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1例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合并腮腺损伤患者中急性损伤70例痊愈,无一例出现腮瘘、腮腺导管瘘;急性损伤中面神经吻合的者在术后9~12个月恢复正常;陈旧性损伤11例中,腮腺腺体瘘及导管瘘的患者均全部治愈,面神经吻合及神经移植2例,一年半后成功1例,1例无效。结论对颌面部软组织损伤者应仔细判断有无腮腺、面神经损伤,争取在急性损伤期得到妥善处理,减少腮腺导管瘘及腺体瘘发生。陈旧性腮腺损伤者应尽可能保留腮腺的功能,严格根据不同类型制定合理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对收治的28例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患者,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例患者,通过对腮腺或其主导管损伤进行积极处理,所有患者均痊愈,术后8~20d出院,平均住院(12.8±5.1)d,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腮瘘、腮腺导管瘘等并发症。急性损伤17例中,4例进行面神经吻合的,3例8~10个月后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另1例于1年后恢复。11例陈旧性损伤的患者经积极治疗也全部治愈,3例行面神经吻合术,1年后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结论对于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病例应在早期进行细致的清创,及早发现腮腺及面神经损伤,并进行合理处理,减少并发症发生。对陈旧性损伤应依据不同损伤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促进腮腺导管瘘及面神经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治疗体会。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31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急性21例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患者通过对腮腺或其主导管损伤进行积极处理,21例患者在10~20d,平均16d,伤口Ⅰ期愈合,没有出现1例腮瘘、腮腺导管瘘;急性损伤中进行面神经吻合的4例,面神经8~10个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3例,另1例于1年后恢复。陈旧性损伤10例中腮腺腺体瘘及导管瘘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均全部治愈,2例面神经吻合神经移植,1年后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结论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病例应在创伤早期进行细致的清创,及早发现腮腺损伤,进行急性期合理处理,减少并发症发生。对陈旧性损伤应判断损伤情况,采取不同的积极处理方法促进腮腺导管瘘、腺体瘘及面神经损伤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合并腮腺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合并腮腺损伤患者74例,根据损伤的新鲜程度选择不同治疗方法,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40例急性损伤患者均痊愈,术后未出现腮腺导管瘘、腮瘘,患者均在术后9-12月内恢复正常;34例陈旧性损伤患者中,导管瘘及腮腺腺体瘘患者均痊愈,其中神经移植及面神经吻合患者3例。结论明确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合并腮腺损伤患者的损伤类型,并尽早处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合并腮腺损伤的临床治疗及疗效分析。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本院诊治的35例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合并腮腺损伤患者,根据损伤新鲜程度,分为30例急性损伤和5例陈旧性损伤,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30例急性损伤患者全部治愈,平均住院(12.0±5.0)d,伤口均达到I期愈合标准,没有出现腮瘘、腮腺导管瘘等并发症,面神经吻合患者也在术后12个月内恢复正常;5例陈旧性损伤患者,腮瘘、腮腺导管瘘经治疗均治愈,面神经吻合患者也在术后12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对于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合并腮腺损伤患者,首先准确划分损伤类型,尽可能在急性损伤期处理,减少腮瘘、腮腺导管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的临床诊治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患者56例,其中33例患者为急性损伤,23例患者为陈旧性损伤。单纯腮腺损伤的患者于局麻下进行直接修复,伴有其他损伤的患者于全麻下进行修复。结果急性损伤患者的Ⅰ期愈合率和面神经功能恢复率与陈旧损伤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损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陈旧损伤患者(P〈0.05)。结论对于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清创和治疗,并根据患者的损伤情况选择最为适合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的修复患者的损伤,恢复患者的面神经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损伤的临床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对80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80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80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均抢救成功,不存在死亡病例。手术结束后,有3例患者发生感染,经多次换药以及抗感染治疗后均痊愈,且面部外形及生理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临床上治疗口腔颌面部损伤,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病情程度对患者实施对症处理,应尽早缝合患者的伤口,避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耳乳突手术中面神经骨管缺损或损伤后处理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8例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作手术探查,其中颞骨外伤2例,中耳炎术后复发至面瘫1例,中耳炎5例。发现中耳乳突手术中面神经骨管损伤或缺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对患者术前、术后行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作面神经功能评价。结果神经损伤部位为鼓室段4例,鼓室段与锥段3例,鼓室段与乳突段1例,术中行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术4例,面神经减压术4例,手术前后对所有患者使用House-Brackmann对面神经功能进行分级,随访2年后,观察患者的神经骨管损伤修复效果。面神经减压术中3例恢复至Ⅱ级,1例恢复至Ⅲ级;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术2例均恢复至Ⅲ级,2例恢复至Ⅱ级。结论面神经鼓室段是最易受伤的部位,面神经骨管损伤时间长,损伤程度较重,为面肌功能恢复不良的主要因素,实施早期手术探查损伤位置,采取手术措施进行处理,术后用相关药物治疗,是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带蒂颊脂垫在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择期行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患者74例,给予蒂颊脂垫填充于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处,创面加压缝合,对颊脂垫愈合情况和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术后共52例(70.3%)患者后接受随访,平均随访为(13.5±4.4)个月,颊脂垫表面完全上皮化,与周围正常黏膜组织在色泽、弹性、质地、光滑度方面基本相同,颊脂垫均成功愈合和成活,未见局部血肿、坏死液化、张口受限、腮腺管损伤或面部不对称等不良反应。结论带蒂颊脂垫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操作简单、易获取、成活率高、安全,是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0.
刘学军  王乐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163+165-163,165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总结应用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体会。方法对187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损伤原因、骨折类型、部位、合并伤、治疗方法及术后疗效。结果致伤原因最多为交通事故,骨折部位下颌骨最多。187例口腔颌面部骨折行手术复位和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后.99%患者咬合关系、面部形态、功能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颌面部解剖结构特殊,生理功能重要,正确及时地处理颌面部骨折,能促进颌面部功能的恢复,防止面部畸形,坚强内固定技术是实现颌面部骨折I期愈合最直接的手段,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损伤的致伤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647例颌面外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647例,2例车祸均因多发颌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出血过多,导致休克抢救无效死亡。454例口腔软组织损伤者,3例伤口感染,其它均I期愈合。85例牙外伤行0.3结扎丝结加光固化树脂固定一个月。根据患者牙情况行根管治疗、冠修复。107例颌骨骨折中97例愈合良好,面部外形及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颌面外伤诊治过程中,首先确定患者在无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方可给予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处理,对软组织损伤一期缝合,对骨折病例尽早复位内固定,使损伤部位尽早恢复正常功能与外型。  相似文献   

12.
李海 《中国医药指南》2012,(33):606-608
目的通过分析手术治疗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寻找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8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随着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手术治疗,对照组行放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4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有38例肿块彻底消除,有2例肿块明显变小,总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40例患者经过放射治疗后,有30例肿块完全消失,6例肿块明显缩小,4例肿块无变化,总有效率为75%。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病者行手术治疗,治疗效率高、治愈效果好且并发症少,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最佳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本站2009年1月~2013年9月共收治的69例颌面部损伤患者临床治疗病例的分析,69例患者均治愈出站。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口腔颌面部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耳胆脂瘤伴面神经受累的临床特点及其情绪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耳鼻喉科住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中耳胆脂瘤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耳鼻喉科80例非中耳胆脂瘤患者为对照组。统计分析患者面神经骨管缺损部位情况;比较患者缺损部位、恢复时间、面神经功能及焦虑抑郁情绪。结果观察组中神经骨管缺损25例:膝状神经节+水平段1例、水平段17例、垂直段3例、水平段+垂直段4例。术前、术后发生面瘫的患者均有3例,术后发生面瘫均为面神经骨管胆脂瘤破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面神经暴露且与胆脂瘤及肉芽粘连,术前面瘫比术后面瘫发生时间、恢复时间长,缺损部位无明显差异。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病情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入院前、出院前焦虑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前观察组抑郁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2组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况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耳胆脂瘤伴面神经受累部位多为水平段,术后有发生面瘫风险,术前面瘫比术后面瘫发生时间、恢复时间长,患者焦虑情况、抑郁情况较严重,术后6个月中耳胆脂瘤伴面神经受累患者病情明显改善等临床特点,干预后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在临床实践中,探讨复发的原因并寻找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是提高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1]。本文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5年间34例经手术治疗的口腔颌面部癌肿近期复发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其早期复发的原因及处理方法。1患者与方法1.1患者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34例,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17~76岁,平均54.0岁,均无严重伴发疾病。所有患者均行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鳞状细胞癌,T1、T2者行局部原发灶扩大切除术,切缘位于肿瘤边界外1.0cm处,T3、T4者常规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湖南省脑科医院近2年来收治的136例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各68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综合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心理素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治疗中加强全面护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耳乳突术后迟发性面瘫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璟 《安徽医药》2009,13(5):534-535
目的分析中耳乳突术后迟发性面瘫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7年我院6例中耳乳突术后迟发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保守治疗,面神经功能评估采用House—Brackmann分析法。结果6例患者在术后2~8d出现面瘫,面瘫程度为Ⅲ~Ⅳ级,采用保守治疗后,均完全恢复。结论中耳乳突术后发生的迟发性面瘫为不完全面瘫,非神经直接损伤,属神经失用,经保守治疗后,均可完全恢复。其病因与面神经骨管缺损或骨管损伤、鼓索神经损伤、填塞物刺激、血肿压迫、手术熟练程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罗克 《江西医药》2013,48(6):512-513
目的评价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缺损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缺损缺损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修复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中优31例,良7例,优良率95%;对照组优24例,良7例,优良率为7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从2005—2009年治疗的32例恶性肿瘤患者,若术中冰冻切片证实无颈淋巴结转移,同期行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若术中冰冻切片证实有颈淋巴结转移,同期行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结果术后面部外形恢复满意,29例皮瓣一期成活,3例皮瓣二期成活。随访1~4年,30例术后无复发或转移,1例术后复发,肝转移死亡,1例术后全身骨转移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同期行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或胸大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颌面部损伤的特点,评价其治疗方法。方法:对489例口腔颌面部损伤病例进行随访和回顾性调查。结果:颌面部软组织损伤一期愈合98.2%,97.4%的骨组织损伤愈合良好。结论:应在患者生命有保障条件下,对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尽早行严格的清创缝合术,对骨组织损伤尽早行准确复位和坚强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