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目的 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探讨提高早期生存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14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术后早期死亡6例,病死率4.1%,2例死于术中左室后壁破裂,2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脑梗死.手术并发症最常见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存活者术后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需要合理的综合治疗,注重术前心功能改善,恰当选择手术时机,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尽可能保留二尖瓣部分装置,合理纠正病变,术后严密监护,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我院 1983年 5月~ 2 0 0 0年 5月外科治疗重症瓣膜病 4 2例 ,本组因注意术前、术中、术后围术期处理 ,全组无二次开胸者 ,无感染病例发生 ,术后 30d内 ,因脑栓塞死亡 2例 ,低心排死亡 1例 ,死亡率7% ,为进一步提高重症瓣膜病外科治疗效果 ,本文报告围术期处理要点 ,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52例瓣膜病 ,其中重症瓣膜病 4 2例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14~ 51岁 ,平均 36岁 ,病种 :风湿性心脏病 35例 ,先天性心脏病 4例 ,瓣膜退行性变 3例。病变情况 :三瓣联合瓣膜病 3例 ,双瓣联合瓣膜病 9例 ,二尖瓣病变 2 …  相似文献   

3.
马玲波 《中国卫生产业》2014,(8):45+47-45,47
目的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的6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术后护理,6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中,治愈60例,术后1例并发心理失常、1例低心排,术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给予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手术治疗预后效果,降低死亡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26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术后监护与治疗经验,探讨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成功率的措施。[方法]为26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替换术,术后采用ICU监护病房常规有创、无创监测,人工机械通气及各种药物治疗。[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发生各种并发症83例(31%),死亡6例(2.61%),其中低心排血综合征8例(死亡3例),左心室破裂1例(死亡),严重心律失常40例(死亡1例),肾功能衰竭5例(死亡1例),肝功能衰竭1例(死亡),呼吸功能衰竭8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16例,心包积液5例。[结论]加强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后的监护与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对8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实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3例死于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1例于术后一周出现心包填塞,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余病例全部康复出院。死亡率4.82%。术后随访,复查心脏彩超示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心功能均有改善,其中心功能I级20例,Ⅱ级56例,Ⅲ级4例。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积极有效的术前准备,加强心肌保护和提高手术技巧,严密的术后监护,就可以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3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治疗分析,观察重症心脏瓣膜病的诊治规律,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1995年7月~2002年12月收治的3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共有23例出现并发症,治愈30例,死亡4例。结论围手术期必须使用洋地黄、极化液等强心、利尿治疗。开放阻断时要用洋地黄、速尿并补钾。对术前患有脑梗死的病人,体外循环转流需要平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风湿性瓣膜病的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31例患者手术采用含钾机血灌注下行瓣膜置换术。AVR4例,MVR21例,DVR6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9.7%。并发症:低心排14例,持续室性心律失常4例,癫痫大发作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术前正规强心利尿、营养支持治疗和审慎评估,术中良好心肌保护及细致的术后管理对降低重症瓣膜病的手术病死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重症瓣膜病术后呼吸衰竭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重症瓣膜病患者术后呼吸衰竭的预防和治疗经验,以提高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以2003年6月至2007年5月125例重症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总结重症瓣膜病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处理方法 .结果 全组患者死亡4例,其中2例死于术后呼吸衰竭,1例死于肾衰竭,还有1例死于脑部并发症.术后共有11例出现呼吸衰竭,其中Ⅰ型呼吸衰竭7例,Ⅱ型呼吸衰竭4例,需要二次插管者5例.结论 呼吸衰竭是重症瓣膜病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充分认识此类患者呼吸衰竭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对术后呼吸衰竭的预防和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检测。结果: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病变部位主要为主动脉瓣(72.5%),其次是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17.5%)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完全,单纯为二尖瓣的占10%等;结论:主动脉瓣是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主要病变部位,高龄是主要引起退行性心脏瓣膜并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林淑娇 《工企医刊》1998,11(2):76-77
心脏手术是比较复杂和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加强术后监护,使术后并发症能及时得到处理,降低手术死亡率。现将术后监护有关问题予以讨论。1 临床资料患者85例,其中房缺21例,室缺30例,法乐氏四联症7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7例,年龄5~54岁。术后均给予重症监护室监护,康复出院82例,死亡3例。  相似文献   

11.
294例全胃切除病人术后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法:1994年5月至1997年5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113例(A组),术后主要依赖肠外营养;1997年6月至1999年3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86例(B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1999年4月至2001年5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95例(C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而且总热量摄入减少。结果:各组病人术前及术后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无显著差异,B组及C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营养支持费用显著少于A组病人,而C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费用又显著低于B组病人。结论:全胃切除病术后合理的肠内营养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不仅减少医疗费,而且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分析。选取2011年5月至2017年5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NICU收治接受鼻饲饮食及机械通气治疗共36例GBS病人。其中,18例在机械通气24 h内给予EN支持(早期组),18例机械通气24 h后给予EN支持(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营养状态、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NICU停留时间、治疗后APACHEⅡ评分、病死率等临床指标变化。结果:早期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NICU停留时间、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营养状态指标优于对照组。同时,腹泻、消化道出血、应激性高血糖等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病死率较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EN支持治疗,可改善病人营养状态,有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脱机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食管癌手术中细管状胃代食管技术及手术中经鼻或经皮穿刺方式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方法 我科从2003年7月至2006年4月,对就诊的食管癌患者(接受两切口及三切口手术)采用传统管状胃代食管技术,2006年5月至2009年11月对就诊的食管癌患者采用细管状胃代食管技术,所有食管癌患者均进行术中空肠营养管置入术,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改进的细管状胃代食管组患者术中管状胃长度较满意,器械吻合操作顺利,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食管癌切除术的处理中,胃大弯侧细管状胃的使用,能提供器械吻合的便利,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有利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营养支持对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995年7月至2000年5月在我院接受超分割放射治疗的64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支持组和对照组,每组32人。支持组患者按照营养医师指导进食,对照组患者随意进食。结果两组患者的营养素、热能及生化检测指标在支持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支持组患者1年营养不良率为2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1%(P〈0.05),2、3年营养不良率为52.4%和58.8%,也低于对照组的69.2%和77.7%。支持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1.3%、65.6%和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3%、40.6%和28.1%(P〈0.05)。结论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超分割放射治疗后食管癌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吉林省3个地区5家中小医院胃癌、结直肠癌(病组I)及胃肠溃疡、肠梗阻、克罗恩病(病组1/)两病组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状况。方法采用连续抽样方法选取吉林省长春地区、松原地区、白城地区等5家中小医院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普外科住院患者4330例,排除年龄〈18岁或〉80岁、住院时间不足24h或次日8时前手术、神志不清、拒绝参加本研究、不符合预定诊断的、符合预定诊断且未手术的病例后,筛选出诊断为胃结直肠癌、胃溃疡、肠梗阻、克罗恩病等患者687例,其中病组Ⅰ140例、病组Ⅱ547例,被纳入的患者入院后24h内利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调查营养不足发生率并记录住院期间营养支持应用情况。结果两病组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167例,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4.3%;两病组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接受营养支持的占73.7%,未接受营养支持的占26.3%;无营养风险的患者为520例,接受营养支持的占8.8%,未接受营养支持的占91.2%。病组Ⅰ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占64.3%,病组Ⅱ营养风险发生率占14.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687例患者中以体重指数〈18.5kg/m^2计算营养不足发生率为3.2%,而以营养状况评分≥3分计算营养不足发生率为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5家中小医院符合纳人标准的患者营养风险总发生率为24.3%,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3.2%-8.3%,低于大医院的营养不足发生率。5家中小医院均应用肠外营养支持,尚未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围手术营养支持疗法的合理方案。方法我中心自2004年5月至2010年9月共实施了10例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手术,其中5例为上腹部肿瘤伴腹腔多发转移病灶患者,行肝脏、胰腺及上消化道全切除术后进行器官簇移植,5例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单纯肝切除后行器官簇移植。对这10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法,术前经口进食辅以口服营养液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术后先给予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后转为肠外联合肠内营养,逐渐过渡至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观察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患者营养状况、各项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肝脏、胰腺及十二指肠功能恢复良好。3例患者出现肠瘘,经TPN营养支持,2例死于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痊愈;其余7例患者均顺利由TPN过渡至EN,营养状况良好。5例肿瘤患者最长存活326d,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肿瘤复发。5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除1例于术后4周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外,其余4例均存活,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24个月。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法对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成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症脑血管病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以及对病人营养状态、肠内营养耐受性、胃液PH值、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我院神内重症收治接受鼻饲饮食及机械通气治疗共72例脑血管病病人。其中,36例在发病24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组),36例发病24 h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7天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脱机成功率、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治疗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治疗后28天存活率等临床指标变化,并分析入院时、入院1 d、3 d、7 d、14 d胃液PH值变化。结果 :早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脱机成功率、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后,胃液PH值显著升高。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改善病人营养状态,有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脱机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改善病人预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导致胃液PH升高,能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与探讨ICU患者肠内营养性腹泻原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 2011-05/2013-05河南省人民医院观察100例ICU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发生的腹泻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法。结果患者发生肠内营养性腹泻的原因主要与营养液供给量、供给速度、抗生素使用情况及低蛋白血症相关。结论针对行肠内营养支持的ICU患者的临床护理,需要注重肠内营养、肛周皮肤的护理,同时观察腹泻产生情况,以提高营养支持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重症监护室(ICU)禁食危重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ICU病房收治的80例禁食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营养支持护理,观察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持续支持7 d。对比两组营养状态、恢复情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水平分别为(39.41±1.55)g/L、(1.49±0.24)g/L、(261.12±18.72)mg/L,高于对照组的(37.31±1.32)g/L、(1.89±0.37)g/L、(234.74±21.5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4、7.224、5.855,均P<0.001);观察组干预后APACHEⅡ评分(6.10±0.47)分,低于对照组的(7.12±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92,P<0.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39±1.90)d、(8.12±1.64)d,短于对照组的(8.7...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设计一种带有动态压力监测功能的肠内营养输液泵,并阐述其原理和实现方法。方法:在常规输液泵推送药液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应用,设计出动态测压部件和基本功能部件系统。结果:通过实施输液过程中动态压力监测,避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出现机械并发症。设计方案提供了一种可实现自动控制营养液输注速度和总量的装置,并可实现全过程的安全监控。结论:新型动态压力监测肠内营养输液泵的研制可提高肠内营养泵的安全性,同时可极大地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