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鼻脑靶向给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经鼻脑靶向理论及其制剂的研发现状,为开发中药鼻腔脑靶向药物提供依据。以经鼻给药、鼻腔给药、脑靶向等关键词检索中英文文献51篇。通过解释鼻腔生理结构的特点,分析药物经鼻脑靶向转运的作用机制,介绍了经鼻脑靶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实例;通过了解经鼻给药新型制剂(原位凝胶、脂质体、微球、纳米粒制剂),并结合中药鼻疗法,阐述了我国中药现有经鼻制剂的应用及开发中药脑靶向制剂的可能途径,认为中药经鼻给药脑靶向制剂具有广阔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鼻用制剂具有独特的给药优势,在局部和全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我国中医药鼻腔给药治疗历史悠久,近年来,中药鼻用制剂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数据库、药智网及中国知网近30年收载的中药鼻用制剂相关信息,笔者对现代中药鼻用制剂的剂型、上市产品、常用中药、辅料、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方面进行了梳理,围绕中药鼻用制剂发展中面临的部分产品剂量不准确、辅料质量标准体系不齐全、安全性评价建设不完善、鼻腔给药装置研发较为缺乏等诸多问题,从中药提取分离工艺的优化、辅料的质量控制与使用、新剂型的开发、中药鼻腔给药的安全性评价、鼻腔给药装置的设计研发等方面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对策和展望,以期为中药鼻用制剂的开发提供思路,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鹏跃  杜守颖  杨冰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56-3462
中药经鼻给药历史悠久。现代研究表明,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鼻腔给药吸收迅速、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脑靶向性好,在无创性递药入脑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然而目前中药经鼻递药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课题组近年来以治疗脑中风的"醒脑静"和"通窍散瘀方"为模型药物,对中药经鼻给药后不同性质成分的体内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以MDCK/MDCK-MDR1细胞模拟血脑屏障,对生理、病理条件下的药物透过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复方中芳香开窍药的促透机制进行了探索,证实了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制备了载药量大、刺激性小的鼻用微乳,以药动学行为和荧光成像实验对微乳不同途径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进行了评价。在刺激性研究方面,课题组采用消化法-免疫磁珠法获得了高纯度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HNEC),对药物的鼻黏膜刺激性进行了评价;以单次及多次给药黏膜的刺激性及可恢复性为指标对鼻用制剂的刺激性进行了初步评价。该文拟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中药经鼻递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清喷鼻微乳对PC12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脑清喷鼻微乳含药血清对谷氨酸和物理缺氧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影响,比较微乳制剂和传统水提液的效果及灌胃和鼻腔不同给药途径的区别。结果:复方中药制剂脑清喷鼻微乳可明显对抗缺氧引起的PC12细胞形态改变,增加细胞的存活率,降低LDH的漏出;微乳制剂比传统水提液保护效果好,灌胃给药途径和鼻腔给药途径的保护效果相当。结论:脑清喷鼻微乳含药血清对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向燕  龙宇  谭裕君  李楠 《中成药》2020,(4):991-995
近年来,脑部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生活质量。传统给药途径因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肝首过效应等障碍的存在,药物难以到达脑部发挥疗效。鼻腔和脑位置的特殊性,以及鼻腔内丰富的鼻黏膜都为药物经鼻入脑发挥作用奠定基础,但鼻腔体积有限,为了使药物可靶向脑部发挥作用,新技术和新剂型可发挥其独特优势。中药在治疗脑部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故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对可应用于鼻脑靶向给药的中药有效成分进行概述,以期为脑部疾病相关药物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醒脑静是临床用于治疗脑中风急性期的有效药物,与注射给药相比,醒脑静鼻腔给药具有显著的脑靶向性,将醒脑静制成微乳鼻腔给药可以解决大剂量高浓度中药不同极性复方成分的载药问题并能够降低对鼻黏膜的刺激性.该研究以体积校正法,采用改良的大鼠在体鼻循环模型比较醒脑静不同制剂中有效成分栀子苷大鼠鼻腔吸收特性.结果表明,醒脑静滴鼻液中栀子苷吸收速率常数为(2.95±0.25)×10-3 min-1,醒脑静微乳中栀子苷吸收速率常数为(2.t6±0.21) ×10-3min-1,醒脑静不同制剂中栀子苷的大鼠鼻腔吸收符合一级速率过程,为被动吸收,醒脑静滴鼻液中栀子苷的鼻腔吸收较醒脑静微乳快,为醒脑静鼻用制剂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综述国内近10年中药经鼻给药治疗全身性疾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运用,表明中药经鼻给药治疗全身性疾病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鼻腔冲洗对鼻内镜术后鼻腔、鼻窦黏膜恢复的影响。方法:将鼻内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各20例。治疗组术后采用中药制剂愈鼻液进行鼻腔冲洗,对照组术后采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分别于术后14、21、30、60、90天在鼻内镜下作Lund-kennedy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21、28、60、90天,治疗组Lund-kenned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愈鼻液鼻腔冲洗对术后鼻腔黏膜的恢复疗效比生理盐水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张志芬 《中草药》2005,36(12):1913-1913
《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制剂通则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类更趋合理,为我国新药研发及已上市药品的规范打下基础,鼻用制剂与耳用制剂亦做了类似的调整。在《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用于鼻腔给药的制剂有滴鼻剂、洗剂、喷雾剂、软膏剂、乳膏剂、散剂、粉雾剂等[1],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将直接用于鼻腔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统归为鼻用制剂,《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的鼻用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与化学药物制成的直接用于鼻腔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2]。鼻腔给药可避免胃酸分解和肝脏首关效应,吸收快、生物利用…  相似文献   

10.
脑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近年来脑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为新型中药脑靶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解释了血脑屏障的生理结构特点,介绍了常用的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方法;通过了解脑靶向制剂的给药方式及新剂型研究(β-环糊精包合物、前体药物、脂质体、纳米粒、微乳、原位凝胶),阐述了中药经鼻腔给药发挥中枢治疗作用的优势和可行性,认为中药在脑靶向给药方面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黄哲  赵祥琦  林学怡  徐凤翔 《中草药》2021,52(17):5465-5474
随着2020版《药品管理法》正式增设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MAH)制度、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以及《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药正式进入全生命周期监管时代。当前,我国尚未能建立起一个符合中药规律和发展特点的全生命周期中药监管体系,中药产品疗效不稳定,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安全性和使用有效性难以取得国际市场的重视和认可。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全生命周期的中药监管体系,加强对中药的科学监管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国中药全生命周期实际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环节指标,构建科学的中药全生命周期监管的评价体系,采用基于模糊群决策的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各因素,以期规范中药全生命周期监管,促进中药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鼻腔给药作为脑靶向给药的途径之一。 方法 :通过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建立、脑内药物浓度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说明鼻腔给药的优越性。 结果 :鼻腔给药可以提高药物在脑内的浓度,达到脑靶向给药的目的。 结论 :脑靶向给药存在的问题仍是对血脑屏障的认识不够深入,随着对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脑部与鼻腔的结构相连优势、脑内发病机制认识以及靶向药物在脑内的药物动力学规律的深入研究,脑靶向给药研究必有突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成为中药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从该给药系统类型、体外释放评价方法、体内释放评价方法、体内体外相关性评价方法等方面,对近年国内外口服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口服中药缓控释制剂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很多中药有效成分以苷的形式存在,近年来,中药苷类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经不同途径给药后苷类及其代谢产物的组织分布情况直接影响其疗效。随着中药苷类用于脑部疾病防治的报道日益增多,苷类的脑组织分布规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据报道,苷在体内各组织广泛分布,有些苷可以到达脑组织,有些苷却不能进入脑组织。该研究对苷类及其代谢产物对脑部疾病的作用、在脑组织的分布情况和剂型对药物脑组织分布影响的近年报道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类中药在脑部疾病防治中的研究及其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斑马鱼在毒理研究、活性成分筛选、药效评价和代谢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斑马鱼作为活体动物模型,具有筛选周期短,易于观察,与人类相关性高等优点,对于成分复杂的方药样品有很好的适应性,逐渐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当中。探讨了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在方药效应评价、配伍规律研究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以期有利于方药基础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上市后临床文献评价的流程与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峘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848-2850
中成药上市后临床文献评价是通过全面获取、分析药物的相关研究文献,对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进行基于文献证据的综合评估,是循证药物评价的一部分.文献评价在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中处于基础和关键的地位.通过文献评价,可以全面掌握上市药物的文献信息、把握中药品种二次开发的朝向、进一步明确临床适应症、完善药品说明书等.该文论述了中药上市后临床文献评价的主要步骤与重点.强调安全性文献评价应重视全面收集药品的安全性信息;有效性评价应注重中药在改善证候、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特色优势;经济学文献评价应注意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可靠性、灵敏度与外推性.  相似文献   

17.
上市后评价是对药品临床应用的风险、效益等进行全面、系统评估的过程,科学系统的上市后评价结果,既可为中药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数据支持,也是监管部门制订风险管理措施的可靠依据。随着人民群众治疗及预防疾病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的应用更加广泛,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早期发现中药安全风险信号,有针对性的开展中药上市后评价研究,及时控制风险,已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的挑战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向菲  张晓钢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9):2755-2758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2001年11月发布第1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至今已共有32期,报道了中西药66个品种的不良反应,其中涉及中药品种12个,有效地提醒了全社会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关注.为统计分析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情况,共搜集到2005年至2009年的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医药卫生目录下中药不良反应相关部分文献462篇,从中筛选出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文献共计79篇.对79篇文献进行逐篇阅读,只有8.9%左右的文献能够正确辨识中药与西药,证明中医药工作者在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上还有待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