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安徽省156 777人口进行了脑血管病患病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城市与农村分布特征进行了对照研究.调查发现脑血管病患病率为178.6/10万人口;发病率为139.2/10万人口;死亡率为104.7/10万人口.其特点为发病多、病程短、死亡率高。提示加强防治措施,改善农村人口健康水平,是减少脑血管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了解河南省两社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随机整群抽取郑州市二七区和洛阳市西工区居民,分析1989至2008年期间脑血管病死亡资料。结果显示,1989至2008年两区居民脑血管病年均粗死产率为69.51/10万。1989至1993年男性年均年龄调整死亡率为118.67/10万,2004至2008年下降为44.23/10万;女性相应年龄调整死亡率由68.21/10万下降到30.20/10万。两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在1989至2008年期间呈下降趋势,原因可能与城市社区开展以脑帆管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3.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产妇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98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监测资料分析指出,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城市为37.1/10万,农村为97.5/10万。其中产科出血居第一位,其次依次为妊高征、心脏病、产褥感染、羊水栓塞.1990年12月27日,我国领导人在纽约会议承诺,孕产妇死亡率要在原来基础上减少50%。  相似文献   

4.
按照国际统一方法,对西宁市与民和土回族自治县101582人作了面询调查研究。脑血管病患病率为191.96/10万;发病率为68.2/10万;死亡率为46.45/10万。患发病年龄以50~70岁组最高。城市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农村。其中以缺血性中风为多(43.1%),男女间无显著差别。结果提示本省脑血管病流行情况符合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流行总趋势,且农村低于城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沈阳市近10年来孕产妇的死亡率及死因情况。方法 收集1991—2000年沈阳市孕产妇死因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沈阳市活产数为474314例,孕产妇死亡数为129例,死亡率为27.20/10万,其中城市死亡率为23.28/10万,农村死亡率为29.51/10万,孕产妇死亡发生率的变化趋势近4年有明显下降,而且城市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及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却呈逐年上升趋势。10年间孕产妇死因总的顺位羊水栓塞为首位,但10年间孕产妇死亡首要原因变化趋势已由羊水栓塞逐渐转化为妊娠期合并肝病、心脏病等情况。结论 加强农村及流动人口的孕产妇保健工作及解决农村乡镇医院和接生员的规范用药,提高业务水平极为重要,同时要做好不宜妊娠人群的的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6.
于吉人 《浙江医学》2010,32(6):795-796,832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居癌症的第4位,死亡率居癌症死因的第2位。全球每年新增胃癌患者80万例,平均每年有70万人死于胃癌。据卫生部统计,中国胃癌男女人口调整死亡率为男性40.8/10万,女性18.6/10万,男性是女性的1.9倍,并且有明显的地区和城乡差异,城市为15.3/10万,农村为24.4/10万,是城市的1.6倍。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CVD)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其严重结局是脑卒中。我国每10万人中有219人患脑卒中。在我国脑卒中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1999年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和城市男性35~74岁人群中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243/10万和217/10万;而同期美国同年龄段男性人群脑卒中死亡率为41/10万。且脑卒中的致残率和复发率又非常之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探索影响脑卒中康复的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干预,对于降低死亡率,减少复发率、致残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有关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甘肃省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情况。探索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特点,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死因统计由各监测点牧集、核对.上报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以死亡证明书的形式邮寄至省CDC,由省CDC速一核对,按国际疾病统计分类(ICD-9)确定根本死因进行编码,并完成计算机录入、统计工作。结果甘肃省20个疾病监测点2003年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率为159.27/10万(标化死亡率为152.79/10万),并且心脑血管疾病在城乡分性别的死因顺位排序中均居第一,死亡率分别为城市男207.74/10万、城市女166.03/10万,农村男175.02/10万、农村女140.52/10万。男合计176.02/10万、女合计141.29/10万。甘肃省20个疾病监测点2003年主要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脑血管疾病63.89/10万(标化死亡率为60.65/10万)、缺血性心脏痛27.36/10万(标化死亡率为26.57/10万)、高血压痛12.7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39/10万)、风湿热和风心痛3.74/10万(标化死亡率为3.66/10万)。另外,在1993~2003年11年间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波动幅度较大,有升有降;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痛的死亡率略有上升;风温热和风心痛死亡率略有下降。其中,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持续较高水平,超过50.00/10万,其余几种均低于32.06/10万。结论甘肃省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侧重点应放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上,尤其是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应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在各社区设立公共健身场所及健身器材,以便群众开展健身活动;在各社区设立各种健康专栏,供群众阅览、学习;在各社区医院门诊建立首诊测血压及对35岁以上的人群开展定期测血压的制度,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早期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从而迭到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9.
徐成斌 《美中医学》2005,2(2):38-39
从流行病学看。2001年我国人群前4位死亡原因中,不论城市或农村、男性或女性,脑卒中都占死亡原因的前2-4位。脑卒中发病率为120。180/10万人口。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死亡率为80—130/10万人口,每年死亡病例超过150万;患病率为400—700/10万人口,全国脑卒中存活者600—700万人,其中不少人有2次或3次发作。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居世界第2—4位。  相似文献   

10.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接近或超过许多发达国家,而且仍呈上升趋势。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所致死者约占总死亡构成比45%左右,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的人数约有300人。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城市人13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为200/10万,农村为142/10万,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论精神因素与肿瘤相关性的进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50年代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为第7位,90年代则居首位。1994年卫生部统计,我国肝癌死亡率在部分城市中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19.98/10万),在部分农村中占第一位23.59/10万)。Galan认为心理因素在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1893年,Herbet Snow首先做了肿瘤与心理抑郁的统计学报告,指出子宫癌与乳腺癌伴随着癌发前的情感抑郁。  相似文献   

12.
肝癌肝外科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0年发病数(包括台湾)为34.7万人,约占全世界原发性肝癌发病人数的50%左右。原发性肝癌死亡率仍未下降,我国原发性肝癌年平均死亡为20.40/10万(其中城市为19.98/10万,农村为23.59/10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吉林省心血管病人群监测区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进行动态趋势分析,为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WHO-MONICA方案和北京心血管研究中心编印的《心血管病人群监测手册》具体要求进行实施。结果:10年(1984-1993年)监测人群总数为622万人,平均年监测人数为62.2万人。10年间AMI共发病671例,标化发病率为21.8/10万,其中男性475例,发病率为15/10万,女性196例,发病率为6/10万,男女之比为2.4:1。10年间共死亡286例,标化死亡率为9.6/10万,其中男性172例,死亡率为5/10万,女性114例,死亡率4/10万。25-74岁组AMI急性期总病死率为37.8%。25-75岁以上年龄组病死率为42.6%,高于25-74岁年龄组。10年间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而死亡率与病死率有逐年下降趋势。这与CCU病房普遍建立,AMI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监护和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关。AMI发病年龄提前至少15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从40岁组以上增高更明显。城市AMI发病率、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农村(P<0.05),而病死率城市低于农村。结论:必须尽早、长期、广泛地采取预防措施,降低AMI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心脏骤停(CA)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心室颤动和心室停搏等而使心输出突然停止。在欧美发达国家,冠心病是主要原因,仅美国每年就有50万人死于冠心病,其中一半以上是心源性猝死。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监测(中国monica方案)显示:全国城市、农村年龄标化的冠心病年死亡率,城市为77.8/10万,农村为39.2/10万,但尚无详尽的心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资料。本文就2005年1月~2006年10月间救治的37例心脏骤停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提高对产科急重症的诊断和处理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科急重症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和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高低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WHO报道:2000年全世界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400/10万,不同国家孕产妇死亡率相差较大,发达国家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20/10万,亚洲为330/10万。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正在逐年下降,1989~199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协作组对8709220例孕妇的监测结果显示,孕产妇死亡5984例,7年中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77.4/10万。其中城市为45.5/10万,农村为95.4/10万,2000年孕产妇死亡率为53.0/10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日本国妇幼保健指标的调查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中日两国妇幼保健指标的现状,分析讨论今后我国妇幼保健工作的对策和重点。方法 收集中日两国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本调查涉及的妇幼保健指标的定义,中日是一致的。结果 我国各项妇幼保健指标与日本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城市的妇幼保健指标是日本的数倍,农村的各项指标是日本的数十倍。2000年我国城市的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9.5‰和11.8‰,同年我国农村的这两种死亡率为25.8‰和37.0‰,而日本的分别为1.8‰和3.3‰。2000年孕产妇死亡率城市为29.3/10万,农村为69.6/10万,而日本为6.3/10万。结论 为降低我国的各项死亡率,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缩小城乡地区的差别,引进和建立有效的医疗保险制度,特别是设立新生儿加强医护病房(NICU)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2-2011年全国心脏病死亡流行趋势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我国居民心脏病死亡率资料,分析10年来其死亡率的平均水平、城乡、年龄、性别差异和年变化趋势。结果:2002-2011年全国心脏病标化平均死亡率城市83.8/10万,农村79.7/10万,但近几年农村心脏病死亡率上升速度超过城市;心脏病死亡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10年来全国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平均增加了101.8/10万。结论:全国居民心脏病死亡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心脏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孕产妇死亡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1996~2001年我国农村孕产妇死亡率、趋势、主要死因和变化特征。方法在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孕产妇死亡监测网内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1996~2001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86.4/10万下降到61.9/10万,下降幅度为28.4%;农村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为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羊水栓塞等,产科出血死亡率由1996年的48.3/10万下降到2001年的33.0/10万,农村死亡孕产妇主要在家分娩,2001年在家分娩比例为44.6%,在家死亡的比例为30.1%。结论 1996~2001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产科出血死亡率也呈下降趋势,降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措施是减少产科出血,提高住院分娩率。  相似文献   

19.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社区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在世界范围内是致病和致死的重要原因。WHO统计结果显示,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占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10%。全世界3/4的抗生素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我国卫生部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城市,呼吸道感染是第4位的死亡原因,排在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之后。而在农村,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死亡占第1位。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血管病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据统计我国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为150/10万,死亡率120/10万。急性脑血管病的特点是“疾病与障碍共存”,故治疗与康复应并进。康复治疗已经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是卒中单元的组成部分,对于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病人回归家庭与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我院6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