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期处理室壁瘤和瓣膜病变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对95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或(和)瓣膜病变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室成形术及瓣膜置换(成形)术,比较术前、术后早期及晚期心功能。32例室壁瘤均采用Dor术治疗,二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置换术46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6例,三尖瓣成形术18例,移植旁路血管2-4支/例。结果:全组手术后围术期死亡2例(2.1%),死于低心排综合征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其他93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86例,随访(50.6±19.2)月,死亡2例,失访7例。心功能NYHA分级从术前(3.05±0.55)级改善到术后早期(1.73±0.65)级、远期(1.61±0.67)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从术前(46.75±8.32)%提高到术后早期(55.09±6.72)%、远期(55.86±6.94)%。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由术前(60.53±8.14)mm减小至术后早期(52.79±6.61)mm、远期(54.37±6.23)mm,以上比较均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左心室腔、冠脉血管及瓣膜病变的同期干预能较好的改善心功能,近远期疗效显著,是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瓣膜病变外科治疗中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室壁瘤手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晚期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对4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行室壁瘤切除术共计54例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早期(术后2-3周)、随访期[(18.2±2.3)个月]观察左室大小、左室功能和室壁运动异常情况。结果AMI后室壁瘤手术治疗同时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术后早期LVDD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LVEF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后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LVDD、LVEF术后早期均比术前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例患者随访期结果与术前相比,LVEF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室壁瘤手术能明显减少AMI后晚期的左室重构,因而能减少AMI后远期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二尖瓣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和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6年5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22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二尖瓣病变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置换或成形术和室壁瘤切除术;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移植旁路血管1~3支/例。比较术前、术后早期及晚期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心功能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1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1例因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死亡,其余20例均痊愈出院。5例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IABP使用8例,使用时间(61.5±17.2) h。术后血胸再次开胸止血1例。随访19例,1例失访,1例术后2年猝死。随访显示术后2周、术后1年,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及二尖瓣病变患者实行心室腔、血管、瓣膜的全面的外科处理,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63例接受单纯CABG外科治疗的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4例;年龄41~83(63.1±9.2)岁。根据末次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无反流组(二尖瓣无反流+微量反流)与残余反流组(二尖瓣少至中量反流),其中无反流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62.9±8.5)岁;反流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63.3±10.4)岁。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出院时及随访的超声心动图结果,记录术后残余IMR程度,检测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估患者左心室重构的逆转;并且记录术后并发症、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比较及影响因素。结果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全组患者均未出现IMR程度进一步加重,术后IMR面积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术后LVEDD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48.0±5.8)mm vs(54.6±5.54)mm,P0.01];LVEF较术前显著升高[(45.3±9.9)%vs(41.3±8.4)%,P0.01]。全组随访5~15年,随访期间死亡18例(6例为心源性死亡,余12例为非心源性死亡),失访6例,共有效随访56例(88.9%)。无反流组术后LVEDD较残余反流组更小(P=0.0410.05);术后LVEDD是术后存在IMR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单纯CABG术远期疗效好,术后LVEDD是影响术后IM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合并左室室壁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冠心病左室室壁瘤的外科治疗早期效果,总结10例左心室室壁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浅低温体外循环(32~34℃)。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室壁瘤切除或折叠缝合术。结果,全组均行CABG术,行室壁瘤切除8例,室壁瘤叠缝合2例,早期死亡2例,其余8例痊愈出院。术后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1例,心功能明显改善。说明冠心病室壁瘤手术后疗效满意,适宜的左室重建以及有效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2003年1月-2012年9月共施行CABG 216例,其中行体外循环CABG 66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150例;每例移植血管1~5支,平均(3.1±1.4)支。同期行心瓣膜手术38例,室壁瘤切除术6例。结果围术期病死占4.2%(9/216),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术后心跳骤停2例,肾功能衰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高危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患者高,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加强围术期综合管理,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78例冠心病手术患者(其中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的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及术后并发症,研究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手术期处理.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情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提示围手术期血糖的控制对于减少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术后并发症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死后左室室壁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冠心病左室室壁瘤(LVA)术后近期及中期疗效.方法总结21例左心室室壁瘤手术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2±14.5)mm,左心室射血分数0.33±0.12.冠状动脉单支病变6例,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12例.合并中度二尖瓣反流7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1例;合并梗死后室间隔破裂1例.术前心功能Ⅲ级15例,Ⅳ级6例.常规浅低温体外循环(32~34℃).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室壁瘤切除术.结果LVA位于心尖部15例,前壁4例,后壁2例,有附壁血栓3例.LVA切除加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1例,同时行CABG 20例,梗死部隔离并行CABG1例.全组无住院及术后随访死亡者.手术前后相比,左心室收缩末容量指数(69±18,42±16)、舒张末容量指数(118±51,79±2)、射血分数(0.33±0.12,0.49±0.10)及心功能分级(3.1±0.9,1.6±0.5)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冠心病室壁瘤切除术后疗效满意,同时再血管化,适宜的左室重建以及有效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3月~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实施OPCAB要求具备独特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及室壁瘤切除术治疗一例患心肌缺血、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巨大室壁瘤、心力衰竭的2.5岁川崎病患儿.术后患儿心排血量增加,心力衰竭症状消失,术后1个月时,心功能恢复到纽约心脏协会标准(NYHA)Ⅰ级.术后随访6年,心功能保持在Ⅰ级,生长发育正常.CABG是治疗幼儿川崎病心肌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有一些特殊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分析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CABG联合二尖瓣置换术(MVR)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8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诊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CABG组和CABG+MVR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年检查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二尖瓣反流面积,评估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ICU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等手术指标。结果 CABG+MVR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ICU时间与CAB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G+MVR组时间较长;IABP使用比例、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较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二尖瓣反流面积减小,左室射血分数增加,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行CABG+MVR手术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疗效佳、安全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加普伐他汀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末端脑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83例冠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63例)、普伐他汀组(58例)和卡维地洛普伐他汀联合用药组(62例)。3组均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一定剂量的上述药物,疗程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和血压、心率变化;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治疗前后进行6 min步行试验(6-min walking test,6-MW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cTnI水平变化,观察3个月内患者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12周后,3组患者的LVEF与LVEDD、LVESD和血压、心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血浆中NT-proBNP与cTnI分子水平均呈现明显下降(P〈0.05),6-MWT提高明显(P〈0.05)。卡维地洛加普伐他汀组治疗效果最明显,且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加普伐他汀联合用药组可以降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cTnI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对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小血管复杂病变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观察已行PCI治疗实现部分或完全血运重建的16例伴LVEF降低小血管复杂病变患者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心功能、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改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 16例患者行PCI治疗即刻全部成功,无一例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11±5)d.患者行PCI治疗后随访12个月,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心功能由术前Ⅲ~Ⅳ级改善为Ⅰ~Ⅱ级,LVEF由术前25%~45%[(29±8)%]提高到32%~48%[(37±7)%],LVDd由术前52~79(66±11)mm缩短至49~68(58 ±8)mm.术后12个月14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对伴LVEF降低小血管复杂病变患者,行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降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病死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陈文智  赵中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62-64,67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在传统治疗基础上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中远期疗效(24个月)。方法90例老年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所有患者人选后均应用洋地黄制剂、ACEI/ARB、醛固酮拮抗剂、t3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10mg1次/d合用曲美他嗪20mg3次/d,用药观察期为24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四维超声测量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超声测量的左心室收缩功能狈0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0.05)。治疗组与对照组6个月时NYHA心功能分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NYHA心功能分级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传统治疗基础上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可进~步改善老年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中远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CHD)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2例CHD并CHF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他汀组及非他汀组各46例,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并存疾病如高血压及糖尿病、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差异无...  相似文献   

1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李飞  李晓莉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4):478-479,484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方法:6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术后随访10.2±6.3个月,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6例CHF患者植入CRT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心功能NYHA分级,从~级改善为~级,QRS时限从158.6±31.8ms缩短至129.5±30.2ms(P<0.05),LVEF从0.28±0.05提高至0.35±0.05(P<0.05),LVEDD由术前71.93±10.79mm降至术后65.55±12.35mm(P<0.05)。结论:CRT结合药物优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10例悼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III-Ⅳ级,QRS时限≥120ms,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伴二尖瓣反流。经多种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无效后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其中2例安装三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除1例患者未能成功植入左室电极外,其余9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1月余再次因心衰加重入院,术后心功能平均改善I-Ⅱ级,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与心脏收缩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心脏收缩功能的关系. 方法:对62例CHD患者应用免疫放射分析方法(IRMA)测定发病后12、24、48、96 h和7 d的血浆ET水平.应用心脏超声测定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标准进行临床心功能评定. 结果:CHD患者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发病12 h即达到峰值,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心绞痛(AP)组分别为(127.9±24.1)和(84.1±20.3)ng/L.心功能不全患者ET水平高于心功能正常者,心功能Ⅰ,Ⅱ,Ⅲ,Ⅳ级患者的ET分别为(79.8±16.3)、(86.9±18.2)、(121.2±24.6)和(192.1±22.2)ng/L.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血浆ET水平与LVEF值呈显著负相关(r=-0.26,P<0.05). 结论:CHD患者血浆ET水平在发病后12 h达到峰值,其升高程度不仅与心功能分级有相关性,而且可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8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轻度返流10例,中度返流6例,重度返流12例。11例有心肌梗死史;术前左室舒张末径62.8±6.7mm,左房内径50.1±6.4mm,左室射血分数>0.511例,0.3~0.517例。3例接受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例接受CABG加二尖瓣成形术(MVP),2l例接受CABG加二尖瓣置换术(MVR)。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其余均痊愈出院。出院时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均为1~2级,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舒张末径和左房内径均较术前缩小(P<0.05)。结论中度以上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应手术处理,CABG+MVR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衰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研究。在2011年3月~2013年4月期间,共94例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纳入这项研究,其中治疗组52例,男43例,女9例,(65±7.4)岁,使用EECP治疗;对照组42例,男37例,女5例,(61.5±6.2)岁,为对照组。统计分析采用矩法、F检验、t检验。治疗后比较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心绞痛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E波减速时间、二尖瓣E波峰值速度、血肌酐、血尿酸变化。结果治疗组的NYHA分级由治疗前2.1±0.6提升至2.0±0.4(P0.05);LVEF由治疗前26.92±7.54提升至27.10±7.35(P0.05);血尿酸水平由治疗前(397.3±142.8)μmol·L-1提升至(366.4±113)μmol·L-1(P0.05),比治疗前显著改善。对照组与基线相比,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结论体外反搏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一些临床指标和生化指标,这些指标多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