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对虎杖的酒制工艺进行条件考察,获得最佳炮制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方法确定虎杖药材焖润时间,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大黄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进行含量测定,考察加酒量、烘制时间、烘制温度等3个因素对虎杖酒制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焖润时间80min、加酒量15ml/100g饮片、烘制时间30min、烘制温度60℃。结论:加酒量对虎杖酒制提取工艺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菟丝子盐制工艺。方法:以高效液相法测定槲皮素含量,正交设计法研究菟丝子盐制工艺。结果:菟丝子盐制的炮制工艺是A2B3C1,即闷润1h后在160℃烘箱中烘制60min。结论:以槲皮素含量为指标优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菟丝子中脂肪油含量的影响情况。方法:取菟丝子中药材,按量粉碎成粗粉,分别采用盐制、酒制、清炒、水煮等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平行三份,并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炮制后脂肪油含量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炮制中药菟丝子脂肪油含量的差异。结果:盐制品脂肪油的含量最高达7.13%,其次依次为酒制品的6.76%、清炒品的5.25%,水煮品脂肪油的含量最低,仅为4.82%,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炮制方法下菟丝子的脂肪油含量各异,可考虑使用脂肪油含量来评价菟丝子炮制品的质量,临床也可通过控制炮制后脂肪油含量以有效掌握菟丝子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李春雨  李彦明  王树  薛贵平  张丹参 《中成药》2010,32(7):1162-1165
目的:以总黄酮、总多糖的含量以及水、醇浸出物为指标优化菟丝子酒炙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总多糖的含量,通过逐步非线性回归和等值线图优化炮制工艺.结果:菟丝子最佳酒炙工艺为加酒量30%,闷润时间9 h,烘制温度100℃,烘制时间60 min.结论: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可以对试验结果进行高精度的预测,表明菟丝子酒炙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方法炮制菟丝子脂肪油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菟丝子内脂肪油含量。结果:采用索氏提取法对不同方法炮制后菟丝子内脂肪油含量进行测定,比较得出含量最多的是盐制品为6.96%,最低的是水煮品为5.11%,所有炮制品脂肪油含量从低至高分别为水煮品(5.11%)、清炒品(5.51%)、生品(6.16%)、酒制品(6.48%)、盐制品(6.96%),菟丝子经盐制和酒制后脂肪油含量比其他方法炮制后的含量高。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菟丝子内脂肪油含量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控制炮制后脂肪油含量,可有效发挥菟丝子饮片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蔓荆子中主要化学成分蔓荆子黄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对同一批次蔓荆子进行加工炮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品蔓荆子、清炒蔓荆子、酒浸炒制蔓荆子、酒制烘制蔓荆子的蔓荆子黄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生品蔓荆子及其他三种不同炮制品蔓荆子黄素含量,分别为生品蔓荆子(0.050%)<清炒蔓荆子(0.051%)<酒浸炒制蔓荆子(0.054%)<酒浸烘制蔓荆子(0.056%)。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蔓荆子中蔓荆子黄素含量有一定影响,其中酒浸烘制蔓荆子的蔓荆子黄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菟丝子脂肪油含量测定及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含量的影响。方法:称取一定量菟丝子中药材,按量粉碎成粗粉,分别采用清炒、酒制、盐制、水煮、生品不同方法对粗粉进行炮制,以乙醚为提取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炮制后药材脂肪油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菟丝子脂肪油含量的影响。结果:测量结果显示菟丝子药材生品的平均脂肪油含量为5.46%,药材经过炮制后其平均脂肪油含量为4.83%~6.37%;脂肪油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盐制品脂肪油含量6.37%最高,水煮品脂肪油含量4.83%最低,所有炮制品脂肪油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盐制品(6.37%)酒制品(6.17%)清炒品(5.63%)生品(5.46%)水煮品(4.83%)。结论:菟丝子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其脂肪油含量影响有一定差异,其中酒制品、盐制品中脂肪油含量较高,临床中可选择最佳炮制加工方法以控制脂肪油含量进而有效掌握菟丝子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菟丝子醇提物中总黄酮、总多糖含量的影响,测定菟丝子不同炮制品中绿原酸、芦丁、紫云英苷、金丝桃苷、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菟丝子不同炮制品中总黄酮、总多糖的含量,采用HPLC对菟丝子不同炮制品中绿原酸、芦丁、紫云英苷、金丝桃苷、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建立菟丝子不同炮制品HPLC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菟丝子炮制前后差异性成分。结果 菟丝子各炮制品醇提物中总黄酮、总多糖含量均高于生品,各炮制品中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和槲皮素含量与生品差异明显,盐炙和酒炙可促进菟丝子中7种成分溶出。菟丝子不同炮制品醇提物HPLC指纹图谱共有17个特征峰,鉴别指认其中7种化合物。PCA结果显示,菟丝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明显,OPLS-DA筛选出山柰酚、异鼠李素、绿原酸、12号峰、16号峰、金丝桃苷、紫云英苷7种化合物为菟丝子炮制前后的差异性成分。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菟丝子中总黄酮、总多糖及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行,不同炮制品HPLC指纹图谱结合7种特征性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  相似文献   

9.
远红外烘干法蜜炙甘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远红外烘干法蜜炙甘草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甘草酸含量、性状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远红外烘干法蜜炙甘草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结果加蜜量对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烘制温度和烘制时间对实验结果无显著影响,最佳炮制工艺为:加蜜量25%,烘制温度75℃,烘制时间40 m in。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参数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交实验优选恒温干燥法蜜炙甘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恒温干燥法蜜炙甘草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甘草酸含量、性状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对恒温干燥法蜜炙甘草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结果加蜜量对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烘制温度和烘制时间对实验结果无显著影响,最佳炮制工艺为:加蜜量25%,烘制温度60℃,烘制时间80 m in。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参数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均匀设计法的建昌帮四制香附炮制工艺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辅料用量、炮制温度及时间对江西建昌帮四制香附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以α-香附酮及总黄酮为考察指标,HPLC测定α-香附酮含量,采用均匀设计法优选江西建昌帮四制香附炮制工艺.结果:盐、醋的用量越小、温度越低、炒制时间越短,α-香附酮含量越高;生姜和黄酒的用量对α-香附酮含量无显著性影响.盐、醋的用量越大、炒制的温度越高,则总黄酮含量越高;生姜、酒及炮制时间对总黄酮含量无显著性影响.结论:建昌帮四制香附炮制辅料盐和醋的用量、炮制温度及时间对主要活性成分α-香附酮及总黄酮的含量有一定影响,且两者呈负相关,提示对炮制工艺的评价应结合药效指标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广西五月艾总黄酮含量及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热板法、扭体法观察不同五月艾炮制品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结果:不同炮制品中广西五月艾总黄酮含量大小为酒炙品>醋炙品>生品.醋炙品中总黄酮含量较生品提高6.60%,酒炙品则提高7.46%;扭体法中,醋炙组镇痛率较生品提高27.11%,酒炙组则提高29.11%;热板法中,广西五月艾醋炙品和酒炙品较生品对热板致痛能大幅提高止痛作用.结论:广西五月艾生品、醋炙品、酒炙品对冰乙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均能提高对小鼠不同时段热板致痛的痛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经不同方法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方法:将竹叶柴胡饮片经蜜制、酒制、醋制后,分别提取生品和几种炮制品中的总皂苷、挥发油,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炮制前后总皂苷和挥发油含量.结果:竹叶柴胡炮制前后柴胡皂苷和挥发油含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蜜制后总皂苷含量升高,酒制和醋制后总皂苷含量降低,含量高低依次为蜜柴胡>生柴胡>醋柴胡>酒柴胡,含量分别为2.037 5%,1.519 6%,1.317 4%,1.127 4%;几种炮制方法炮制后挥发油含量均有明显升高,含量高低依次为蜜柴胡>酒柴胡>醋柴胡>生柴胡,含量分别为0.736%,0.689%,0.630%,0.395%.结论:不同炮制方法炮制竹叶柴胡前后有效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证明根据不同的药用目的炮制柴胡药材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石斛干品与不同炮制品中石斛碱及多糖含量差异。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石斛碱含量,以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结果:干品石斛碱含量0.182%、黄酒炙品0.218%、白酒炙品0.216%、黄酒润蒸制品0.225%、白酒润蒸制品0.283%、蒸制品0.229%;干品多糖含量5.48%、黄酒炙品5.80%、白酒炙品7.56%、黄酒润蒸制品8.31%、白酒润蒸制品12.5%、蒸制品8.72%。结论:石斛炮制过后石斛碱与多糖含量均有所增高,不同炮制品之间石斛碱和多糖含量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南方菟丝子不同炮制品多糖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测定南方菟丝子及其不同炮制品(清炒、酒炙、盐炙)多糖的含量,从多糖变化角度探究炮制原理.方法:以南方菟丝子精制多糖测得菟丝子粗多糖对甘露糖的换算因子,以苯酚-硫酸分光光度法测定南方菟丝子及其炮制品多糖的含量.结果:菟丝子多糖精制前后单糖组成无明显变化,多糖供试液在6h内显色稳定,重复性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RSD 3.02% (n =6).测得南方菟丝子生品及不同炮制品(清炒、酒炙、盐炙)多糖含量分别为6.71%,8.27%,8.54%,14.17%,RSD分别为0.59%,2.47%,1.40%,0.35%(n=3).结论:南方菟丝子经过炮制后多糖含量明显增加,以盐炙菟丝子含量为最高,酒炙菟丝子和炒菟丝子次之.  相似文献   

16.
女贞子酒蒸过程中5种苯乙醇类成分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女贞子酒蒸过程中5种苯乙醇类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同时测定女贞子生品及酒蒸不同时间(4,8,12,16,20,24 h)炮制品中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红景天苷、酪醇及羟基酪醇的含量。结果:在24 h内,随着酒蒸时间的延长,松果菊苷含量逐渐降低,红景天苷含量逐渐增加,酪醇、羟基酪醇含量均先逐渐升高后达到稳定状态,而毛蕊花糖苷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红景天苷含量变化最为显著。结论:炮制对女贞子中苯乙醇类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女贞子酒蒸后,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产生质变,红景天苷、酪醇、羟基酪醇发生量变。为揭示女贞子的炮制机制与女贞子饮片的规范化炮制及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选出酒炙广地龙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次黄嘌呤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选择加酒量、闷润时间、烘干温度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用L9(3^4)正交设计表,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广地龙进行酒炙工艺的优选。结果:酒炙广地龙的最佳炮制工艺,每20g饮片,加10ml黄酒,闷润50min,40℃干燥。结论:本方法为规范酒炙广地龙的炮制工艺,提高酒炙广地龙的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酒炖黄精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酒炖黄精工艺。方法:以黄精中多糖、醇浸出物和水浸出物为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酒炖黄精工艺。结果:加酒量和闷润时间对结果有显著性影响。炖时间和干燥温度对结果没有显著性影响。优化出工艺为:加20%黄酒、炖10h、闷润8h、70℃干燥。结论:合理优选出最佳的炮制工艺稳定。  相似文献   

19.
酒蒸不同时间肉苁蓉中6种苯乙醇苷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志国  谭咏欣 《中成药》2011,33(11):1951-1954
目的研究酒蒸不同时间肉苁蓉中6种苯乙醇苷类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肉苁蓉酒蒸不同时间(0、4、8、12、16、20 h)的炮制品中松果菊苷、肉苁蓉苷A、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肉苁蓉苷C、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的量。结果随炮制时间的延长,肉苁蓉苷A的量先升高后降低,其余5种成分的量逐渐降低,且在tR=4.3 min处出现1个明显的色谱峰。结论肉苁蓉中苯乙醇苷类成分在酒蒸过程中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为进一步揭示肉苁蓉的炮制原理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不同炮制方式对当归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式对当归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挥发油含量;利用HPLC测定阿魏酸含量,流动相甲醇-1%乙酸水溶液(45:55),检测波长321 nm;通过磷钼钨酸-干酪素比色法测定总鞣质含量。结果:当归经炮制后,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顺序为生当归(0.683%,0.075%)>酒炙当归(0.590%,0.068%)>土炒当归(0.397%,0.024%)>当归炭(0.125%,0.012%);酒炙当归中总鞣质含量低于生当归,而其他炮制品中总鞣质含量明显高于生当归,排序为当归炭(0.702%)>土炒当归(0.491%)>生当归(0.352%)>酒炙当归(0.339%)。结论:不同炮制方式对当归中有效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