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医将胃食管反流病归属“吐酸”“呕苦”“吞酸”“嘈杂”“食管瘅”等范畴。该文从湿性濡滞的角度出发,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及防治展开讨论,以期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是我国高发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本文从“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提炼出本病的病机以郁、酸、热、逆为主的病机特点,旨在总结谢晶日教授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临床治疗特点。提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密切相关,治疗从肝胃出发,主要采用疏肝解郁、调和肝胃以泄郁热制酸,和胃降逆、通腑降气以畅中焦气机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的同时,谢晶日注重身心调养。其疗效确切,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目前西医药物治疗以抑酸、促动力为主。尽管抑酸力度增加,仍有相当部分患者临床效果欠佳,这部分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目前西医缺少有效应对措施。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历史悠久,疗效肯定,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笔者团队提出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不离"火热",然"火"分虚实。从虚火而论,可分为"阴火""相火""阴火相火相兼"三种情况,临床上针对上述三种情况辨证施方取得较好疗效,并从病案举例浅谈从虚火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刘绍能教授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刘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主要病机是胃失和降,而与脾、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在病变过程中可合并气虚、痰湿、瘀血、寒热错杂等多种因素,主要分为肝胃不和、脾虚胃热、脾虚胃弱、痰热互结、瘀热互结5型进行辨证治疗,同时,在治疗中常加入和胃降逆、制酸抗损的药物,以消除胃酸对食管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按蒙特利尔共识可分为食管综合征(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外综合征。按照其发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其病位在食管,属脾胃所主,脾胃失和为其发病之本,与肝胆、肺、肾密切相关。非糜烂性反流病以疏肝和胃为主;反流性食管炎以健脾和胃,清热利湿;Barrett食管宜行气活血化瘀;食管外综合征当以健脾、肃肺、和胃、益肾。  相似文献   

6.
介绍党中勤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党中勤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吐酸、胃脘痛、梅核气、食管瘅等病范畴;病位在食管和胃,发病不离肝、脾两脏;火、热、瘀是主要病理因素;以肝胃失和、胃气上逆为主要病机。治疗上主张以“火热侵袭,实则清敛愈其标”“中焦失衡,虚则和中疗其本”“木失条达,郁则疏肝调其气”以及“血阻脉络,久则化瘀畅其道”为大法。拟方珍珠青元颗粒,以达到疏肝破气、泻热和中、制酸止痛之效,临证宜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7.
郭绍举主任医师防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丰富,提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总以肝郁胃弱为本,气逆泛酸为标;治疗上当气、酸、肝、胃同治,标本兼重,才能紧扣病机,全面兼顾病情,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以肝胃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制酸安胃、降气健胃与舒肝和胃并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证时将旋覆代赭汤、反左金丸、四逆散、乌贝散、半夏厚朴汤等经方组成合方,随症加减,切中病机,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复杂,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反流物对食管黏膜造成伤害。传统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多从“脾胃”入手,治疗上大多以益气健脾、和胃降逆为法。天水市中医院杨建新主任医师深入研究《金匮要略》,对胸痹理论有独到的见解。他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巧妙运用“胸痹”理论以理气化痰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阳亏虚,标实则为痰湿内生、乘虚上犯。所选处方由枳实薤白桂枝汤与理中汤加减而成。此方运用于临床,能快速、高效地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文章总结了杨建新主任的临床经验,为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郁证发微(三十四)——郁证遗精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目前药物治疗的误区、病因和治疗策略,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问题不是胃酸分泌过多,而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胃肠排空延缓等消化道动力障碍所致的酸错位,其终极治疗目标应该是调整胃肠动力,以降为顺。针灸疗法对胃肠道动力和食管下括约肌有很好的调整作用,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目前药物治疗的误区、病因和治疗策略,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问题不是胃酸分泌过多,而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胃肠排空延缓等消化道动力障碍所致的酸错位,其终极治疗目标应该是调整胃肠动力,以降为顺。针灸疗法对胃肠道动力和食管下括约肌有很好的调整作用,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组织黏膜炎症、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范畴,临床上以反酸、烧心、灼热、疼痛、嗳气等为主要表现,常见的并发症为食管狭窄、出血、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等。中医学中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吞酸”、“吐酸”、“嘈杂”、“胃脘痛”等范围。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逐渐完善,治疗上以“和法”为主,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因在中医病名、辨证和治疗上缺乏统一标准,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括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常用方药,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石珺  王亚娟 《环球中医药》2014,7(2):133-136
介绍并分析马淑然教授运用中医处方方法学的思路和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围绕"滞"、"热"、"湿"、"瘀"、"酸"、"虚"六大关键因素,以证候为中心,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复杂的病因病机;以法为纲,把握胃食管反流病的治则治法;以方为例,选定胃食管反流病的处方用药。做到上衔诊断,中握立法,下接方药,使理法方药有机的融为一体。开拓了诊疗思路,提高了疗效。为临床中医师辨治胃食管反流病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从中医肺胃相关理论着手,探讨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哮喘中医病机及其治疗,提出肺胃肝三脏气机失调,升降失司,肺失宣肃,为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哮喘的基本病机。病邪从热化为酸,胃液上犯于肺,是其关键病理过程。脏腑病机与胃、脾、肝、肺有关。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均可加用左金丸。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的胃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产生的症状及并发症 ,约半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 ,称反流性食管炎。但相当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可无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前者有较明显的反酸、烧心、胸痛等表现 ;后者仅有食物咽下困难、呃逆、嗳气等非特异性的表现。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抑酸剂联合胃肠动力药物 ,但只一时取效 ,易于反复。中医药治疗有很大优势。考中医文献无胃食管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记载 ,但根据其临床表现 ,将其归…  相似文献   

15.
王安安  李黎 《环球中医药》2012,5(2):148-151
老年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呈递增趋势,虽然研究证实胃食管反流病老年人群与中青年人群的发病特点有较大的差异,但目前仍然没有专门针对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西医主要通过心理干预、抑酸药物及外科手术、内镜治疗为主;中医以专方专药、辨证分型治疗和中医外治法治疗.需要通过对现有治疗方案的筛选、验证最终实现优化后的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治疗GERD具有独特优势。刘震教授提出“菀陈致酸”理论,认为GERD的核心病机为“菀陈”内生,影响中焦气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而发为本病。针对这一核心病机归纳出运用“去菀陈莝”法分期论治GERD的学术思想,即“早期肝胃同治,中期痰气并调,后期气血兼治”,并围绕合并症、并发症和微观病理征象进行加减治疗,效果显著。本文系统总结了刘震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学术思路及临证经验,并附医案一则,佐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介绍杨炳初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杨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为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拟定和胃方调和肝脾胃,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收到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复习古代文献,总结胃食管反流病。古典中医称之为“吐酸”、“吞酸”、“噫醋”等,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失和、脾胃虚弱四个方面,病机特点多有脾胃虚弱,内外之邪乘袭,致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酸水泛滥,食管不利,其病位在胃与食管,涉及肝脾,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临床以热证、虚实夹杂多见,治疗有健补脾胃、清化湿热、疏肝和胃、消食导滞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晓文 《河北中医》2012,34(2):212-213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非典型症状和消化道以外症状容易误诊.目前,胃食管反流病无特效药物治疗,西医以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动力等药物治疗为主,但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且复发率高,副作用大.因此,充分认识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特点,运用中医理论探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用药,对提高疗效、防止复发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其病程反复、迁延难愈等特点而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心理。现阶段,GERD的发病机制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笔者发现西医认为GERD的发病机制与食管下括约肌(LES)抗反流屏障结构障碍、食管对胃反流物的廓清功能异常等相关,治疗以抑酸、促进胃肠动力及抗反流手术等为主。古今中医医家则认为在多因素下致肝胃不和、气机失和为其总病机,在治疗方面,通过辨证分型采用药物疗法、中医外治法治疗等。现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近几年国内外GERD文献资料,阐述了中西医学者对GERD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两方面的认识,以期为治疗GERD进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