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禹建军  陈荣  邵东波 《吉林医学》2014,(9):1876-1877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芬太尼、丙泊酚用于全身麻醉开胸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40例。分别对患者术前术中各项指标进行观察,总结出当处于麻醉苏醒期时,患者的配合程度与躁动发生率。结果:A组、B组、C组、D组术后患者苏醒期与拔管时间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患者拔出气管导管即刻的MAP水平和HR水平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与B组、C组及D组比较,D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地佐辛超前镇痛对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及心血管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的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佐辛超前镇痛组,即观察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静脉麻醉,术中采用丙泊酚46mg/(kg·h)瑞芬太尼66mg/(kg·h)瑞芬太尼68μg/(kg·h)。D组患者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mg,C组患者则静注生理盐水1ml。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出喉罩后10min Prince-henry疼痛评分,拔出喉罩即刻躁动SAS评分及麻醉前(T0,基础值)、拔出喉罩前5min(T1),拔出喉罩即刻(T2),拔出喉罩后10min(T3)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苏醒时间、MAP、HR、T0、T1、Sp O2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2SAS评分及在T3Prince-henry评分、T2和T3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内T2和T3MAP、HR与T0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苏醒期都未发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可有效降低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中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并能降低患者拔管期心血管反应,不出现延长苏醒过程。  相似文献   

3.
郭履平  罗丹华  陈北秀  张耀之 《吉林医学》2010,31(21):3466-3467
目的:通过手术室护士对气管内全身麻醉腹腔镜下良性子宫肌瘤或良性卵巢肿瘤剔除术的手术患者术前口服黛力新辅助心理疏导,观察该干预对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设计原则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为抗焦虑抑郁药物辅助心理疏导组,B组为单纯心理疏导组,C组不做术前访视与心理干预治疗。记录比较三组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情况。结果:A、B、C三组间在插管时、气腹后5min、拔管时、拔管后5min的心率、平均压动脉压、Sp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间拔管时和拔管后5min的躁动评分、镇静评分、恶心发生率、呕吐发生率、呛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黛力新辅助心理疏导较一般术前访视更能减轻患者苏醒期躁动,从而帮助患者安全、舒适度过麻醉恢复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应用喉罩与气管导管两种气道管理方式对颅内动脉瘤介入微弹簧圈填塞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评价喉罩在该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优越性.方法 选取颅内动脉瘤填塞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喉罩喉罩组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组,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置入时(T2)、置人后5 min(T3)、填塞弹簧圈时(T4)、拔出气管导管或喉罩时(T5)、拔出后5 min(T6)的MAP、HR的变化值.记录术中两组血压波动,使用升降压药物及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 在T2、T5、T6时点,气管插管组MAP、HR明显升高(P<0.05),且与同时点的喉罩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喉罩组比较,气管插管组术中升压药的使用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填塞术中使用喉罩,具有麻醉诱导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轻、安全性好、术后躁动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喉罩与气管插管在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分析喉罩在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运用必要性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收治的需行腹腔镜手术麻醉的患者76例为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气管插管组 (n=38) 及喉罩组 (n=38) , 气管插管组患者一次性气管导管, 喉罩组采用I-GEL喉罩, 全程观察、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 (T1) 、插管 (罩) 即刻 (T2) 、气腹即刻 (T3) 、气腹后10 min (T4) 、停止气腹 (T5) 、拔管 (罩) 即刻 (T6) 6个时点的HR、MAP、PETCO2、苏醒时间以及术后苏醒期躁动、拔管时呛咳、术后咳嗽、咽喉痛和声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喉罩组各个时点的HR、MAP值明显低于气管插管组, 2组患异者PETCO2差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喉罩组的苏醒时间为 (5.12±3.82) min明显短于气管插管组的 (10.14±4.15) min (P<0.05) ;I-GEL喉罩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 气管插管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68% (P<0.05) .结论 在腹腔镜手术麻醉过程中, 采用I-GEL喉罩, 诱导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平稳, 术后苏醒时间短以及术后苏醒期躁动、拔管时呛咳、术后咳嗽、咽喉痛和声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术中通气状况良好, 安全性较高, 且患者舒适度、满意度高.具有比较好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地佐辛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时的作用。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小儿腹腔镜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空白对照组(B组),均实施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在气管插管前10分钟和拔管前15分钟静脉分别注射地佐辛(D组)、生理盐水(B组)。观察两组插管前后和拔管前后的HR、MAP变化和术后苏醒情况。结果:2组均能顺利完成手术麻醉,D组HR、MAP在插管前后、拔管前后变化均较T组小(P<0.05),2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苏醒期躁动较B组少(P<0.05)。结论:地佐辛能有效减少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插管期和苏醒拔管期循环波动的影响及术后躁动的发生而不影响术后苏醒。  相似文献   

7.
欧阳帆  张治明 《海南医学》2013,24(2):207-209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能否减轻悬雍垂腭咽成行术后延迟气管拔管的相关并发症。方法选择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择期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患者40例,ASAⅡ~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组(P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全麻插管后分别静脉注射帕瑞昔布40mg(P组)和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C组),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结束至呼吸恢复的时间(T1)、呼吸恢复至苏醒的时间(T2)、苏醒后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情况,并记录患者苏醒后至气管导管拔除的时间(耐管时间T3),记录T1、T2、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同时评估患者苏醒期间的躁动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结束至气管导管拔除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T1、T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组T3明显长于C组(P<0.01);手术结束后T1、T2、T3及拔除气管导管时的MAPP组明显较C组平稳(P<0.01),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至气管导管拔除时间P组明显长于C组。P组躁动评分明显优于C组(P<0.01)。结论术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40mg能提高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患者术后对气管导管的耐受程度,有效预防术后躁动,延迟气管导管拔管。  相似文献   

8.
张帮健  吴勇  沈娟 《西部医学》2013,25(5):752-75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D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泵注1μg/kg右美托咪啶,用时20分钟,麻醉诱导后持续泵注0.3μg/kg·h右美托咪啶直至手术结束前40分钟;C组患者泵注同样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记录患者麻醉前(T1)、拔出气管导管时(T2)、拔管后2h(T3)、4h(T4)、8h(T5)、24h(T6)等6个时段两组患者的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对T3~T64个时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VAS疼痛评分。记录2组患者在拔管后24小时内发生恶心、呕吐、躁动、寒战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在T2、T3、T4、T5时间点D组患者SBP、DBP和HR低于C组(P<0.05);在T3、T4、T5时间点D组患者VAS评分低于C组(P<0.05);D组的恶心、呕吐、躁动和寒战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全麻开胸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8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全麻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n=20):对照组(A组)、低剂量组(B组)、中剂量组(C组)和高剂量组(D组)。B组、C组和D组麻醉诱导插管前15 min分别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25,0.5,1μg/kg,继以0.4μ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每组缝皮开始时静注地佐辛0.1 mg/kg。A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术中拔除气管导管前15 min(T2)、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3)、拔除气管导管后15 min(T4)各时点分别抽取5 ml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浆。ELISA法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炎性细胞因子TN F-α、IL-10水平。观察4组患者苏醒期躁动、镇静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T2、T3、T4时点C组、D组患者血浆CRP、血浆TNF-α水平、TNF-α/IL-10比值明显低于A组(P<0.05),血浆IL-10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躁动评分明显降低(P<0.05)。T2、T3、T4时点C组患者血浆CRF、血浆TNF-α水平、TN F-α/IL-10比值明显高于D组(P<0.05),血浆IL-10水平明显低于D组(P<0.05)。与A组、B组、C组比较,D组患者镇静评分明显升高,且有过度镇静和苏醒延迟的发生(P<0.05)。心动过缓、低血压的发生较多(P<0.05)。结论:右美托眯定可减少全麻开胸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CRP、TNF-α水平、升高血浆IL-10水平、减少TNF-α/IL-10比值有关;中剂量组效果最好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0.
经春娟 《右江医学》2013,(4):513-515,518
目的探讨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全麻苏醒期躁动在肥胖患者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体重指数≥28,瑞芬太尼全麻、腹腔镜下行阑尾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每组20例。分别在手术结束前20min预静注地佐辛10mg(A组)、舒芬太尼50μg(B组)、芬太尼100μg(C组)、生理盐水2ml(D组)。观察并记录四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OT)、意识恢复时间(CT)、拔气管导管时间(BT),拔管前、后5min的MAP、HR、RR,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及拔管后呼吸抑制及再次插管例数。结果 A组、D组OT、CT、BT均较B组、C组提前(P<0.01);D组较A、B、C三组拔管前5min的MAP明显增高,HR、RR明显加快(P<0.01)。A、B、C三组均无苏醒期躁动,D组20例患者均出现术后躁动(P<0.05)。A组无一例出现拔管后呼吸抑制;B、C两组分别有5例、7例出现呼吸抑制,并各有1例需再次气管插管。结论地佐辛能安全、有效地预防肥胖患者瑞芬太尼全麻后苏醒期躁动,全麻术后苏醒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林毅 《重庆医学》2005,34(4):538-539
目的比较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时对血流动力学、全麻药用量、术后苏醒情况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8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分为全麻组(A组)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A组采用氟芬合剂、依托咪脂和维库溴铵静脉注射诱导,芬太尼、氨氟醚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B组则先行T7~8硬膜外腔穿刺置管,观察无全脊髓麻醉征象和待阻滞平面出现后,采用与A组相同的方法诱导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方法同A组,但术中每隔1h经硬膜外导管间断给予1.5%利多卡因5ml.观察麻醉前、气管插管时、切皮时、拔除气管导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用药情况、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术后24h随访情况.结果(1)与全麻相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病人手术期平均动脉压、心率平稳,差异非常显著(P<0.01);(2)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全麻药和肌松药用量少于全麻组,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1);(3)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病人术毕到疼痛开始时间比较长,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全麻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开胸手术优越于全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03例拟行择期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接受全身麻醉继以术后静脉镇痛(全身麻醉组,53例)或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继以术后硬膜外镇痛(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组,50例).分别在术前1日和术后第7天对患者进行神经精神功能9项测验,各测验项目术后值功能降低等于或超过术前值的20%判定该项目出现术后功能恶化;一个患者术后有2个或2个以上的测验项目出现功能恶化判定该患者发生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结果:92例患者完成了手术前后神经精神功能测验.术后第7天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全身麻醉组为44.4%(20/45例),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组为48.9%(23/47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短和普通外科手术是发生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在腹部手术后早期有46.7%的患者发生了认知功能障碍,但不同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教育年限短和普通外科手术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分别联合术后镇痛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血液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简单随机抽样法对9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分组,2组患者均给予乳腺癌手术,观察组(45例)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且术后行自控硬膜外镇痛,对照组(45例)采用单纯全身麻醉,且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两组均于多个时间点检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皮质醇、C反应蛋白(CRP)、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两组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入室时相比,两组诱导气管插管后、切皮后5min、拔管前等时刻MAP、HR均明显升高(P <0.05),而观察组气管插管后、切皮后5min、拔管前等时刻的MAP、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4h、24h、48h等时间上,观察组血清皮质醇、CRP水平及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术后4h、24h等时间上,观察组CD3+、CD4+及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PACU停留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手术患者,硬膜外复合全麻及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有助于维持手术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抑制应激反应,减轻免疫抑制,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4.
多模式镇痛对围术期应激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与传统术后镇痛方法对于患者应激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40例胸科手术病人,麻醉方式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随机分为2组:多模式镇痛组(A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 in静脉推注氯诺昔康0.12mg/kg,并于切皮前进行一次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手术结束开始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单纯硬膜外镇痛组(B组)于手术结束后开始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分别于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病人的VAS评分、经中心静脉抽血检测病人血糖、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记录PCA的按压次数、生命体征及副作用。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血糖、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P〈0.05)。A组患者在上升幅度明显低于B组(P〈0.01,P〈0.05)。(2)平卧时A组患者于术后8 h、12 h、24 h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7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活动时A组患者术后1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48 h,7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3)72 h内PCA按压次数A组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用于开胸手术病人,可有效调控围手术期应激反应,而且镇痛效果,优于传统的单纯硬膜外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全麻与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这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开胸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GA,n=20),全麻+单次胸椎旁阻滞组(GA+TPVB,n=20).GA组:患者经常规全麻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GA+TPVB组:全麻诱导前于T4~T5行胸椎旁阻滞,阻滞成功后记录阻滞平面,30 min后开始全麻诱导.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七氟醚MAC值控制于1.0,心率、血压维持于术前基础值的25%左右.比较两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心血管药(麻黄碱)需求量,术后6、12、24、36、48 h安静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术后6 h(T0-6)、6~12 h(T6-12)、12~24 h(T12-24)、24~36 h(T24-36)、36~48 h(T36-48)阿片类镇痛药(吗啡)消耗量,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结果 GA+TPVB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少于GA组(P<0.05);GA+TPVB组术中麻黄碱需求量多于GA组(P<0.05);GA+TPVB组术后6、12 h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低于GA组(P<0.05),GA+TPVB组与GA组术后24、36、48 h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TPVB组在T0-6、T6-12的吗啡消耗量少于GA组(P<0.05),GA+TPVB组与GA组在T12-24、T24-36、T36-48的吗啡消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内GA+TPVB组PONV发生率低于GA组(P<0.05).结论 胸椎旁阻滞可产生完善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早期(12 h内)疼痛评分,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及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周新  程红 《四川医学》2010,31(3):344-346
目的探讨心脏开胸手术中采用胸部硬膜外阻滞(TEA)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30例拟行心脏开胸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硬膜外腔术后镇痛,对照组采用阿片类药物镇痛。观察术前(T1)、术后拔管完全清醒时(T2)、术后24h(T3)、48h(T4)两组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心率(HR)变化及可察觉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T1时点血压、MAP、HR、RPP值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T4时点观察组的SBP、DBP、MAP、HR、RPP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在各时点SpO2、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有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观察组有2例(13.3%)患者于术后出现S-T段改变,对照组患者术后有12例(80.0%)患者出现S-T段改变。结论开胸手术采用TEA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亚丽  刘秀珍  王炬 《海南医学》2011,22(9):150-15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胸腺扩大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OssermannⅠ~Ⅱb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术后均使用PCEA镇痛,心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围术期心理干预。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1)、插管时(T2)、拔管时(T3)及术后60min(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不良发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T2、T3、T4与T1比较,HR和MAP均升高;两组患者在T1、T4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比较,心理干预组患者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心理干预组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够保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骶管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0例择期进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手术患儿随机分为骶管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A组)和单纯静脉麻醉组(B组)。A组静脉给药后进行骶管阻滞,B组单纯静脉麻醉。分别观察诱导前(T0)、鞘管置入时(T1)、动、静脉轨道建立时(T2)、封堵器安放时(T3)、术后10min(T4)患儿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全麻药氯胺酮和丙泊酚的使用量;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后5 h疼痛评分、术中体动例数、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 A组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B组在T1、T2、T3、T4时间点患儿心率、平均动脉压较诱导前升高(P<0.05);A组术中体动例数少于B组(P<0.01),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A组患儿全麻药氯胺酮和丙泊酚的使用量少,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等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苏醒质量高,手术后5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手术期患儿血液动力学平稳,术中体动少,麻醉效果确切;苏醒时间短,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等苏醒期不良反应少,苏醒质量高;术后镇痛作用时间持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快通道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及术后镇痛对胸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循环状况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117例ASA体格状况Ⅰ-Ⅱ级的胸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39例:静吸全麻组(A组);快通道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B组);快通道联合硬膜外阻滞加术后镇痛组(C组)。术后A组、B组常规肌注镇痛药止痛,C组术毕接镇痛泵采用硬膜外连续止痛48 h,观察3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围术期疼痛评分(VAS)及血糖分析。结果:①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入液量和ASA评级没有明显差异,与A组相比B组、C组在麻醉诱导后MAP、HR均明显降低,在拔管后MAP、HR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C组由于采用快通道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用药量减少,与A组相比,术毕完全清醒至拔管时间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知晓比较各组无差异。②3组患者术前血糖和疼痛评分没有明显差异。与B组、C组相比,A组血糖在麻醉中变化差异不大,拔管时及术后均明显增高。术后疼痛评分与C组相比,A组、B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快通道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加镇痛能更有效的减轻胸腹部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加快麻醉后恢复,有利于病人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河南省肿瘤医院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择期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老年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麻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G组),每组40例,G组进行单纯全身麻醉,TG组进行全身麻醉联合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术后采用右美托咪啶、氟比洛芬酯和舒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手术开始后30 min时(T1)、手术结束后1、6 h(T2、T3)采集患者静脉血样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记录术后2 d舒芬太尼用量、患者PCIA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及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记录神经阻滞和术后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TG组术后2 d内舒芬太尼总用量、PCIA次数和曲马多镇痛补救率均低于G组(P<0.05);TG组T1~3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低于G组(P<0.05);TG组术后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和术后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G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