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云  管云 《循证护理》2023,(23):4322-4326
目的:分析肺癌晚期病人主要照顾者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期性悲伤、疾病不确定三者的相关性以及疾病不确定感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预期性悲伤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通市肿瘤医院181例晚期肺癌病人主要照顾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期性悲伤、疾病不确定进行调查。应用分层回归分析法探索疾病不确定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预期性悲伤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肺癌晚期病人主要照顾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为(35.78±10.33)分、预期性悲伤得分为(41.38±12.49)分、疾病不确定得分为(81.34±15.29)分。疾病不确定、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预期性悲伤呈正相关(P<0.05)。疾病不确定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预期性悲伤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3.6%。结论:肺癌晚期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期性悲伤、疾病不确定水平有待提高,疾病不确定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对预期性悲伤均有一定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中医学认为,该精神疾病主要由"惊"和"恐"所致,基于中医学"心藏神,惊者神乱;肾藏精,恐者精却"的论述,本文重点从心肾角度探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病机以及安心神和益肾精中药对该疾病防治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提出心肾共治,这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治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也为该疾病后续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的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持续的高警觉和回避[1].根据DSM-IV诊断标准[2]危及生命的疾病被列为是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应激源之一.疼痛对生理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国际疼痛研究学会把疼痛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挫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本资料通过对骨肿瘤患者手术后疼痛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了解骨肿瘤患者在双重应激源作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状况,为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特有的精神障碍疾病,需要潜在的创伤性生活事件,同时具有一定的遗传特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遗传学研究方面已取得许多新进展.本文将对影响PTSD的5-HTTLPR、DRD2及其他相关的基因给予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乳腺癌住院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事件冲击量表(IES-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01例三级甲等医院乳腺癌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乳腺癌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总分为(27.29±15.41)分,临床症状阳性检出率达26.7%,轻度症状占57.4%,中度症状占25.7%,重度症状占2.0%;年龄、文化程度、有无生育计划、肿瘤临床分期和化疗反应程度是乳腺癌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评分的影响因素;乳腺癌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领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结论]乳腺癌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处在轻度和中度之间,有生育计划、癌症晚期及化疗反应重的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社会支持不足、自我效能感低的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较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对238例湖南省4家三级甲等医院儿科、血液内科或肿瘤科2017年3月至6月住院的白血病患儿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白血病患儿的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总分为(36.92±4.70)分,患儿是否独生子女、疾病确诊时间、与患儿关系、父母工作状态、父母学历是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水平较高,可针对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王敬  马丽雅 《天津护理》2022,30(1):74-77
目的:观察叙事护理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康复科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叙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创伤应激障碍评分、焦虑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评分、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正念减压干预对肿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和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1日~2018年7月31日东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5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正念减压干预措施,分析干预前后患者应激障碍和希望水平。结果:累计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8份,干预前肿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得分(46.8±2.72)分,干预后得分(32.3±1.9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3,P0.001);干预前后肿瘤患者希望水平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6,P0.001);肿瘤患者干预前后创伤后成长水平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P0.001)。结论:正念减压干预可有效降低肿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经历负性事件后的希望水平和创伤后成长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具有明确病源的精神障碍,并具有独特临床特征,在应激领域引起较大关注,文章对当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热点研究作了简要介绍。方法主要选择被Medline收录的外文文献和在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献,就其内容进行分析、分类、归纳及总结。结果应激不一定并发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因素研究为揭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特征、应激方式、创伤事件类型、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创伤概念的标准化、持续创伤暴露的不良后果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预防机制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陈欣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156-157
目的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具有明确病源的精神障碍,并具有独特临床特征,在应激领域引起较大关注,文章对当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热点研究作了简要介绍。方法 主要选择被Medline收录的外文文献和在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献,就其内容进行分析、分类、归纳及总结。结果 应激不一定并发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因素研究为揭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特征、应激方式、创伤事件类型、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创伤概念的标准化、持续创伤暴露的不良后果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预防机制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