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贾明跃  丁国臣  马丽君  刘星 《武警医学》2005,16(10):764-765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在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快速的心室率,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易引起或加重心绞痛,甚至心功能不全。急需治疗减慢心室率或转复房颤。减慢心室率或转复房颤的药物有很多种,但窦性心律(窦律)的长期维持仍缺乏理想的药物,我们对19例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效果不满意者,改用小剂量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转律后维持窦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9例均经临床及心电图确诊为阵发性房颤患者,均先经过地高辛、维拉帕米、普萘洛尔、普罗…  相似文献   

2.
龚武田  罗廷福 《西南军医》2010,12(4):621-623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对房颤复律后患者窦性心律维持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68例房颤复律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胺碘酮维持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随访一年。维持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所有对象的心衰指标,统计各组房颤复发率。分析两组复发率及治疗前后心衰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复发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后心衰指标有明显差异。结论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对房颤复律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以及改善心功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3.
培哚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志雄  钱学贤 《人民军医》1998,41(11):640-641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并由此筛选对胰岛素敏感性(IS)有正性作用,至少无负性影响的药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我们采用Piatti〔1〕介绍的小剂量胰岛素、葡萄糖液持续静脉滴注方法,探讨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患者的IS,分析差异,研究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商品名为:雅施达)后患者IS的改变。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高血压病36例。按1978年WHO规定的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进行高血压病分期。测定身高、体重,推算体重指数(BMI),BMI>25kg/m2为肥胖症患者。本组高血压病期2例,期24例,期10…  相似文献   

4.
李世峰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672-1672
目的:观察应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在治疗原发病及抗凝基础上加用胺碘酮静脉应用。B组33例,在治疗原发病及抗凝基础上胺碘酮静脉应用和稳心颗粒口服。主要观察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时间,胺碘酮累计剂量及不良反应。结果:单用胺碘酮A组平均复律时间(6.6±1.2)h,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B组(1.5±0.8)h,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胺碘酮累积用量(546±72)mg,B组(240±48)m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心颗粒转复阵发性房颤可缩短复律时间,减少用量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滕国旗 《人民军医》2009,(11):752-753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将阵发性房颤112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对照组)和胺碘酮+替米沙坦组(观察组)各56例,治疗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后6、12、18个月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8个月后,对照组左心房内径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观察终点时,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8.2%,观察组为82.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优于胺碘酮,且能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并有资料显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我们于1994~1995年测定了42例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IS)和空腹血糖(BS)水平,就其中的36例给予培哚普利干预治疗,监测治疗前后IS和BS变化,以探讨IS、BS在高血压病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胺碘酮加阿替洛尔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症状明显、发作频繁的房颤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单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65例,在胺碘酮治疗基础上加阿替洛尔治疗。随访6个月,分析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了解房颤发作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治疗后4周、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均能有效地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房颤患者单用胺碘酮治疗和胺碘酮加阿替洛尔治疗均能有效复律,但胺碘酮加阿替洛尔对预防房颤复发和减少不良反应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8.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山  李晓庆  蔡士文 《西南军医》2009,11(6):1074-1075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予胺碘酮治疗,而治疗组加用稳心颗粒,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后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用药组的转复率为88.6%,胺碘酮组转复率为5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的转复时间较胺碘酮组明显缩短。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可提高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培哚普利联合非洛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患者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 38例高血压患者口服培哚普利与非洛地平缓释片 6个月后左室结构和功能改变。结果 治疗后降压效果显著 ,心率无变化 ,室间隔厚度 ,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明显降低。结论 培哚普利联合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可安全有效降压 ,同时逆转左室肥厚 ,改变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坎地沙坦酯与胺碘酮联合用药方案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针对2014年03月~2015年04月诊治的8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研究并进行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胺碘酮单药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应用坎地沙坦酯联合胺碘酮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后、一年后的左心房内径进行测量,观察心房颤动的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复发率为11.90%,复发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更占优势,P值小于0.05,治疗六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为(38.28±1.25) mm,1年后,左心房内径变为(34.32±2.62)mm,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29%和11.90% (P >0.05),经相关药物治疗后得到改善.结论 坎地沙坦酯与胺碘酮联合用药方案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复发率低,在改善心肌功能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李琳  李兴国  边晓菊  刘品 《西南军医》2009,11(6):1022-1023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病伴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62例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病人用胺碘酮加厄贝沙坦控制心律和血压。对照组用胺碘酮加倍他乐克控制心律和血压。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有7例(21.9%)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78.1%)。对照组有14例(46.1%)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53.9%)。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可以明显减低心房颤动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李庆 《人民军医》2007,50(10):615-615
2004年1~12月,我们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房颤)43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常规与小剂量胺碘酮对心房颤动(房颤)转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老年人房颤1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小剂量胺碘酮组)78例、常规组(常规剂量胺碘酮组)78例与对照组(口服安慰剂组)32例,观察用药6个月后房颤发作控制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常规组房颤控制率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小(P<0.01)。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老年人房颤有效,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4.
陈忠军  李延辉 《人民军医》2007,50(11):694-694
心房颤动(房颤)以往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发病率有所升高。我们采用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房颤48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48例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56.8±6.5)岁。阵发性房颤(每周至少发作2次)11例,持续性房颤37例。病程0.5~21年。左心房内径26.5~46.0mm;房颤24h平均心室率>90/min41例,<90/min7例;合并高血压病1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例,冠心病10例。1.2治疗方法对于阵发性房颤者,就诊时如果是窦性心律,直接口服胺碘酮200mg,每天3次,1周后改为每天2次,再1周后改为每天1次维持;就诊时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与内质网应激反应(ERS)的关系。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24h内存活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8)和培哚普利组(n=8),另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n=8)。术后第2天起培哚普利组以2mg/(kg.d)培哚普利灌胃给药,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按体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持续4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射血分数(LVEF)以及短轴缩短率(FS)等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或Western blotting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和Caspase-1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4周后,模型组LVEDD和LVESD明显升高,LVEF和FS明显下降,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和Caspase-12表达增加,培哚普利明显缓解了上述指标的变化。结论培哚普利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GRP78和Caspase-12的表达,阻断ERS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TMZ)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CHF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抗心衰治疗。对照组加服培哚普利,初始剂量2mg,每日1次,逐渐加至靶剂量4mg,每日1次;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曲美他嗪20mg/次,3次/d。治疗12周。结果治疗12周,两组心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4%,较对照组(80.6%)显著提高(P〈0.05);超声心动图LVEF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LVEDD、LVESD、LADD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对照组无改善;两组均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TMZ联合培哚普利治疗CH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观察培哚普利对其影响。方法:286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2组,培哚普利治疗组(Pe组)及常规治疗组(sham组),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CEC)、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Pe组改善更明显(P〈0.01)。CHF患者血中CEC和ET明显增加(P〈0.05),NO浓度明显下降(P〈0.05),它们的变化程度与心衰严重程度相一致。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CEC和ET明显下降(P〈0.05),NO浓度明显升高(P〈0.05),但Pe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老年CHF患者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明显受损,培哚普利能改善CHF患者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保护内皮细胞,同时明显改善老年CHF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毛花苷C 胺碘酮(Am)以及单用Am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快速心房颤动(AF)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先静脉注射毛花苷C0.4mg,1h后仍为AF者,则按对照组方法应用Am;对照组先静脉注射Am150mg(负荷剂量)后,继以0.5~1.0mg/min维持静脉滴注。结果:两组病例均复律成功。复律所需时间:观察组(8.2±7.0)h,对照组(15.6±13.2)h,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复律所需Am累计用量:观察组(540.0±402.8)mg,对照组(906.0±692.4)mg,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后心室率变化:观察组治疗前(148.0±17.5)/min,治疗2h后(105.7±10.2)/min,对照组治疗前(146.0±18.3)/min,治疗后2h(108.6±9.1)/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毛花苷C Am联合较单用Am治疗AMI伴快速AF疗效更好,两种方法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对24例长期口服小剂量胺碘酮的患者用Hplc5060Varian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估其长期疗效与血药浓度的关系.经平均13.4个月的观察,显示对常见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83.4%,有效血浓度为0.59±0.07~1.06±0.12μg/ml,平均为0.75±0.09μg/ml.服药期间未发现严重副作用,为需要长期口服胺碘酮的患者提供了选择有效维持量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不同剂量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的临床疗效 ,探讨经静脉途径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的最佳剂量 ,对临床应用胺碘酮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 2 0 0 2年 1月~ 2 0 0 4年 6月收入我院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6 0例 ,年龄 4 8~ 81岁 ,平均 (6 9± 9)岁。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2 0人。组 1:以 75mg 次 (生理盐水稀释成 2 0毫升 )缓慢静脉注射 10min ,每半小时不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1次 ,达 4次后以 1mg min速度静脉点滴 ,持续 6h后减半维持 2 4h或至恢复窦性心律 ;组 2 :以 15 0mg 次 (稀释成 2 0ml)静脉注射 10min ,余同组 1;组 3:以 2 5 0mg 次 (稀释成 2 0ml)静脉注射 10min ,余同组 1。结果 ①组 1、组 2、组 32 4h复律率分别为 10 0 % ,10 0 % ,95 % ,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②组1、组 2、组 3平均复律时间分别为 2 0~ 10 0 5min ,平均 (4 14 .5 8± 2 4 0 .0 1)min ,30~ 6 0 0min ,平均 (2 34.5±99 .6 )min ,30~ 96 0min ,平均 (2 74 .11± 192 .36 )min ,组 1、组 2、组 3均有显著差异 (P值分别为 0 .0 15、0 .0 4 7) ,组 2与组 3无显著差异 (P =0 .972 )。③转复时所用胺碘酮的剂量分别为 2 2 5~ 12 5 0mg ,平均(6 0 3± 2 4 6 )mg ,15 0~ 10 5 0mg ,平均 (5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