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56例猝死诱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猝死诱因,我们对1990年1月~1999年5月收治的1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6例死者中男92例,女64例,年龄19~83岁,平均54.5岁。院外猝死者76例(48.7%),急诊死亡48例(30.8%),住院死亡32例(20.5%)。对院外猝死者逐个询问家属或目击者。院内猝死者参考交班记录本及住院病历。1.2 病例选择 1平时健康或病情稳定,2发病后即刻或6h内死亡,3排除中毒、外伤等死亡者。本组猝死病例均符合上述条件。1.3 健康状态及基础疾病 146例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10例既往体健。其中冠心病7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肺心…  相似文献   

2.
猝死是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死亡。回顾性分析1991年11月~1997年12月我院24例心脏猝死病例,着重讨论其临床特征及减少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措施。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24例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52岁~79岁,平均64.2±8.14岁,≥60岁患者19例。全部符合1982年我国制定的猝死标准[1];也符合Algra等[2]对猝死的判定条件,即:在出现新的或更严重的症状后1小时内死亡;或患者在睡眠中,或未被观察到的突然死亡,均有证据提示为心血管性原因。 2猝死时间及诱因:本组猝死发生时间最短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 10例心性猝死的病人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危险因素、先兆症状、诱因、预防保健措施。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10例中 ,8例为住院病人 ,2例为院外 (1例尸检 ,另 1例患过心肌梗死 )病例。老年组 6例平均年龄 76岁 ,中年组 3例平均年龄 5 0岁 ,青年组 1例年龄 36岁。1 2 诊断标准及心肺复苏方法心性猝死是指有或者没有既往心脏病的病史 ,由于心脏原因所导致的自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后 1h内伴有意识丧失 ,并且死亡的时间和方式无法预料者。在 4min内进行常规复苏 ,1h无反应为失败。本组 10例均死亡。1 3 分析依据病史采自患者或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我院自1971年1月至1995年12月发生的66例院外、门诊、急诊、留观及住院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资料均符合1984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猝死诊断标准。现将猝死的死亡原因,诱因、防治等分析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11例,男女之比为5:1。年龄最小11岁,最大82岁,平均为48.8±12.2岁,其中以41~60岁为最多,共41例占62.12%。见表1。  相似文献   

5.
王婉云  王奕 《中原医刊》2003,30(9):56-56
心脏性猝死是老年心血管病人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 ,由于猝死的诱因很多 ,起病急剧 ,进展迅速 ,抢救是否及时 ,判断是否正确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此 ,护士要提高专科护理意识 ,预防、救治心脏性猝死 ,同时强化护理意识 ,是预防心脏猝死的主要措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9年~ 2 0 0 1年两年间 ,发生在我院内外老年心脏猝死病人 13例。其中男 9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为68岁 ,5例为出院后猝死。猝死原因 :冠心病、心肌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 9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4例。猝死诱因 :饱餐、饮酒 2例、情绪激动 5例、入厕排便 2例…  相似文献   

6.
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发生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多数学者主张将发病后1h内死亡定义为猝死〔1〕,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6h之内〔2〕。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每年有35~40万人发生猝死,其中心脏性猝死约占75%~80%〔3,4〕。为了探讨心脏性猝死的发病人群、危险因素及预防,作者对一汽厂区2001年至2005年发生的97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9例,女28例。年龄24~81岁,其中45~70岁61例(62·9%),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97例均…  相似文献   

7.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事件导致的,发生迅速而意外的死亡[1].在各类猝死事件中,因心脏病突发引起的院外猝死在80%以上,心脏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研究表明,9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冠心病或心肌病患者身上.由于是意外事件,大部分猝死发生于院外,猝死抢救能否成功,直接取决于院外急救是否及时[2].  相似文献   

8.
陈剑峰 《广东医学》2004,25(7):862-862
心脏性猝死 (suddencardiacdeath ,SCD)是心血管病防治中的重要问题。SCD是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 ,大多数学者主张将发病后1h内死亡者定为猝死。 1999年 1月至2 0 0 2年 12月间我院参与救治 4 2例院前SCD ,猝死时间从急性症状发作至死亡均在 1h内 ,符合文献 [1  相似文献   

9.
心脏病患者有发生猝死的可能 ,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猝死的危险因素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心功能明显改善后发生猝死虽时有发生 ,但一般均看作偶然猝死 ,未见有大样本的研究和报道。本文仅报告 12例 ,意在对心脏性猝死的原因或诱因等作一些探讨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2例为 1992年 6月~ 2 0 0 2年 11月间本院住院病例 ,其中男 3例 ,女 9例 ,年龄 4 3~ 82岁 ,平均 6 2± 11 2岁。基础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有冠心病 4例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4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 ,风湿性心脏病 1例 ,甲亢性心脏病 1例。有反复心功能不全症状史 1~…  相似文献   

10.
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 (SCD)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 ,本文收集了我院 1985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5 8例资料完整的SCD病例 ,对其临床特征、猝死前心电图变化及部分尸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发生SCD的相关因素、病理基础及防治措施。1 资料与方法1.1对象 本组 5 8例均选自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医院住院患者 ,符合猝死诊断标准 ,其中男 4 1例 ,女 17例 ,年龄 14~ 80岁 ,平均 5 4岁 ,其中抢救存活 35例 ,死亡 2 3例 (尸检 12例 )。1.2 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依据1.2 .1 诊断标准 冠心病事件采用WHO的MONICA方案[1] ,其他…  相似文献   

11.
陈孟  陈伟杰  何报宁 《广西医学》2003,25(11):2220-2221
所谓“猝死”是指突然、快速的、意想不到的自然死亡 ,而心源性猝死 (SCD)是突然死亡的最常见病因 ,猝死中有 6 0 %~ 70 %为心脏血管疾病〔1〕。因此 ,猝死近年来已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为探讨SCD的易患疾病 ,先兆症状 ,诱发因素 ,病因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提高该类病人的生活质量 ,我们对本院自 1986年 11月~ 2 0 0 2年 10月心源性猝死患者 5 6例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均符合SCD标准〔2〕(健康人或病情显著改善过程中的患者 ,因心脏原因而意外地突然发生死亡 ,发作到死亡时间 2 4小时 )。其中属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致青少年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6例因肥厚型心肌病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诱因、有无伴随症状、心电图表现、超声心动图等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在院外发生心脏骤停,抢救成功2例,但其中1例在复苏成功1个月后猝死家中;另4例死亡。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是青少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激烈运动、室间隔及左室壁肥厚程度及是否存在恶性心律失常有关。积极预防及院前及早给予心肺复苏措施可能减少心脏骤停、猝死的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院外猝死的特点与救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乃远福 《右江医学》2004,32(4):336-337
目的 分析院外猝死发生的特点及现场心肺复苏 (CPR)成败的原因 ,以进一步提高CPR的成功率 ,降低院外猝死的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8~ 2 0 0 3年院外救治的猝死 2 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 71.3 6% ;猝死高发年龄为 60~ 79岁 ,占 62 .44 % ,且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地点以家庭为主 ,占 83 .0 9% ;先由目击者 (包括医务人员 )进行CPR的2 7例中 7例复苏有效 ,有效率 2 5 .93 % ,而待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才由医生进行CPR的 186例中 5例复苏有效 ,有效率为 2 .69% ,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①及时、正确地进行CPR是提高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的关键。②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现场急救知识十分必要。③对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 ,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293例猝死病例院前复苏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猝死是指外表健康或病情稳定的情况下 ,病人发生意想不到的非暴力性或中毒所致的突然死亡。猝死可随时随地发生 ,5 0 %以上发生在院外。故猝死的院前复苏成功率 ,是评价某地区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复苏成功率的提高 ,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中起重要作用。1 资料和方法回顾我院急诊科 1999~ 2 0 0 1年院前急救 2 194例中猝死病例 318份 ,用Utstein模式资料报告方法进行统计[1] ,符合统计要求 2 93例 ,统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心搏骤停有无目击者、第一目击者是否进行了胸外按压 (CPR)、呼救至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时间、现场第…  相似文献   

15.
老年冠心病猝死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美凤 《海南医学》2009,20(6):152-15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病人死亡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以预防猝死的发生。方法前瞻性随访分析168例老年冠心病人,均不同程度合并有其它病症,随机分2组进行研究。研究组84例进行针对宣教、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对照组84例未行上述针对性护理。随访6个月至12个月,平均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猝死发生率及诱因。结果研究组有1例发生心脏猝死(1%),对照组发生8例,占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衰和心梗是冠心病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便秘、饱餐、活动过量、情绪和精神因素是冠心病猝死的主要诱发因素,均发生于对照组病例中。结论避免诱发因素,注意预防和治疗合并症是预防老年冠心病猝死的关键。对有多种合并症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是减少猝死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1989年3月至1990年3月间,我们在长春部分地区对总人群570224人进行了心脏猝死的流行病调查,发现心脏猝死118例,其中9例(占心脏猝死总数的7.62%)符合下列运动性猝死标准:①症状发生到死亡时间在1小时之内;②长期从事体育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死亡;③病理证实直接致死原因是心脏因素。这9例皆为男性,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1.4±11.98岁,其中青年(小于  相似文献   

17.
119例猝死尸体的法医病理学检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猝死的死亡原因、年龄、性别差异和诱因等特点。方法对郑州大学法医学教研室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法医病理检案中的119例猝死尸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猝死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高峰为20~59岁;(2)导致猝死的疾病由高到低依次分布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3)猝死诱因以死前有纠纷、轻微外伤和夜间睡眠中死亡为多。结论猝死事件的法医学鉴定要根据其发生特征和变化规律,作出客观、全面、准确的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对可能发生猝死病例的认识及预防猝死的发生。方法:对56例住院猝死患者猝死诱因、猝死发生的时间段及死亡形式、猝死前先兆、猝死病因、猝死前驱症状及心电图改变、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PACHⅡ)评分进行分析。结果:56例中20例有诱因;入院24 h内死亡26例,病情稳定后突然死亡29例,术后死亡1例;猝死病因中心血管疾病38例;56例中有47例猝死前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出现;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PACHⅡ)评分平均(21.57±9.45)分,15分以上占76.78%,除1例3分,其余均在10分以上。结论:猝死患者常有明确的诱因;猝死前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出现;APPACHⅡ评分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分析 12 0例心脏性猝死者的性别、年龄、死因、诱因及心脏大体测量。结果 心脏性猝死者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男女之比为 7 5∶1,高发年龄段在 4 1~ 6 0岁 ;冠心病猝死者发生率居首位 ,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脂肪心次之 ;猝死诱因以撕打损伤、争吵、情绪缴动多见 ;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脏普遍肥大。结论 本次统计结果对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造成心脏性猝死的诱因,并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对策。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的52例猝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疾病情况、猝死的诱发因素、季节特征及时间段等。结果合并病更以造成患者心脏性猝死,且其具有一定季节和时间段特征。结论在预防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方面,我们可以从避免诱发因素、治疗合并症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