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uppert和他的同事将798名16岁以下的腹泻儿童送到德国维尔茨堡的两所医院住院治疗。其目的是为了评估肠内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EAggEC)引起儿童腹泻的作用。常规粪便培养表明只有169名为细菌性病原体感染,占21.2%。用PCR技术对粪便培养出的菌落进行  相似文献   

2.
一起由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腹泻暴发疫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一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暴发疫情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是由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污染生活用井水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是一类能产生一种或一种以上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的总称,包括400余种血清型,其中以O157∶H7血清型为主。近年来,非O157STEC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散发感染和暴发的报道明显增加,但由于非O157STEC血清型多样,菌株间表型差异较大,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能用于所有非O157STEC菌株分离的方法,因此非O157STEC的流行情况可能被低估。本文就非O157STEC的病原学、致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肠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埃希氏菌(Entero-SLTs-ProducingandInvasiveEscherichiacol-i,ESIEC)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的侵袭基因,阐明它们之间的异同。方法使用质粒酶切图谱分析,侵袭性基因ipaB、i-paC、ipaD的PCR和Southernblot杂交实验,以及利用EIEC8401菌株的侵袭性大质粒酶切产物作为探针与ESIEC大质粒进行Southernblot杂交等方法。结果发现ESIEC菌株不具有EIEC、志贺氏菌所特有的ipaB、ipaC、ipaD基因;ESIEC菌株质粒与EIEC、志贺氏菌质粒同源性很小。结论ESIEC菌株编码侵袭力的基因与EIEC及志贺氏菌的侵袭基因是完全不同的,证明对ESIEC的分类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6.
李朝宁 《内科》2011,6(1):47-48
目的调查分析肿瘤科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和危险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肿瘤外科2010年5月26日至6月3日相继发生的4例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手术部位感染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与传播途径,并采取干预措施控制感染。结果在肿瘤科病房8 d内陆续出现4例病人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经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了感染,无新发病例。结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基础疾病重,抵抗力低下,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医护人员手及医疗环境污染,是造成该感染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肠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埃希氏菌(Entero-SLTs-Producing and 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ESIEC)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的侵袭基因,阐明它们之间的异同。方法 使用质粒酶切图谱分析,侵袭性基因ipaB,ipaC,ipaD的PCR和Southern blot杂交实验,以及利用EIEC8401菌株的侵袭性大质粒酶切产物作为探针与ESIE  相似文献   

8.
9.
郑云爱  杨文东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2):1972-1973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和耐药特点。方法痰液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经ESBLs确证,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呼吸内科社区获得性感染大肠埃希菌(60.5%)显著高于医院内感染(39.5%)(P〈0.01);医院内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阳性率(63.9%)显著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44.1%)(P〈0.01),但其耐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率为零。结论本院呼吸内科产ESBLs大肠埃希菌阳性率较高,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应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正> 1989年宋元堤等用何晓青分离的5株大肠埃希氏菌属分型噬菌体对从腹泻病人和动物分离的235株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分型,可分为81个型。作者在1991年用该分型噬菌体对从腹泻病人和健康人分离的 160株ETEC进行分型,可分为17个噬菌体型。现将收集到的78株EPEC和270株ETEC进行分型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05年8月17日乌鲁木齐市某酒店员工因食用工作餐发生了一起96人的食物中毒,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确认该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O78:K80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肠埃希菌菌毛结构,了解菌毛粘附与致病及耐药的关系。方法以临床细菌性腹泻患儿新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为材料,制备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标本,对照菌分离自健康同龄儿童粪便。结果新分离的腹泻患儿大肠埃希菌普通菌毛遍布菌体,性菌毛呈分枝状,可见性菌毛多重接合。结论分离自腹泻患儿的大肠埃希菌菌毛普通菌毛多,性菌毛为分枝状,可见多向接合。  相似文献   

14.
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的耐药谱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彬  王红梅  张淑琴  刘馨 《山东医药》2011,51(25):96-97
目的动态观察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耐药谱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9年临床分离的248株大肠埃希菌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用纸片扩散确证法判断产ESBLs菌株(即ESBLs阳性菌)。结果 248株大肠埃希菌中,ESBLs阳性菌137株(占55.2%),其检出率为2007年65.6%、2008年53.8%、2009年50.0%,呈逐年下降趋势;产ESBLs菌株的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呈多重耐药,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结论大肠埃希菌ES-BLs阳性菌检出率较高,临床治疗中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的应用指征,动态监测其耐药谱变化。  相似文献   

15.
大肠埃氏菌性腹泻的病原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安徽地区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肠致病大肠埃希氏菌(EPEC)进行检测,了解本地区EPEC的检出情况、耐药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 使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分离疑似菌株进行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对EPEC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使用双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采用多重PCR法检测ESBLs基因型;根据药敏结果,进行基因扩增和测序分析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结果 2013-2017年,本地区10家哨点医院共检出不典型EPEC 85株,典型EPEC和艾伯特埃希氏菌各1株;87株菌对红霉素、氨苄西林、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萘啶酸和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100%、51.7%、40.2%、34.5%和20.7%,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定、头孢西丁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0、3.4%、5.7%和6.9%。87株菌中检测出产ESBLs 18株,TEM阳性14株、CTX-M group 1阳性6株、CTX-M group 9阳性7株。喹诺酮类耐药机制有:药物靶位及编码基因gyrA和parC突变;质粒介导的qnrA、qnrB、qnrS和aac(6′)-Ib耐药基因阳性;药物外排泵qepA和oqxAB基因阳性。结论 EPEC是本地区重要的肠道致病菌之一,对青霉素、红霉素和萘啶酸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耐药率较低;ESBLs检出率较高,基因型以TEM、CTX-M group 1和CTX-M group 9为主,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主要与gyrA、parC突变和Qnr蛋白家族相关,少数与QepA 和OqxAB外排泵相关。  相似文献   

17.
据WHO报道,截止到2011年6月18日,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在欧洲导致的感染及溶血尿毒综合征(haemolytic uraemic syndrome,HUS)患者已经达到了3517例,死亡39例.此次感染的暴发源于德国,自今年5月以来,病例不断增加,一度导致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和恐慌.以下就此次感染的元凶--EHEC以及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毒力因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细菌的致病性不是取决于致病菌的某种单一的毒力因子,而是由多种毒力因于共同决定的。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因子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致病机理的多样性。目前,根据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毒力因子,致病机理及其遗传控制.国际上将其分为五类”—一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F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肠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EAggEC)。我们实验室近年新发现并命名了一种新的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一肠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埃希氏菌(ESIEC)’‘”…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ECO)在我院2008-2012年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VITEK-Compact系统和Phoenix 100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临床分离ECO 630株,其中产ESBLs的ECO菌363株,总产酶率为57.62%。产ESBLs的ECO标本呼吸道最多(44.63%),其次是尿液(33.61%)、血液(7.44%)等,科室分布依次是重症监护室(31.13%),其次为妇产科(9.09%),心脏外科(9.09%)。药敏结果显示:产ESBLs的ECO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严重耐药性,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ESBLs的ECO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产ESBLs的ECO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严重耐药性,在治疗ECO时应根据实验室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临床检出率、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202株大肠埃希菌,统计菌株来源、分布。菌株分离及培养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鉴定采用VITET-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采用试纸法检测β-内酰胺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10种抗生素的MIC值,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202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167株产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82.67%。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标本来源以尿液为主,其次为口痰、消化道分泌物和伤口分泌物等。科室以普外科、肾内科、泌尿外科和和呼吸内科为主。产β-内酰胺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均表现出较强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00%,对亚胺培南不耐药。结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产β-内酰胺酶检出率高,耐药率较高。治疗产β-内酰胺酶菌感染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