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会导致颅骨、下颌骨、上颌骨的旋转和移位,并常伴有口颌面部软组织的不对称改变,影响美观和功能,其常用治疗手段(正畸和正颌手术)存在美学效果的局限性,正确评估形态改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与颞下颌关节形态、功能变化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发生相关,但因果关系尚存争议。本文就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患者的病因、软硬组织的改变、治疗手段以及其与TMD的关联进行综述。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偏颌是一种病因不明确,涉及到颅底、上颌骨、下颌骨形态变化、软组织形态变化、咬合改变以及颌骨旋转移位的复杂疾病,对颞下颌关节及下颌功能运动也会产生影响。偏颌患者中常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要早期治疗;其治疗手段多样,正确评估导致面部不对称的软硬组织形态变化是治疗的前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必要时合并软组织的修整)是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的有效手段。此外,偏颌与TMD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设计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2.
正颌外科患者术前的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正颌患者颞下颌关节 (TMJ)的功能状况 ,探讨牙颌面畸形与颞下颌关节之间的关系。方法正颌外科发育性牙颌面畸形 12 3例患者 ,平均年龄 2 3.8岁 ,男性 45例 ,女性 78例。颞下颌关节功能的检查方法采取问诊与检查相结合 ,颞下颌关节功能记分采取 Helkim o指数记分方法。结果  (1)牙颌面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各种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2 )男性患者弹响症状发生率高于女性 ,而女性患者关节触诊疼发生率高。(3) 16~ 2 5岁患者张口受限发生率较高 ,但大多数为轻度张口受限。(4 )不对称畸形 (下颌前突偏斜 )者弹响症状发生率较高 ,而且相应偏斜侧最大侧向移动度小。而下颌后缩组开口度明显小于其他各组 ,提示其关节功能受损较严重。结论 牙颌面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功能不同于正常人 ,部分下颌偏斜与后缩患者关节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下颌骨偏突颌畸形(Ⅲ类)合并上颌中线偏斜的颅面形态特征,总结分析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矫治此类畸形的特点及难点。方法:通过对20例下颌偏突颌畸形(Ⅲ类)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资料的对比分析,探讨该类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特点,以及正颌手术前后合理的正畸治疗,特别是上颌中线定位对保证功能与形态效果的重要性。结果:术前正畸疗程为10~2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正畸疗程为5~10个月,平均8个月。术前正畸必须解决:①去除患者三维方向的牙代偿;②协调其牙弓形态及宽度的不调;③矫正上颌中线。术后正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咬合关系进行精细调整。19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1例患者上颌中线未完全改正。结论:下颌骨偏突颌畸形(Ⅲ类)合并上颌中线偏斜的临床表现复杂,有别于单纯的骨性Ⅲ类畸形,正颌手术前后的正畸治疗是保证矫治效果达到功能形态俱佳的关键,其中术前上颌中线的准确定位尤其关键。  相似文献   

4.
<正>偏颌畸形(facial asymmetric deformity,FA)是颌骨畸形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面部左右不对称,上下牙中线不一致,颏部及下颌中线偏向一侧,可伴反或锁。FA多发于下颌骨,造成下颌偏斜(mandibular deviation,MD),同时影响面部的功能与美观。Haraguchi等统计了1 800例正畸患者,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牵引成骨技术联合正颌正畸治疗重度小下颌伴偏颌畸形患者下颌骨严重发育不足及咬合关系紊乱的疗效。方法:对2例继发于儿童时期颞下颌关节损伤的小下颌伴偏颌畸形患者采用牵张成骨技术进行治疗。手术行双侧下颌角处截骨,安置牵引器,延长下颌升支及下颌体。第二期在拆除牵引器后进行正畸治疗,继而采用正颌外科方法进一步矫正颌面畸形及咬合关系,术后正畸治疗矫正咬合关系,排齐牙列。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下颌骨最小牵引距离25 mm,最大牵引距离30 mm,牵引区成骨良好,SNB角由术前平均67°增加到术后80°,小下颌及偏颌畸形得以矫治。联合正颌外科及正畸治疗后,面形及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效果。术后经过2年6个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联合应用牵张成骨和正颌外科技术并配合正畸治疗是矫治成人重度小下颌不对称性牙颌面畸形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正颌术术后的复发往往与颞下颌关节(TMJ)结构和位置异常有关,包括髁突移位、进行性髁突吸收和关节盘移位等。正颌外科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手术,对TMJ的结构和位置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牙颌面畸形患者往往术前即有TMJ的疾病,因此正颌手术本身对TMJ的影响是否导致了复发和产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需要多项研究探索。有一些学者提出,正领手术同期行关节盘复位术可提高手术效果稳定性。对预防由于TMJ结构和位置异常引起的复发或TMD,目前临床尚无特定方法。鉴于此,本文将在正颌外科对TMJ结构的影响,与TMD的关系,以及预防术后复发和TMD的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性偏颌患者牙尖交错位紧咬牙时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特征。方法:通过CT和MRI获得影像资料,使用Mimics、CADTIA和Ansysworkbench软件,建立包括颞骨、下颌骨和关节盘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咬合时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结果:关节盘和关节窝的主要受力在偏斜对侧分布偏内,偏斜侧分布偏外;偏斜对侧应力是一种集中的方式,偏斜侧是一种分散的方式。结论:偏颌患者偏斜侧关节盘可能倾向于向外侧移位,偏斜对侧关节盘可能倾向于向内侧移位。  相似文献   

8.
正颌手术结合正畸技术可以治疗牙颌面骨性畸形。其治疗有助于患者功能,外貌,社交的改善。正颌正畸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方面,因此本文就正颌正畸治疗与颞下颌关节病的发生,转变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手术优先"正畸正颌治疗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就诊于常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的患者共计43例,均采用"手术优先"正颌正畸治疗。分别对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进行自身的评估以及客观的分析。对于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描述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T1期:一般为术前一周到两周;T2期:术后两周到三周即术后正畸开始前;T3期:整个治疗过程结束,一般为术后10个月到一年左右。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女性患者TMD发病率较男性高,所有患者治疗后TMD比例(32.6%)低于治疗前(79%)。牙合平面偏斜超过2 mm患者患有TMD概率明显高于偏斜小于2 mm的患者(P=0.009)。有TMD及无TMD患者中均存在T1到T2阶段最大张口度明显变小(P<0.001),T2到T3阶段明显增大(P<0.001),T1与T3阶段无明显变化(P>0.05)的情况。双颌手术或下颌单颌的手术方式对各阶段最大张口度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手术优先"正颌正畸治疗方法在改善骨性错牙合患者面部外形及咬合的基础上,能够缓解合并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关节症状。  相似文献   

10.
经长期观察研究表明,正颌外科手术后颜面及下颌功能并非都获得全面改善。本文就正颌外科手术后颞颌关节运动范围、咀嚼肌功能改变、(牙合)力改善、以及颞下颌关节的解剖位置变化等作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1984年,Assoion等发现了人血浆中提取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中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当PRP与氯化钙以及凝血酶混合后,各种生长因子即从血小板中的仪颗粒中释放出来^[1]。这些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相似文献   

12.
<正>肿瘤细胞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产生生长因子,作用于细胞外基质或肿瘤细胞,调节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等能力,运用特异性的分子靶向药物阻断这些生长因子与受体之间的作用治疗肿瘤是目前肿  相似文献   

13.
口腔鳞癌诱导化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口腔癌瘤的80%以上[1]。因头颈部血供丰富,其生长迅速,易发生转移,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正>外伤、感染等引起的牙髓炎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传统的牙髓炎治疗方法是对患牙进行根管治疗来保留患牙。但是经过根管治疗的牙齿失去营养代谢,丧失防御及保护功能,牙体组织变脆。对于根尖未完全发育成熟的恒牙而言,根管治疗仍然是一个临床上的挑战。尽管传统的根管治疗可以有效去除根管内牙髓感染,控制症状;但可能会造成牙根发育停滞,继而造成牙髓坏死,根管壁结构脆弱,牙根易折裂,降低牙齿存活率。因此,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颌磨牙拔除过程中牙根坠入上颌窦的取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收治的上颌磨牙拔除过程中牙根坠入上颌窦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取出病例31例,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用微创方法在内窥镜辅助下取出坠入上颌窦内牙根病例13例。随诊观察其长期并发症并评价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结果随访1~3年,采用传统方法的31例中有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肿胀、术区自发性钝痛等长期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上颌窦瘘复发,对手术效果不满意;应用内窥镜辅助下取出上颌窦内牙根的13例,无一例出现长期并发症,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用传统手术方法取出上颌窦内牙根,术后长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内窥镜下取出上颌窦内牙根是一种微创的、效果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颌面部骨组织三维测量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颌骨是面部软组织附丽的基础,其形态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软组织内部的移位和表面形态的变化。既往许多学者对颌面部骨组织形态的测量进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在口腔癌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发现血管生长在组织修复、炎症和恶性肿瘤等这些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1,2]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是肿瘤诱导产生新生血管的最关键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8.
舌下腺囊肿治疗方法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舌下腺囊肿是一种唾液腺黏液囊肿。多因腺体或导管损伤破裂,黏液溢入组织内形成,无上皮衬里;少数是舌下腺导管远端阻塞,近段分泌液潴留形成,有上皮衬里。临床上分为单纯型、口外型和哑铃型。单纯型又称蛤蟆肿,位于口内舌下区;口外型又称潜突型,位于口外下颌下区;哑铃型则是前两者的混合型。  相似文献   

19.
<正>口腔癌是指发生于口腔的恶性肿瘤,包括唇癌、牙龈癌、舌癌、软硬腭癌、颌骨癌、口底癌、涎腺癌和上颌窦癌以及发生于颜面部皮肤黏膜的癌症等。口腔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局部侵袭力强,易向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且颈部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影响很大[1]。因此,研究口腔癌的侵袭、转移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乳糜漏多发生在颈部淋巴清扫术后,因术中损伤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所致,颜色初为淡黄色,继为混浊乳白色,采用局部加压包扎的方法可取得满意的效果。而颈部外伤后引起乳糜漏却鲜有报道,治疗上也与前者不同。本文回顾1例颈部刀砍伤后出现乳糜漏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对该病的诊治进行总结。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2岁。因"颈部及全身多处刀砍伤出血半小时"急诊入院,既往体健。查体:神志清楚,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