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燥证琐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燥证 ,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 ;《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另外 ,对津液的生成敷布、五脏与五液的关系、肾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等 ,《内经·素问》都有重要的阐述。但总体来看 ,《内经》对燥邪为病的论述似较简略 ,不尽详明处亦或有之。如病机十九条惟燥阙如 ,以至后人不免有“六气之中 ,惟燥气难明”的感慨。清代温病学派对燥邪为病多有阐发 ,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内经》的燥证理论 ,对燥邪的性质和致…  相似文献   

2.
《内经》载"燥邪"有"淫"、"迫"之分,其"淫"者方为燥淫证之病因。此文分析《素问·天元纪大论》等相关篇章中燥邪淫胜所致病证之证候、病机、治则治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据《内经》"病起于阴阳"之论,指出《内经》所论之燥淫证出于病因辨证,为感受燥淫之邪而病起于阳者,其证病位在表在里、在脏在腑,证候表现繁杂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且不止于"燥甚则干"一隅,当属"广义燥证";今内燥证和外燥证当属"狭义燥证"。前者出于病性辨证,以阴津失于濡润为要;后者虽亦出于病因辨证,但却囿于季节性燥邪所致之燥淫表证。西北燥证是感受燥邪为主病的复合型方域性中医证候,属广义燥证,故以病因辨证为本是开展西北燥证相关研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张静  郝冬林 《江苏中医药》2023,55(11):39-41
“主客交”理论出自《温疫论》,原用于温疫病后期变证的治疗,后被引申至人体正虚而邪毒胶结于血脉为病,对各种慢性疾病属正虚邪着、缠绵难解者有广泛适用性。干燥综合征又名“燥痹”,其病程漫长、经久难愈,属“痼疾”。本病病机责之于正虚外感、阴虚津亏、燥盛化毒、气滞血瘀等,由虚、燥、毒、瘀相互胶着所致,故适用“主客交”理论辨治。临证以扶正祛邪、分解主客为基本治法,运用麦冬地芍汤化裁治之,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刘完素燥证论治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燥证 ,《内经》缺如。自金代刘完素补入 ,后世医家论燥证者 ,代不乏人。然笔者认为 ,时至今日仍有探析完素论燥微旨之必要 ,以知治燥之法 ,进而或可悟邪气为病之机理。《素问·至真要大论》虽曰 :“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但于分论各气为病机理时 ,却独缺燥病。完素补之曰 :“诸涩枯涸 ,干劲皴揭 ,皆属于燥” (《素问玄机原病式》,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同此 )。其自注云 :“涩 ,物湿则滑泽 ,干则涩滞 ,燥湿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涩滞 ,皆属燥金之化 ,故秋脉涩”;“枯 ,不荣王也。涸 ,无水液也。干 ,不滋润也。劲 ,不柔合…  相似文献   

5.
燥邪与燥证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燥证研究亟待理清燥邪与燥证关系,而古今论燥理论多有疏漏或歧义。鉴此,本文以审证求因为本,综览既往文献,从六气气化属性认识燥邪与燥证内涵,倡论燥邪之正化、兼化、从化及内外传变,以"类燥"阐释内生燥邪,分析燥邪与类燥之邪引发内外燥证之情。其后得出燥邪与燥证关系之结论:1.燥证均由燥邪所致;2.燥邪有本气燥邪、变生燥邪和内生燥邪之别,均能导致外燥证和内燥证;3.外燥证多由本气燥邪引起,内燥证多由内生燥邪引起;4.外燥证病因除本气燥邪外,尚含有六淫他邪变生燥邪成分;5.引发内燥证之内生燥邪可称作"类燥",系由阴虚血虚而津少、内火里热而伤津、寒凝血瘀湿阻痰结而滞津等原因产生;6.燥邪淫盛时,可通过经络、形体组织内外相传,故内燥证可兼见外燥证,外燥证亦可迁延而伴生内燥证;7.无论外燥内燥,倘若其证候内出现不能以燥邪属性解释之症状,则属伴有"非燥证",当责燥邪之兼夹邪气所致。  相似文献   

6.
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机,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关于燥的论述,历代医家医著多有阐发,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燥邪为病的病变特点是"燥胜则干";<素问·五常政大论·王注>从地势方域的角度提出"地高处则燥,下处则湿";金·刘完素从燥邪致病的病机角度指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而明·喻昌则提出"火热胜则金衰,则风炽,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转令阳实阴虚,故风火热之气,胜于水土而为燥".  相似文献   

7.
孟繁洁 《四川中医》2003,21(11):6-8
金元四大家非常重视燥病的研究,其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面,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刘完素以补充了燥的病机,阐发燥病病因的多源性和证治一体、多途径、多角度治燥为特点;张从正主论肺与阳明燥金为病,以养疗结合创立名方,治愈多种顽怪重症为中心;李东垣以五行理论为指导,结合五脏、五气之间的关系论燥,提出寒燥相合的病理;朱震亨明确提出“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的大纲,广集博采以治疗便秘燥结之证。金元四大家的观点和理论,丰富了祖国医学的燥病观,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燥为阴津滞涩干涸之疾 ,内伤外感皆可致病。外感多由天时风热过胜 ,或感秋令燥热之邪 ;内伤则多因素体阴液不足 ,精血下夺或饮食偏嗜所致。燥证以阴津耗伤为表现 ,多可见口干、舌燥、目涩等阴津不足之象。早在《内经》中即有对燥证的描述 ,如“燥胜则干” ,为燥病之病机。刘河间则补充说明燥证的病机为“诸涩枯涸 ,干劲皴揭 ,皆属于燥”。燥证之治疗以滋填阴津为本 ,此乃正治之法也。然后世诸医家多胶柱固瑟 ,治燥惟知从增养阴液、补养肝肾为法 ,而常忽视阳气之气化功用在养阴中的作用。燥证的治疗虽重在滋阴补液 ,亦宜当重视阳气之气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医原》一书系清代(咸丰年间)石寿棠所著。石氏七世事医,至寿棠则“朝而儒,夕而医,历数十寒暑如一日。”因此他“才识既高,学术并茂”。其临证时注重一个“原”字,探原立论,故有《医原》二卷书。石氏在该书论述病因病理、辨证、用药时,尤其突出“燥”与“湿”的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观点在中医文献中有其独特之处的。石氏认为:“天地之灾,不外燥湿;六气伤人,亦不外燥湿。”又说:“古人论药性,多言气味,少言体质。……病有燥湿,药有燥润,凡体质柔软,有汁有油者,皆润;体质干脆,无汁无油者,皆燥。然润有辛润、温润、平润、凉润、寒润之殊,燥有辛燥、温燥、热燥、平燥、凉燥、寒燥之异,……”其中尤以推燥之因,辨燥之理,论药之质,于“润”中变更诸法,最有见地。本文就《医原·女科论》一篇读后,对其论治女科病之润燥一法作一浅探,从中或可窥见石氏学术特色之一斑。  相似文献   

10.
马武开 《河南中医》2001,21(1):27-28
干燥综合征 (Sjogren’ssydrome ,S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干燥性角膜炎、口腔干燥或伴发其它结缔组织病为特征。发病年龄多为 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西医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根据临床表现 ,本病当属祖国医学“燥证”范畴。《内经》中“燥胜则干” ,刘完素“诸涩枯涸 ,干颈皴揭 ,皆属于燥”等论述与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极为相似。在治疗方面 ,因其干燥少津 ,故“燥者濡之”是其一般的治疗方法。但燥有内、外之分 ,温、凉之别 ,临床还当根据具体情况而详加审证 ,不可一概而论。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