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杜秀民  刘前  于春蕾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04-1405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48例,其中脑梗死102例,脑出血46例;观察急性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并评估第30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增高者占86.50%,以后在无特殊降压措施下血压随时间逐渐下降,第7日与第1日比较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有明显下降。86.00%的脑卒中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首测180mmHg≤SBP〈220mmHg与SBP〈180mmHg组,第30日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增高,但增高的血压有自发下降的趋势;脑梗死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者占大多数;脑梗死急性期血压高低对近期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并探讨早期鼻饲对急性脑梗死血压管理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急性期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16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在发病后24h予鼻饲治疗,对照组76例3d后鼻饲治疗或未鼻饲;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化及两组疗效对比。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增高者占86.5%,以后在无特殊降压措施及不用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条件下,血压随时间逐渐下降。第7日与第1日比较,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有明显下降。86%的脑梗死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增高,但增高的血压有自发下降的趋势;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大多数;在相同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早期鼻饲有利于对急性脑梗死血压进行管理,提高治愈率并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d 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评价患者发病第1 日、第7 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 天与第l 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较高,有自发下降的趋势.合理控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112例发病6 h内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尼莫地平注射液泵入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56例,2组均记录治疗前2次血压(即基线血压);治疗后1 h内每间隔15 min的血压、治疗后24 h内每隔6 h的血压、治疗后1周内每天上午的血压。2组均进行治疗后第1、第7天GCS、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第7,28,90天MRS预后评分,评估尼莫地平的降压效果和临床疗效。结果 2组基线血压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 min和治疗后1周,治疗组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1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后90 d,治疗组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2组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高血压脑出血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不仅可起到快速降压作用,而且能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普乐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普乐林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7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急性期 (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 <2周 )组和恢复期 ( >2周 )组 ,均给予普乐林注射液 5 0 0 m g/d,静脉滴注 ,疗程 2周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在治疗后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明显下降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而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总有效率分别为 85 .7%和 88.6%。未发现毒副作用。结论 :普乐林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均有可靠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王大伟  张宏业  罗翌  李俊  叶烨 《新中医》2006,38(9):31-32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42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2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灯盏细辛注射液。疗程均为3天。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E%)、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IL-6、WBC、NE%均较治疗前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NIHSS均增高,但治疗组增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法能抑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炎症反应,改善中风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脑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对急性脑梗塞(AIS)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60例(AIS)患者随机分A、B两组。A组予生脉注射液静滴,B组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血压变化,脑卒中量表(cs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病例数。结果:治疗后A组的平均血压明显高于B组(P〈0.001),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例数多于A组。结论:在AIS急性期适量提高血压有益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生脉注射液可缓解急性期后的血压下降。关于急性期提高血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测呼气流速峰值(PEFR值)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入选67例缺血性心肌病伴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参附组33例和常规组34例,参附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每天1次,每次60m L)。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1、3、7天两组患者的血压、尿量、PEFR值、心功能分级、呼吸困难程度评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期间,参附组患者的血压波动较小,尿量明显增多(P<0.05),呼吸困难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第1天,参附组较常规组NTpro BNP水平下降幅度较大(P<0.01);治疗后第7天,参附组较常规组PEFR值明显增加(P<0.05);临床疗效参附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PEFR可作为一项客观指标用于评价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1)的表达规律,并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起病后第1、4、7、14日sICAM-1水平的变化,并设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入院后第1日两组sICAM-1明显升高;第4日升至高峰,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第7日两组sICAM-1开始下降;至第14日治疗组sICAM-1基本正常,而对照组仍较高.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对缺血脑组织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与阻断白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抑制ICAM-1表达、减轻脑缺血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复元醒脑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收集351例脑出血急性期的病例,采用3∶1(治疗组3例,对照组1例,按患者入院顺序纳入)的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具有复元醒脑功效的中风醒脑方,对照组予以单纯西医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死率、血肿吸收率、中医症状体征严重程度积分、中医症状体征对生活影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指标的改变,评价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90天的疗效。结果 :(1)病死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第21天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第90天治疗组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肿吸收率:治疗组在第21天时血肿吸收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体征改变: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时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功能缺损改变:治疗组在治疗后第21天、第90天时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元醒脑法治疗方案治疗急性脑出血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血肿吸收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积分及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水平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20例起病48h内应用脱水剂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及MRS评分,判断其日常生活能力和近期预后。结果220例脑梗死病例中186(84.55%)例符合JNC-7高血压诊断标准,14(6.36%)例有近期预后差的趋势。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史与高SBP(P<0.01)及高DBP(P<0.001)相关,而且糖尿病史、意识障碍、病情重与近期预后差相关。但多因素分析示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高收缩压、高舒张压有近期预后差的趋势,但多因素分析示无显著性差异,可能卒中急性期高收缩压、高舒张压不是独立的近期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对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患者多时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医证候、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影响,及HSP-70的动态变化与疾病发展和中医证候演变的相关性。方法:脑分水岭梗死发病72 h以内的13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益气活血汤。发病3 d内、第7,14天记录NIHSS评分,进行中医证候评价。采集HSP-70,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NIHSS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气虚和血瘀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发病3~7 d,治疗组HSP-70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病7~14 d,治疗组HSP-70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3个时点HSP-70与NIHSS,气虚,血瘀均成负相关(P0.05)。发病3 d内、第7天NIHSS与气虚、血瘀均成显著正相关(P0.01)。发病第14天NIHSS与气虚成正相关(P0.05),与血瘀成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益气活血汤有助于改善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气虚血瘀的中医证候有显著改善作用。益气活血汤可能有利于HSP-70发挥细胞保护功能。因其高度相关性,发病后HSP-70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与关联能够从微观角度反映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规律及中医证候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在发病6小时内判断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主干闭塞的可信度.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过急诊头颅MRI和MRA证实为大脑中动脉M1段主干闭塞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和7天时OCSP分型情况.结果:发病后6小时内TACI 5例(10.20%),PACI36例(73.47%),LACI8例(16.32%),POCI0例.7天时TACI 13例(26.53%),PACI 34例(69.39%),LACI 2例(4.08%) POCI0例.结论:急性血栓性(MACO)后6小时内和7天时均以PACI为主,且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高,因此OCSP分型的临床价值有限,不能替代超早期的血管层面评价.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6,(8):694-696
目的 :基于治未病思想,开展针刺干预高血压预防复发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观察患者血压达标率及远期预后等。方法:中风恢复期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针刺降血压穴位治疗,对照组应用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分别在入院48 h内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入院时和随访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1治疗后两组在降压疗效上,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在3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个月后比较降压药停减情况,两种方法均能使部分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停药或减药,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种方法均可以降低血压,但治疗组在降压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针刺降压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尤瑞克林用于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价值。方法:将164例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尤瑞克林组、联合组,各8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尤瑞克林组使用尤瑞克林注射液,联合组在尤瑞克林组基础上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生活能力等级、局部脑血流丧失指数、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14 d的生活依赖程度显著低于尤瑞克林组(P<0.01);联合组患者治疗后7 d、14 d的局部脑血流丧失指数均显著低于尤瑞克林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 d、7 d、14 d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水平均显著高于尤瑞克林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灯盏细辛联合尤瑞克林注射液,能够有效降低局部脑血流丧失指数,改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降低生活依赖程度,患者早期康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田彦  李明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435-436,438
目的 观察脑梗死不同证型对低分子肝素(LWMH)的疗效反应。方法 将176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LWMH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再进一步将两组分为LWMH治疗血瘀组、LWMH治疗非血瘀组和常规治疗血瘀组、常规治疗非血瘀组共四组,以治疗前后欧洲卒中量表(E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分数差值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 LWMH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10d的ESS分数差值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后21d两组的ESS分数差值差异显著;治疗后21dLWMH治疗血瘀组的ESS分数差值与其余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1d所有组间的ADL分数差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WMH对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瘀热"病机对脑出血急性期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518例,将患者分为瘀热组和非瘀热组,于发病时、病程第11、21天3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量、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瘀热组第0、11天时脑出血量均明显高于非瘀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瘀热组第0、21天时中风病类诊断评分、GOS评分明显高于非瘀热组(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瘀热患者较非瘀热患者脑出血量大、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神经肽Y(NPY)含量在不同时间段的动态变化及通络生络方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予甘露醇、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治疗)和治疗组(35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络生络方),在发病后第1d、3d、5d、10d,应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VEGF和NPY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VEGF和NPY含量随发病时间延长逐渐增高,均于约第5d达到峰值。治疗组血浆VEGF含量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自发病第3d起与对照组比较,各时间段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自发病第3d起血浆NPY含量在不同时间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浆VEGF和NPY含量均升高,通络生络方能够明显增加血浆VEGF含量,且使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可以减少脑梗死后血浆NPY含量,这可能是通络生络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化瘀克塞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症状发生后48h内入院的患者随机分为化瘀克塞方组(37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分别于入院后即时和治疗后的第3、7、14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NSE的浓度,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化瘀克塞方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入院时血清NSE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第14天两组患者NS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化瘀克塞方组患者血清NSE浓度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第3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即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5);治疗第7天、第14天时,组间同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克塞方能够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脑损害,对急性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