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护生针刺伤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吴颖  冯彬  李艳丽 《护理研究》2008,22(8):2151-2152
针刺伤是一种意外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由于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达60%,所以护理人员针刺伤后易感染乙型肝炎。护生由于缺乏职业防护教育、操作不熟练、缺乏临床经验等,针刺伤发生率较临床护士高嘲,故应加强护生针刺伤的防护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2.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德华  李洁慧 《护理研究》2004,18(5):934-935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倍增趋势,医院又是这些疾病的聚集地,在工作中被使用过的针头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60%~90%的意外针刺伤发生在护理人员。实习护生由于操作不熟练、缺乏实践经验及防护知识,在实习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的危险性更大。为此,将我院针对  相似文献   

3.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李德华  李洁慧 《护理研究》2004,18(10):934-935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倍增趋势,医院又是这些疾病的聚集地,在工作中被使用过的针头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60 %~90 %的意外针刺伤发生在护理人员[1] 。实习护生由于操作不熟练、缺乏实践经验及防护知识,在实习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的危险性更大。为此,将我院针对实习护生被污染针头刺伤事件所采取的相应对策总结如下。1 导致护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1.1 护生临床经验不足,无防护意识 实习阶段是护生熟悉临床工作,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过程。护生步入临床对医…  相似文献   

4.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国内外对护理人员针刺伤研究的主要热点包括:针刺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针刺伤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环节等.国内研究显示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高于国外,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了使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加重视和防护,本文就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的处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护生针刺伤自我防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理人员在工作和技能训练过程中经常接触到针头、玻璃碎屑、刀片等锐器,随时有被锐器所伤而感染一些传染性疾病的隐患。而实习护生由于初次接触临床,经验不足,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之未系统学习有关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工作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潜在被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地区。丙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些疾病基本都通过血液传播。而且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工作面越来越宽,逐渐走向社区、走向家庭,护理对象也就越来越广泛。这样就加重了护生日后的潜在职业危险性。为了护生的自身健康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工作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护理人员在工作和技能训练过程中经常接触到针头、玻璃碎屑、刀片等锐器,随时有被锐器所伤而感染一些传染性疾病的隐患。而实习护生由于初次接触临床,经验不足,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之未系统学习有关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工作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潜在被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地区。丙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些疾病基本都通过血液传播。而且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工作面越来越宽,逐渐走向社区、走向家庭,护理对象也就越来越广泛。这样就加重了护生日后的潜在职业危险性。为了护生的自身健康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工作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郑玥  李玲玲 《妇幼护理》2023,3(11):2681-2683
目的 分析护理人员针刺伤危险因素,从而对制定针对性的防护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 2021 年 3 年至 2022 年 3 月期间来源于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 120 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出现过针刺伤的护理人员纳入观察组,将未出现针刺伤护理人 员纳入对照组。收集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120 名护理人员中有 44 例 有过针刺伤,针刺伤次数:1~4 次、平均(2.08±0.42)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人员在年龄、工作时 间、针刺伤预防知识、对针刺伤预防态度、护理职称、有无针刺伤经历、有无接受预防针刺伤教育、护理操作实践考核评分方 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包括工作时间、针刺伤预防知识、护理职 称、针刺伤经历、接受预防针刺伤教育、护理操作实践考核评分。结论 工作时间、针刺伤预防知识、护理职称、针刺伤经历、 接受预防针刺伤教育、护理操作实践考核评分均是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损伤,多种血液传播疾病能经此途径传播。尤其近年来,随丙型肝炎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入院患者的增多,护理人员感染的危险性逐渐增加。我院对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对策。现报告如下。原因分析:①针头保护帽使用不当:目前,国内普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当用注射器抽吸完药液后,重新套针头保护帽时可能会发生针刺伤。②注射治疗操作不规范a.肌内注射时,如果固定皮肤的手指间距过窄,极易被针头刺伤。b.给精神病患者或婴幼儿等不能配合的患者进行注射时,易被针头刺伤。c.采血,尤…  相似文献   

9.
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6):1135-1135
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损伤,多种血液传播疾病能经此途径传播.尤其近年来,随丙型肝炎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入院患者的增多,护理人员感染的危险性逐渐增加.我院对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自1981年国外学者Mc Cormick等人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卫生人员的危害以来[1],国内外学者对护理人员针刺伤展开了较多的研究,近年来随着艾滋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护理学者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由于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的血源性的感染趋势在日益加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CDC)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其中最常…  相似文献   

11.
Viral hepatitis is one of the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s around the world but until recently it has drawn little attention or funding from global health policymakers. Every year 1.4 million people die from viral hepatitis-related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the infected population are unaware of their condition. This population have significant obstacles to overcome such as lack of awareness, vulnerability, increased migration, disease stigma, discrimination, as well as poor health resources, conflict in policy development and program implementation. Despite implementing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eradication or significant disease reduction remains elusive. This study aims to present the current global prevalence status and examines potential elimination strategies. The information for this research were obtained through a systematic review, published scientific literatures, the official websites of various government organisations,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organisations and internationally recognised regulatory bodies over a period of 40 years between 1978 and 201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喉癌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术后均经病理检测确诊,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3例。收集患者手术方式、性别、年龄、留置胃管、颈部清扫、饮酒史、使用呼吸机、吸烟史、应用抗菌药物等临床资料,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21株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株,占比66.67%;革兰阳性菌6株,占比28.57%;真菌1株,占比4.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抗菌药物、留置胃管、术后营养支持较差及全喉切除术是喉癌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喉癌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为提早预防提供参考依据,以降低术后感染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患者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尿路感染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调取两院2013~2014年泌尿外科2112例住院患者的病历文件,其中尿路感染134例,逐项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年龄、性别、住院日、体质量指数、手术类型、导尿管留置时间、切入性操作、白细胞水平等,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制定预防护理方案。结果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率为6.3%,感染危险因素是高龄(>60岁)、严重基础疾病(糖尿病、肿瘤)、体质量指数(>25)、住院日(>2周)、留置导尿管时间(>7 d)、切入性操作(>5次)、白细胞水平(升高或降低)等,其中严重基础疾病的危险因素较为突出,糖尿病和肿瘤患者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0.6%、10.2%。结论针对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可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鞠研红 《护理研究》2006,20(7):1859-1859
临床上昏迷病人多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和不同程度的喉头水肿,插胃管时容易使胃管盘绕在口腔中,反复插管又会增加病人的痛苦,使咽喉黏膜受损。现介绍一种昏迷病人插胃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昏迷病人留置胃管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丁兰  林敏  林秀妹 《护理研究》2006,20(20):1859-1859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后,医疗纠纷则有了法律依据。但护理纠纷的风险因素仍然存在,护理纠纷的产生不仅直接影响到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社会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责任人的事业和生活。因此,只有了解护理医疗纠纷的风险因素,才能提出防范对策,真正提高医院医疗工作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回顾分析法。收集80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完整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细菌学检查、影像学资料、感染情况、并发症、病情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80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45例(18.12%),死亡35例(4.38%)。采取积极的护理对策能降低肝炎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 选取选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ERCP患者1023例,按术后是否发生胰腺炎分为观察组(123例)、对照组(900例).比较2组的患者因素、操作因素等相关高危因素及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疑似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总管结石、PEP病史、慢性胰腺炎病史、低于60岁、女性等因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胰腺显影、胰管括约肌切开术、胆道括约肌气囊扩张术等操作因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插管困难、操作时间长、ERCP熟练度差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术后胰腺炎与患者的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胰腺炎病史、胰腺显影差、插管困难、术者熟练性差等因素密切相关,需予以全程化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托娅  高媛 《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2):1128-1129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治疗慢性肾衰竭有效的替代疗法之一,但是血透患者又是血液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容易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由于血透患者免疫机能低下,一旦感染肝炎病毒后,不仅对原有肾脏疾病的恢复不利,而且容易发生慢性病毒性肝炎,甚至发生肝硬化或肝癌,且易造成血透患者之间及医护人员的交叉污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该院治疗的9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院内感染为标准将其分为感染组(50例)和未感染组(43例);并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生化指标、化疗强度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感染率为53.8%;其中上感及肺部感染分别占38.2%和16.8%;病原菌检测发现院内感染多为革兰氏菌,阳性检测率3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住院时间、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清蛋白、抗生素使用种类及时间、化疗强度、中性粒细胞与院内感染关系密切,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清蛋白、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化疗强度和中性粒细胞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清蛋白及中性粒细胞下降、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及化疗强度是影响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