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ripheral Arterial Obliterans Disease,PAOD),腔内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机械性血栓碎吸术(Thrombus aspiration of debris,TAD),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 angioplasty,PTA),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cutaneous transtumin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个体化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1994年5月至2010年6月间,736例PAOD接受了介入治疗。急性动脉血栓性闭塞169例,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血栓闭塞104例,腔内溶栓+PTA;慢性动脉狭窄阻塞463例,腔内溶栓+PTA+PTAS或腔内溶栓+SIA+PTA+PTAS。结果介入治疗有效率97.96%(721/736)。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成功率97.04%(164/169),88.17%(149/169),部分开通8.88%(15/169),无效2.95%(5/169)。腔内溶栓+PTA成功率治疗成功率85.58%(89/104),15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均获得成功。463例动脉慢性硬化闭塞患者,行腔内溶栓+PTA+PTAS,治疗成功率98.70%(457/463);其中211例应用传统的血管再通技术失败后,再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IA),205例血管再通成功。结论多种介入技术个体化有机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弥漫性硬化闭塞病变的再通比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成形术在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1月期间经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简称CTA)证实髂股动脉长段(>10cm)狭窄或闭塞的15例患者共16条患肢的介入治疗资料。髂动脉闭塞2例(2条),股浅动脉闭塞13例(14条),闭塞长度为11.2~31.8(21.4±5.8)cm。15例均行腔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结果15例16条患肢中有13例14条患肢闭塞动脉再通成功,14条患肢共植入支架25枚。13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支架成形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2±0.12)升高至(0.7±0.20)。术后随访1年一期通畅率为71.4%.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的一种创伤小、可行性强、近中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隋守光  张伟  孙鹏 《当代医学》2009,15(23):503-504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老年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原则、适应证和不同病变部位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望德  苑超  王克勤  邢彤  原标  李谈  秦力 《中国医药导刊》2005,7(5):361-362,365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26例患者中24例25支锁骨下动脉成功置入内支架(均为自膨胀支架),28支锁骨下动脉中10支闭塞,18支狭窄均大于80%,2例3支锁骨下动脉闭塞未能成功置入支架;25支锁骨下动脉成功置入支架后桡动脉,肱动脉搏动好,椎动脉显影良好,窃血现象消失.本组有5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经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内支架.随访发现1例1年后复发锁骨下动脉狭窄.结论:应用血管内置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经传统的股动脉路径难以实施时,可以选择经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希全  李长海  朱伟  董戈  郭锋  张清 《当代医学》2010,16(23):418-421
目的探讨多穿刺入路途径血管腔内治疗膝以下动脉闭塞性闭塞疾病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5月~2010年6月,采用多穿刺入路途径血管腔内治疗下肢中小段动脉(膝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94例,其中37例伴有股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17例伴有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均〉70%,63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完全闭塞。结果经PTA+PTAS或单纯PTA后,股浅动脉及动脉狭窄或闭塞均消失;膝以下动脉DEEP球囊PTA即时成功率为100%,63例胫前、后动脉完全闭塞,37例采用顺行内膜下血管成形(subintimal angiop lasty,SIA)再通成功,26例顺行SIA再通失败后,改用胫后动脉(内踝处)穿刺逆行SIA均再通成功,最终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腔内技术个体化联合治疗,下肢中小动脉闭塞所致慢性严重肢体缺血性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经验与疗效。方法106例(136条肢体)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资料及临床疗效。结果136条肢体成功完成129条,技术成功率94.9%。术后肢体缺血症状改善明显,3、6、12、24个月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1.2%、94.1%,83.7%、89.1%,62.3%、85.2%,47.1%、58.8%。结论介入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安全有效。熟练的介入技术和规范全面的治疗是挽救肢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病。抗凝、溶栓(局部/全身)、外科手术取栓、血管内膜剥脱术,经皮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 angioplasty,PTA)和内支架置入等技术,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满意治疗效果。对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塞疾病的主要病因、病理及其血管腔内技术在治疗该类疾病中的研究现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腋-股动脉旁路术在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腋-股动脉旁路术治疗的35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其中有间歇性跛者5例,下肢静息痛11例,合并溃疡或坏疽19例.闭塞原因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29例、血栓形成5例、主动脉夹层1例.术式为腋-双股动脉旁路术19例,腋-单侧股动脉旁路术16例,使用的旁路移植血管均为聚四氟乙烯(Gore-Tex)人工血管.结果 本组病例围手术期未发生死亡,术后患肢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消失,皮肤温度、颜色明显改善.远期随访时间3~80个月,总的术后1、3、5年移植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93%、87%、81%.结论 腋-股动脉旁路术具有侵袭性小,疗效确切等特点,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应用微球囊介入治疗膝以远动脉闭塞性疾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ABI:(0.73±0.21),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手术成功的44条肢体均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29个月,平均13.6个月.结论 应用Deep球囊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可明显降低截肢率,具有创伤小、可重复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治疗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经验和预后,评价其在外周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方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腔内介入治疗的78例(89条肢体)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裸支架组(42例,48条肢体)和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组(36例,41条肢体),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远期通畅率和保肢率等,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随访11.08个月。结果: 术后2组患者缺血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随访3、6、9个月2组患者的一期和二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组患者12个月后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均明显高于裸支架组(P<0.05);2组患者的1年保肢率均为100%;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组患者术中动脉血栓形成概率明显低于裸支架组(P<0.05)。结论: 应用Viabahn腔内人工血管治疗髂股动脉长段(≥10cm)闭塞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且其12个月的远期通畅率和术中动脉血栓形成概率明显优于金属裸支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紫衫醇药涂球囊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纳入股腘动脉闭塞病变临床试验的患者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药涂球囊组(DCB组)平均靶病变血管长度(8.4±5.3)cm显著长于非药涂球囊组(UCB组)(8.0±4.3)cm(P <0.05);DCB组靶血管植入补救性金属裸支架率(23.6%)显著低于UCB组(42.6%)(P <0.01)。DCB组3、6及12个月一期通畅率均显著高于UCB组(P <0.01)。DCB组与UCB组患者均无随访期间死亡病例,UCB组目标肢体截肢率(7.1%)显著高于DCB组(0.0)(P <0.01)。结论:DCB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例临床疗效优于UCB,而且DCB治疗的安全性不劣于UCB。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腔内治疗方法,观察综合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84例(127支血管)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分别单独或联合采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血管内支架植入术(PTRS).术后定期复查,了解术后治疗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 84例127支血管采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血管内支架植入术(PTRS)后,血管再通81例123支血管,血管再通率96.85%(123/127).术后复查半年、一年、二年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5.12%(117/123)、79.67%(98/123)、68.29%(84/123).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通过综合介入治疗后,可使患者血管实现再通,改善下肢动脉血流,且近期、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逆行穿刺内膜下成形术(SlA)对膝下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膝下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采用顺行SlA治疗为对照组,另25例在顺行SlA失败后采用逆行穿刺SIA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长球囊扩张为实验组,对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皮温进行组间及组内的比较分析。结果50例技术即时成功率均为100%,术后肢体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实验组患者ABI由术前的0.31±0.12增至术后24 h、1周、3月、6月及12月的0.47±0.09、0.56±0.06、0.63±0.07、0.58±0.06、0.49±0.03;皮温(T,℃)由术前的28.13±2.45增至术后24 h、1周、3月、6月及12月的33.87±1.24、34.16±0.44、34.19±0.25、32.45±0.25、31.05±0.21,术后24 h、1周、3月、6月及12月ABI与T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ABI、T改善率及血流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行穿刺SI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顺行SIA失败后治疗膝下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并行采集高分辨力3DCEMRA用于诊断各种动脉狭窄性病变和指导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35例拟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经皮血管腔内成形和支架放置)的病人在术前接受并行采集高分辨力3DCEMRA检查。35例中包括肾动脉狭窄10例、移植后肾动脉狭窄1例、颈动脉狭窄12例、髂动脉狭窄11例和股胭动脉狭窄1例。35例共39段动脉接受了治疗。评价各种动脉病变的显示质量,分析和比较3DCEMRA和DSA显示的狭窄程度和长度以及病变段的特征(偏心性狭窄、有无溃疡、有无狭窄后扩张等),判断3DCEMRA用于指导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价值。结果3DCEMRA能很好显示各种动脉闭塞性病变。3DCEMRA和DsA显示狭窄程度和长度的相关性很好。两者显示狭窄特点的符合率高。3DCEMRA高估3例髂动脉严重狭窄。除这3例外,3DCEMRA均能很好指导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另外与DSA相比,3DCEMRA能更好地显示髂动脉的闭塞和远端再通血管。结论3DCEMRA能较为准确地显示动脉狭窄的解剖表现从而指导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对7例腘动脉及膝下动脉闭塞患者采用导丝顺行开通失败,同期采用经小腿远端胫后、足背动脉逆行穿刺引导导丝逆行开通闭塞段动脉,然后对病变段进行球囊扩张.术中经胫后动脉穿刺5例,经足背动脉2例.观察远端动脉逆行穿刺的成功率、闭塞段病变的逆行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踝/肱指数(ABI).结果 本组7例患者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均获成功,其闭塞段腘动脉及胫前或胫后动脉均获逆行开通,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得到缓解,未出现相邻神经、血管损伤等围术期并发症.术后ABI由术前的(0.32±0.13)升至(0.7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复发.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尤其是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病变,如常规顺行开通失败,可采取小腿远端动脉穿刺逆行开通技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间歇股动脉内注射治疗老年慢性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12月收治的老年慢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他汀类调脂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应伴发疾病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尿激酶间歇股动脉内注射治疗10d,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踝肱指数(ABI)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间歇股动脉内注射治疗老年慢性下肢动脉闭塞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杂交术式"(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联合内膜剥脱及取栓)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双侧股动脉穿刺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内膜剥脱+介入、导管取栓+介入方法治疗的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98例的临床资料,病变259侧肢体,双侧病变61例,单侧病变137例,次级血管病变(股动脉至腘动脉段病变)213条,初级血管病变(胫前及胫后动脉病变)221条;随访6~36个月,统计分析患者腘动脉以下血管(初级血管)及股浅动脉(次级血管)的通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98例患者中初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初级血管90%,次级血管92%。随访6~36个月,DLASO初级血管的首次通畅率由77%降至47%,次级血管的通畅率由88%降至62%。DLASO初级血管的累积二次通畅率为67%~89%,次级血管的累积二次通畅率为73%~93%。支架植入组的狭窄率显著低于单纯球囊括张组(P〈0.05)。结论"杂交术式"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适应证广泛,疗法肯定。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可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及其对移植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自1998年12月至2002年12月手术患者中,有80例得到完整随访,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组,结合随访结果,统计远期通畅率。结果:移植血管近期通畅率98.5%;1年、3年、5年远期通畅率分别为82%、71%、57%。腹股沟以上动脉旁路术中,移植血管5年通畅率85%;腹股沟以下动脉旁路术血管5年通畅率54%。腹股沟以下动脉旁路术中,移植血管采用自体大隐静脉5年通畅率66%,而采用PTFE人工血管5年通畅率41%(P=0.022)。结论:术前详细评估,结合患者状况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选择适宜的移植物,完善围手术期处理,才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