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开放式ACDF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显微镜下ACDF组(A组,42例)和传统开放式ACDF组(B组,36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JOA评分、VAS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12个月JOA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均有良好疗效,术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为满意,但显微镜下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比较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57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其中19例行人工颈椎盘置换术(置换组),38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结果置换组术后颈部生理活动度得到保持,JOA评分由9.6±3.5升至14.3±4.6(2年)、16.1±3.2(5年),dom评定满意率100%;融合组术后颈部活动度由(48.6±6.1)°降至(36.6±3.5)°(单节段融合)和48.4°±4.1°降至27.3±5.3°(双节段融合),Odom评定满意率97.3%。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期疗效满意,前者不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显著减少由融合导致的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张幸  赵兴辉  陈锐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0):1443-1446
目的探讨双小切口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连续4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CSM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小切口组与单切口组,分别采用双小切口与传统单切口ACDF术。记录2组病人手术完成情况及随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总活动度(ROM)、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小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单切口组(P < 0.01);2组病人各观察时间下VAS评分、颈椎ROM、NDI和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颈椎ROM、NDI均逐渐降低(P < 0.01),2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小切口ACDF术治疗连续4节段CSM能获得与传统单切口手术一致的近期疗效,但双小切口ACDF术能够降低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颈前路手术并发症,具有一定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其优缺点。方法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33例,行Bryan假体置换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32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行13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并行X线检测颈椎活动度(ROM);评价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P〈0.01)。两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术后12个月单节段及双节段置换ROM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术后12个月ROM较术前减小(P〈0.05或P〈0.01),且显著小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满意率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颈部外固定时间短,使患者保持正常的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分析显微镜辅助下扩大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扩大ACDF组68例和传统ACDF组7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椎间撑开指数(intervertebral distraction index,IDI)及3个月时融合率。 结果扩大ACDF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ACDF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ACDF组(P<0.05),2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大ACDF组JOA评分优良率高于传统ACDF组(P<0.05)。2组术后3个月IDI均低于术后即刻,扩大ACDF组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IDI均低于传统ACDF组(P<0.05)。3个月时扩大ACDF组融合率高于传统ACDF组(P<0.05)。 结论显微镜辅助下扩大ACDF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方式,扩大了颈前路手术的适应证,提高了手术疗效,降低了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将丰城市人民医院骨科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18例多节段脊椎病患者纳入研究,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取ACCF治疗,观察组采取显微镜下ACD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神经功能、颈椎疼痛程度、颈椎曲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更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P<0.05);两组术前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及颈椎曲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高于对照组,且JOA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颈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曲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8%,低于对照组的16.95%(P<0.05)。结论:与ACCF术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初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2014年3月-2014年9月43例于我科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PPECD(A组)治疗23例患者,ACDF(B组)治疗20例.观察并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参数;分别抽取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同时间末梢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法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 d、2 d、3 d切口疼痛及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进行颈痛及上肢放射痛评分.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行影像学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颈痛及上肢放射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两组间比较A组术后1月低于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6月、12月随访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参数A组患者明显低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d、2d末梢静脉血CK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两组间比较,A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 d切口疼痛VAS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两组间比较A组评分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均显示手术部位准确,效果满意.结论 与ACDF相比,PPECD作为一种新技术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李健  何仿  陈小强 《安徽医学》2014,(4):497-498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16例,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按照VAS、JOA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终末随访的分值改变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其中1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无疼痛复发,无肢体功能下降。术后1周、终末随访时,VAS、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终末随访时与术后1周VAS、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创伤小,减压彻底,可作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联合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上的临床疗效及对其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将本院收治的57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ACDF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颈椎Hybrid手术方式(ACDF联合ACDR)进行治疗。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上,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与对照组(92.00%)比较并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在JOA评分以及NDI评分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其上、下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上,ACDF联合ACDR疗效显著,能够减少邻近节段运动的负荷,降低了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此外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32例患者经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ActivC型)置换术。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复查拍摄颈椎前屈后伸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组假体稳定性。同时进行术后系列调查评分,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组术后早期吞咽困难、颈痛、上肢疼痛等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减少,中期能保护相邻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3.
颈椎人工椎间盘是治疗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的有效手段,该文着重进行颈椎人工稚间盘的研制、生物力学测量以及临床应用的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前入路显微手术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通过颈前入路显微手术对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并采用自体髂骨、钛网或Cage融合后使用钉板系统固定,在术中运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监护。以JOA"17"评分法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情况予以评价,对数据行均值配对t检验。结果:99例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各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前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病手术创伤小,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安全可行,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初步应用体会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Tian W  Liu B  Li Q  Hu L  Li ZY  Yuan Q  Sun YZ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37-40
目的 探讨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使用要点和手术适应证。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共进行的29例33个椎间盘的颈椎人工间盘的置换手术进行了随诊。随诊时间最长6个月,平均3.7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3例。单间隙25例,双间隙4例。其中男15例,年龄32~60岁,平均47岁。女14例。年龄40~65岁,平均49岁。本组病例均采用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该假体采用外壳和聚氨酯髓核构成。假体上下终板接触面有钛微孔喷涂层利于骨长入。从而使假体获得长期稳定性。手术严格按照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置入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术后颈托外固定2周。结果 JOA评分改善率56%。椎间活动度:矢状位术前平均活动度12.2度,术后10.9度,冠状面平均5.7度,邻近间隙矢状位术前平均活动度10.9度,术后9.4度,患者满意度94%。与一般前路同定术比较,患者恢复快,早期可以颈部活动,颈部僵直感少。结论 29例33个人工间盘置换手术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颈椎运动范围得到一定保持。与前路融合手术最大的不同是患者恢复快,颈部支具佩带时间短,没有颈椎受限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术( CADR )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ACDF )对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1年10月手术治疗的62名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CADR组与ACDF组。采用颈椎JOA、NDI评分评价症状及神经功能,C2~7 Cobb角和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评价颈椎活动范围及退变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组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CADR组C2~7 Cobb角和手术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ACDF组内比较与两组间末次随访时比较C2~7 Cobb角和手术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 CADR术后对邻近节段的退变影响较ACDF小。  相似文献   

17.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和临床体会,以及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1月,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37例(37个椎间盘)颈椎病患者,男24例,女13例。年龄43~75岁,平均58.5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9例。结合手术前后患者颈椎活动功能检查、神经系统症状、JOA评分及X线分析,对Bryan人工颈椎间盘的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一期临床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37例(37个椎间盘)获随访12~19个月,平均随访12.5个月,术后患者颈椎活动功能检查、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JOA评分从术前(10.5±2.6)分提高到最后随访的(15.4±2.5)分(t=8.26,P〈0.01)。X线片示颈椎稳定性好,人工椎间隙高度与邻近椎间盘高度相同,假体位置良好。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疗效良好,安全可靠、病人恢复快;其能更有效解除神经压迫、缓解症状,同时还保留颈椎病变节段活动度、防止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其为治疗颈椎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椎间盘光电镜结构及组织化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为公  王金堂  刘淼 《医学争鸣》2004,25(10):937-939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椎间盘光电镜形态以及组织化学变化,探讨颈椎病病因. 方法:用光电镜及组织化学方法,对颈椎病患者(n=15)椎间盘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组织出现纤维断裂、增粗、排列紊乱,坏死细胞增多,椎间盘酸性磷酸酶活性呈阳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弱阳性,PAS呈强阳性. 结论:颈椎病患者椎间盘光电镜形态和组织化学的改变,支持椎间盘退行改变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