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男性静脉漏性阳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阴茎背深静脉漏、阴茎深静脉漏和阴茎海绵体间隔漏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进行静脉结扎术272例,其中单纯阴茎背深静脉结扎术252例,阴茎背深和经会阴阴茎脚结扎20例。从疗效来看,前者近期疗效为75%,后者近期疗效为95%。结论 背深静脉结扎术和脚加背深静脉结扎术对治疗男性静脉漏性阳痿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勃起功能障碍的血管手术治疗及远期疗效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坪 《四川医学》2002,23(10):996-997
目的:静脉漏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并对疗效进行评估。方法:10例患者罂粟碱、多普勒超声仪,内分泌及阴茎海绵体造影确诊为静脉漏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式分为“阴茎背深静脉动脉化”与“各类静脉结扎”两组。经1-36月的疗效观察随访,结合血流动力学资料,对两组共10例受术者术后勃起功能及性生活恢复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阴茎背深静脉动脉化”这一术式的疗效为优。结论:经验性地对这两类不同设计思路的手术方式进行评估,但须积累足量病例,以期在勃起功能障碍的血管外科治疗,发病机理等方面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阴茎海绵体造影对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作用。方法对60例静脉性勃起障碍患者进行阴茎海绵体造影,对检测结果分析对比。结果 60例患者在检测后其中背浅静脉漏9例,海绵体静脉漏8例,背深静脉漏28例,脚静脉漏12例,间静脉漏3例。结论阴茎海绵体造影在对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检测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海绵体灌注性造影术的最佳方法,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全面分析静脉漏的X线表现,提高阴茎海绵体造影术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对33例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罂粟碱海绵体内注射,人工诱导勃起后进行海绵体灌注性造影,在电视监测下摄片或录像.结果 33例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有静脉漏23例,占69.70%,表现为5种类型:(1)阴茎背深静脉漏7例;(2) 阴茎背浅静脉漏2例;(3)脚静脉漏4例;(4)远端静脉漏2例;(5)混合漏8例.阴茎海绵体灌注性造影出现并发症7例,占21.21%.结论 正确掌握海绵体灌注性造影操作技术,熟悉正常X线表现及异常静脉引流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外科手术治疗(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小华  戴正明 《右江医学》2003,31(6):567-568
目的 探讨阴茎背深静脉包埋手术治疗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 (erectiledysfunction ,ED)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3例静脉性ED患者施行阴茎背深静脉包埋术 ,术后进行临床效果随访。结果 术后 3个月首次随访 ,3例静脉性ED患者均获得良好的勃起效果 ,性交满意。继续随访半年以上 ,至今仍能保持上述效果。结论 阴茎背深静脉包埋术对治疗静脉性ED是有效的、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阴茎脚白膜折叠补片固定+深静脉包埋治疗静脉漏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126例静脉漏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行阴茎脚白膜折叠补片固定术+阴茎背深静脉包埋术,术后随访1年,记录术后切口愈合、并发症、勃起硬度等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1年国际勃起功能问卷(IIEF-5)评分、阴茎内血管功能[评价参数包括收缩期阴茎动脉最大血流率(PSV)、舒张末期血流率(EDV)、阻力指数(RI)]。结果1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切口感染、补片排异反应等并发症,亦未出现ClavienⅢ级以上的并发症。术后1年电话随访勃起硬度恢复至四级(效果明显)112例(88.9%);较术前稍微改善,但未达四级10例(7.9%);未见改善4例(3.2%)。术后1年IIEF-5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在阴茎完全勃起状态下,PSV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I值高于术前(P<0.01),EDV值低于术前(P<0.01)。结论阴茎脚白膜折叠补片固定+深静脉包埋治疗静脉漏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对于改善勃起硬度、阴茎内血管功能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静脉瘘性阳萎的治疗方法,本组28例分别行阴茎背深静脉结扎术16例,阴茎背深静脉结扎加海绵体分离术6例,阴茎背深静脉动脉化手术6例。近期有效率分别为667%、83%及667%。强调术前必须作阴茎海绵体造影确定术式,术中作结扎和分离后注射美蓝及勃起试验,防止漏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1990~ 2 0 0 1年 ,我院采用阴茎背深静脉结扎及阴茎脚缩窄治疗复合性静脉性阳萎患者 18例 ,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18例 ,年龄 2 2~ 30岁 ,病程 2个月至19年 ,除 3例外其余患者病前均有正常性交。神经、内分泌检查均正常。无夜间阴茎阵发性勃起 (NPT) 12例 ,偶有 NPT但较软 6例。两次阴茎海绵体化学假体试验 18例均阴性 ,其中 0级反应 6例 , 级反应 12例。阴茎臂指数 (PBI) >0 .75。阴茎海绵体造影 ,18例均有阴茎背深静脉和阴茎脚静脉漏 ,其中双侧脚静脉漏 11例 ,左侧 3例 ,右侧 4例。1.2 手术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阴茎背深静脉包埋术前后阴茎海绵体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12例接受阴茎背深静脉包埋术的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2~6个月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阴茎海绵体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阴茎背深静脉血流速度(venous velocity,VV).对比手术前后各海绵体血流指数的变化.结果 手术后阴茎海绵体动脉PSV平均(44.2 cm/s)高于手术前(41.9 cm/s),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RI平均1.0高于手术前0.79,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背深静脉未见血流.结论 阴茎背深静脉包埋术能减少阴茎背深静脉的流出,维持海绵体动脉血流,提高静脉性ED的勃起功能.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我院对5例已确诊为静脉漏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的患者施行阴茎背深静脉包埋术,术后疗效令人满意,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阴囊纵隔皮瓣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手术经验,评估此法在尿道下裂修复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10月至2010年11月我院应用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阴茎型17例,阴茎阴囊型19例。结果:阴茎型17例术后尿漏5例,成功率70.6%;阴茎阴囊型术后尿漏3例,成功率84.2%。结论:阴囊纵隔皮瓣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成功率高,应是首选术式;正确切取与缝合阴囊皮瓣是预防尿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应用三维导航引导行骨水泥椎体强化椎弓根钉后椎体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共51例骨质疏松患者,实验组28例于三维导航引导下应用骨水泥行椎弓根钉的椎体强化;对照组23例,术中C型臂X光机监视下应用骨水泥行椎弓根钉的椎体强化。术后2周内复查X线片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内固定物有无松动、骨水泥有无渗漏。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腰痛及下肢神经压迫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复查X线片实验组均未发现椎弓根螺钉的松动、脱出或骨水泥周围渗漏,仅1例静脉渗漏;对照组患者发现1例螺钉松动,5例骨水泥渗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导航引导下对骨质疏松患者行骨水泥椎体强化椎弓根钉固定,可防止椎弓根钉的松动、脱落,并确保无骨水泥渗漏,是一种理想的脊柱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Snodgrass术治疗小儿尿道下裂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nodgrass手术治疗小儿尿道下裂的效果。方法对2000~2010年我院应用Snodgrass尿道成形术治疗61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阴茎体型56例,阴囊型5例。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一期手术治愈55例(90.2%),余6例发生尿瘘,其中1例尿瘘重新留置导尿管后治愈,冠状沟处漏尿3例,吻合口漏尿2例,6~12个月后行尿瘘修补术治愈。结论 Snodgrass手术一期治疗小儿尿道下裂操作简单,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矫治隐匿阴茎简单有效并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隐匿阴茎患者33例(年龄为3~23岁),采用阴茎脱套,切除变性的肉膜组织,30例(占90%)行阴茎根部皮肤与海绵体白膜的固定。将原来脱套的阴茎皮肤矫型复位,术后加压包扎。结果 1例因肥胖儿未行固定引起术后阴茎回缩,再次手术治愈;其余所有病例疗效均满意。3例患儿术后发生较重的包皮水肿,3~4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阴茎脱套矫治术对隐匿阴茎疗效满意,且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也适用于包皮不充足的隐匿阴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静脉留置针和传统头皮针用于儿科输液的效果,并探索静脉留置针的合理穿刺部位。方法将964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传统头皮针输液,调查患儿家长满意度、首次穿刺成功率和不良反应情况以比较两组的效果,同时比较试验组中穿刺部位为头部静脉(头部组)和手足部静脉(手足组)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患儿家长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发生渗漏、脱管、堵管和静脉炎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中,手足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头部组,发生渗漏、脱管的比例均低于头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头皮针相比,儿科输液护理中静脉留置针可减少穿刺次数,降低渗漏、漏管、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比例,且应优先考虑手足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无痛人流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0例实施无痛人流术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1例给予一次性静脉输液针穿刺静脉;观察组749例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静脉,并比较两组穿刺部位针头脱出、局部肿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再次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病人全部手术顺利完成,发生液体外渗率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5);针头脱出、局部肿胀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5),再次穿刺率而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能够完全的避免让病人遭受反复穿刺的烦恼与痛苦,大大的降低了病人的血管损伤,这样就完全杜绝了针头脱出、二次穿刺、麻醉药物渗漏等情况发生,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大大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马文贵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498-1499
目的:探讨经TIPS介入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门静脉阻塞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经TIPS介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手术成功率达到94.6%,实验组在术后并发症率(x~2=4.290,P<0.05)和半年复发率(x~2=4.537,P<0.05)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治疗更为安全有效,拓展了治疗途径,是值得临床考虑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血清C 反应蛋白(CRP)对直肠癌行腹腔镜手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效果。方法 选取 2014 年1 月—2018 年11 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手术的141 例患者。其中,发生吻合口瘘的22 例患 者作为观察组,未发生吻合口瘘的119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手术前后7 d 内患者血清CRP 水平变 化。结果 两组血清CRP 水平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血清CRP 有差别 (F =116.970,P =0.000);②两组血清CRP 有差别(F =241.717,P =0.000);③两组血清CRP 变化趋势有差 别(F =32.776,P =0.000)。行预防性造口组与未行预防性造口组血清CRP 水平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 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血清CRP 有差别(F =28.057,P =0.000);两组间的血清CRP 无差别(F =0.009, P =0.927);③两组血清CRP 变化趋势无差别(F =0.029,P =0.993)。低位组与高位组血清CRP 水平比较, 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血清CRP 有差别(F =22.473,P =0.000);②两组血清 CRP 无差别(F =0.197,P =0.662);③两组血清CRP 变化趋势无差别(F =0.017,P =0.997)。术后3 d 患者 ROC 曲线下面积最大,达到0.902(95% CI :0.613,1.000)。血清CRP 临界点为80.13 mg/L,预测吻合口瘘 的敏感性为0.821(95% CI :0.648,0.994),特异性为0.859(95% CI :0.733,0.985)。结论 直肠癌患者行腹 腔镜手术后可以通过其血清CRP 水平预测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将120例接受腹腔镜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比较,并对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研究组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有11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3%,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为(25.5±3.4)cm/s,对照组患者为(19.1±2.2)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梯度压力袜在预防颅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作用。方法将186例颅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3例。试验组除给予颅脑手术后常规护理外,于术后6h使用梯度压力袜;对照组只给予颅脑手术后常规护理。两组均于术后第4天常规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观察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2例患者发生了下肢DVT,发生率为2.1%,对照组9例发生了下肢DVT,发生率为9.7%;试验组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梯度压力袜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有效预防颅脑手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