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卒中具有高致残率的特点,70%~80%的患者存在卒中后功能障碍,康复是降低卒中后功能障碍非常有效的方法。卒中后早期康复试验证据较少,卒中后开展康复的最佳时间仍然不确定。尽管证据仍不充足,但是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卒中后前2周内开展康复治疗是有益的。本文就卒中康复相关机制及卒中后早期康复循证医学证据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2006年卒中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血压、糖尿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等一直被认为是血管病的经典危险因素,对这些因素的的干预所取得的成就为卒中防治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些可干预、环境性危险因素的控制并未降低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而遗传因素在卒中发病中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卒中患者致死率逐年下降;然而,卒中患病率和致残率却逐年升高。卒中后认知障碍是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而认知障碍显著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音乐疗法是一项新的康复治疗技术,旨在通过音乐调节神经兴奋性和人体内循环,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帮助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本文对音乐影响认知功能的机制、音乐疗法的国内外进展、音乐疗法在卒中认知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是神经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对卒中患者的上肢进行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上肢康复机器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本体结构、基于肌电信号和脑电信号等生物电信号的康复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技术、康复机器人的位置及接触力控制技术以及上肢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价方法,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时代,我国卒中的发病率已跃居危害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首,而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卒中不仅死亡率高,而且致残率高,80%经救治而存活的卒中患者,都遗留有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和痴呆等残疾,成为我国肢残、智残和多重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国内外大量研究业已证明,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残疾程度,对卒中患者功能水平的提高和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防部卒中康复指南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的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已受到各方面极大关注。目前治疗措施很多,可供选用的药物也很多,并不断有新的治疗方法问世,使卒中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是卒中的致残率依然很高,已成为致残的主要原因。大量的研究和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康复对减少卒中的致残率有重大作用,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感染是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卒中后,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发生率较高,会加重患者病情,与预后密切相关,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SAP相关危险因素,早期识别SAP,及时给予有效的中西医康复治疗,可以促进炎性反应消退,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SAP中西医康复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9.
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重症卒中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但长期气管切开套管留置易造成多
种并发症,及早康复介入可促进患者早期拔管。本文从呼吸功能康复、吞咽康复、说话瓣膜的使用、
气道及套管的循证护理管理和一般支持治疗方面对促进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康复治疗进展进
行了归纳总结,为提高临床卒中患者拔管率提供参考。气道廓清技术、呼吸肌训练、运动训练和体位
管理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直接与间接吞咽功能训练、唾液的管理和咽腔电刺激可改善患者吞咽功
能;说话瓣膜的合理使用可促进患者早日拔管;对气道进行气道湿化、气囊管理和吸痰护理,对套管
进行合理的固定与清洁消毒等,可减少并发症,防止感染;稳定患者病情,给予良好的营养支持和心
理康复等一般支持治疗,可提高拔管成功率。虽然目前对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康复治疗并无统一
标准,但是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拔管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脑保护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将近一个世纪,特别是上个世纪后叶,随着各种脑损伤机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卒中损伤机制的逐渐明了,给脑保护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卒中是一类病因复杂的疾病,其损伤机制也十分复杂,而且往往是多种病因并存, 相似文献
11.
卒中患者大多遗留运动、认知、语言等功能障碍导致其日常生活需要大量帮助,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康复治疗可促进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但常规康复治疗存在诸多限制,面对卒中患者巨大的康复需求,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智能康复新技术主要包括虚拟现实、脑机接口和康复机器人技术等,可提高卒中患者的神经可塑性并改善其运动、认知及语言等功能,其中联合不同智能技术的康复训练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的效果。但目前智能技术在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不足,且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较少。未来应积极探索智能新技术的最佳干预时机和循证治疗方案,研发更加安全、高效的康复新设备,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促进不同智能技术的联合治疗在卒中康复中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卒中在发达国家居民死因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心肌梗塞和肿瘤,卒中还是最常见的致残性疾病。85%的卒中为缺血性卒中,其余为出血性卒中。在完全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中,患病1年后有60%死亡,还有35%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生活不能自理。而较轻的卒中也有40%的患者死亡或生活不能自理。卒中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总之,卒中是不断进展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14.
15.
同向偏盲(homonymous hemianopsia,HH)是卒中后临床常见的视野缺损症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国外统计有37.6%的患者为完全性同向偏盲,62.4%为不完全性,其中部分为象限盲,常伴有脑干、小脑或大脑半球症状和体征[1]。约有30%的卒中患者合并有同向偏盲和同象限盲[2],其中70%是由后循环病变枕叶损伤所致[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