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建立了用RP-HPLC对赤芍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以及苯甲酸同时定量的方法,并对不同产地赤芍进行考察。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HypersilC18(200 mm×4.6 mm),流动相:乙腈-水(12∶88),磷酸调pH=3.0,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30nm,柱温为室温。用内标法同时测定了赤芍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及苯甲酸的含量。结果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及苯甲酸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芍药苷为98.6%,RSD为3.0%;芍药内酯苷为98.6%,RSD 为3.1%;苯甲酸为96.3%,RSD为3.2%。结论 本方法测定了17个不同产地、不同批号赤芍样品中3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该方法分离度好,快速,简便,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了用RP-HPLC对赤芍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酸同时定量的方法,并对不同产地赤芍药材进行考察。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 columns 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采用变波长检测;柱温为40℃;进样量为10μL。同时测定了赤芍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酸的量。结果没食子酸在0.013~0.506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儿茶素在0.025~0.993 6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芍药苷在0.200~8.017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芍药内酯苷在0.030~1.184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苯甲酸在0.037~1.485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回收率没食子酸为98.08%,RSD为1.65%;儿茶素为101.80%,RSD为3.07%;芍药内酯苷为99.18%,RSD为3.25%;芍药苷为95.95%,RSD为1.39%;苯甲酸为101.85%,RSD为1.35%。结论本方法测定了不同产地、不同批号赤芍样品中5种化学成分的量,该方法分离度好,快速,简便,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川西高原上野生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入药部位(根)和非入药部位(地上部分)中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酸和丹皮酚7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并综合评价其品质。方法 以上述7种成分为对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Agilent HC-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柱温30℃,体积流量1 mL/min,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30 nm,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采用2012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构建指纹图谱;采用聚类热图分析、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等方法对各产地川赤芍进行评价。结果 野生川赤芍地上部分和根中均含有7种化学成分,仅有3批次地上部分样品中芍药苷含量不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要求。建立了野生川赤芍根和地上部分的HPLC指纹图谱,二者均标定了19个相同的共有峰,并指认出其中的7个(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酸、丹皮酚)。不同产地川赤芍的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且存在明显的区域一致性特征,但芍药苷的差异相对较小。康定市老榆林、雅江县相格宗、阿坝县查理加油站和若尔盖县巴西乡的川赤芍药材质量相对较好。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可用于分析川赤芍中的主要化合物,川西高原野生川赤芍药材质量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川赤芍根和地上部分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相近,地上部分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赤芍提取物中5个活性成分(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β-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elchUltimate?XB-C18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流速为1m L/min,检测波长230nm,柱温30℃,进样量5μL。结果: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β-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进样量分别在2.709~87.60、2.497~159.8、6.188~99.00、2.866~183.4、2.763~88.40μ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均≥0.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0%(n=6);加样回收率为99.83%~101.94%,RSD为1.01%~2.56%(n=6)。结论:该同时测定赤芍中5个活性成分含量方法高效、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赤芍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不同产地赤芍野生品与栽培品性状显微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赤芍及其栽培品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差异。方法:赤芍的药材性状及其显微组织特征比对,显微数量分析方法。结果:不同产地的赤芍比较显示,道地产地多伦产赤芍呈圆柱形,并较其他产地药材直而长,外皮具排列紧密的纵沟纹,较易剥落,断面粉白色;根的横切面导管切向排列,并与木纤维束整齐交互排列;木纤维束由4~19个纤维组成。赤芍的栽培品与野生品药材性状、显微组织方面的差异表现为:栽培品的根呈圆锥状,须根多,外皮较平滑,气味弱;根横切面栽培品导管的排列方式与野生品不同,栽培1~2年的根导管稀疏,径向排列,三、四年生的外侧导管呈团块排列;五、六年生的根外侧导管有切向排列;赤芍栽培品淀粉粒较多,单位观察面积数量2656个/mm2,草酸钙簇晶数量较少,27个/mm2;而野生品的淀粉粒数量较少,1791个/mm2,草酸钙簇晶较多,72个/mm2。结论:道地药材多伦赤芍与其他产地药材略有差异,可以根据其外观形态和木纤维束情况区别其他产地赤芍。赤芍野生品和栽培品在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上存在差异,外观性状的差异、根横切面导管的排列方式和单位面积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的数目,可作为两者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7.
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收集不同产地栽培和野生黄芩共30余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黄芩药材的色谱指纹图谱,并对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进行含量测定;采用《中国药典》方法对黄芩的浸出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河北和内蒙古产的野生黄芩的液相指纹图谱色谱峰数较栽培品多;在95%的置信区间内,栽培黄芩含黄芩苷(15.89±1.52)%,黄芩素为(1.04±0.26)%,汉黄芩素(0.27±0.07)%;野生黄芩含黄芩苷(11.93±1.62)%,黄芩素(1.03±0.26)%,汉黄芩素(0.27±0.06)%;栽培黄芩的浸出物为(52.07±3.05)%,野生黄芩(41.21±2.86)%。结论: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的指纹图谱略有差异;栽培黄芩中黄芩苷和浸出物的含量高于野生黄芩。 相似文献
8.
徐长卿野生品及栽培品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薄层层析对徐长卿野生品及栽培品中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比较;采用乙醇提取——差示光谱法测定了徐长卿野生品及栽培品中丹皮酚的含量。结果:徐长卿野生品及栽培品中所含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不同生长年限栽培的徐长卿,丹皮酚含量相差较大;不同采集时间,其中丹皮酚含量也有差别;而根及根茎中丹皮酚含量较全草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野生与栽培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利用聚类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分类,通过相关分析研究海拔对掌叶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野生掌叶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29%~0.67%,0.47%~1.33%,0.25%~0.87%,0.55%~1.00%,0.06%~0.48%;栽培掌叶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07%,0%~0.06%,0%~0.15%,0%~0.34%,0%~0.08%.聚类分析将野生掌叶大黄与栽培掌叶大黄明显地划为两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对掌叶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结论 野生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普遍高于栽培掌叶大黄.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通过对不同产地赤芍和白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比较,进一步完善芍药野生品与栽培品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的胶束电动色谱(MEKC)分离模式,测定了16个产地20个赤、白芍样品中的4个有代表性的活性成分:芍药苷、苯甲酸、D-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并比较各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结果①野生芍药根(赤芍)中芍药苷含量大于6%,D-儿茶素含量高于0.05%。未加工的栽培芍药根中芍药苷含量小于6%,未检测到D-儿茶素。在同样条件下,加工后的栽培芍药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下降了37%~56%,仍未检测到D-儿茶素,苯甲酸的变化最大,下降达83%~92%。②内蒙古多伦赤芍与大、小兴安岭所产赤芍在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上存在差异。③不同产地、特别是道地与非道地的白芍药材之间,化学成分的比例有所不同。结论运用HPCE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对野生与栽培芍药根的活性成分差异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区别同为芍药来源的赤芍和白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赤芍和白芍不同部位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含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赤、白芍不同部位中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含量差异,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色谱柱:Hypersil C18柱(4.6 mm×20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水(14∶86);检测:UV 230 nm;流速:1.0 ml/min;柱温:25℃。结果赤、白芍不同部位中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含量不同。结论运用HPLC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赤、白芍不同部位中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差异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区别同为芍药来源的赤芍和白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初生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测定3个方面,对野生与栽培赤芍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收集17批野生赤芍和9批栽培赤芍,使用游标卡尺及天平测量其性状数据,番红固绿染色法制作石蜡切片并观察显微特征,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2201浸出物测定法和通则2202鞣质含量测定法,分别测定醇溶性浸出物和总鞣制含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蒽酮比色法测定淀粉含量,范氏洗涤纤维分析法测定纤维类成分含量,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UPLC-ELSD)测定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UPLC测定次生代谢物(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鞣花酸、1,2,3,6-四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酰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柚皮素、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芍药内酯苷)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野生和栽培赤芍的各项含量测定数据进行分析,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P<0.05为标准,确定不同要素对两者差异的贡献。结果 性状方面,野生赤芍呈现传统总结的“糟皮粉碴”特征,其外皮疏松易脱落,表面有纵沟及皱纹,而栽培赤芍外皮不易脱落,表面较为光滑;野生赤芍断面木质部放射状纹理更明显,呈菊花心,空泡且裂隙较多,栽培赤芍断面木质部放射状状纹理不明显,致密,个别存在裂隙。显微方面,野生赤芍较栽培赤芍木质部放射状导管排列数更多,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草酸钙簇晶数量在野生赤芍中较多,而淀粉粒数量在栽培赤芍中明显增多。初生化学成分含量方面,栽培赤芍的多糖、淀粉含量明显高于野生赤芍(P<0.05),纤维素、木质素、果糖、葡萄糖含量在野生赤芍中明显高于栽培赤芍(P<0.05)。13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野生赤芍中芍药苷、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氧化芍药苷含量明显高于栽培赤芍(P<0.05),而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酸、鞣花酸、柚皮素、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芍药内酯苷含量则明显低于栽培赤芍(P<0.05)。共筛选出10个对区分野生与栽培赤芍贡献较大的变量,包括芍药内酯苷、纤维素、苯甲酰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柚皮素、鞣花酸、淀粉、木质素、芍药苷、总鞣质。结论 野生和栽培赤芍在性状、显微特征、初生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建议增加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比值、氧化芍药苷及纤维素含量等能够作为表征不同生产方式赤芍的指标,以完善赤芍的质量标准。该研究可为赤芍质量标准的提升和引导赤芍高品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中药材赤芍的质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水平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HATR-FTIR)测定了赤芍及其伪品的FTIR,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排序比较了正伪品之间的差异程度。结果发现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主成分分析在反映同属不同种及同种不同产地植物化学组成差异程度上具有应用价值。结论采用FTIR直接测定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赤芍的质量分析,简便、快速、准确,而且不需制备样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显微定量法,对赤芍簇晶进行显微定量研究;对赤芍显微特征常数进行测定研究。方法:1容量分析法:将药材粉碎,过筛,精称定量的粉末,放入干净的研钵中,用水合氯醛试液将粉末转移至25 m L容量瓶,加入相应的甘油量,用水合氯醛定容,得供试品混悬液。充分摇匀后,用微量移液器准确吸取0.02 m L样品液置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完成制片。在显微镜下按"之"字形观察,记录每张片子的显微特征个数,每个样品平行做3次,每次平行装片50张,将所得结果随机分为5组,计算每组的平均值,再按照公式计算显微特征常数值。2成药前处理方法:将成药小心粉碎至完全过一定目数的筛,加适量水,充分研磨搅匀,离心,倾出上层液,向沉淀中加入清水,将沉淀搅起与水混匀,离心,不断重复上述操作,直至上层液澄清,将沉淀取出,置烘箱内低温干燥(<60℃),待干透后再将其研磨过相同目数的筛,备用。 相似文献
16.
赤芍与白芍的药理作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对赤芍和白芍的80%乙醇提取物及其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进行药理活性比较,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奠定基础。方法: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渗出法比较赤芍和白芍的抗炎作用;以血液流变学指标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比较赤芍和白芍的活血化瘀作用。结果:赤芍与白芍的提取物及其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均有明显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作用,而均无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的作用。结论:白芍总提物对抑制炎性水肿和炎性渗出均有很好的效果,而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赤芍总提物的作用明显优于白芍总提物。 相似文献
17.
An investigation was designed and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pharmacokinetics difference of paeoniflorin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extracts of Radix Paeoniae Rubra and Radix Paeoniae Alba to rats on separate occasions. Quantification of paeoniflorin in rat plasma was achieved using a simple and rapid HPLC method for pharmacokinetic study.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decoctions of Radix Paeoniae Rubra and Radix Paeoniae Alba, paeoniflorin was absorbed and reached a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3.69 ± 1.46 and 1.46 ± 0.29 (p < 0.05) μg/ml at 1.67 ± 0.43 and 0.80 ± 0.35 h (p < 0.05),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AUC (18.85 ± 7.54 μg h/ml)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paeoniflorin solution, a smaller AUC (10.61 ± 1.51 μg h/ml, p < 0.05) and a larger AUC (24.89 ± 7.41 μg h/ml) of paeoniflorin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decoctions of Radix Paeoniae Alba and Radix Paeoniae Rubra we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paeoniflorin including the tmax, Cmax, AUC, t1/2, CL, and Vd among the animals orally administered the decoctions of Radix Paeoniae Rubra and Radix Paeoniae Alba. In particular, the parameters of tmax, Cmax, and AUC of paeoniflorin were remarkably increased (P < 0.05, P < 0.001) when oral administering paeoniflorin in the decoctions of Radix Paeoniae Rubra, but t1/2, Vd, and CL were decreased (P < 0.05 or P < 0.01), in comparison of the decoction of Radix Paeoniae Alba. 相似文献
18.
赤芍中芍药苷提取溶剂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赤芍中芍药苷提取的最佳溶剂。方法:选用甲醇、乙醇和水三种不同溶剂提取,用YWG-C18(250×4.6mm)色谱柱,以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32∶68)为流动相测定芍药苷的含量,检测波长为230nm。结果:在所试浓度(0.010~0.200μg/μ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n=5;以甲醇、75%的乙醇、重蒸馏水作溶剂赤芍中芍药苷的含量分别为3.01%、3.09%、3.07%。结论:结果表明,以甲醇、75%乙醇、重蒸馏水作溶剂赤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重蒸馏水作溶剂可以避免甲醇较强的毒性且廉价;我们认为使用重蒸馏水做溶剂优于乙醇、甲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