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黄颖  薛柏余  于雪 《护理研究》2007,21(16):1450-1451
[目的]观察术后卧床72h以上老年病人使用压力抗栓泵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术后卧床72h的老年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压力抗栓泵进行辅助治疗。两组均在术后固定时间抽血检测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结果]术后卧床72h以上老年病人应用压力抗栓泵辅助治疗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明显,对病人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术后卧床72h以上老年病人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应使用压力抗栓泵辅助治疗,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黄颖  薛柏余于雪 《护理研究》2007,21(6):1450-1451
[目的]观察术后卧床72h以上老年病人使用压力抗栓泵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术后卧床72h的老年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压力抗栓泵进行辅助治疗。两组均在术后固定时间抽血检测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结果]术后卧床72h以上老年病人应用压力抗栓泵辅助治疗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明显,对病人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术后卧床72h以上老年病人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应使用压力抗栓泵辅助治疗,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陈淑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5):6113-6113
目的 探讨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方法 开胸手术患者280例,实验组190例患者术后行双下肢周期性充气加压治疗,对照组90例未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实验组7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19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应用IPC能有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补液、早期肢体功能锻炼、保护血管同时使用下肢弹力袜(GEC)和间歇充气加压泵(IPC)等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肺栓塞发生率及股、腘静脉血流速度.结果 住院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5.0%和1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0和2.5%,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股、腘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加强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将54例髋部术后患者随机分成速碧凝组(LMWH组)和对照组,其中LMWH组26例,术后使用速避碧预防治疗,并进行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对照组28例,术后不采取抗凝措施;两组手术后7、14d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LMWH组中有4例(15.4%)发生DVT,对照组中有12例(42.8%)发生DVT,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髋部手术后早期预防性的应用速碧凝,并加强早期功能锻炼,对减少DVT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通过对6例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围手术期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应针对病因进行预防.术前的全面评估,重视健康宣教,术后加强观察和护理,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尤其做好高危患者的预防性抗凝治疗,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压力泵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在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8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入院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及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泵。结果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13.9%),观察组发生2例(4.76%),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泵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可有效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泵对预防和减少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术后80名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基础护理和药物治疗相同,试验组在基础护理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间歇充气压力泵驱动下肢循环。结果:试验组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对照组出现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经χ2检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妇科盆腔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上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的下肢用充气压力泵作间歇循环驱动,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卧床康复操对小肾癌接受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 选取行肾脏部分切除术的小肾癌患者53例,根据手术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采用卧床康复操和间歇充气加压泵预防深静脉血栓。比较2组血栓弹力图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结果 术后7d,2组患者发生血流减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静脉血栓形成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预防小肾癌保留肾单位的术后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方面,卧床康复操的效果与间歇充气加压泵相当,且卧床康复操经济成本低,适宜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级加压弹力袜与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应用在预防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对120例危重患者按入住ICU 的先后顺序分成两组各60 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及使用分级加压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泵.结果 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8 例(30%),观察组发生9 例(1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级加压弹力袜与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应用可有效预防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The incidence of proxim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o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and surgery of hip fracture in patients in Japan is more than 10%, and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foot pump) or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should be performed after these surgeries to prev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Early surgery and early walking exercise are most effective prophylaxi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for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The incidence of proxim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spine surgery is low, and tha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general surgery of lower extremity is nuclear, and gradual compression stockings or foot pump should be performed after these surgeri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在老年肺癌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5例肺癌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和试验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预防DVT,试验组采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预防DVT。观察术后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水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下肢肿胀、DVT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能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宛丰  黄梅  吕衍文  田宇  王昌权 《中国康复》2013,28(6):446-448
目的:观察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及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均按脑卒中指南给予常规治疗,预防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治疗后14d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同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和14d测定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预防组治疗后DVT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7d和14d时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从而可有效预防DVT.  相似文献   

14.
权月 《天津护理》2012,20(3):128-129
目的:探讨运用间歇充气压力抗栓泵对预防和减少肝胆外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自肝胆外科术后患者124例进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6例,对照组58例。试验组在常规预防DVT措施的基础上给予间歇充气压力抗栓泵,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预防DVT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术后24 h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24 h试验组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血流速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患者术后运用间歇充气压力抗栓泵可改善患者血流速度,预防和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压力带与抗栓泵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5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和肝素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踝泵运动等常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加用抗栓泵及压力带;肝素组在常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加用抗栓泵及低分子肝素。结果观察组术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肝素组术后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显著延长并超出正常高值。观察组、肝素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压力带与抗栓泵联合使用可增加下肢静脉回心血流量,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可减少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且肝素组无潜在的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行髋部手术的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使用骨科髋关节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使用骨科髋关节手术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6%)远低于对照组(22.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满意81.7%,一般15.5%,较差2.8%;对照组患者满意40.8%,一般42.3%,较差16.9%。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切实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推动护理学科发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68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吸烟时间长、术前下肢静脉有病变者、有糖尿病病史、有高血压病史、术前体质量指数>27 kg/m2、术中失血量>500 m L、术后未进行下肢辅助锻炼、术后卧床时间>4 d、血液高凝、有心房颤动史、合并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下肢病变、术中失血量>500 m L、血液高凝、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较多,因此应重视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间歇充气压缩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运用间歇充气压缩泵对预防和减少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术后DVT预防方案为低分子肝素。实验组术后DvT预防方案为间歇充气压缩泵。结果术后第7d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实验组有3例发生DVT,发生率为5.0%,而对照组有5例发生DVT,发生率为8.3%,经x2检验,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发生DVT患者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实验组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应用肝素相比,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运用间歇充气压缩泵同样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DVT,而且该方法使用简单,患者感觉较舒适,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