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在卫汗之可也 对于卫分证的治疗,叶天士提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与《伤寒论》倡用辛温有明显的区别。叶氏说:“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认为温病卫分证,为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浅,已有轻度津伤,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以免再度伤阴。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银翘散方论中说:“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可见“在卫汗之可也”之汗绝非用发汗之法,而是辛凉轻散、甘凉清化、辛凉清解等法。待表解里和。自然邪透汗泄,虽然不发汗而达到汗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叶天士提出“在卫汗之可也”,温病学派争议颇多,笔者根据温病发病规律,探讨温病卫分证的病理生理,提出了温邪在肺(经)不在表,邪不在表不可汗,温热伤阴可汗等见解,“在卫汗之可也”的实质非为汗法,而是辛凉开肺,宣透郁热。  相似文献   

3.
<正>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做为上焦温病的治疗原则,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规范。一、辛透、清凉宜注重“轻”:辛凉透邪是温病治疗的第一要务,其目的在于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蒲辅周老大夫曾说:“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温病初期,见发热无汗或少汗,甚或有明显恶寒者都是表气郁闭之象。叶天士说:“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吴鞠通说:“温病亦喜汗  相似文献   

4.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历来被认为是温病卫分证的治法。笔者认为此不是治法,而是治疗卫分证的准则,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卫分,适用于卫气营血四大证。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初步探讨,谬误难免,敬请指正。一、“汗之”的含义叶氏根据温病卫分证证候性质和特点,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之说。王孟英解释说:“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凉轻解。”从字面上来看,“汗之”是使之汗出的意思。即以辛凉轻清宣透之法,清热解郁,调和营卫,疏散气机,自然微微汗出,邪热从汗而解。可见,  相似文献   

5.
银翘散出自清代吴鞠通名著《温病条辨》一书。是治疗温热之邪侵袭体表,为风热犯卫证候的代表方剂。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功效,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汗出或汗出不畅,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等症。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之旨,为温病学说充实了辛凉透表法则。因此,本方是治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论述了温病卫分证的病机实质上是温邪侵扰脏腑,引起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影响到卫气的生成和输布,而非温邪侵袭人体肌表。本文认为发汗是透邪外出的主要途径,无论辛温发汗还是辛凉清透,其目的都是使邪随汗解。辛温发汗与辛凉清透都应属于汗法,故认为"在卫汗之可也"的"汗之"就是汗法。综合考虑分析温病卫分证的发生机制后,认为组方用药时内清与外透相结合应是温病卫分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7.
温热病具有以发热为主,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前贤在温病治疗过程中都注重顾护阴液,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警示,故汗法在温病中的运用颇俱争议。文章从辛温、辛凉、辛润、宣透、芳化等方面对温病汗法进行了深入探析,认为温不忌汗,机圆法活地看待温病汗法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和中医临床实践都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一、解表宜宣透而忌发汗温病乃外感温邪所致,故温病初起常以卫分表证居多。《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叶天士亦曰:“在卫汗之可也”,可见温邪在表,须当随汗而解。然此是否与前人所谓“温病忌汗”相悖呢?首先必须明确,此处谓之“忌汗”,实指辛温发汗而言。温邪其性属阳,致病易耗伤津液,故虽见表证,却禁用辛温之品强发其汗,否则将致邪热鸱张,津液枯涸之变。因此,温病解表确应“忌汗”。再者,温邪从表而入,自当从表而去,而祛邪之道,又应“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故温病解表以辛凉轻清为要。但  相似文献   

9.
蔡鸿彦 《中医药通报》2010,9(6):33-33, 32
"在卫汗之可也"是温病邪在卫表的治疗大法,"汗之"非方法乃是目的,辛凉清解,宣郁达邪,微汗病解。临床不可过早应用寒凝,宣郁给邪以出路是其应用要旨,后学当学而思之。  相似文献   

10.
辛凉解表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大师叶、吴认为:上焦温病初起,邪热在肺,尚未化火,治当辛凉轻透,宣肺泄热,方用银翘散或桑菊饮,体现了“在卫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反对用苦寒药物;但当时就有一批医家反对这一观点,反倡苦寒药用于温病的初起,在学术界引起争鸣。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辛凉解表法,辛凉解表药和辛凉解表法的含义、笔者认为辛凉解表药,指性味多属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辛凉解表法是根据外感风热证所拟定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感风热初散,邪在卫分的表卫证。故辛凉解表法指导下的方剂,应理解为辛凉发散药与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类药物配伍组合而成的方剂。  相似文献   

11.
近代医学家张锡纯治疗温病擅长从汗而解,多取辛凉、辛寒之法,不论新感伏气温病,根据病机、证候,因势利导,促进邪从汗解.认为"阴阳和而后汗","出汗之道,在调剂其阴阳".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温病是外感温邪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病势急、发展快、变化多,临床症状表现错综复杂。若治疗不当,轻则病程迁延,重则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故治疗温病尤当慎重。本文仅就其治疗禁忌,作一简要介绍。1 温热病的治疗禁忌 1.1 忌辛温发汗:温热病是感受温热性质的邪气所致的温病。温(热)为阳邪,最易耗伤阴液,其与伤寒外感寒邪截然不同。其初起邪在卫分,多表现为无汗或少汗,这是由于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所致,治当辛凉透表。吴鞠通所云“辛凉清解之法,用意非在发汗,而在清透热邪,邪祛则营卫通,通则汗出而病愈”,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亦即此意。若无汗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系清代名医,温热大师。其所创的卫气营血论治体系“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高度概括了温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疗大法。本文仅就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治疗用药上具有“透”“散”的特点浅析如下。 1 温邪在表,汗以散邪温邪在表,侵犯肺卫,叶氏多以“汗之”为手段,以达到解表散邪的目的。所用药物均属辛凉、微苦、味薄之类,如连翘、薄荷、牛蒡子辛凉质轻,合以香豉增其解表散邪之力,佐  相似文献   

14.
温病多由温热病邪引起,传变迅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最易化燥伤阴,故多有温病忌汗、禁汗之说,常用辛凉甘寒之品救治,一般不用辛温发汗药。对于温病能否应用辛温发散药,自古纷争,莫衷一是。那么,辛温发散之品是否绝对列为禁忌呢?事实并非如此。证之临床,固然以热证为多,但有表寒症状者也并非少见。既然夹有表寒,就可使用辛温之药,关键是如何准确掌握运用辛温发散药的时机,使其恰到好处。另外,在恶寒轻、发热重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参以辛温之品,或辛温、辛凉并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清宫医案中的温病治法,与清代温病学家的认识有同有异,颇值得探讨。今爰举数端,分析如下:一、解表法解表法又称“汗法”,主要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表证,有辛凉解表与辛温(微)解表之分,代表方如银翘散,新加香薷饮等,温病中多用辛凉之剂。清宫御医则主张辛温辛凉合用,制方多有变通。如:“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陈世官、罗衡清得惇妃脉息微数,原系肝热气滞,复受暑热,以致头痛烦热,恶心干呕,议用清热香薷饮调理。  相似文献   

16.
辛凉透邪法系《时病论》方。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该方由鲜芦根、石膏、连翘、竹叶、淡豆鼓、绿豆衣组成。临床常见温病初起,邪在肺卫,高烧,微恶寒,不汗出或仅微作汗,苔薄白乏津边尖微红,脉浮数。如以银翘散,则杯水车薪缓不济急;若以辛凉重剂白虎汤,则冰伏其邪不得外解。对此两难之际,笔者屡投以本法,既清气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第141条云:“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口田共)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此文之解,历代注家大多诠为太阳伤寒证,细研仲景辨证旨义,似有辨太阳温病之内涵,笔者试将拙识略述于次。 审文中言“病在阳”有别于第51条“病在表”之太阳伤寒证。因阳者热也、表也,热蕴病机,表寓部位。可见阳字用义之深刻,有画龙点睛之殊,旨在本辨为太阳温病。其治在常态下,法应“以汗解之”,宜辛凉解表,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但因太阳温病证在表之邪热尤重,恐辛凉之剂不能速解在表尤重之热,于此遵“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要法,更辛凉汤剂易“冷水”喷洒病之以速解在表尤重之热。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温病须辨卫气营血。透法在温病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清代温病学家叶天氏认为温病邪在卫,“若无汗恶寒,卫偏胜,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入于气分,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可冀其战汗透邪”,“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陷入营血,则...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名医叶香岩十分重视运用“透法”与“泄法”以驱邪外达,是其治疗温病的突出特色。现据《外感温热篇》及有关资料,并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对叶氏透泄之法进行初步归纳,略介于下:一、透法叶氏运用透法,涉及温病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所谓透法,就是使邪由里达表透解而出的方法。1、辛凉透表:适用于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外袭,卫阳阻遏,肺气郁闭,以致发热、微恶寒、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症,治宜辛凉解表、透邪外出。叶氏说:“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又说“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透风于热外。”辛凉轻剂透表,意取“其轻  相似文献   

20.
辛凉解表法是温病初起治法,有必要追溯辛凉解表之古义以融会新知。通过分析古今外感病治法的相关论述,可发现清代温病学家所言"辛凉解表"十分牵强,《内经》辛凉为运气之说,金元辛凉指辛温、寒凉并用,清代温病学家指轻清宣上之药为辛凉解表药,混淆药性以附会"首先犯肺"之说,刻意制造伤寒与温病的对立,瑕瑜互见。温病初起当随其病所清热,清上焦之药不当称"辛凉",辨明辛凉解表法可使我们不泥于温病学家一时之经验,灵活应对今日温病之时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