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笔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特点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5月期间281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接受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静脉溶栓、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比较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间、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接受静脉溶栓、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患者分别为51例、182例、34例、14例,接受再灌注治疗以男性为主,常伴有糖尿病史,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年龄偏小。心肌梗死部位无差异性,发病至入院时间无差异性,入院至再灌注治疗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冠状动脉造影示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补救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冠状动脉搭桥组梗死相关动脉分布、狭窄程度、病变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病变血管数有明显差异(P〈0.001),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有显著性差别(P〈0.001)。住院期间仅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有4例行再次血运重建,四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发生率无差异性,但四组患者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21例患者失访,随访期间四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因支架内再狭窄分别有6例和9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切割球囊+支架植入术。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不同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应重视对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开展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急症冠状动脉搭桥术。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再次血运重建率高(8.2%),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有望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死率高,如果病人能在起病3 h内到达医院,就能通过溶栓溶解冠状动脉血栓,抢救濒死心肌,生命转危为安.[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和中断,进而出现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尽早、充分和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重建冠状动脉血流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最佳策略,对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保护心肌泵血功能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124例AMI患者按发病到溶栓时间的不同分为5组:A组不超过2 h,B组2~4 h,C组4~6 h,D组6~12 h,静脉溶栓后观察各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并发症及死亡率.E组: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不能再通但尚在发病后6 h以内者送外院进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 本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总体为67.0%.A、B、C、D组分别是82.1%、75.0%、72.4%、42.9%;总体出血发生率为8.9%,A、B、C、D组分别是0、6.7%、10.3%、17.1%;总体30 d内死亡率为8.9%,A、B、C、D组分别是0、3.1%、6.9%、22.9%,冠状动脉再通率、出血发生率、总体30 d内死亡率比较,A、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5例中4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率80%.结论 AMI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再通率与时间呈负相关,溶栓时间越早冠状动脉再通率越高,出血并发症越少,死亡率越低,进行补救性PCI可使冠状动脉再通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急性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其直接病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继发管腔内血栓形成、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其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持续严重的缺血如超出相应心肌的耐受阈值,心肌的凋亡和坏死等不可逆过程则会发生,及时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基础。其治疗原则为: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泵衰竭,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尽快给予再灌注治疗,降低心肌耗氧量。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本文观察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及其他辅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AMI伴心源性休克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除外1例合并心室间隔穿孔。其余16例患者分为药物组5例,仅应用药物治疗;介入组11例接受溶栓,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行支架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进一步分为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对药物组和介入组,再通组和未再通组住院期间病死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药物组患者住院期间全部死亡,病死率100%。介入组患者4例死亡,病死率36%,较药物组明显降低(P<0.01)。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未再通组(TIMI0~Ⅰ级)4例,3例死亡,病死率75%,再通组(TIMIⅡ~Ⅲ级)7例,死亡1例,病死率14%,与未再通组比较病死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呼吸等治疗将有效地降低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前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丽群 《内科》2008,3(4):637-63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积极降低心肌梗死的面积是抢救心梗的关键。溶栓治疗可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从而挽救濒死的心肌组织,限制梗死范围,维持心肌功能,降低病死率。在溶栓治疗后,正确、及时、恰当地护理是溶栓成功的重要一环。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50例AMI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配合观察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 10年来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新观点 ,其中以静脉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制剂、β 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代表的药物治疗 ,以直接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和置入支架为代表的介入治疗及基因疗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涉及药物和介入两个方面。及时有效的介入治疗能迅速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与介入治疗相比,强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更容易推广实施。现就有关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影像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在349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有17例冠状动脉影像正常,分析这1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预后。结果冠状动脉影像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占17/349(4.87%),平均年龄(43.6±6.32)岁,45岁以下者15例,全部为男性,临床无心衰、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预后好。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发生在正常的冠状动脉基础上,此种情况多发生在45岁以下的男性患者,病前多健康,临床无严重并发症,预后好,预防冠状动脉痉挛是该病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各61例,比较年龄、家族史、心绞痛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史及9个月随访结果等临床的差异.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年龄多少于50岁,而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年龄多超过5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8,P=0.01);长期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心绞痛病史比例,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较高;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访9个月,再梗死、心力衰竭、心脏性死亡、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偏低.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多有吸烟史、发病年龄较年轻,多无高血压病,多无糖尿病,多无心绞痛史,多无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是由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所致。及时地溶栓治疗可以改善AMI的近晚期预后[1]。早期有效地应用溶栓药物可使住院死亡率降至10%~12%,为非溶栓治疗死亡率的1/3。很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已显示出溶栓治疗的明显益处。但溶栓治疗也有其很多限制。现将目前改善AMI预后的最新治疗和研究综述如下。1 AMI的治疗目前治疗AMI的措施及方法是根据近10余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在AMI起病12小时以内给予溶栓药物仍可获得益处,但用药越早获益越大[2]。在病人达到医院后每15…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持久地急性缺血发生局部坏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失败后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PCTA)的成功率。住院存活率及6个月随访结果。方法 28例老年人AMI,于发病(胸痛)开始6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开始90min时行冠状动脉造影,示TIMI(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1级或虽达2级但仍有胸痛,立即给予急诊补救性PTCA并记录其成功率、住院存活率,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中梗塞相关动脉(IRA)31支,其中前降支病变17支,右冠状动脉病变10支,回旋支病变4支,补救性PTCA使26例患者IRA完全再通,成功率92.9%,TIMI血流均达3级,其中10例补救性PTCA后因残余狭窄大于50%而植入支架。成功的补救性PTCA患者住院存活率96.3%,1例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4例因胸痛复发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再狭窄(15.4%)。未成功的补救性PTCA患者中1例死亡(死亡率50%)。结论 老年人AMI溶栓失败后补救性PTCA成功率及住院存活率高,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性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 ( AMI)早期溶栓治疗可使血管再通 ,显著降低病死率并改善左心室功能 ,但它有许多限制 :在全部 AMI患者中大约仅有 1/ 3适宜并接受溶栓治疗 ,无论何种溶栓剂、给药方法 ,其用药后 90分钟通畅率最多达到 85% ,达到 TMI3级血流者最多达 50 %~ 55% ;溶栓治疗后由于残余狭窄的存在 ,大约在 15~ 30天内有缺血复发 :0 .3%~ 1%发生颅内出血。故 AMI的介入性治疗近年被较广泛应用并取得重要进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PTCA) ,是以心导管技术为基础 ,应用球囊机械地扩张…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梗)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急性缺血所致。目前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方法主要通过缩小梗塞范围,恢复缺血的存活心肌的血液供应,延缓左心室重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而不能从根本上修复已坏死的心肌组织,彻底恢复心脏的正常收缩功能,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干细胞(stem cell SC)研究的兴起,细胞替代治疗应运而生,目前已成为医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1,2]。本文就当前运用干细胞再生心肌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干细胞的定义和分类:随着…  相似文献   

18.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AMI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未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梗死相关血管(IRA)(共22支血管),左前降支12例(54.5%),左回旋支5例(22.7%),右冠状动脉5例(22.7%).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1级5例(22.7%),2级13例(59.1%),3级4例(18.2%).结果 22例患者共置入22个支架,支架置入后 TIMI血流3级21例(95.5%),2级1例(4.5%),残余狭窄为3.2±2.9%,支架置入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及再次靶病变需重复再通治疗.结论急性心血肌梗死(AMI)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TIMI血流3级达到率高.  相似文献   

19.
胸部外伤后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少数为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青年(35岁以下)AMI多属后者,常见原因为冠状动脉痉挛、血液高凝状态、外伤、剧烈运动[1]、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冠状动脉炎、细菌栓子栓塞冠状动脉等,其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2000年建立心导管室,开展冠状动脉造影以来,已进行了近60例的冠状动脉造影,其中2例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