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法比较神经端侧缝合与对端缝合后脊髓内神经细胞出现的时间和数量。方法 Wistar大鼠36只,切断其右侧腓总神经后,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端侧吻合组:腓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侧方窗口缝合。(B)对端缝合组:腓总神经近,远端作对端窝缝合。(C)对照组:腓总神经不作缝合。  相似文献   

2.
大鼠神经端侧缝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神经端侧缝合后再生的可能性。方法:用大鼠进行研究,实验分五组:A组,将切断的腓神经远端与正常胫神经干行端侧缝合,保留缝合部胫神经外膜;B组,同A组,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予以去除(“开窗”);C组,将一神经移植段的两端分别与正常胫神经干和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D组,将胫神经切断,近端与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E组对照:仅切断腓神经。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行电生理、组织学、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结果:鼠神经端侧缝合后腓神经远端有不同数量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结论:动物鼠类神经端侧缝合能够再生  相似文献   

3.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远期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断伤行端侧缝合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2例周围神经断伤作端侧缝合术。其中,前臂尺神经长段缺损3例,远断端与邻近正中神经干作端侧缝合;腓肠神经小腿中下段缺损7例,远断端与邻近腓浅神经干作端侧缝合;腓总神经膝上长段缺损2例,远断端与胫神经干在膝部作端侧缝合。对照组6例,皆为腓肠神经小腿中下段的缺损,远断端未作处理。术后连续随访3~5年。结果 缺损神经支配区感觉功能有所恢复,而运动功能恢复不明显。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感觉功能有一定的恢复,运动功能恢复差,临床应谨慎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4.
神经干端侧吻合后侧支发芽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为观测神经干在端侧吻合后的侧支发芽能力,分别在供体神经上作外膜开窗,检查其侧支发芽情况,并与端端吻合作比较。实验用16只成年SD大白鼠,将其随机分为4个组。1组,腓神经切断后在胫神经外膜上开窗,然后将两者作端侧吻合。2组,手术步骤同1组,但不作胫神经外膜开窗。3组,胫神经不开窗,离断的腓神经与胫神经平行缝合。4组,腓神经切断后立即行端端吻合。术后3个月,所有动物分别测定腓神经功能指数(PFI),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活性,并作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第1组与第2组的PFI,ChAT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学检查证实,侧支发芽纤维的存在,即使在第3组,也可见到大量的神经纤维,侧支发芽的纤维为小的有髓纤维。但1组的ChAT活性仅是第4组的2/3。结果提示,外膜鞘在远期对神经的侧支发芽能力几乎没有影响。神经侧支发芽能力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强,但在临床应用以前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无缺损的周围神经高位损伤,提出高位端端与低位端侧或侧侧缝合相结合的新方法,观察神经再生和靶器官的恢复情况。方法SD大鼠80只,高位切断左侧胫神经。随机分为5组:A组:胫神经两断端行端端缝合,远端于膝关节水平与腓神经干行侧侧缝合。B组:断端处理同A组,远端移植正中神经作胫腓神经干之间的端侧桥接缝合。C组:单纯作断端的端端吻合。D组:胫神经干近端结扎并固定,远端与腓神经干行侧侧缝合。E组:近端处理同D组,远端切除部分神经段后,与腓神经干行端侧缝合。术后行肌电图检查及组织学观察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4周)D、E组有神经再生,术后12周A、B组的神经再生、传导功能及靶肌肉和运动终板的恢复情况均优于C、D、E组。结论高位端端与低位端侧或侧侧缝合相结合的方法,可尽早恢复对靶组织的营养和神经再支配,为高位缝合处高质量神经的长入赢得时间,提高了有效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可直接显示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纤维侧支再生的方法。方法取5只成年Wistar大鼠,将右侧腓总神经切断,远端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作端侧缝合。术后3个月切取缝合部位神经和对侧正常胫神经,福尔马林、锇酸和甘油处理后,于手术显微镜下剥离结缔组织,将神经纤维梳理出,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另切取缝合口及其远端的腓总神经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神经端侧缝合口分离出的神经纤维,可见在郎飞结附近发出细小侧芽,而正常胫神经则未发现。缝合口纵切片见神经纤维从胫神经进入腓总神经,缝合口远端腓总神经横切片见大量再生纤维。结论采用神经纤维梳理技术可直观地显示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纤维侧支再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神经端侧缝合法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研究采用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法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的作用。方法取Wistar雌性大白鼠28只,分成3组。(1)实验组:切断大鼠左侧腓总神经,将其远断端与外膜已开窗的胫神经行端侧缝合,共28侧。(2)失神经组:大鼠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将两断端翻转固定为失神经对照侧,共14侧。(3)正常对照组:大鼠右侧腓总神经不作处理,共14侧。术后7个月,各组取胫前肌称肌湿重,并检测再生神经结构及肌纤维截面积。结果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项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1)。失神经组与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实验证实,神经端侧缝合法是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取SD雄性大鼠54只,切取右侧腓总神经10 mm,建立大鼠腓总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A组为神经“借干”修复组,将腓总神经的远、近断端均修剪成45°斜面,在胫神经干相应外膜上开窗,分别行神经外膜端侧缝合;B组为远断端端侧缝合组,将腓总神经的近端结扎并翻转缝于邻近肌肉内,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修剪成45°斜面,相应胫神经干外膜开窗,行端侧缝合;C组为自体神经回植组(对照组),将切取的腓总神经原位回植.术后20周,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20周,A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胫前肌复合动作电位、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均优于B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神经“借干”修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与端端缝合疗效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损伤后端侧缝合与端端缝合方法疗效的优劣。方法SD大鼠12只,按手术先后随机分成A,B两个时间组。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作端端缝合。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远断端与近断端上方0.5cm束外膜开窗处作自身端侧缝合。分别于术后1、3个月时作肌电图后取材,测肌湿重及作组织学检查。结果A、B两组,端侧缝合与端端缝合比较,肌电图中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胫前肌肌湿重减轻。肌纤维截面积、有髓神经纤维数均减少。经配对t检验,P值均<0.05。结论周围神经断伤作端侧缝合后,其神经再生质量不及端端缝合优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神经端侧缝合与神经转位缝合、带血运神经移植方法疗效的优劣。方法 健康兔24只,随机分成三组。A组为腓总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端侧缝合;B组为胫神经近断端转位于腓总神经远断端缝合;C组将腓总神经制成6cm长带血运移植段原位缝合做电生理检查后取材,测肌湿重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MCV、SCV显示A与B、A与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B与C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神经轴突再生显示A与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B与C、A与c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再生质量同神经转位缝合与长段带血运神经移植相比基本相同,但神经转住缝合优于带血运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