易于操作便于掌握,大大减轻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且经济方便,更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较多,普通的患者衣对气管切开患者而言,领口狭窄、开口位置高,护士进行雾化吸入、气管内吸痰、气管切开处换药等操作以及患者咳嗽时,出现气管切开周围皮肤、胸部衣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潮湿现象,这样容易导致气管切开周围皮肤炎性反应的发生,另外,频繁为患者更换受污衣服容易导致患者着凉且增加护理工作量.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我们曾经使用一次性雾化管道或一次性治疗巾上剪一小孔套于气管套管等防护措施,也有患者敞开上衣.  相似文献   

17.
不同消毒工具对气管切开伤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种不同消毒工具对气管切开处伤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将50例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5例。实验组选用一种长20cm的无菌棉签对气管切开伤口进行消毒换药;对照组选用常规纱球对气管切开伤口进行消毒换药。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切开伤口周围皮肤局部改变情况,计算伤口感染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气管切开伤口未发生感染,对照组患者气管切开伤口感染发生率为16.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170,P〈0.05)。结论用灭菌的长棉签对气管切开伤口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换药可以降低伤口感染率,且便于护理人员操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范子英 《当代护士》2021,28(10):183-184
介绍一种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装置的制作与使用方法,改善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难题,有效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新型气切面罩型湿化装置包括一次性使用医用气切型雾化器(气切面罩型)、输液器或者可控式精密输液器、"T"型连接管.该装置实现了输氧、雾化、湿化三位一体化的功能.为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给氧、雾化吸入的同时还可以便捷地通过"T"型连接管向雾化杯组件中添加湿化液.根据患者的痰液情况进行间歇或者持续的气道湿化,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安全性,在减轻医护工作者的工作量的同时,也保证了对患者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超声雾化吸入时采用面罩吸氧以及单鼻塞和面罩联合吸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6例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面罩吸氧,B组给予单鼻塞和面罩联合吸氧,观察两组在雾化吸入前与雾化时的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在雾化过程中出现的症状、痰液性状的变化.结果:单鼻塞和面罩联合吸氧组与面罩吸氧组比较,SpO2、RR、胸闷、气促、呛咳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罩和单鼻塞联合吸氧可以改善缺氧,缓解不适症状,使痰液稀薄,适合气管切开患者雾化吸入时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病情重,病程长,常需做气管切开。传统的气管切开护理是在气管切开处换药后,在套管口盖上无菌的干纱布或湿纱布。但纱布往往会被患者的咳嗽咳掉或是被痰液污染,而频繁地更换纱布易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我科NICU自2010年对气管切开后的患者使用新型气切面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