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低温治疗仪在脑出血患者高热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少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71-267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仪在脑出血患者高热中的应用,为脑出血高热患者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自我院神经内科78例脑出血高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降温,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普通冰帽、冰袋结合酒精擦浴方法进行降温,观察并比较两组降温的效果.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仪用于脑出血高热患者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物降温及一般物理降温,值得推广应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的疗效。方法对24例中枢性高热患者采用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疗效明显,有效率为100%。结论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李军花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6):2548-2548
中枢性高热为非感染性高热.不伴寒战及相应的血象改变,抗生素治疗无效。体温在发病早期可骤然升高到39℃,热型多呈稽留热。体温分布不均,四肢皮肤温度不高,而头部和躯干部体温高,双侧皮肤体温也不对称,皮肤干燥无汗,单纯药物降温疗效差。对中枢性高热患者采用亚低温(30~35℃)治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静脉滴注低温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和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6):1649-1650
中枢性高热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我院于2002年10月-2003年9月采用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15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等中枢系统疾病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枢性高热,使脑组织代谢率增高、缺氧加重,使脑损害加剧,并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降温治疗措施实施越早,脑保护作用就越明显,效果越好[1]。我科2011年1-12月确诊为中枢性高热的患者20例(体温38.5~42.0℃),经采用物理降温包括擦浴、冰帽、亚低温脑保护及冰冻输液等方法配合,降温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损伤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起的体温升高 ,最高可达 39~ 4 1℃ ,持续高温可加重脑损害程度 ,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我科自 1 997年以来收治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患者数例 ,现将护理措施及体会报告如下。1 降温1 .1 冷降温 :1 .1 .1 冰帽及冰袋的使用 :在冷水中加少量酒精装入冰帽或冰袋 ,放入冰箱后具速冻、冰碎的特点。使用冰帽头部降温可保护大脑 ,防治脑水肿。使用前剪短发 ,颈部受压点填以海绵 ,两耳用不脱脂棉花塞住以防水流入耳内。将冰袋置于体表大动脉位置 ,如腋下、颈外侧、腹股沟及关节腹侧面。冰帽、冰…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仪在中暑高热病人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暑高热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由于病人体内有大量热量积蓄 ,体温升高对机体有广泛的损伤 ,高热持续时间愈长 ,对脑、肝、肾、心等器官的损伤愈重 ,脱险后后遗症的机会也愈大[1] 。因此 ,我科借鉴重度颅脑损伤用亚低温综合治疗成功的经验 ,将亚低温治疗仪应用于中暑高热病人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 临床资料我科自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2年 10月收治中暑病人 16 7例 ,符合重度中暑病 82例 ,其中男 4 2例 ,女 4 0例 ;年龄最大85岁 ,最小 18岁 ,平均为 5 1 5岁。病人体温均在 39 5℃以上 ,其中最高一例高达 4 2 5℃。病人均有颜面灼热…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降温毯为中枢性高热病人降温,观察不同方式的降温效果和不同水温所致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条件的78例病人随机分组;A组单用毯,B组毯帽联用,观察两组病人降温效果;C组水温设定为4cc~10℃,D组为10℃~15℃,观察两组病人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B组降温效果优于A组;D组较C组不良反应少。结论中枢性高热病人应用降温毯降温,在合理的水温、体温设定下毯帽联用,降温效果良好并较为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仪应用于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例白血病合并高热的患者分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降温,治疗组采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结果 治疗组良好率、致残率、致死率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亚低温治疗仪能够迅速降低白血病合并高热患者的体温,降低脑细胞组织的代谢率,减轻其耗氧量,保护脑细胞组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不良反应小,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安全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7例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性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24例给予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体温变化、实验室指标以及治疗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体温由(38.6±0.5)℃下降至(36.7±0.3)℃,治疗时间为(4.0±1.1)h;治疗组,体温由(38.7±0.3)℃下降至(36.8±0.4)℃,治疗时间为(2.0±1.3)h,两组对比,治疗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室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I生发热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治疗时间短,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和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7):2583-2583
目的:总结130例亚低温(mild hypothermia,MHT)治疗重症脑卒中并高热的体会并探讨MHT对重症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理.方法:将2003年1月~2007年12月的130例重症脑卒中并高热患者作为治疗组,随机选择同一时段的124例重症脑卒中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2周后,其生存率、重残率、死亡率均有显著差别.结论:MHT治疗能使患者的脑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中枢性高热是脑部体温中枢受到损害而出现的临床症状,是神经系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脑血管意外、脑炎、恶性肿瘤(脑浸润)易引起中枢性高热,老年患者是以上3种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易出现中枢性高热,其发热特点:①体温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但无寒战;②四肢皮肤温度不高,头部及躯干部温度极高;③皮肤干燥无汗;④单纯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高热可以使脑血流量、脑氧代谢率增加,造成颅内压增高而加重脑细胞损害[1]。高热导致机体代谢大量增加和热能消耗,从而加速各器官的衰竭。为了探讨中枢性高热老年患者的降温方法,我院于1999年1月至2001年3月对常规药物降温后体温仍在39℃以上的患者,以冷生理盐水(12-18℃)灌肠,降温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科于2000~2001年引进 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同时配合亚低温治疗仪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共3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男29例,女5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2.5岁,均有高血压病史1~15年不等,最高达220/110mmHg。34例均有头痛、呕吐、肢体偏瘫。入院时意识清楚21例,意识障碍13例。2 生命体征的监护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高热可导致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升高,对氧及血液供求需求增加,将会加剧缺血缺氧和机体维持生命脏器基本代谢需求的矛盾,从而加重生命脏器的损害,特别是脑损害。以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才能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而安全、有效的物理降温仍是最好的降温方法。笔者对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特殊物理降温法(降温仪降温),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控制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高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广东省阳西县程村镇卫生院收治的中枢性高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降温,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降温联合物理降温,比较2组患者降温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 h、7 d腋温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33.34%(χ^2=4.000,P=0.046)。结论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能有效控制中枢性高热,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低温在重症脑卒中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5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同症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7%;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3±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3.5)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有助于加强脑组织及脑细胞的保护,以此减轻对脑神经功能的损害,利于改善临床预后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冬眠低温疗法在高热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护理观察。方法对我院诊治的80例高热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降温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实施亚冬眠低温疗法,患者均给予相同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95%体温控制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护理方案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65%)(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17.5%)(P<0.05)。结论高热发病率较高,且诱因复杂,临床上采用亚冬眠低温疗法降温效果显著,治疗时加强患者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枢性高热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冰枕、冰袋、温水擦浴及营养,对症支持治疗护理,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神经外科中枢性高热患者30例。结果有10例患者体温降至37.5摄氏度以下,其中20例加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后体温降至37.5摄氏度。结论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经局部及全身物理降温,是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脑挫裂伤颈椎骨折降温毯用于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方法将100例重型脑挫裂伤颈椎骨折中枢性高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降温毯降温,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橡胶冰袋进行物理降温。结果观察组持续降温不同时间点的直肠温度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温毯用于中枢性高热降温效果显著,降温持续时间长,温度平稳下降。  相似文献   

20.
<正>中枢性高热与脑室内出血(IVH)后脑水肿压迫或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有关,表现为突然持续性高热,体温一般在39~40℃,占IVH患者的43.6%。中枢性高热对IVH的预后和转归产生一定影响。但中枢性高热对脑室内出血预后如肺部感染、再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应激性溃疡出血(SUH)等的影响,目前尚无人报道。笔者于2004-06~2010-02对脑室出血并发肺部感染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并与同期住院无并发肺部感染者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