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流速与延迟时间对脑血管SCTA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流速与延迟时间对脑血管螺旋CT血管造影(SCTA)成象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例头部增强扫描患者,对每例患者的鞍上池平面分别以2ml/s、3ml/s、4ml/s的流速注对比剂进行同层动态扫描,即小剂量循环试验。收集资料后,利用Time-lapse软件作时间-密度曲线,结果:流速由2ml/s增加到3ml/s及4ml/s时动静脉峰值时间缩短,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由3ml/s增加到4ml/s时,动静脉峰值强时间缩短不明显,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剂量循环试验可作为SCTA检查中的常规步骤,以确定最佳延迟时间。脑血管SCTA扫描流速以3ml/s较合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急性脑卒中伴发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31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50例伴发心脏病,分析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并统计7d内患者病死率.结果 31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159例,伴发心脏病34例,发病率为21.4%;蛛网膜下隙出血97例,伴发心脏病11例,发病率为11.3%;脑梗死55例,伴发心脏病5例,发病率为9.1%.脑出血患者伴发心脏病的发病率高于蛛网膜下隙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及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水平均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或<0.01),脑出血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而三者心电图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急性脑卒中伴发心脏病患者7d内病死率为48.0%(24/50),高于无伴发心脏病患者的9.6%(25/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出血可能是急性脑卒中后伴发心脏病的最关键因素,其发病机制与急性脑卒中引起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技术及其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6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CTA检查,共检出23个病变,发现脑动脉瘤8例,12个AVM(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狭窄3个。采用高压注射器以2.5-3。0m1/s速率行外周静脉注射,行螺旋CT容积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多种三维成像后处理,得到脑血管立体图像。结果:发现扫描技术是CTA成功的关键,CTA可清楚地显示较粗大的脑动脉,对Will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显示良好,对于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及脑动脉狭窄的诊断较有意义。结论:CTA可全脑多支血管同时显示,多方位观察,属微创检查,可用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云南省克山病病情现状和消长趋势,科学评估防控效果.方法 云南省在17个县进行克山病病例搜索,由各监测县专业人员查阅辖区内县级医疗机构及病区乡(镇)医院内科、儿科、急诊科近3年内的出入院登记本、门诊及住院的心肌疾病病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和来自病区的流行病学线索等,确定疑似克山病病例.县级克山病专家组根据《克山病诊断标准》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断核实.在7个县(市)进行克山病重点监测,在每个重点监测县抽取2个病区乡(镇),在每个抽中病区乡(镇)抽取1个病情相对较重的病区村作为监测点,对监测对象进行临床查体和十二导联心电图描记,对可疑克山病患者拍摄后前位2 m距离胸部正位X光片,按照《克山病诊断标准》确诊克山病病例,排除疑似病例.结果 2010年云南省在17个县进行克山病病例搜索,全省应搜索医疗单位624个,实际搜索583个,共有心肌疾病病例1 251例,疑似克山病146例.经各县级专家组集体讨论,诊断慢型克山病64例;在病例搜索出的64例慢型克山病病例中,男性(46例)多于女性(18例);慢型克山病患者集中在45~54岁(27/64)及35~44岁(19/64).在7个县(市)14个村进行克山病重点监测,共监测6 206人,检出克山病50例,总检出率为0.81%,其中检出慢型克山病12例,检出率为0.19%,检出潜在型克山病38例,检出率为0.61%,急型和亚急型未检出;在重点监测检出的50例克山病病例中,女性(27例)多于男性(23例),潜在型克山病病例集中在3~14岁(9/38)、45~54岁(7/38)及>65岁(7/38),慢型克山病病例集中在55~64岁(4/12)及45~54岁(3/12);共检查心电图6 206人,心电图异常1 014人,异常率为16.34%.共拍摄了70例2 m后前位X线胸片,心胸比例≤0.50的36例(36/70),0.51~0.55的19例(19/70),0.56~0.60的9例(9/70),≥0.61的6例(6/70).结论 克山病病例搜索结果表明,云南省克山病发病虽明显减少,但未全部消除,在老病区仍有相当数量的慢性克山病患者存在,克山病致病因子仍对病区人群起着侵害作用.克山病重点监测结果表明,云南省克山病控制较好,克山病病情处于平稳低发势态,但在低年龄段(3~14岁、15~24岁、25~34岁)仍有慢型克山病检出,说明克山病致病因子仍然活跃,对克山病病区青少年危害较大,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巨大J波临床特点以及意义.方法 比较11例巨大J波(巨大J波组)与35例较小J波(较小J波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点.结果 巨大J波组中神经源性8例,占72.73%(8/11),死亡7例,占87.50%(7/8),死亡原因均为突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巨大J波组中J波明显导联为Ⅰ、aVL、Ⅱ、Ⅲ、aVF、V1~V6,振幅0.10~1.10mV,宽度40~100ms,且心率越慢J波振幅越高,宽度越宽.较小J波组中J波明显导联为V1~V6,有时合并Ⅱ、Ⅲ、aVF,振幅0.05~0.50mV,宽度20~40ms,无一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结论 巨大J波心电图出现导联广泛、振幅高、宽度宽,与心率相关,以脑外伤、蛛网膜下隙出血、自主神经失调所致神经源性J波居多,极易突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的特点,探究能否通遗心电图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早期预判。方法选取我院通迫心脏彩色超声已经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50名和健康者45名,通过对比二者心电图的特点,结合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病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组的心电图表现出明显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对照组的窭性心律显著高于实验组(P〈0.01),实验组有更高的左右心房大、心房颤动、心室内阻滞发生率(P〈0.01)。实验组中,窦性心律患者的年龄相对房颤患者而言普遍较年轻(P〈0.01),心功能也相对较强(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时,若发现患者存在粗f波型房颤等症状,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风湿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7.
HR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2例胸外科手术治疗与呼吸科随访证实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X线片、普通CT扫描片、HRCT扫描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中X线胸片诊断可疑支气管扩张症10例,普通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21例,HR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32例。结论:HRCT扫描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对临床或胸片影像怀疑有支气管扩张症的患者HRCT扫描可完全取代支气管造影来证实有无支气管扩张症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多层螺旋CT(MSCT)对伴巨大倒置T波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诊断价值.方法 16例伴巨大倒置T波的AHCM患者(AHCM组)行MSCT、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其MSCT结果与30例无心肌增厚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MSCT均正确诊断AHCM,超声心动图10例漏诊.MSCT图像上AHCM组舒张末期左心室心尖部厚度(LVA)为(21.3±3.6) mm,舒张末期LVA/左心室基底段后壁厚度(LVPW)为2.2±0.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 ± 1.6) mm和0.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SCT能准确诊断伴巨大倒置T波的AHCM,实现了心脏解剖和冠状动脉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冠心病伴T波倒置的临床特点。方法对非冠心病13例与确诊冠心病48例进行比较。结果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相比较,在临床特征及心电图改变上有其统计学意义。结论T波明显倒置见于冠心病与非冠心病,非冠心病伴T波倒置的临床特点明显,TNT/INI结果结合近期内ST-T动态改变是对二者进行鉴别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48例鼻骨骨折的CT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骨骨折在头面部创伤中多见,以往鼻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检查和X线平片检查,但由于普通X线平片检查受投照体位、部位重叠以及密度分辨率较差等的影响,有时鼻骨骨折容易漏诊。为了探讨CT用于鼻骨骨折诊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48例鼻骨骨折患者的CT检查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同组患者的X线平片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和临床随访情况。方法选择资料完整的EH84例,初次头颅扫描后又分别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岁,2岁和3岁时进行头颅CT复查。结果全部外部性脑积水病例均有额区和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等CT表现。EH可以在生后数天发生,3—6h为EH的典型期,9个月~1岁时开始好转恢复,2岁前基本恢复正常。结论①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功能发生障碍是导致蛛网膜下腔积液的主要因素。②EH为自限性病症,多在2岁前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多项图像质量指标的检测和比较,探讨和分析双螺旋CT图像的各种分辨率.方法:采用双螺旋CT机做双螺旋与非螺旋(常规)CT扫描.检测模型:①空间分辨率;②密度分辨率;③水模;④线性CT值;⑤层厚.另收集42个病例作头部和体部扫描,在扫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下述分析:①常规和双螺旋CT的空间、密度分辨率、CT平均值及噪声的比较:②常规和双螺旋CT层厚敏感曲线(SSP)的比较;③从病人图像分析不同螺距和层厚对双螺旋CT纵向分辨率的影响.结果:①常规和双螺旋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相比无差别;密度分辨率相比,螺距=1时,双螺旋CT较常规ct好;CT平均值相比两者基本相同;图像噪声相比,双螺旋CT较低;②层厚较大时,双螺旋CT的SSP较常规CT明显增大;层厚较小时,两者的SSP基本相同;③从病人图像分析,层厚对纵向分辨率影响最大,适当选择层厚和螺距可获得良好的纵向分辨率.结论:双螺旋CT在主要质量指标和许多功能上等同于或优于常规CT,只是图像的纵向分辨率尚存不足. 相似文献
13.
123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年龄38-72;平均52.5岁.123例病人中,有胸闷、心悸、气急症状者69例(56.1%)无症状者54例(43.9%).经24小时HOLTER监测,显示缺血性ST段水平型压低1mm者,有症状组12例(17.4%),无症状组9例(16.7%),ST段水平型压低1-2mm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云南省克山病病情,为防治克山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云南省在克山病病情较重的12个县(市)实施克山病病情监测.每个项目县选择1个病区乡,每个病区乡选择1个病区村进行病情监测.监测点的所有居民都为监测对象.对全部监测对象进行临床检查和描记心电图,疑似克山病患者须拍摄2m后前位X线胸片.按<克山病诊断标准>(GB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球形肺炎的CT特征,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3例球形肺炎的CT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主要CT表现为:(1)病灶多位于肺下叶背侧近胸膜处;(2)病灶孤立呈圆形,楔形及方形,大小3~11 cm;(3)边缘模糊,不规则;(4)病灶与胸膜接触面广;(5)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内见清晰的略低密度灶.结论:CT薄层扫描减少组织间的重叠,有利于发现有诊断价值的征象,结合临床症状为球形肺炎的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云南省克山病病情现状和消长趋势,科学评估防控效果.方法 云南省在17个县(市、区)进行克山病病例搜索,由各监测县专业人员查阅辖区内县级医疗机构及病区乡(镇)医院内科、儿科、急诊科近3年内的出入院登记本、门诊及住院的心肌疾病病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和来自病区的流行病学线索等,确定疑似克山病病例.县级克山病专家组根据〈克山病诊断标准〉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断核实;在7个县(市)进行克山病重点监测,每个重点监测县抽取2个病区乡(镇),在每个抽中病区乡(镇)抽取1个病情相对较重的病区村作为监测点,对监测对象进行临床查体和十二导联心电图描记,对可疑克山病患者拍摄后前位2 m距离胸部正位X光片,按照〈克山病诊断标准〉确诊克山病病例,排除疑似病例.结果 云南省在17个县(市、区)进行克山病病例搜索,诊断慢型克山病 118 例.在病例搜索出的118例慢型克山病病例中,男性(71例)多于女性(47例).慢型克山病病例集中在45~54岁年龄段(42/118)及35~44岁年龄段(32/118);在7个县(市)14个村进行克山病重点监测,共监测6 017人,检出克山病31人,总检出率为0.52%,其中慢型克山病4例,检出率0.07%,检出潜在型克山病27例,检出率0.45%,急型和亚急型未检出.在重点监测检出的31例克山病病例中,女性(18例)多于男性(13例).潜在型克山病病例集中在3~14岁年龄段(13/27),慢型克山病病例集中在25~64岁年龄段(4/4).共检查心电图6017人,心电图异常1064人,异常率为17.68 %.共拍摄了52例2 m后前位X线胸片,心胸比例≤0.50的33例(33/52),0.51~0.55的13例(13/52),0.56~0.60的4例(4/52),≥0.61的2例(2/52).结论 克山病病例搜索结果表明,云南省克山病病区仍有相当数量的慢型克山病患者存在,以青壮年居多;克山病重点监测结果表明,云南省克山病病情处于平稳低发势态,克山病检出率较低,潜在型克山病以儿童为主,慢型克山病以青壮年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3~14岁年龄段占48.15%(13/27),说明克山病致病因子仍然活跃,对克山病病区儿童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对45例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车祸伤是致DAI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以伤后原发性昏迷,且持续时间较长为特点,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高。DAI的主要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胼胝体、脑干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小于2cm;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结论CT结合临床能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输尿管囊肿影像学检查结果,探讨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诊断输尿管囊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输尿管囊肿患儿的影像学资料,总结不同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静脉肾盂造影和B超检查可作为首选检查项目,确诊率可达100%。结论:静脉肾盂造影及B超检查能明确囊肿部位、大小、形态,是否伴发合并症及评价肾功能情况,膀胱造影及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2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特点及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显像及左心室造影等方法,诊断2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29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V3~V5显著T波倒置,ST段压低和R波振幅增高,分别占82.75%、65.52%和72.41%(P<0.01)。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乳头肌以下心尖部心肌明显增厚为16~32 mm(平均21.40mm)。17例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提示左室心尖部心肌肥厚,其中13例呈“黑桃”样特征性改变,冠脉正常。结论心电图胸导联T波深倒伴有ST段压低和R波电压增高,除外高血压病后,应高度怀疑AHCM,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而确诊本病。对诊断困难者,应进一步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心脏核磁共振或冠状动脉与左室造影,以资确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及增强CT对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过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病灶直径≤20m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结果:96.42%的实质性小肺癌具有一般周围型肺癌的特征性表现;浸润型小肺癌CT表现与炎症相似。结论:薄层螺旋CT扫描不仅能反映病灶的细微征象,而且能对病灶的性质做出判断。增强扫描时小肺癌的强化峰值与静脉注射对比剂的速率和扫描时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