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滑动型食管裂孔疝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滑动型食管裂孔疝(HH)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改变。方法:3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的HH患者,根据食管炎程度分为HH1(食管炎A-B组,n=18)和HH2组(食管炎C-D级,n=12),行食管钡餐检查证实为滑动型HH。在X线透视下观察食管粘膜增粗、狭窄、痉挛等形态学改变及反流与廓清方式,同时监测24h食管pH、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以及反流期间食管蠕动的频率、幅度等情况。结果:30例HH患者X线透视下均有食管粘膜增粗,反流以抽吸型为主(80.0%),廓清以被动廓清为主(36.7%)。24h食管pH监测中,HH组患者的总反流时间、卧位和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HH1和HH2组间无显著差异;HH组患者的LES静息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ES长度组间无明显差异。HH组患者反流期间的食管体部蠕动频率和幅度均较对照组低,新时期明显延长,HH2组患者的顺行性蠕动百分比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HH患者以抽吸型反流和被动廓清为主。食管酸暴露程度与食管炎严重并无关。LES静息压降低、反流期间食管蠕动频率、幅度降低和间期延长可能在滑动型HH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食管动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性别因素对食管动力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健康志愿者、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食管动力的性别差异。方法:83例健康志愿者以及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NERD患者196例和RE患者104例纳入本研究。受试者行食管测压,测定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和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包括食管体部各段蠕动收缩波幅、蠕动波传导速度和湿咽成功率)。结果:RE组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NERD组(69.2%对43.4%,P〈0.05)。健康对照组和NERD组男性基础LESP较女性显著降低(P〈0.05),男性健康志愿者食管体部近端蠕动收缩波幅显著低于女性(P〈0.05),男性RE患者湿咽成功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0.05)。男性NERD患者LESP降低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45.9%对29.7%,P〈0.05),男性RE患者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68.1%对46.9%,P〈0.05)。结论:无论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还是健康志愿者,男性的食管动力均较女性差,男性性别是GER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食管pH值监测观察酸相关疾病10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在诊断上消化道疾病中(尤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1年4月-2004年5月于我院进行食管pH值监测的103例临床患者,根据有无症状分为两组,无症状组20例为对照组,有症状组83例,其中反流性食管炎(RE)并慢性胃炎的患者30例,占36.1%,然后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19例(22.9%)、非糜烂性食管炎13例(15.6%)、单纯反流性食管炎11例(13.3%)及胃溃疡10例(12.0%)。结果 RE并十二指肠溃疡组在各项指标中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RE多合并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尤其酸相关疾病)发生.罹患十二指肠溃疡可能是RE发生和加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的酸反流类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Barrett食管的发生与胃食管酸反流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3例Barrett食管及37例反流性食管炎(Ⅱ级16例,Ⅱ、Ⅲ级21例)病人行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分别将直立位和卧位pH<4的百分时间;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分钟以上的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之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直立位时Ⅰ级食管炎组与Barrett食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5,P<0.01),Ⅱ、Ⅲ级食管炎组与Barrett食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卧位时,无论是Ⅰ级食管炎还是Ⅱ、Ⅲ级食管炎组各指标与Barrett食管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1).结论:卧位酸反流在Barrett食管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背景:异常酸反流和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密切相关。目的:研究GERD患者的食管运动和酸反流与食管黏膜损害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反酸、烧心、胸痛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72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食管测压和24hpH监测。根据pH〈4总时间百分比〈4.5%且DeMeester计分〈14.7的标准。将食管炎患者分为生理性酸反流组(pH^-组)和病理性酸反流组(pH^+组)。结果:内镜下食管炎组24hpH监测各项指标较无食管炎组显著增高(P〈0.05),病理性酸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食管炎组(P〈0.01)。两组食管测压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食管炎组pH^+者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较pH^-者显著降低,食管体部蠕动波传导速度减慢,湿咽成功率减少(P〈0.05)。结论:GERD患者食管炎的发生与酸反流密切相关,有病理性酸反流的GERD患者易见食管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中,体质量对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和24h食管pH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18例体质量正常RE患者和22例超重肥胖RE患者进行LESP和24h食管pH监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超重肥胖组RE患者的LESP、pH〈4总反流时问百分比、反流时间〉5min的反流次数、总反流数、DeMeester分与体质量正常组RE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超重肥胖组RE患者与体质量正常组RE患者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LES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E患者中,超重肥胖可影响食管动力并增加食管的酸暴露,控制体质量对治疗RE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食管裂孔疝(HH)及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具有典型反酸、烧心等症状的227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根据BMI(单位:kg/m^2)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组(18.5≤BMI〈24)、超重组(24≤BMI〈28)、肥胖组(BMI≥28)。胃镜诊断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及HH。pH监测DeMeester积分≥15提示存在病理性酸反流。Logistic回归分析BMI与HH及RE的关系。结果RE检出率为30.0%(68/227),HH检出率为5.7%(13/227);HH中76.9%(10/13)存在RE。RE及HH检出率随BMI增加而升高(P均〈0.05),且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中B级及以上RE所占比例也随BMI增加而升高(6.4%、16.9%、31.6%,P=0.003);pH监测DeMeester积分在上述3组分别为15.9、19.8和36.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患者下午、夜间及24h食管内平均pH值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是HH的危险因素,OR值为7.058(95%可信区间1.294~38.488,P=0.024)。男性、超重、肥胖及HH是RE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37(95%可信区间1.350~4.766,P=0.004)、1.921(95%可信区间1.005-3.670,P=0.048)、3.305(95%可信区间1.123~9.724,P=0.030)及6.879(95%可信区间1.695~27.913,P=0.007)。结论BMI与HH、RE及其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肥胖是HH及RE的共同危险因素,HH可促进RE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食管裂孔疝患者食管蠕动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患者食管蠕动功能的改变在胃食管反流中的意义。方法选择32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单纯食管裂孔疝10例、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炎12例、单纯食管炎10例)和9例无反流症状的对照组,分别测定其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食管的蠕动波幅、蠕动时限、蠕动速度,并经内镜对患者食管炎的程度进行分级。结果裂孔疝合并食管炎组、单纯食管炎组其LES压力较对照组均降低,单纯裂孔疝组LES压力较对照组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食管近端及远端的蠕动波幅食管裂孔疝组最高,达(51.3±5.4)mmHg和(83.6±8.3)mmHg,食管炎组最低;食管近远端的蠕动时限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食管远端的蠕动速度裂孔疝组也最高,食管炎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食管裂孔疝患者食管蠕动功能在胃食管反流、粘膜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高分辨率(HRM)测压压力特点。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对反酸、烧心伴胸骨后不适等症状的老年患者行HRM检测,分析其食管动力特点。结果老年反流性食管炎(RE)组的下食管括约肌(LES)总长度、腹腔内LES长度、LES平均静息压分别为(2.50±0.62)cm、(1.90±0.19)cm和(21.48±8.48)mmHg,低于老年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的(3.33±0.43)cm、(2.50±0.46)cm和(24.83±O.64)mmHg(P〈0.05)。结论老年RE患者存在明显的抗反流机制障碍,在其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而老年NERD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失调不明显,推测其他机制可能参与了其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孙洁  林军 《胃肠病学》2001,6(C00):5-5
目的:本研究应用24h食管pH监测仪,检测食管下段pH值,旨在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提供灵敏性和特异性高、先进而方便快捷的诊断方法。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消化性溃疡54例及GERD组85例,均采用DigitrapperMKⅢ24h pH监测仪记录下食管括约肌(LES)上5cm处pH。结果:GERD组24h食管pH监测有关指标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消化性溃疡组(P<0.01),后两者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GERD组中有24例内镜阴性GERD患者,其24h食管pH监测与61例反流性食管炎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GERD的临床分析和内镜诊断均有其局限性,结合24h食管pH监测,不失为GERD,尤其是内镜阴性GERD诊断有意义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食管动力与胃动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胃肠激素-胃动素与食管动力方面探讨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发病机制。方法健康对照14例、反流性食管炎(RE)和NERD各30例参与试验。RE、NERD经症状评估和内镜诊断、结合24h食管pH动态监测、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诊断入组。采用四通道胃肠功能仪检测食管动力,以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蠕动压力、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状况来表示;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水平。结果NERD组胃动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与RE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ESP在NERD组、RE组、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蠕动压力、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状况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NERD组、RE组、正常对照组分别分析胃动素与各项动力学指标相关性,P均大于0.05。结论N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改变与RE、正常对照并无区别,食管动力学各项指标与胃动素水平也不存在相关性;NERD、RE组胃动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胃动素在NERD的发生机制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及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技术(MII-pH)研究滑动型食管裂孔疝(HH)患者食管动力及胃食管反流的特点。方法将内镜诊断的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患者连续入组,并进行HRM及MII-pH监测后分为短段HH不伴糜烂性食管炎组(HHs)、短段HH伴糜烂性食管炎组(HHs+EE)及长段HH伴糜烂性食管炎组(HHL+EE)。另外选取10名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结果 8例HH患者及1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HHs:7,HHs+EE:15,HHL+EE:6,HC:10)。3组HH患者的LES长度、LES静息压、膈脚张力、有效蠕动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长段与短段HH组间无显著性差异。HH患者各组食管酸暴露明显重于对照组,DeMeester评分HHL+EEHHs+EEHHs(P0.05)。HHL+EE组近端反流及卧位反流比例更高。结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患者食管动力障碍及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程度较对照组重,长段HH患者食管酸暴露、近端反流及卧位反流更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酸暴露情况、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食管体部压力、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结果的比较,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不同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年10月至2005年7月,具有反流症状(烧心、反酸)的患者80例,胃镜检出RE31例,NERD45例,Barrett食管(BE)4例。行食管24hpH动态监测,并以De—Meester积分均值将GERD分为轻、中、重度,检测LES、食管体部即LES上方5cm、7cm、13cm(简记为L5、L7、L12)和食管上括约肌(UES)下方1cm、6cm、8cm(简记为U1、U6、U8)压力指标,并进行Hp感染的检查。结果RE、NERD两组患者食管24hpH酸暴露各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Meester积分均值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GERD患者食管24hpH监测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E、NERD两组患者LES压力、食管体部的L5、L7、L12、U6和u8压力监测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RE组U1压力低于N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GERD患者LES压力和食管体部的压力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和NERD组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16.1%和22.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R为1.309,95%C10.364~4.705。结论RE和NERD患者酸暴露、LES压力和食管体部压力等相应指标无明显差异;NERD在发病机制中,酸反流的强弱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曹熙  王钦 《胃肠病学》2001,6(C00):7-7
目的:观察铝碳酸镁治疗胃食管反流(GCR)及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西安市3家医院合作,自1999年5月-2000年12月,应用铝碳酸镁治疗胃食管反流40例,并与22例硫糖铝治疗病例进行对照。62例入选者治疗前均经电子内镜检查,如为RE则于治疗4周后复查胃镜。采用症状积分和24h食管pH和胆汁监测进行疗效评估。结论:治疗组中12例内镜检查无食管炎为症状性反流(SGER),对照组7例为SGER。治疗组给药后2周,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等症状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胸痛在治疗后4周也有改善。治疗组40例,内镜下有食管炎者28例,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22例,内镜下有食管炎者15例,总有效率66.66%。铝碳酸镁治疗4周食管酸及胆汁反流明显改善者8例(61.53%);单纯胆汁反流者4例全部好转。对照组7例存在酸或胆汁反流,治疗4周后复查转阴3例(42.8%)。结论:铝碳酸镁具有中和胃酸,胆汁保护粘莫膜作用,是治疗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无效食管运动(IEM)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方法 对90例GERD全部进行胃镜检查并做食管压力测定和24h食管动态pH监测,其中反流性食管炎(RE)组62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28例.研究IEM与食管酸暴露及RE的关系.结果 RE组中确诊IEM 30例(48.4%)明显高于NERD组6例(21.4%)(P<0.05).36例IEM患者33例(91.7%)食管酸暴露阳性,高于食管动力正常患者( 28/49,57.2%)(P<0.01);远端食管pH <4总反流时间、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5 min长反流周期数、最长反流时间、DeMeester评分IEM者明显高于食管动力正常者(P<0.01),反流周期数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 IEM在GERD中较常见,其食管动力障碍中绝大多数为IEM,IEM与食管远端酸暴露及RE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维持治疗及有关影响因素的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评估胃管反反流病(GERD)维持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症状评分,内镜检查、食管压力测定和24h食管pH监测等方法。调查73例GERD患者对维持治疗的反应并分析有关影响因素。结果:间断治疗有效组(间断组)患者40例,维持治疗有效组(维持组)30例,治疗无效组(无效组)3例,间断且患者病程较维持短(P<0.001),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和上食管括约肌压力(UESP)均比维持组高(P<0.05),食管体部蠕动收缩波幅高于维持,量无显著差异,间断组患者在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RE)以0级和I级为主,而维持组以III级为主(P<0.01,症状评分和24h食管pH监测结果是间断组和维持组患者无显著差异。结论:有些GERD患者的远期治疗可采取间断维持的方式,RE的严重程度和LESP减低是决定是否需长期维治疗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放大内镜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放大胃镜观察胃食管反流病内镜下表现,探讨其特征性微细结构表现。方法66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者(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44例、糜烂性食管炎EE12例、Barrett食管10例)和9名健康志愿者行24小时食管pH检测和放大胃镜检查,于病变部取活检行H.pylori检测。结果内镜下,NERD组77.2%患者齿状线呈锯齿状、三角形及舌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EE组83.3%患者食管下段粘膜血管呈螺旋型、不规则型炎症性表现与NER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arreu组100%患者齿状线下黏膜小凹形态呈分枝状、斑片状或绒毛状,与EE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确切概率法P=0.0396)。结论放大内镜下胃食管返流病特征性表现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黏膜损伤程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中,影响食管黏膜损伤严重程度的因素。方法将消化专科门诊具有典型反流症状,并经24h食管pH监测异常或(和)胃镜检查证实的GERD患者,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组、轻度糜烂性食管炎组和重度糜烂性食管炎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和食管pH监测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食管裂孔疝、烟酒嗜好、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食管酸暴露程度对食管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共有156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非糜烂性反流病组83例,轻度糜烂性食管炎组51例,重度糜烂性食管炎组22例。重度糜烂性食管炎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和合并食管裂孔疝比例显著高于轻度糜烂性食管炎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组(P〈0.05)。食管pH监测指标中卧位长反流次数在严重的食管黏膜损伤患者中显著增加(P〈0.05)。食管裂孔疝是食管黏膜损伤程度的独立相关因素(OR=15.032,95%CI:3.767-22.723,P〈0.01)。结论GERD患者中高龄、男性、合并食管裂孔疝和卧位反流增加的患者中严重的食管黏膜损伤更加常见,食管裂孔疝在食管黏膜损伤的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压力及运动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cardia)患者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压力及食道体部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荷兰MMS多功能消化道测压仪,分别对4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与30位正常人测量并记录LES长度、LES静息压力,10次湿咽动作中食道体部收缩及LES松弛功能变化,对LES、食管上括约肌(UES)松弛率和推进性蠕动进行评价。结果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LES静息压力明显升高(P<0.05),LES松弛率明显降低(P<0.05);贲门失弛缓症均为无传导性同步蠕动波;病例组与对照组食管体部蠕动波、LES长度、UES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S压力升高、LES松弛率降低和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失调是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重要特征,对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症状及食管酸暴露情况。方法具有反流症状的患者155例,进行胃镜检查和食管24hpH动态监测。结果155例患者中诊断RE76例(49.0%),其中A、B、C、D级分别为40、24、8和4例;诊断NERD79例(51.0%);RE组中pH监测阳性57例(75.0%),NERD组26例(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RD组食管外症状发生率较RE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典型的反流症状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组各项酸反流指标均大于N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RE(LA-A)组各项酸反流指标低于中度RE(LA—B)和重度RE(LA—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度RE(LA—B)与重度RE(LA—C+D)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9例NERD中,依据监测当日症状计算SI值,pH阴性sI阳性(NERDpH^-SI^+)15例,pH阴性sI阴性(NERDpH^-SI^-)28例,NERDpH^-SI^+组的pH〈4.0(%)和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NERDpH^-S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酸反流是RE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胃酸的浓度及长反流与食管黏膜接触的次数是直接造成食管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酸反流的程度与RE的严重程度之间可能相关;NERD根据酸反流与症状的关系可分为不同的亚型,病理性酸反流所占比例相对较低,酸反流的强弱在其发病机制中可能未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