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带蒂腹横肌瓣转位修复膈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新生儿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腹横肌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结果1)腹横肌肌性部厚度平均为(0.98±0.22)mm,与腱膜部移行处的长度平均为(10.35±1.78)cm,平脐高度的宽度平均为(4.88±1.05)cm,腱膜部平均宽度(2.62±0.51)cm.2)腹横肌血供为多源性,由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腰动脉、旋髂深动脉升支供血,位置恒定.结论设计带蒂腹横肌瓣转位修复膈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胸大肌锁骨部肌蒂锁骨瓣移位术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脑大肌锁骨部肌蒂锁骨肌骨辩转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树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胸夭肌锁骨部形态、血供及其与销合的关系。结果:购大肌锁骨部肌腹长平均为12.2cm,起始于锁骨宽平均为6.3cm,厚平均为0.7cm。止住长平均为0.6cm,厚平均为05cm,肌蒂游离长度可达10.5cm。结论:可设计以胸大肌锁骨部为蒂的锁骨肌骨辩转位修复脏骨骨不连骨缺损及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临床利用带血供肌蒂锁骨瓣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5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锁骨的形态、血供来源、分支、分布特点及其间的吻合。结果 :锁骨长 13 9± 0 .7cm ,最窄处矢状径为 1 2± 0 .4cm ;血供主要来源于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其次还通过附着于其上的肌肉获得营养 ;颈横动脉、肩胛上动脉也有分支到达锁骨。结论 :应用锁骨的血供特点和肌肉的附着特点 ,可设计带血管或肌蒂的半片锁骨骨 (膜 )瓣 ,转位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肱骨骨不连及行颈椎前路植骨。  相似文献   

4.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转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临床治疗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方法 :35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 ,观测了比目鱼肌内侧半的形态及血供特点。结果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血供主要来自胫后动脉分支节段性供应 ,平均每侧 6支 ,其中最下 2支距内踝突出点上距离分别为 (5 .45± 2 .0 8)cm、(9.70± 2 .43)cm ,管径分别为 (1.31± 0 .2 8)mm、(1.42± 0 .33)mm。从而设计出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转位的新术式。结论 :该术式可用于修复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并软组织缺损 ,手术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带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转位修复顽固性肱骨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大肌胸肋部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肋胸骨的关系。结果 胸肋部肌腹上缘长18.8cm,下缘长19.5cm,肌蒂游离长度可达16.8cm,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其外径1.8mm,长度为5.6cm,其分支在肌内沿肌束走行。结论 可设计以胸大肌胸肋部为蒂带肋软骨骨膜、胸骨骨瓣转位修复顽固性肱骨骨不连。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临床运用关节周围带血供骨膜瓣转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解剖观测40侧肩胛冈血管网、40侧肩关节血管网、37侧肘关节血管网、30侧膝关节血管网以及32侧髂嵴前部血管的组成、起始、走行、外径、分布及其吻合情况。结果:可设计肩胛上动脉冈下支为蒂的肩胛骨骨膜瓣;旋肱前动脉外侧降支和(或)内侧降支为蒂的肱骨上段骨膜瓣;桡侧返动脉为蒂带桡侧副动脉吻合支、尺侧返动脉为蒂带尺侧下副动脉吻合支、骨间返动脉为蒂带桡侧副动脉吻合支的肱骨远端骨膜瓣;膝降动脉关节支为蒂的股骨内髁骨膜瓣、其隐支为蒂的胫骨上段骨膜瓣;以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嵴支为蒂髂骨骨膜瓣,转位修复附近关节的软骨缺损。结论:可利用关节周围细小动脉为蒂切取骨膜瓣转位修复相应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带血供腓骨移植临床应用的结果.方法:分别采用膝下外血管、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腓骨移植和以跳动脉为蒂的腓骨顺行或逆行转位移植,治疗13例炎症,肿瘤,先天性畸型造成的尺挠骨(包括骨骺)缺损.结果:以膝下外血管为蒂的腓骨上段骨(骨骺)移植,修复挠骨远端缺损,重建挠腕关节疗效满意,1例骨骺移植,获较好的继续生长,随访3年,与对侧等长,以用.动脉为蒂的用腓骨干移植,无论是游离或转位移植,用于修复长度>6cm的长骨缺损疗效满意.结论:根据不同骨缺损,灵活运用四种不同腓骨移植可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耳后动脉为蒂的耳后发际发瓣转位修复兔唇的应用解剖。方法:取经过福尔马林固定、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30侧成人头颅标本,对耳后动脉和枕动脉的可游离长度进行测量,并测量人中与乳突间的距离。结果:耳后动脉可游离长度16.5±2cm,末梢血管管径为0.2mm,下颌角至人中的距离为13.8±2cm。结论:以耳后动脉为蒂的耳后发际皮瓣可以用于免唇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肱三头肌的构筑学特征,为临床肌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取成人尸体6具,用构筑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肱三头肌长头的肌重(163.30&;#177;35.19)g,肌纤维长(7.40&;#177;1.17)cm,生理横切面积(19.53&;#177;1.45)cm^2,生理横切面积/肌重(0.11&;#177;0.01);内侧头的肌重(109.05&;#177;27.27)g,肌纤维长(5.76&;#177;0.52)cm,生理横切面积(19.45&;#177;4.31)cm^2,生理横切面积/肌重(0.15&;#177;0.02);外侧头的肌重(104.83&;#177;20.67)g,肌纤维长(5.89&;#177;0.83)cm,生理横切面积(16.92&;#177;2.12)cm^2。生理横切面积/肌重(0.14&;#177;0.02)。结论:肱三头肌长头具有产生更大移位和速度的潜能,倾向于速度型构筑:而外侧头和内侧头倾向于以产生张力为主,为力量型构筑。  相似文献   

10.
颅底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I期修复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底区手术后骨及软组织缺损的I期修复重建方法。方法对38例颅底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所致颅底软硬组织缺损进行了I期修复,修复材料主要为带蒂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8例,带蒂胸大肌下部岛状肌皮瓣5例,带蒂颞肌复合组织瓣或带蒂颞肌筋膜帽状腱膜瓣+骨块+游离皮片共17例,额肌复合组织瓣7例,前臂皮瓣血管吻合游离移植1例,组织瓣面积8cm*10cm-7cm*25cm,结果组织瓣成活率89.47%(34/38例),术后并发症率18.4%(7/38),其中肌皮瓣部分坏死10.5%(4/38),脑脊液漏5.2%(2/38),颅内感染2.6%1/38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疹愈。结论 颅底组织缺损采用显策外科技术I期修复重建能够有效地预防严重的手术后并发症,尤以带血管蒂组织瓣转位移植术修复重建颅底区组织缺损的方法具有组织瓣存活率高,易掌握和可靠性强等优点,可做颅底区修复重建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临床上较为棘手喉气管狭窄提供新的修复方法。方法 研究23具(46侧)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颈部标本的二腹肌前腹的形态学特征并测量其相关的解剖结构。结果 二腹肌前腹以(30.4°±3.5°)的角度起于下颌骨二腹肌窝内,其长度为(4.8±0.7),颏下动脉二腹肌血管支在距颏下动脉起始点(2.4±0.7)cm发出,下颌舌骨神经伴随血供入肌,该肌附着骨膜面积为69.6~155.4(111.6±28.2)mm2。结论 根据颏下动脉皮瓣和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的制备方法和二腹肌前腹相关的解剖学数据,设计以二腹肌前腹和颏下动脉为蒂的下颌骨骨膜瓣修复喉气管,有良好的解剖学条件。  相似文献   

12.
带血管蒂的股薄肌瓣修复会阴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带血管蒂股薄肌瓣转位修补会阴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30侧成尸下肢股薄肌的主要血管、神经 ,血管蒂的长度 ,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股薄肌的血供主要由股深动脉的股薄肌支 ,血管蒂长(120 5±1.1)mm ,起始处外径(3.0±0.3)mm ,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深面。股薄肌由闭孔神经前支支配。结论 :以中、上段血管为蒂股薄肌瓣转位修复会阴部缺损 ,术式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滑车上动脉蒂额部三叶瓣同时修复鼻尖鼻翼及鼻小柱缺损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5例同时存在鼻尖鼻翼及鼻小柱缺损的患者,均采用滑车上动脉蒂额部三叶瓣修复。手术分2期进行:Ⅰ期行皮肤扩张器置入额部帽状腱膜及额肌下扩张充足的皮肤软组织;Ⅱ期设计滑车上动脉额部三叶瓣转移修复鼻尖鼻翼及鼻小柱缺损。结果:本组5例滑车上动脉蒂额部三叶瓣全部存活,随访4~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鼻外形、功能良好,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基本一致。结论:滑车上动脉蒂额部三叶瓣能同时修复鼻尖鼻翼及鼻小柱缺损,修复后鼻外形、功能良好,疗效可靠,是治疗同时存在鼻尖鼻翼及鼻小柱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头面部轴型组织(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介绍多种关面部轴型组织(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别应用于颞浅动脉、面动脉、滑车上动脉及内眦动脉为蒂的多种组织(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眶部缺损及行鼻再造手术29例。结果 除1例皮瓣远端出现小范围坏死外,所有组织(皮)瓣均成活,修复面部外形及再造鼻外形良好。结论 以不同血供方式形成多种面部组织(皮)瓣,用于修复面部缺损或行器官再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足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以足背动脉为蒂的足背皮瓣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以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为抽线,根据受区创面范围大小,设计足曳皮瓣。结果.:临床应用5例,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最大可达8cm*6.5cm,经随访效果满意。结论:足背动脉是足背皮瓣的可靠血管蒂,足背皮瓣具有薄而柔软,色泽与受区相近,血供丰富等特点,是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骨内侧髁骨(膜)瓣逆行转位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膝下内侧动脉、肌间隙血管和隐支、关节支的走行、口径、分支分布及吻合关系。结果膝降动脉隐支与膝下内侧血管在胫骨粗隆下约4.0±1.5cm处吻合(70%),吻合口外径0.7±0.2mm;与肌间隙血管皮支吻合(30%),吻合处在胫骨粗隆下6.6±2.0cm,外径0.7±0.3mm。结论小腿内侧血管吻合构成骨瓣逆行转移的解剖学基础,以该血管吻合网为蒂,通过隐支、关节支逆行供血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可转位修复胫骨中段骨折、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带血管蒂胆囊瓣修复胆管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带血管蒂胆囊瓣修复胆道缺损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30例成人胆道标本,观测胆囊血管走行、分布的规律性及其与胆道的位置关系。结果(1)胆囊动脉多数(60.6%)在胆囊颈左缘到达胆囊,其在胆囊上主干支起始外径1.1±0.4mm,长度56.2±14.7mm;(2)胆囊动脉自进入胆囊壁处至左肝管出肝门处距离为23.3±7.5mm;至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最下端距离为28.6±6.8mm。结论术中制取胆囊瓣及转位修复应根据胆囊动脉的走向及其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 1998年 2月~ 2 0 0 0年 4月我们采用胫后动脉蒂筋膜瓣加中厚皮片移植修复胫骨外露 4例 ,交腿胫后动脉筋膜瓣加植皮治疗骨外露 1例 ,胫后动脉筋膜瓣填塞治疗慢性骨髓炎 2例 ,均获成功。筋膜瓣切除面积最大 15cm×10cm ,最小 5cm× 6cm。平均随访一年 ,骨外露治愈 ,骨折愈合 ,骨髓炎治愈 ,供区愈合 ,功能恢复良好。作者认为 ,胫后动脉筋膜瓣切取方便 ,血供丰富可靠 ,不切取供区皮肤 ,使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不影响供区功能 ,为小腿远端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的修复及骨感染的治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腓动脉终末穿支蒂皮瓣转位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足踝部皮肤缺损伴有肌腱、骨外露的患者采用腓动脉终末穿支蒂皮瓣转位修复。结果随访2~18个月,所有病例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质地柔软,外形美观,踝关节主动活动无受限,皮瓣优良率81%,患者均较满意。结论腓动脉终末穿支蒂皮瓣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厚薄及质地适中、手术操作简便,是修复足踝部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唇沟逆行面动脉蒂皮瓣修复上唇术后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上唇巨大黑痣切除4例,上唇黑痣切除后植皮疤痕3例,上唇恶性肿瘤5例,病变切除后上唇形成缺损面为2.5 cm ×1.5 cm~4.5 cm ×2.5 cm,采用鼻唇沟逆行面动脉蒂皮瓣修复。结果12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切口5 d拆线,均Ⅰ期愈合,供瓣区切口亦Ⅰ期愈合。随访6~12个月,皮瓣柔软,质地好,供受区疤痕均不明显,部分皮瓣因疤痕收缩,中央部分凸起,经二期手术修复。结论鼻唇沟逆行面动脉蒂皮瓣修复上唇术后缺损具有血供丰富、成活率高、皮瓣质地好、供区可直接闭合、供受区疤痕隐蔽等优点,是一种修复上唇术后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